写母鸡教学反思(共12篇)
1.写母鸡教学反思 篇一
《母 鸡》教学反思
《母鸡》是老舍先生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面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面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鸡”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表现。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但在体会伟大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表现上,还需加以点拨、引导。因此,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在感受英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上。
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文章开头、结尾的句子,男女生读。
2.引导质疑:作者一开始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不讨厌了? 3.默读课文并完成填空。我一向讨厌母鸡。
讨厌它,讨厌它,讨厌它。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因为它,因为它,因为它。
二、品读课文,感悟母爱
1.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利用课件相机出示相关语句引导。
这里要着重指导感悟的有四段文字,学生在回答时,不可能是按老师预设的顺序来说。因此,我的课件设计了跳转按钮,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逐段呈现,先让学生读,再抓住重点词、句、段谈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教师小结:对于这样勇敢、慈爱、无私的母亲,我们能讨厌它吗?(学生回答)是的,不但不能,我们还应尊敬它。所以,我们要大声告诉所有的人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教了这篇课文,我的收获很多:
(一)扎扎实实地将有效朗读落到实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先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
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再汇报交流,其间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在读中有所悟。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读?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多种形式读,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引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
2、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实践下来发现,评读,使大部分学生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倾注自己的体会,虽然读法有别,各具特色,但都进入了境界。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汇报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段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读第四段,有的读第五段,有的读文中关键句子,有的就找准一个词。再如在课堂上,讲到“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土、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母鸡很辛苦,是一位不怕辛苦的伟大母亲”,这是教师课前预设到的,另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说:“我觉得母鸡不用这么辛苦,它可以先交给它们方法,再让它们自己练习,掌握方法。”这是教师课前没有预设
到的,此时,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教师只充当儿童探究知识路程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教师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己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
(三)注重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课件,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我是这样做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课件(配以音乐)呈现班上孩子和妈妈一起旅行、一起看书、一起做饭、一起逛公园等的照片,这些难忘的生活体验迅速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感恩母爱的强烈共鸣。尤其是最后的那段视频《背着妈妈去上学》,更是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因此,语文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曾经亲历的生活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远比教师空洞的讲解要形象的多,其教学效果也要好得多。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只有各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认真的思考,精彩的发言,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然而,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品读课文,感悟母爱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了相关句子,绝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此处的关键句段,关键词语,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学生汇报交流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阅读教学还应注重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在这一点上,教师有意识地去做了,如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教师让学生圈点批注,让学生明白,“不动笔
墨不读书”。然而,在接下来的学生交流过程中,只重视了学生对所画出的句子的口头感悟,而忽视了学生之前的个性化批注。从而淡化了此处阅读教学教学方法的良好契机。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2.写母鸡教学反思 篇二
一、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 对本课或本单元作一个自我评价, 要知道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 那些知识没有掌握,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23个声母教学结束时, 我就发现学生b p d q混淆, f t混淆。在复习时, 我就让学生动手组合字母。给半个圆圈, 一支笔, 让学生把它组合成b p d q。运用“拳头游戏”来进行强化复习。如:左拳朝下b b b, 左拳朝上p p p﹍根据一年级儿童的特点编儿歌帮助记忆。如伞柄朝上f f f, 孙悟空孙悟空来拜佛;伞柄朝下t t t, 小白兔小白兔蹦蹦跳。由于及时发现了问题, 采取了措施, 学生都学会了23个声母。
二、反思成功之处
在朗读教学中, 有些老师喜欢这样指导:请把这个字读响点, 把那个词语读轻些。结果学生只能是鹦鹉学舌, 读而不知其味。也有的老师喜欢这样指导: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感情。怎样读叫“美美地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学生不知道。朗读教学中我也作过许多尝试, 效果都不是很好。《自然之道》一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有这样一个句子:“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学生在朗读这句时, 怎么也读不出发自内心的感慨。忽然, 我想到了一个能帮助学生读好这句话的方法。我说:“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读这句话的, 读得特别好, 想听吗?”在学生充满期待的目光下, 我深情地朗读了这句话。“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唉!) ‘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学生们觉得新奇, 都迫不及待地学了起来。在随后的朗读中, 学生不仅会加上一些词, 还会加上动作。渐渐的, 学生个个能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回顾教学过程, 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 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后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都属于教学成功之处。这些鲜活的素材都是教学“反刍”的好“食料”。如能及时记录、总结, 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 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能力。
三、反思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因为学生的性格差异, 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总会有不相适当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 知识的讲解, 例题的选择, 板书的设计, 学生的反应等方面, 课后都会觉得有不近人意之处。对这些不足, 要反复思考, 仔细琢磨, 采取措施, 及时补救。
四、反思如何去改
“思”的最终目的是“改”。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 找出问题的症结,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提出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案。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3.教学反思如何写 篇三
一、当前教师教学反思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1.概念性反思,普适理念的再阐述
“教学中,我遵循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诸如此类的语句常常出现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之中,诚然,这句话没有任何错误,所阐述的也是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的理论观点。但是,这句话作为普适性的理念,放在每一课时之后作为教学反思都是符合要求的,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众话”。显然,这样的教学反思针对性不强,深刻性不够,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是没有经过主体积极思考的,仅仅是对于一些常见的教育理论观点的再阐述。这样的教学反思看似具有专业词句,却缺乏主体性认知,只能称之为概念性反思,概念性反思也是教师教学反思中常出现的问题。
2.现象性描述,问题的浅表式反映
“这节课,我发现讲得太多,要多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学生这节课理解得不够深入,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遇到问题,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解决,应多练习,逐步熟练。”反思中,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课堂上的问题,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难能可贵。然而,问题的发现,仅仅是一种自我的感性评价,如果仅仅满足于对于课堂问题的简单性呈现,以及浅表式的认识,不进行问题的深度剖析,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课堂、反观教学,不寻求课堂问题的主动突破,那么,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多大的发展。因而,局限于课堂问题的浅表式反映,以及现象性描述的教学反思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3.笼统式总结,过程的简单再现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再让学生……最后让学生……学生通过这节课明白了……掌握了……获得了……”这样的句式也常常出现在教师的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成了教师对于课堂过程的总结,成了对于教学目标的回顾。从某一方面讲,教师每教一课都要梳理一下教学的得失成败,以及自己使用的方法措施,但是诸如此类的过程性反思,却容易陷入笼统式的误区,给人以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印象。过程性简单再现式的教学反思,很难突出反思的深刻性,面面俱到的结果也许就会成为“面面不到”,这样的反思依然停留于教师对于课堂的感性回顾描述上。因此,深度的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对课堂深度诠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表式叙述转变为深层次剖析。
二、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内涵是丰富的,因而教学反思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教材的再认识,可以是对教学的再设计,可以是对学生的再把握,也可以是对精彩的再回顾,对失误的再剖析。对于这些方面,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但要力求深刻,需要从点上突破,在深度上下工夫。如此,才能突出教学反思的思维深度,才能让教学反思真正成为教师主体性教学研究行为。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精彩点,总结有效教学经验
课堂中的精彩事件,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课堂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因而,抓住精彩事件回放,不仅可以让教师探索教学成功的经验方法,而且可以树立教师的自信心,使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应善于自我发现,发现课堂中的精彩,发现课堂中的成功,发现课堂中的亮点,并从理性的角度深度阐释成功的原因,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从一节课的成功推及同类知识点的教学,从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2.抓住生成点,设想多重教学方案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多重作用下的综合性空间。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是教学的预案,这种预案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也在产生着变化。课堂不可能是教学预案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引导下的情境生成。每一节课都有可能发生一些教师无法预知的教学事件,课堂也是教师的预设与自主生成的统一体。对于课堂中的生成事件,教师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然而,这种应对并不一定是科学的,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对此,课堂中的生成事件应当成为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因为课下时间充足,教师可以从多维角度全方面思考、处理课堂生成事件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方案不仅是教师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增强教师教学机智,提升教师课堂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往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平时教学反思中的磨练,对于课堂突发性生成事件的应对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3.抓住失误点,深度剖析根本原因
课堂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难点预设不够,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设计不科学,学生认知基础有问题等。对于课堂中的失误,教师不应当避而不谈,而是作为研究的对象,教师要敢于自我剖析,“问诊”课堂。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教材的前期处理、教学的设计预案、课堂的整体调控等方面逐个查找原因,分析问题,在研究失误、自我剖析中寻求科学的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4.抓住疑惑点,借助资料加强学习
课堂中,教师疑惑不解的地方也可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不理解、对学生的不理解、对教学的不理解等,都可以在课后查找有关资料,研读专业理论书籍,找到合理的解释,提高主体性认识,进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理性,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4.《母鸡》教学反思 篇四
《母鸡》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写了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今天教学的是第二课时内容。教学重点为:第一理解母鸡对鸡雏的爱,第二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教学手段为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难处,教师适当点拨,与学生共同解决。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节课既有惊喜,也有不足。
让我惊喜的是多数学生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了学习自主性,课堂气氛活跃,从某些方面讲,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方面还要加强训练。有些学生不知道怎样提问题,提什么问题,有些学生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者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达不到教学目标。
2.学生语言组织需要进一步规范,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
3.平时教学多渗透写作方法,注重应用。
4.重视课外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运用。
5.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音量、语速等需加强训练。
整堂课我能放手让学生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发提问。我们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驻操营小学 李会君
5.《母鸡》教学反思 篇五
所以,课前导入,我选择从回忆学习过的内容入手:“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它真是一只……”“性格古怪又淘气可爱的猫。”学生们回答得响亮又整齐。从学生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于老舍笔下这只猫的喜爱。“那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老舍先生笔下的另一只动物母鸡,看看这只母鸡是怎样的?”我趁机引出新课,学生们的兴趣高涨。
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自己预习过课文,我也给他们布置过预习任务,一是读课文,感受作者对于母鸡的感情是怎么变化的?二是根据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预习任务学生完成的很不错,准确地发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是从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甚至是尊敬和喜欢。虽然对于分成两个部分有些争议,但是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也很快就完成了。我想主要是由于这篇文本身就不是很难,所以学生提前读过几遍之后,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已经比较到位了。
接下来就是具体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讨厌母鸡,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让学习小组站起来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其余学生认真听,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讨厌母鸡,用一个关键词语来表示。学生的总结能力显然不够,但是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讨厌的原因,有的学生直接就用四字词语说出了原因,这让我很是欣慰,赶紧抓住机会表扬这群爱动脑筋的孩子。得到我的表扬之后,学生们的热情更高涨了,积极性加强了不少。
后来,通过作者感情变化这一契机,顺利过渡到了第二部分的内容,我想让学生找出完全概括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的段落,学生们顺利找到第九段,先读一读,总结出母鸡孵出小鸡之后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征。再通过朗读五至八自然段,引导学生具体感受母鸡的这些特征,通过具体语言描写,学生对这些特征的感受更加深刻。这个时候,我在让学生重读第九自然段,再次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这个时候作者说他不敢再讨厌母鸡了,那他对母鸡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问学生。
“是对母鸡的喜欢,还有尊敬,因为她是个英雄的母亲。”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这个答案。我很开心,因为孩子们确实懂得了这篇文章,对于老舍先生的感情变化也体会的很深刻。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接着,我们又回忆了《猫》,总结了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学生们收获不小,我的收获也不小。
6.《母鸡》教学反思 篇六
《母鸡》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我怀着试试看的心理上了这节课,前一天,我布置了学习任务:
(一)、独立完成部分
1、《母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找出描写讨厌母鸡和赞叹母鸡伟大的句子,对照朗读,体会不同的感情色彩。
3、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对母鸡改变了看法?
4、收集有关鸡的成语。
5、有关动物的成语。
6《母鸡》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部分(可以是学习小组探究,可以跟家长讨论)
1、《母鸡》和《猫》同样是老舍的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本单元四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结构特点)哪些不同点? 举例说说描写动物特点的一些方法?
3、你觉得写小动物的方法有哪些?从哪些方面写?
4、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就一两个方面试着写一写。
正式上课的时候 ,我开门见山 ,直接从问题入手,
学生开始合作着汇报,从字到词,从主要内容到中心思想,循序渐渐,汇报收集的动物成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合作探究部分
1、《母鸡》和《猫》同样是老舍的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这个时候出现了争议,也就把课堂掀起了高潮,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出示第二个问题2、本单元四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结构特点)哪些不同点?小动物的方法有哪些?从哪些方面写?在教师的点拨下,这两个问题迎刃而解。最后十分钟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就一两个方面试着写一写。我让大家交流了自己所观察的小动物,给大家说说它的外形特点。然后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回忆本单元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抓住动物特点从整体到部分,从头部到尾部。并按顺序板书需要观察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观察、描述,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和形容词。之后通过自由讨论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动物外形的特点完整地说下来,交流、讲评等步骤,使学生很快掌握写小动物的方法。最后十分钟,全班同学真的写出了小段落,大都也成文,符合要求,有些孩子笔下的小动物还真的栩栩如生。这样呢,即完成了《母鸡》的课堂教学,又做到了单元整合,即实现了课堂小练笔,又注重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现场练笔,将写作落到最实处。可谓一举多得。
《写喜欢的小动物》是小学阶段四年级第四单元作文训练的内容,也是我校本月习作训练的重点。大自然中虽有不少动物,但学生写作时总是找不到感觉。 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动物不大常见,学生当然不会写;二是有些动物虽然常见,但学生并没有
认真观察过;三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作文效果仍不理想。 所以在学笨本单元最后一课时,我就已经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回家仔细观察你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并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了一定的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可以说为了这次习作做足了准备。
作为一种小动物可写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归纳起来可写的方面不外乎两点:一是外形,一是生活习性。所以第一次的习作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
上课伊始,我让大家交流了自己所观察的小动物,给大家说说它的外形特点。然后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回忆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抓住动物特点从整体到部分,从头部到尾部。并按顺序板书需要观察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观察、描述,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和形容词。之后通过自由讨论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动物外形的特点完整地说下来,交流讲评等步骤,使学生很快掌握写小动物的方法。
2、不足之处:
课题出示的是《母鸡》,上着上着,有点像单元整合课,其实,我的出发点是用《母鸡》的学习入手,跟本单元的前几篇文章作对比学习,在比较中感悟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章来,信不着学生有那么好的整合能力,结果课上的激情挺饱满,但有跑题之嫌。课堂的生成性的内容,老师的
语言衔接的有些随意,不严肃。
3、教学机智(灵机一动)
课前,我准备了一只小乌龟,准备在学生练笔前指导他们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写小乌龟,来个下水作文,以免学生在公开课上写的语无伦次,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汇报,让我觉得有点放心,时间也不允许我细细地指导,怕压堂,只好让学生先写一个片段,完成教学任务再说吧,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同学写小乌龟,一个是描写乌龟外形的,一个是描写小乌龟的生活习性的,我窃喜,指名汇报的过程中,我灵机一动,让这两名同学汇报的时候,我把我的小乌龟托起来,让学生聆听,对比观察张子月笔下的小乌龟和老师手中的小乌龟有什么区别,学生兴趣大发,既满足了我的课前准备用得上的愿望,有验证了孩子的写作水平,当甄琪汇报小乌龟生活习性,小乌龟活动的样子的时候,我就配合学生用手指碰小乌龟,小乌龟才滑行几下,正好也就再体会观察一下小乌龟爬行的样子,还有小乌龟龟的懒堕也体现的淋漓极致,老师不碰它,它就不动,一碰它就动几下,学生表嬉笑着,边观察着,边口述着,老师趁他们观察的起劲,就轻轻的碰乌龟的头,乌龟就顺势缩回头去,我问学生,乌龟有个雅号,叫什么,学生答不上话,乌龟把头伸出来,学生反应过来说:“是缩头乌龟”,这时,我相机告诉学生,乌龟缩头是为了保护自己
的安全,向学生渗透安全意识,同时呢又渗透遇到困难敢于向困难作斗争,不要做缩头乌龟,
4、学生创新:
学生没有简单的就是为作业而作业,在平时的授课中,老师的不经意整合思想,学生已领悟,他们没有授课文影响,结合课文,结合课外读物,他们写出了自己的风格,简单,又有可操作性。
5、再教设计
如果再教这节课,我会再放手给学生,直接上成描写小动物单元整合课,让学生汇集写作方法,再多一点时间练笔,课堂小练笔,搭建习作大舞台!
6、是否适应学生差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写出适合自己的东西,或片段,或短文,适应学生差异。
7.浅谈教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篇七
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 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 也就是忽视写“教后记”。殊不知作为教师,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教学得失并记录于册的“教后记”,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思之不缜, 行而失当”, 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 “反求诸己, 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 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学反思意识的萌芽, “教后记”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案中, 成为许多学校规定的教案的组成部分。笔者想就“教后记”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教后记”不应是教案的一部分。教案, 顾名思义, 即为教学方案, 应是预设性的, 而“教后记”应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反思, 不属于超前的范畴, 不应屈居于教案一隅, 应是与教案处于平等的位置。尽管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写“教后记”, 但也只是敷衍了事, 有的语焉不详, 有的互相抄袭, 未能真正进行教学反思, 这使得“教后记”的作用大大削弱。“教后记”应是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是教学反思的捷径。
那么, 到底什么是教学反思?毋庸置疑, 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学反思应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教案中的预设和课堂上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 “自我觉察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教师从教多年, 教学水平一直没达到最佳状态, 这与“自我觉察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 专业知识与授课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与行为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它是具体地对于某一教学环节、某一个讨论回合甚至某一教学语言展开“回头式”的思考。在反思中, 某种更先进、更实效的思想在抽穗、在拔节、在生长。这其中, 有对自己教学思路的衡量, 有对课文构成的评判, 有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
那么教学反思到底应写些什么呢?该怎样写呢?
1.记教学中的“得”。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 巧妙的新课导入, 留有悬念的结束语, 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或授课过程中“灵感”顿生等) 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 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还可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 经过不断积累、归类整理, 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将大有裨益。
2.记教学中的“失”。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性因素估计不足等情况。对此, 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 并分析其原因, 研究弥补措施, 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3.记教学中的“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 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 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 则难以令学生信服, 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 诱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结论, 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4.记教学中的“疑”。即记教学过程中和备课过程中的疑惑、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 这些往往能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 要在今后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 应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5.记“再教设计”。教师上完课后, 静下心来, 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 根据这堂课的教学体会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写“再教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改进方案, 可以扬长避短,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须注意的是, 写“教后记”一要及时准确, 在教学情感还没有在头脑中消退之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二要重内容、求实效, 要以实用为原则, 不必拘泥于形式, 可写一孔之见、点滴疏漏, 也可以就某一问题作专题分析;三要持之以恒。正如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前言中所说:“ (教后记) 让我认识到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 但是却是存在着问题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当年执教《记一辆纺车》的“教后记”就是很好的一个范例。于老师当时想凭借学生对该文喜欢的情感导入, 结果学生的回答“不喜欢该文”出乎了于老师以及听课教师的意料, 也使课堂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后来于老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说“不喜欢”的理由, 继续了课堂。针对这一意外, 于老师在“教后记”中反思道:“备课时考虑欠周密, 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 想由此激发兴趣, 导入课文, 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幸亏能当即因势利导, 先听取学生的意见, 强调了叙事散文的特点,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实际应做充分的了解和估计, 不可再犯闭着眼睛捉麻雀的毛病, 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难发现, 于老师的“教后记”针对这一课堂意外进行了以下反思:一是反思备课, 认为自己考虑欠周到, 是闭着眼睛捉麻雀;二是反思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 认为自己能因势利导, 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继续该课, 进而希望能继续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的“教后记”既有经验, 又有经验的总结;既有对过去的诊断, 又有对未来的希冀。如果说课堂上的灵活机动使于老师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话, 那么课后的反思与顿悟也许正是促使于老师的教学不断成功的原因所在吧。这样的“教后记”也不是偶尔为之的, 是时时存在于一位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它总是能使教师少走弯路。
8.教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教师;教学反思;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件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行走在这条幸福道路上的强大助推器。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写好教学反思呢?有以下几种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从身边的故事、教学后记写起
一线教师,每天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其中就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案例。一线教师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作为一线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从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写起,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把自己课堂中的“精彩”记录下来。一线教师,写作、研究的时间一般难于集中,这就要求及时做好记录。
在写教学后记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一些事例或情节的记录:(1)教师自身的独创教学以及课堂效果,包括寻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疑难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对策等。(2)学生的独到见解,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独特解法、独创思维等。(3)精彩的教学片断,包括课堂中有亮点的教学情节与过程,精彩的答问、语言等。这往往是智慧的火花,它常常是突然而至的,一闪而过。若不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4)自己课堂教学中不足之处的反思与分析。
写教学后记应追求“短、平、快”,短小精简,平中见奇,快捷及时。若时间有限,还可以超越文本,创造性地利用课本、教案、备课参考书为载体进行加以记录或旁注。
二、并非所有教学故事都有研究价值
并非所有的教学故事都能成为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因此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发现身边有研究思考价值的案例。什么样的案例有研究的价值?我认为教师写教学案例可以选择以下的一些事例:一是带有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记录的应是一些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包含着一些深刻的教学问题,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二是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些事例能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说明一些道理,或验证某些理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三是典型性。教学案例所选择实例应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这也是教学案例的生命。
只要多写一些教学后记,素材多了,写教学案例时选择典型事例就有余地了。
三、多思、多写,才有提高
目前,我们很高兴看到许多老师乐于写教学案例,但也听到一些学校领导反映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水平低,甚至认为不算是教学案例。我认为,教师初写教学案例,要求不宜过高。
其实有些教师说不懂如何写教学案例,往往是希望专家提供案例写作的一个固定模式。我认为教师写教学案例其实不必拘泥于形式。当前,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追求一个统一定式,如教师的说课就是这样。我认为,撰写教学案例主要应抓住如下几个方面:
(1) 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有价值的教学案例一般应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通过一个或多个教学事例或故事的启示,提出某一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2)故事过程的描述要具体、生动。教学案例“讲”的应是教师自己身边的故事,要用描述性的语言或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如,教学实录)来叙述。要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复杂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要具体、生动,故事情节让人读起来感到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学后记时尽可能进行详细记录,特别是一些戏剧性的具体情节。
(3) 对问题及有分析、思考。应多角度地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述、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归因;总结出规律;解决的途径或方法;改进的意见)。
撰写教学案例已成为一线教师的自发性的行为,平时要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多思、多记,及时抓住灵感。一篇写出来不怎么样,二、三篇也一样,可写了几十、上百篇,也许质量、水平就不同了。
四、有理论素养,才有文章质量
写好教学案例,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往往就难于发现和抓住有价值的事例;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对一些教学事例的归因往往缺少理论的支撑。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使自己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擦出问题的火花,对发生的教学问题能作深刻的的反思,对事例中启示的道理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一线教师要写好教学案例,还必须重视自身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当前,作为一线教师,除了加强自身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之外,应该认真学习、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要求,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关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案例,研究和探讨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五、交流分享,有利提高
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之一是相互交流,是与同行资源共享、分享经验的一种方式,且通过与同行的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其实,教学案例的撰写,还可以利用集体智慧来完成。如:集中一些教师在一起,大家各自讲自己的教学故事,然后从中确定一些有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集体研究,集体拟定教学案例的初稿(提纲),集体研讨案例中问题,对案例提出集体修改意见。我相信,在集体交流和研讨中,更可能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我认为,网络是教师交流的一个非常好的、新的平台,网络中的“博客”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一个很好工具和平台。教师写教学案例,如果有条件的话,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工具,多在通过网络收集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学习他们的教学案例中写作方法,多利用网络写自己教学案例,多利用网络与专家和其他同行交流,我相信案例的写作水平一定逐步提高的。对发表的一些教学案例,还应注意案例题目的命名,采用一些有吸引力的语言,如“不管怎样,都不能放弃”、“今天我们打个赌”等题目,以吸引读者的关注。
9.《母鸡》教学反思 篇九
《母鸡》是在学了精读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后安排的一篇课文。在老舍的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跃然纸上。下面这篇课文也是老舍写的。认真读一读,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母鸡》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四年级的学生虽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但在体会作者情感和写作方法时需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10.保尔的母鸡教学反思 篇十
《保尔的母鸡》节奏明快,曲式结构简单为AABA1,在分析这一环节时,采用了一种直观教法(即拉线哼唱旋律法)为学生揭示答案。我用一条线代表一个乐句,请学生在我点头的位置(即每个乐句的最后一拍 )上拍一下手。学生通过观察拉线的次数和自己拍手的次数,明白到原来这段音乐一共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经过前面反复的聆听,学生迅速的说出了:“第一,第二个乐句是相同的”。接着我说:“那么,第三和第四个乐句呢?让我们结合歌谱看看听听,详细的分析一下”,我重点对第三乐句做了强调:反复记号与空拍,这是歌曲的一大特点,让学生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忘记。
正确演唱的基础上加入乐器,会让课堂增加色彩,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设问:“假如你是保尔你又能想到一个什么方法呢?”作为学生课下讨论的话题。
11.如何写生物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记录学生课堂情况和见解,发掘学生的潜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应,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
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改进,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活跃的思想、独特的见解、精彩的问答、创新的思维等,都是源于学生对事物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宝贵材料。
二、记录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教材处理方式,积累教学经验
哪些课题是适合研究的,哪些课题是适合展示的,哪些课题是适合实验操作的,哪些课题是适合讲解的。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记录教学中的亮点和教学灵感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师讲解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顿时充满生机。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
四、记录课堂中的疑难问题,以期随时解决
教师不是万能的,不是百科全书,不要把自己神化,碰到疑难的问题,在学生面前无需掩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承认“我不知道”远比告诉学生一个错误的答案更好,但如何解决不知道的问题的方法,教师必须是清楚的,而且要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寻找资料,进行验证,以解决疑难问题,要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找水,而不是给学生一杯水或者是一
桶水。
五、记录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即使是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瑕疵与缺陷的存在,把这些“败笔”,如,表达的含混、处理的欠当、方法的陈旧、演示的失败、指导的不力,甚至是知识性的错误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无论教师如何地努力,难免存在缺陷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问题不是立即能解决的。可以把这些问题先记录下来,课后备课组集体备课时可以和其他教师讨论,也可从教学参考中有重点地注意教学同行在处理这
些问题时的策略,这不失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六、记录听课同行的评价,增强教学的客观性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
较丰富的活动。在平时教学活动中举行的交流课、公开课、评优课等活动中,听课的同行往往会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一些同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恰到好处的举例等,会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这些我们都可以准备记录本记住人家好的教
学方法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这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的提升。
七、记录平行班的不同情况和评价体系
如课前准备、课堂闪光点、课后延伸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做好反馈总结,做到因班施教,更有针对性。而且要让评价发挥选拔、调节反馈、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导向和记录成长的作用。
八、记录补充资料
补充资料,新教材这点做得很好。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况且高考是能力的考试。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获得资料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寻找资料的过程和被认可的满足和喜悦。
写教学反思当然不止这些,如,典型的案例、富有哲理意义的语言(对话)、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有益的启示、精彩的片段等。教学中,这些闪光的现象俯拾皆是,只要我们肯做教学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如果说反思写作是一种技能的话,那么技能要有所提高,就必须到实践中去反复训练,因此,一定要勤于动笔。
写教学反思的形式不拘,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可图可文,可以是一个失败的例子,也可以是一个成功实验的典范,更为主要的是一个实验方法的改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接受,但在记教学后记时不能流于形式,要不时翻出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使其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能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12.写母鸡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朗读是语感的动脉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 使语感生生不息。叶圣陶说过, 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的确, 要学好语文, 务必把握好朗读的方法。
1. 师生共读。
生活是语感的摇篮。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 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 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 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 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 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如我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时, 通过范读, 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对话, 如小夜莺的话语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军官的话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接着, 我又试着用朗读搭建一个感受小英雄形象的平台。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小夜莺机智勇敢这个形象的句子加以朗读理解, 让学生整体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其次是让学生自由朗读最让你感动、最能体现他机智勇敢的精神的句子;接着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指名请学生读让其深受感触的句子;最后读有关句子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总之, 朗读始终贯穿在整堂课中, 在感情饱满的朗读训练中,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这样训练, 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 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2.“以点带面”读。
何谓“以点带面”读?有句话说得好:“擒贼先擒王。”我们读书也要抓重点词句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 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我觉得, 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理解, 然后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 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讨论小夜莺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 为游击队传送情报这一部分时, 怎样让学生读出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语句, 也就是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 然后再进行朗读,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感觉, 读出了夜莺超乎寻常的机智、镇静和坦然。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也就训练出来了。
3. 读中设疑。
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 这是每位老师追求的课堂目标。为了达到既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又激发他们“思疑解惑”欲望的目的, “读中设疑”就不失为一妙计。如《夜莺的歌声》全文以歌声为线索。因此, 教学时可扣住这个“歌声”进行设疑。新课伊始, 我在揭示课题时, 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从《夜莺的歌声》这个课题中, 我们能知道什么?为什么用《夜莺的歌声》作题目?2.夜莺的“歌声”唱出了什么? (造成悬念, 激发兴趣) 这两个问题一抛出, 学生们思维的闸门马上就打开了, 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自己急于读课文, 从中去寻求答案。
二、理解是语感的脊梁
叶圣陶指出:“要把握好吟咏, 必须先了解文意, 无论是白话文或文言文都需要吟咏。”意思是说在吟咏作品的时候, 必须依据文章的了解与体会。看来,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 其语言都经过作者的精雕细刻, 表达效果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工夫, 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 进行比较、揣摩、欣赏, 进行透彻理解, 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 而是有更深的领悟。像理解这篇课文中小夜莺回答法西斯军官的五处话, 就能很好地理解夜莺这个人物形象。我当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五处答话在真实性上有什么不同?你能看出它的言外之意吗?学生说:“前面四处回答虽然都颇有童味, 但都是虚实相间, 一语双关, 答出了夜莺的天真童心和镇定自如。”学生又说:“后面的一处答话则全然是虚答, 答非所问。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正是小夜莺的这一回答, 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不再疑虑, 放松了警惕, 这一处答话更答出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我就是抓住了几个重点的语句作为语感培养点, 进行比较、揣摩,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想象是语感的翅膀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常常要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和补充, 在“活”的发散思维中, 通过积极的体验, 使学生的语感像长了翅膀的小鸟越飞越高, 达到美的升华。这是培养语感的好途径。
如我在教学这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编者老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这个动听且大快人心的故事, 还给我们带来一幅未完成的画, 也就是课文中的那幅插图。画是没有生命的画, 我们要让画活起来, 好吗?文章写的是机智勇敢的小夜莺, 那么小夜莺站在白桦林里这样说这样做时, 心里是怎么想的?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情境?
生:……
通过几分钟的想象说话, 小夜莺那机智、勇敢、爱国英雄的形象在小朋友的描绘下栩栩如生。这里, 语感的培养正是在想象中边把握边进行的。用此法培养语感,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 首先要找准“活”的发散思维点。所谓的“活”是指“点”找得准, 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活跃的发散思维, 使语感美达到升华, 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表达是语感的激活
语感更重要的作用, 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一个人凭借自己已形成的语感, 可以鉴别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畅通。语感强的人, 可以凭借自己已经形成的语感, 判断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完美。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是要学生能有最优化的表达, 用表达来激活自己的语感, 提升自身的语感水平。最后, 我设计的面对“第二天, 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 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 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 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 并且不时回过头去, 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 好像在等谁似的”这个场景进行书写练习, 主题是“你想对小夜莺说些什么 (字数不限) ”, 就是为此目的———让表达来激活学生的语感。
【写母鸡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母鸡》教学反思5则11-02
中班游戏母鸡下蛋10-29
会飞的小母鸡作文08-03
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教案08-15
宽容的母鸡的寓言故事10-22
艺术活动:母鸡孵蛋小班11-07
四年级下册语文《母鸡》知识点08-22
大班语言母鸡萝丝去散步活动计划09-08
母鸡萝丝去散步优秀作文500字09-09
母鸡300字_三年级作文_小学作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