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2024-07-08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共8篇)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简答):

①自主学习的理念 ②全面学习的理念 ③创新学习的理念 ④终身学习的理念

2、确立成才目标(简答):

①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②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③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 ④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3、(选择)知性统一,脚踏实地。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6、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7、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③注重联系实际;

④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简答、选择):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的含义(简答):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 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理想信念的作用:

①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②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③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5、(选择)⑴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6、有关立志(简答、论述):①立志当高远 ②立志做大事 ③立志须躬行

7、如何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简答、论述):

①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8、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选择)

②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选择)

9、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3、简述下什么是民族精神(简答):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去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4、请简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团结统一 ③爱好和平④勤劳勇敢 ⑤自强不息

5、请简述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6、简述为什么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①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②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③改革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7、(选择)爱国主义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情感(基础)、思想(灵魂)、行为(体现)。

8、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9、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的法律文件是《反分裂国家法》。(选择)

10、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核心)、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体现出来。

3、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4、如何端正人生态度:①人生须认真 ②人生当务实 ③人生应乐观 ④人生要进取。

5、(论述大题见书P72-73)如何反对错误的人生观?

6、拜金主义是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赂、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7、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8、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10、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11、如何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③合理调控情绪。

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①平等原则

②诚信原则

③宽容原则

④互助原则

1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①正确认识竞争

②正确认识合作

③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3、为什么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②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③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4、请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⑤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⑥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6、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7、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①无私奉献、一心为公。②先公后私、先人后己。③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8、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9、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①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②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③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10、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1、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制定。②认可。

2、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3、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5、法律执行: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物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叫行政执法。

6、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7、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8、在法律运行的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9、宪法的特征:

①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②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10、我国宪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利。

②确认国家制度。

③确认和规范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1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队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掌握国家全力的阶级实现国家 权利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利的政治体制。

1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14、民法商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见书P146-149)

第六章 树立法制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1、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①权力来源于权利。

②权力服务于权利。

③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④权力必须收到权利的制约。

2、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2、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①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④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4、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5、职业道德: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6、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7、如何逐步树立正确择业观:

①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②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③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8、如何逐步树立正确创业观:

①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②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③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9、成才的必要条件是在艰苦中锻炼;

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10、恋爱中的道德: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2.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二

一、什么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指的是大学生对于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意识是否增强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以及高度的统一。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集合性的概念, 可以将它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以下三个方面:

(一) 法律知识

这里提到的法律知识指的是高校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对于法律知识的认识以及经验的一个总称, 它包括一部分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及一部分较专业的法律知识。较基本的法律知识指的是高校学生作为一般的社会公民应该掌握的法律常识, 主要有简单的基本法律的理论知识与我国一部分主要的部门法的相关知识。较专业的法律知识指的是与高校学生所学的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一部分法律知识[1]。

(二) 法律意识

这里的法律意识指的是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于各种法律现象的观念、心理、思想以及知识的总结与概括。法律意识是一个具有多个要素以及多层面的“网络系统”, 可以将它的结构分成两个层次, 即法律心理以及法律思想体系。这里的法律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面对法律现象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直观的、表面的感性情绪以及认识, 可以说是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以及初级形式。法律思想体系可以说是法律意识发展的一个高级的阶段, 它包括体系化、理性化以及理论化等特征, 也是大学生对各种法律现象进行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后的产物, 它也是大学生在做到对于法律的认识、评价以及理解之后的基础上, 对于法律所形成的尊重与信任, 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反应。

(三) 法律能力

这种法律能力指的是高校学生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及法治实践后形成的, 使用法律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指导以及规范, 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一定的矛盾冲突, 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并对违法行为进行追究的能力。一般来讲, 法律能力主要由用法能力、护法能力以及守法能力三方面,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重点是要对他们的守法能力进行培养, 让他们能够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2]。

二、现阶段大学生在法律素质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法律理论知识

法律理论知识是高校学生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中对法律以及法律现象在一定的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以及整体化的一种理性思维体系, 也是现代法律观念在理论上的表现。具体来说, 它具有形态系统化以及指导性地位等特性, 它是高校学生能够树立起科学的法律意识并形成出色的法律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如果没有对于法律知识的全方位的了解与科学的认识, 就无法形成较高的法律能力以及科学的法律意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整体上缺乏对于法律知识的全面了解, 并且他们对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部门法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不容乐观。

(二) 淡薄的法律意识

随着在我国公民中深入进行, 大部分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已经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思修课的学习和其他的相关途径, 他们了解并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的基础法律知识, 能够了解到依法治国方针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然而, 在思修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时较少以及课程的安排不多等情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旧偏重于对于基础法律知识的讲授。所以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仍然缺乏对于法学中的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的了解[3]。在发生日常纠纷的情况下无法用法律理论知识将其解决。同时, 大部分的大学生不仅缺乏对于法律本质的认识, 还缺乏应有的权利意识。一部分的高校学生错误的认为学生只有义务, 没有权利。也就是这部分学生只有被动的法律意识, 并没有主动的法律意识。

(三) 欠缺法律能力

这里所说的法律能力指的是能够体现出大学生的具体的法律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它主要包括了护法能力、守法能力以及用法能力三个要素。在当下, 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在这三个能力上都有所欠缺。第一, 大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守法的自觉性, 近一段时间内, 大学生中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在我们身边的大学校园里, 人身伤害、诈骗、盗窃以及性犯罪等案件出现的频率并不低, 状况不容乐观。第二, 大学生使用法律的能力比较低,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应用法律。第三, 在高校学生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仍然不够普遍, 大部分的学生缺乏能够与违法犯罪的行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护法能力比较弱[4]。

三、如何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

(一) 应在大学生中加强对于法治理论知识的相关教育

要想使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 就离不开大量法律知识的积累。学生只有做到知法、懂法后, 才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做到用法、守法以及护法。才能够把法律法规变成自己的内在行为准则, 对于大部分非法学专业的高校学生来说, 他们的大部分法学知识都是通过思修课程获得的, 由于大学课程中的思修课程安排有限, 无法让大部分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上理解并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 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尽可能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向广大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 让大学生即使在课外也可以更好地加强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相关学习。如果学生自身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越多, 他们所具备的法律素质也就越高。这样他们就可以对自身的法律意识进行更好地培养, 也可以使自身运用法律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 高校应建立起比较合理的法律教育体系

在各大高校中的法制教育里, 应努力促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的确立, 并且与高校中的普法教育相配合, 不断对社会中的法制环境进行改善。在现阶段这三个方面里, 学校的法制教育应起到首要的所用, 但由于高校中关于法制课程的课时较少, 内容较多, 为解决这一问题, 大多数学校会采取上大课的方式来解决, 这样一来就十分容易造成学生关于法律知识的认知层次出现不同等情况, 无法使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5]。面对这样的情况, 各大高校可以除了开设法律基础的公共必修课以外, 还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开设一部分的法律课程, 以便哟与不同层次法律知识的学生来进行选择。同时, 学生也可以通过系里向教务处申请希望增设的法律课程, 经过汇总以及整理工作后, 教务处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 再根据本学校内教师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 从而减少在课程设置上可能出现的杂乱情况。

(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各大高校在实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其中既要对法律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 还要将其与典型案例以及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第二课堂, 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以及深化,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直观的、生动的法律教育。

(四) 还要注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生动有趣的讲解往往比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多使用反问与设问等提问方式,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一定的启发,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6]。另外, 还要注重实践环节,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篇幅不长的专题论文来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进性培养;通过在课堂上的提问以及对辨析题的解答,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形象思维等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以及锻炼;对于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赌博、抽烟、打架、作弊以及喝酒等不良行为, 要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约束, 也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

四、结语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 他们的身上系着国家的希望, 为了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普及法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思修课程根据在校大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状况以及知识结构, 针对在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普法教育, 使在校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使用法律武器对自己进行保护, 也可以使大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选择, 还能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广大的高校学生传授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 它还针对了现阶段大学生在法律素质上所存在的一部分问题, 针对这部分问题发挥出这门课程所独有的思想与品德的教育功能, 还对相应的法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对高校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 本文从什么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现阶段大学生在法律素质上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提高三个问题出发, 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关于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英旗, 曹渤海, 张瑞祺, 蔡久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7, 03:104-107.

[2]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析[J].黑龙江史志, 2009, 12:132+146.

[3]赵春森, 王振喜.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J].教书育人, 2013, 15:96-97.

[4]贾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知识经济, 2011, 05:178.

[5]田志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2:57-59.

3.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三

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到:“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知识层次较高,社会责任感和感受力强,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和其他社会青年一起,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实现教育目标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涵和目标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理想是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而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却要取决于信念,它是一个人在形成的关于某个事物或思想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态度,二者辩证统一,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理想。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一个的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的未来。

二、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同时,也应该看到,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社会主义前途存在模糊认识,某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凸显出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现实根源。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矛盾必然在不同程度上映射到高校中来,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和思想。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思想,过分注重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都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

二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组织实施的渗透破坏活动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外部因素。高校是青年人才集中的地方,境内外敌对势力总是试图通过利用宗教、民族问题等方式煽动青年学生闹事,企图占领高校阵地,并且在大学生当中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渗透宗教信仰,动摇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三是信息化的负面效应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主要来源。互联网在带给学生生活和学习便利的同时,网络当中充斥的各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和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混淆学生的认知。尤其对于那些鉴别力不强、思想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来讲,更容易受到网络及社会上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不仅承担着沉重的教学工作量,而且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学生信念、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行为的重要责任,因此,“基础”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不断学习,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培养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这样才能让学生更信服。“基础”课教师还要增强责任意识,坚持对青年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无神论,科学精神的教育,澄清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识,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二)创新教学理念,提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

一是由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其实是教师自身思想意识的转变和升华。在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取演绎式教学模式,即一个问题的讲解,先由概念讲起,再一步步探究其内在逻辑关系,最后举例进一步解释说明。这样的讲解其实是由结论推原因,由一般到个别,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有时一个生硬晦涩的概念是较难接受的。在教学当中,可以将演绎式教学转变为归纳式教学,即由一个生活中的简单的现象或者事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深入,最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思想得到启迪和升华。

二是由知识型教学到思想型教学的转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尤其是理想信念教学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理想”是什么、“信念”是什么,知识的讲解只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心中一直坚持的理想信念有更为明确和清晰的认识,但是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要通过案例、视频等引入逐步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为理想信念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三)树立“问题意识”,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带来思想上的巨大冲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容易使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而对于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敏感度也增强,在正面和负面信息的共同冲击下,他们对课程当中所讲到的理论产生质疑,从而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在课程讲解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要敢讲巧讲,要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使他们不盲目跟风、不轻信谣言,将不满的情绪转化为合理、冷静、客观的分析和思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消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其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帅松林.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教学探索與实践——以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2,(9).

[3]王永和.围绕“认知、认可、认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4.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四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是13级自动化一班的学生,正在做思想道德修养的实 践活动,我们的主题是想了解现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以请允许我们耽误您

几分钟完成这份问卷,我们将万分感激!!

请在您选择的选项前打对号,谢谢!

专业类别:○法学 ○其它文科 ○理科 ○特长生级别:〇大一〇大二

1、你对周围同学法律意识强弱的看法A很强;B 强;C一般;D 差

2、你遇到法律问题的次数A 没遇到过B1~5次 C5次以上

3、你是否被调查者应用过法律解决过问题A 是B 否

4、认为您目前学习法律的主要问题是:

A有了法律知识但联系实际就不会用;B法律知识不足;C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5、您否会通过一些渠道来了解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A会,经常;B偶尔;C一不小心会听说些;D不会,没兴趣

6、您认为您身边的人的法律意识:A较强;B一般; C差

7、大学您是否重视《法律基础》的学习?

A重视并且学习认真;B并不重视;C大学未开设此课程

8、您如何看待学校组织的一些法制宣传活动?

A有意义,愿意去;B太形式主义,没有意义;C有意义,但是浪费时间;D没听说过;

9、您认为法律与您的学习和生活是否有关?A关系密切;B关系不大;C没关系

10、您认为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A已经具备;B还不具备

11、你看过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吗A 没有B有

12、您去超市或者其他地方购物有没有索要发票的习惯?A会B不会C有时会

13、你买了某种商品但你后来发现被骗了,你会:

A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B以此为教训,不做任何行动;C到该商场骂他们一顿;

14、假如超市的人员要求搜你的身,你会怎样做?

A拒绝;B如果对方态度强硬就只好接受;C完全接受

15、你有丢过自行车吗?A有B没有

16、您对漳校丢失自行车的情况有什么看法?

A 让人无法接受 B 很正常,社会现象 C没有看法

17、假如在您参加勤工助学或者利用课外时间打工的工程中,您的合法权益

受侵害,您会;:A利用法律手段;B上报学校,由学校帮助解决

C去所在单位大闹一场;D忍气吞声;

18、您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在偷行人口袋里的东西,您会:

A见义勇为,抓住小偷;B立刻告知被偷者;C打电话报警

19、您如果很需要买自行车,碰巧在路边看到一辆自己心仪已久的型号而且

价格还很便宜的自行车,但来路不明,您会购买吗?A会;B不会

20、您是否闯过红灯?

5.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五

法律基础

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75分)题目1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法与法律完全相同。()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法与法律密切联系,经常通用,但是又有区别。法律是狭义上的法。法具有一般性,而法律具有具体性。法律一定是法,但法不一定都是法律。正确的答案是“错”。题目2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3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3.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在宪法统帅下形成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4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4.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5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虽然未能遵循法治普遍规律,却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理政基本方式。()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党在总结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开辟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法治思想,既遵循法治普遍规律,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理政基本方式。正确的答案是“错”。题目6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6.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7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7.程序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实体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正确的答案是“错”。题目8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刑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刑为的,不得定罪处刑。”()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9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0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0.法治思维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1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2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2.全体社会成员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3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3.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认可是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4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4.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5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5.社会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正确的答案是“错”。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25分)题目16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下列关于法的基本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选择一项:

A.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C.法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D.法是由社会舆论的力量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法是由社会舆论的力量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题目17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确定了()。选择一项:

A.国家的基本原则、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 B.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 C.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D.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国家的基本原则、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 题目18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选择一项:

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D.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题目19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4.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选择一项:

A.有没有法律 B.法律的多寡 C.法律的好坏

D.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题目20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5.下列不属于程序法范畴的是()。选择一项:

A.民事程序法 B.刑事程序法 C.行政程序法 D.证据法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篇六

一、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在一场关于“网络技术是否促进人类道德发展”的辩论赛中,正方一辩陈词认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可以排除在现实世界中的财富、地位、相貌等因素,使人与人之间更亲近,更真实??”。反方一辩陈词认为:“网络的虚拟性、无控制性使人失去了现实世界的道德约束,所以网络上充斥着欺骗、暴力、黄色等信息,使人类的道德水平下降。” 问题:请分析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题思路:(1)从网络与人类道德水平角度分析双方的观点。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的网络世界成为人们重要的活动的场域,形成了虚拟社会。网络环境既给人们道德人格的塑造带来了积极作用,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的缺失。网络的开放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交融汇聚,使人们感觉到明显的文化差异与冲突,面对网络社会的各种思潮、价值标准,通常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导致道德认知的模糊;长期生活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以致部分人脱离现实社会,造成道德情感的冷漠;面对网络上新鲜刺激、混乱复杂的信息和一些“新潮”的观念,人们原有道德意志、信念发生动摇,从而出现道德行为的失范等问题。本文对造成网民道德人格缺失的因素进行归因,从网络环境、文化、制度和现实社会道德环境建设角度分析,提出了解决网络道德人格重塑的对策和建议。

(2)提出自己关于网络技术与人类道德发展之间的看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伦理道德的巨大变革。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道德发展的巨大杠杆,表现在,第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第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更了伦理道德标准,第三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伦理学研究领域,促进了应用伦理学的发展;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伦理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消极力行 现象,使伦理学陷入了困惑。2、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会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将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他一下车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第,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2007年9月4日,鼓楼区法院根据公平责任原则判处彭宇赔偿老太部分医疗费用。问题:请分析上述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答题思路:

(1)运用道德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案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由。运用道德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案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由。本条主要针对见义勇为者受到侵害的请求权,与本法第三十一条中“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的规定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本条是关于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免遭损害而见义勇为者的请求权,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是紧急避险人为避免自己或者他人人身、财产损失而损害了他人的财物时不承担责任的情形;第二,本条规定的被损害主体是见义勇为者,而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被损害主体是紧急避险人之外的人;第三,本条不包括自然灾害引起的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的情形,而第三十一条中的紧急避险既包括人的行为引起的险情,也包括自然原因引起的险情。本条规定与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九条“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免遭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所规定的精神一脉相承。最高人民法院也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材料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单纯的道德义务,并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

二、案例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某市发布《2012年上半年公务员考试录用通知》,该通知规定:报考者必须为中共党员;身体健康无残疾,五官端正无疤痕;身高为男性170厘米及以上,女性为160厘米及以上;学历要求为边远农村岗位大专及以上,城镇岗位本科以上(本城镇户籍加5分)。本次录用名额为50名,其中男性40名,女性10名(具体名额参见各招录部门)。请问:以上《通知》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答题思路:逐条分析《通知》中不符合我国《宪法》及《劳动法》规定的内容。

1,要求中的“报考者必须为中共党员和学历要求为边远农村岗位大专及以上,城镇岗位本科以上(本城镇户籍加5分)”违反劳动法中就业平等权,涉嫌就业歧视;

2,身体健康无残疾,五官端正无疤痕;身高为男性170厘米及以上,女性为160厘米及以上,,违反宪法中公民的尊严,涉嫌人身歧视。

3.其中“本次录用名额为50名,其中男性40名,女性10名”,违反宪法男女平等的规定。

2、王某与李某均为20周岁,两人约好去丁某家行窃,由王某在外面放哨和接应,李某进入丁某家中行窃。当李某窃得现金五万元与一只

金表准备逃走时,恰好碰到了有事回家的丁某,李某为了逃走猛击丁某头部。王某由于看到了丁某回家,未接应李某早早逃走了。

请问:(1)王某与李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为什么?

(2)王某与李某分别犯什么罪?

答题思路:

(1)构成共同犯罪的条件:刑事责任年龄和共同的主管故意。依部分犯罪共同说,二人是故意伤害罪的共犯。

依“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二人均要承担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刑事责任。本案应该是共犯里面最复杂的部分-事中共犯,也就是承继共犯。由王某的行为还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既遂,赵某就加入进来,构成事中的实行犯。所以王某赵某犯罪后果一并承担责任(2)分别犯的罪行根据《刑法》回答。我认为本案中王与李之间没有意思联络,虽然李上前帮助王但是只是出于赵主观上的意愿,而王并不知道(因李是王饭店的一名顾客,王并不认识李),按照片面共犯的理论,李构成片面共犯,假如赵某的伤由王某造成,则王某和李某二人均构成故意伤害罪;假如赵某的伤由李某的行为造成,只能以故意伤害罪追究李某的刑事责任。但是现有证据不能证实究竟是谁的行为造成赵某的重伤的情况下,依照疑罪从无的原则,王某无罪,只能以故意伤害罪追究赵某的刑事责任。

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两者均系成年人在盗窃中有共同主观故意及行为符合共同犯罪要件,对于李某伤害丁某的行为只是其个人的犯罪,对李某的伤害行为王某事先不知情且未参与,所以由李某一人承担故意伤害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题型

一、材料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奥运会之后,北京的鸟巢与水立方成了旅游的热门景区,在随后几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报载最高的旅游人数一天达50多万。然而,一些不自觉的游人把“鸟巢变成了垃圾场”,有一些人在草地席地而坐,一些废弃的包装纸或塑料袋散落在青青的草地上,显得格外扎眼。“鸟巢”旁的广场上的照明灯1周就有20余盏被毁,外围还存在偷灯现象。问: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果你是游客,你会怎么做? 答题思路:结合社会公德的内容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作答。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三)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保护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答:、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共交往公德,其核心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信用的公德特征;、反映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共场所公德,其核心是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3、反映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人类环境公德,即生态道德,其核心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从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答题思路:结合人生观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根本看法。总的来说,人生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l)人生的意义,即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2)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应当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理想等;

(3)对人处事的根本态度和方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在这三个内容中,人为什么活着即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不同,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世界观支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人生观,而正确的人生观的形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我们所说的正确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一个没有树立起正确人生观的人,他可能认为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小团体的利益等等,正由于此,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而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情况说明,一些过去长期参加革命和建设的老干部,到了即将离退休的时候,往往发生贪污受贿陷入犯罪深渊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个人和自己的小家庭,他们在即将离任时,不是考虑到应当为人民多做好事,而是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打算,要为自己和儿女考虑后路等等。应当说,他们之所以会犯严重的错误,从思想根源上看,就是没有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所造成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对每一个人来说,人生观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人生一切问题中最根本的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的。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目的只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小家庭而活着,即使在物质享受上能够得到满足,那又有什么价值? 有什么意义?一个人只有为他人的幸福、为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兴旺作出贡献,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造福人民、造福子孙后代,才是最有意义、最值得人们追求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二、案例分析题

1、李胜和钱强是某高校电气工程系大三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两人性格不投机,平时交流很少。最近班级组织活动,两人在喝酒中发生不愉快,后来两人在厕所遇见又发生口角。李胜到桌上拿了一个啤酒瓶砸碎了,朝钱强的脸部划去,顿时,钱强脸上血流如注。边上同学赶快把钱强送到了附近的医院治疗,钱强随后报了警。经法医鉴定,钱强脸部为轻伤。

1、李胜的行为是否触犯刑法?为什么?

2、有的同学认为,李胜的行为是酒后行为,也不是他个人的主观意愿,应该不负刑事责任,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答案思路:

1、李胜的行为触犯刑法,因为他的行为侵犯公民人身安全且具备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要件。

2、李胜构成故意伤害罪,必须接受刑罚,只是轻重不同。理由:一是轻伤是故意伤害罪的立案标准;二是醉酒不会影响刑罚处罚,也不能成为从轻处罚的理由。当然,轻伤害案件也属于自诉案件,如果警方没有立案是可以私了的,但一经立案就必须走程序,被害人想不追究都不行了。2、2008年9月5日下午,邵某一行五人购买森林公园门票后到该公园的马场游玩。在邵某骑上一匹马后不到10米时,该马不知何故突然前蹄跪地,邵某从马背上面部朝下摔在地上。后经医院诊断,邵某头面部复合伤、颈椎外伤。为了治疗,邵某花去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合计3万元。经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鉴定,邵某的伤残程度为十级。

问:(1)邵某和公园之间的关系属于何种法律关系?(2)邵某可否请求森林公园进行赔偿?为什么? 答题思路:

(1)邵某和公园之间是民事法律关系。

7.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七

一、开展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一)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

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指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使命时所具有的意志品质与情绪调节力, 以及在成才与生活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态度和做人的尊严;是其内在的道德品质、道德规范与外在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的统一体。具体包括: (1) 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能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关系, 具有诚信道德品质。 (3) 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够自我监督, 自我调节, 努力激发身心潜能;具有与客观环境保持平衡之心, 具有求新变革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4) 心胸开阔, 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既不狂妄自大, 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主动沟通理解, 诚实守信, 文明礼貌。 (5) 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善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6) 乐观向上, 对学习和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 (7) 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对不良思想、低级趣味具有内在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8) 能够正确观察和了解社会现实, 关注社会发展;对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

(二) 大学生健康人格欠缺的现状

1. 大学生健康人格现状令人担忧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社会中出现的“利益人情”“钱权同化”“道德变异”“信念多元化”以及不同程度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道德的现象, 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显而易见。尽管多数大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 但距党和国家、人民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还有很大差距;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受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迷失了对崇高理想的选择和对正确价值的追求, 造成人格上的异化;更有少数大学生的人格表现令人担忧, 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室友、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弑师等事件表明, 我国部分在校大学生, 人格方面存在着种种缺憾:

(1) 唯我独尊。在现实校园生活中,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强调个体本位, 淡化集体意识和组织纪律;崇尚个性, 张扬自身价值;缺乏艰苦奋斗、敬业创业精神。

(2) 信仰缺失、功利心重。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物质利益, 淡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缺乏自尊心, 富于虚荣心;追求个人实惠而淡薄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

(3) 缺乏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 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差, 面对外界诱惑缺乏抵抗力等问题。逃课、上网、高消费, 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 谋求一夜成名, 缺乏长期实干精神。

(4) 心理不健全。心理素质低, 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抗挫折能力差, 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 甚至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典型群体。单就失恋而精神出现障碍的学生就占到在校学生总数的10%以上[2]。

(5) 缺乏对祖国的真挚感情。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于祖国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道德内涵的理解与领悟甚至到了“无知”的程度, 似乎中国传统的东西一无是处、当代的东西一概落伍。

(6) 缺少基本的文明修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以及文明修养的欠缺, 导致大学校园里出现一道道令人尴尬的另类“风景”。由大学生信手涂鸦的“课桌文化”“教室墙壁文化”“校园厕所文化”以及露骨的“马路风景”不堪入目;低俗的“宿舍语言”不堪入耳。课堂上吃早点、喝饮料;发短信、听耳机、随意讲话等现象司空见惯。诚信缺失;公共场所不讲卫生, 乱扔垃圾;图书馆书籍和杂志损页、缺页……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2. 大学生健康人格缺失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缺乏理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对其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的溺爱、爷奶的宠爱, 造成他们个性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宽恕之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甚至使他们产生功利、唯实的思想。

通过分析大学生中出现的自杀、自残、伤害他人等事件, 就会发现, 这些“问题学生”中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家庭原因:第一, 家庭关爱畸形 (单亲家庭、或是家庭关系复杂) 的学生, 他们大多孤僻、压抑, 不喜与人沟通, 心理障碍严重, 有一定的暴力倾向。第二, 家庭宠爱过度 (几代单传、或者“百亩独苗”) 的学生, 他们在衣食无忧、呼风唤雨中养成自私、任性、骄横的霸道性情, 做事冲动, 不计后果, 甚至无情无义[3]。家庭教育最关键因素在教养方式上, 孩子的人格就是在与父母的磨合中形成的。在调查中发现, 家经比较富裕的孩子比较自信, 父母为官的孩子比较任性, 这两类大学生均善人际交往, 公关能力较强。父母为农民的孩子比较宽容, 父母为教师的孩子做事比较有耐心, 父母为工人的孩子待人比较热情, 父母打工的孩子独立意识强, 但平时做事被动与胆怯。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早熟、多疑、敏感、悲观。无爱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对人不友善、不信任, 对事不热情、不积极。

(2) 学校人格教育滞后, 甚至缺失。首先, 人格教育在中学属真空地带。在小学阶段, 学生单纯幼稚, 效仿老师的言行举止, 人格问题相对不明显。进入中学时期, 对外界的多样需求和客观外界的花花绿绿, 导致中学生人格多样化。然而学校重视的升学率和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 致使人格教育滑入被遗忘的角落。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又是人格变化关键期, 中学阶段的“考分压倒一切”的教育理念为大学生活埋下隐患。

其次, 人格教育在高校似“水中月”。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追求的是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尤其是近几年升本的高校, 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所有精力、财力都用在扩大建筑规模和引进名师、培养博士上, 课程建设以及课程质量成为精力之余关注的事情, 至于对学生素质的关注也就自然成为“强弩之末”了。加之校园内的“知识行政化”“权力崇拜” (1) 等给学生造成的内心失衡, 以及人际交往的多元复杂, 感情生活的变幻莫测, 就业压力的严峻态势等等, 致使一些大学生产生“趋虚恐‘实’、消极厌世”的人生态度 (近几年本科生、研究生自杀人数有增无减) , 在理想与现实中找不到平衡点, 以致丢失自我。尤其是“凡进必考”的现代就业模式, 使当代大学生人格出现偏失。以往的“基础课”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两张皮”:多数教师侧重于理论的讲授和个别教师本身对“做人”的迷惘, 实难进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导致高校人格教育止步于教学规划而没有进入实质性落实阶段, 教学计划看得见, 教学环节触不着。

再次, 社会大环境不佳。官场上的“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 社会中的“‘智者’王, ‘愚者’寇”, 以及贫富分化、财大气粗等现实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特别是不经过滤的大众传媒内容也误导着当代大学生, 致使大学生对社会主流偏识,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紊乱, 心理问题突出, 价值取向多元化。

(三)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1. 健康人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在21世纪, “健康人格”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身心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人格发展不健全或异常者, 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绪表达方式以及社会适应状态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异样。甚至文化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与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 在实践中,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年龄在18~24岁之间, 正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素质、人格要素正处于从形成到稳定的过程中, 其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 这些特点为他们的人格建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他们身上同时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情绪化”、思想波动且易于消沉等弱点。这种集“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于一身的矛盾, 致使大学生极易出现各种障碍 (包括学习、交往、人格等方面) , 给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带来极大不利。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健康人格教育, 这些弱点就会逐步“燎原”, 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大学阶段, 正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知识智慧的增长期, 是确立人生目标、训练人格品性、培养道德责任感、促进身心健康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最佳时期, 是大学生开始走向独立生活、独立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的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都将在这一时期形成。健康人格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的人生幸福, 更关乎一代新人的素质。

2. 健康人格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保证

无数次调查研究证明, 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 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 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主体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有些国家的教育就开始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目前, 新加坡已经从孩童开始先进行情操教育, 之后再进行智商教育。其实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了人格教育, 《大学》开篇就提到:“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 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首先教会学生做人, 其次才是做事。这也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教育一个人的知性, 而不培养其德性, 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4]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 健康人格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人格健康的青年一代才是祖国、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这己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3. 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21世纪, 是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科技力量以及民族文化实力较量的世纪, 其实质是人才竞技的世纪。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 不仅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进而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正如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社会改革家赛缪尔·斯迈尔斯所说:“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 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低。”[5]

总之,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 一方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所必需的。

二、“基础”课程下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一) 开发“基础”课功能,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 协调身心矛盾、促进主体身心和谐, 平抑个性冲突的主要社会手段[6]。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成为近几年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些学者、有识之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比较有价值的著作和相关文章相继问世。

(1) 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陈秉公的《大学生人格学》, 黄希庭、郑涌主编的《大学生心理与咨询》, 樊富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等。他们对如何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提出了独到见解。

(2) 在高校学报及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刊物上, 发表了许多文章, 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葛明贵的《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 《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蔡东霞的“谈高校学生的人格教育”,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梁捍东的《刍议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和方法》等等不胜枚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带头和推动作用。

以上文献除对人格与健康人格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外, 均涉及到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目标、原则、方法、途径等。然而, 这些研究成果, 均是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论述较多。时至今日, 从“基础”课的 (思想教育主阵地) 角度和途径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尚付阙如。

(二) “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 加强道德修养, 树立应有的法制观念,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可以说, “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7]。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都可以进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工作, 然而, “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方方面面, 都专门设计有针对性的内容, 与其他课程相比, “基础”课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1) 目标定位相对明确。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对于“基础”课来说, 其定位目标不仅仅是任务, 更是责任。“基础”课就是要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 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为主线, 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状, 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集体的良好思想品德,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人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 形成健全的人格。

“基础”课通过个性教育、心理品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等, 从不同侧面提供了个体成长所必需的知识, 这些知识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塑造健康人格的“营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 帮助大学生建树崇高的理想信念,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 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8]。这一点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2) 教材内容直接关联。“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优势还在于现行教材内容的直接关联性。在健康人格教育中, 大多数学科只能在完成本学科的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健康人格教育, 体现的是间接性的特点。心理学教育虽有其直接性的特点, 却有“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和“面窄”之嫌。而“基础”课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直接地对个体进行全面培养。“基础”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规范知识教育等。“基础”课教学与心理学教学相比, 类似于“中医”与“西医”, 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且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 “中西结合”效果会更好。

(3) 专任教师精力集中。就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来说, 尽管所有教师都有职责和义务, 然而由于各学科教学的特性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其他学科的教师必会将本专业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首位, 决不会像“基础”课教师那样, 将主要工作精力直接用于包括健康人格养成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 这种教师精力的直接专攻与非直接专攻的差异, 必将产生不同的实际效果。

(三) “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关键措施

1. 提高教师素质

注重教师素质建设, 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必备的“硬件设施”。

(1) 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教师具有了过硬的政治素质, 才能“对高等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去;对教学内容精益求精;对新知识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热爱学生、有良好的气质和风度等。”[9]“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形式最正规、最系统、作用最大、学生受益面最广的教书育人环节。因而, “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决不能淡化马克思主义立场, 使教学方向中性化。“基础”课教师无论在讲台上或讲台下, 则一定要底气十足地弘扬社会主旋律、宣扬主流价值观。

(2) 教师要有过硬的情商素质。在现实中, 与其他学科的老师相比, “基础”课教师在社会上, 甚至在校园内始终没有得到本来应有的“礼遇”, 在此种境况下, “基础”课教师有必要加强情商修养, 要能够摆脱世俗偏见, 凭着一种不计名利得失、甘于无私奉献的人格情怀, 爱岗敬业、爱教会教, 沉下心来不为物役而乐教。要从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角度关注大学生人格健康状况, 视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 对教学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和韧劲。“基础”课教师的情商素质一旦不过硬, 就会被现实社会中的“名利潮”裹挟, 也就不可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人格塑造。

(3) 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任课教师不仅要爱学生、有热情, 还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重大理论问题, 又有现实热点难点问题, 涉及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对教师的知识量、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较宽的知识面, 而且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10]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 对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人文学等学科知识精益求精。把理论观点讲深、讲清、讲透, 体现出理论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 才能让学生感到可敬、可信。教师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批判精神和前瞻视角相结合、社会主流价值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相结合进行教学, 才能激起学生理论学习的渴望和共鸣, 达到教学相得益彰。无数事实证明, 受学生爱戴、敬仰的老师, 往往是专家和学者。“基础”课教师倘若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学者, 就不可能赢得学生的敬仰和诚服, 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4) 教师要有过硬的人格素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 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下, 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实现原则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统一, 理论讲解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统一, 让学生感到亲切、实在, 教师就要经常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基础”课赖以生存的背景和前提。“教师只有将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都利用和调动起来, 将教学内容切入学生的个体经验之中, 使知识传授激活个体积淀的经验或得到个体经验的认同, 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熟悉甚至喜爱的思想知识基础, 理论知识就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开花和结果”[11], 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形成才会有真正的源头活水[12]。“基础”课教师只有深入学生之中, 才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才能在实践教学中以自己的人格征服学生、感化学生, 激励学生自觉地塑造健康人格。

“基础”课教师完美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热情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感召, 也是一种浸染和熏陶。

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基础”课教学理念要坚持价值性和科学性、逻辑性紧密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趣味性紧密结合;普遍适用性和针对性、实效性紧密结合;教师的教法要与学生的学法相结合,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相结合。

创新教育形式, 优化教育环节, 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腾飞相结合的理念, 突出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准则, 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主体性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思想, 突出道德法制教育;坚持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3]。

“基础”课教学方法应采取多种形式, 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式教学, 依据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只有以受教育者的认知过程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过程, 才有可能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 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教学成功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14]积极采取“师生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案例教学有机配合;同时还要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开展生动活泼、主题健康的思想教育活动, 丰富教学环节, 活跃教学氛围。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紧密合作与配合。强调“基础”课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并不排斥其他学科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功效。全面配合、多管齐下, 收效更好。“基础”课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善于不断地总结和吸纳其他学科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经验, 及时充实自己的不足, 使“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独树一帜。

注释:

(1) 指高校目前出现的博士受利益驱使弃教从政现象。

[编辑:汪晓]

摘要: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它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开辟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新途径, 在21世纪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8.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篇八

关键词:法治人格;主体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9-02

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建设,必然要求公民法治观念、法治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最终表现为公民稳定的法治人格。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稳定的法治人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法律素养的重点课程,肩负着帮助大学生立志求知、树德做人的重任,应该充分发挥对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作用。

一、《基础》课教学中师生的主体性是法治人格培养的基础

现代法治人格是以人格平等与独立人格为基础,因此法治人格的养成是以主体独立为前提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体现,自主、创新是主体性的基本要素,因此要“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成为一个人”就是自主创新,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尊重他人为人”就是他人能够自主,他人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基础》课教学中师生是教学矛盾体中的两个方面,学生主体性是核心,教师的主体性则体现为主导作用的发挥。大学生自身是其法治人格养成的内因,法治人格的养成是自身自觉学习的结果。但教师作为主导是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的外因,在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过程中是非常重要,教师的主导这一外因可以发挥引领、促进以及纠正的积极作用,也可能起着相反的消极作用。因此,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

《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基础》课的结构设计为绪论和八章内容,所有的内容只要深入发掘,发挥好师生的主体主动性,都可以促进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第一,以成长阶段的转变为契机,使大学生人格自主性得以确立。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生理年龄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逐渐成熟。现代的中学生,一方面,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其社会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的身份和考学的压力使得其对社会与自身关系的发展认识又非常肤浅。崭新的大学生活对于新生来说既新鲜又充满困惑,如果引导不好,一些学生就可能迷失自我。作为基础课教师,通过《基础》课程的第一部分内容,不仅仅是介绍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信、自律、自立、自强。在教学关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鼓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知求真精神,同时关心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遵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之道。例如通过采用讨论的方法探讨入学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新情况,启发学生对珍惜和宽容的思考;通过调查大学生生活消费等问题,引起对自身形象及与家人、社会的关系的思考等。通过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真参与,大学新生就会逐步脱离人身依附和思想依赖,实现相对独立的主体人格。第二,通过专题教学的生动深入,使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内在品质得到培养。国家是国民发展的大环境,为国民的权利实现提供基本的条件,而国家的发展是由国民这一主体通过承担责任、实现权利的过程来促进的。这一过程正是个体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但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包括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与大学生自身很近的正反事例进行讲述,在教师的精心辅导下,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演讲的形式将个人不同层次的理想、国家的命运与个人责任的承担、权利的实现紧密融合,使学生深入思考其人生价值中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性,达到促进大学生法治人格内在品质养成的目的。“法治专题”的课程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为目标,重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法治素养。法治部分虽然占教材的少量内容,却是以“法律思想观念引导”为核心的法理学、宪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的内容整合,整体性和综合性很强。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习主体,以宪法精神为核心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养是该部分教学的中心内容,具体法律知识和案例则是培养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材料。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将法治理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批判精神观察法律现象,使学生的法律素养得以提升,逐渐积淀其稳定的法治人格。

三、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教学的自我教育进行法治人格的自我培养

《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依据《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外在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其直接获得思想道德和法治方面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这种直接而真实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我们进行的实践教学分为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两种形式。在集中实践教学活动中,实践地点由教师选择,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某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实践主题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践。此种实践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突出,教师在带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以充分体现。例如,我们在以“农村孝老爱亲道德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白天师生深入农村进行访谈调研,晚上师生一起交流感想、讨论道德与法治问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观察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成长生活的经历,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身份出发,感受道德的力量,深刻理解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内涵,从微观的家庭单元到宏观的社会发展,理解作为社会主体,“宽容”与“耐心”是社会发展规律所要求必备的客观品质。而在分散实践教学中,实践地点由学生选择,围绕教师所确定的大的实践主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内容,由学生自愿组队进行,提交实践报告,举办实践经验交流会。此种实践教学形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选择实践内容的广泛性上可以看出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观察社会的角度比较独特,在学生所提交的实践报告中不乏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论是集中实践还是分散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深刻的自我教育促使其法治人格的自我培养。

基金项目:石家庄学院200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论文成果

上一篇:初中常见病句类型归纳下一篇:生命的芳香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