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演讲稿

2024-10-23

协同育人演讲稿(共8篇)

1.协同育人演讲稿 篇一

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汇报材料

曾听过一场中山市教育局德体艺科廖诚科长题为“让德育变得亲切而自然”的德育报告,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中山德育发展愿景:“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德育与学生心灵无缝对接,让德育充满魅力和效力”。我反思,如何才能像呼吸一样自然,我能想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绿色的生态的育人理念。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美丽的校园,我校绿色生态育人理念,不完全等同于绿化校园、或环保校园。绿色是安全、生态、健康、和谐、成长、发展的代名词,“环境美”、“语言美”、“行为美”、“健康美”是“绿色校园”的基本要求,以“绿色生态育人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精彩每一天”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可以对师生的学习生活和道德精神的内在品质起到很好的熏陶和影响作用。

在我的班级打造中,绿色生态育人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是符合生命体发展的教育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使之心灵之翅自由飞翔。

班级需要树立一种精神,凝聚师生价值追求;建立一种信念,唤醒心中育人情怀;

在三年的班级管理中我首先要清楚的明白班级中的“人”,如何能够凝聚起来,形成飞翼班的价值追求,班级的3个组成部分我今天谈的是家长,如何借家长之力,唤醒班级整个家长群体的育人情怀。也就是今天的主题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家校合作共育为什么重要?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 人的一生,有四个最重要的场所:

第一个就是在母亲的子宫里,通过母亲来感受外部世界的变化。

第二个就是家庭。来到世界的第一声啼哭,这是人生的第一个独立宣言,这个时候他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家庭、父母来进行的;

第三个就是教室。在教室里有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能不能健康成长? 离开学校工作了,走进职场,这是人生的第四个场所。

家庭是人生永远离不开的一个场所,是人生最重要、最温馨的一个港湾。人生从这里出发,人生将回到这里。

儿童来说,父母是儿童最初的世界。父母是儿童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父母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所以家校合作是最有效的教育,它可以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父母学校、家委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调动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我让家长我成为“合伙人”,就是将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看似独立的系统进行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互补作用和多渠道影响的叠加效应,形成一股责任分担而又融合的强大合力,从而实现教育时空上的完美延伸和无缝对接。让家长成为班级发展的同行者,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用合伙人理念打造飞翼班管理中的,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教育愿景。

如何让这种教育的力量在孩子初中求学的三年间能源源不断提供power? 生态德育是绝佳的一个途径: 一,生态德育具有生命力,二,生态德育具有联动力,三,生态德育具有后续力,四,生态德育具有自生力,在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支持下,我在班级中大力打造绿色生态,走心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产生热爱班级的内驱力,以达到“共生态”的德育教育目的。PPT呈现绿色班级活动: “绿色”家庭基地书香家庭 “绿色”主题班队会

“绿色”班级基地--语文学科展 “绿色”家庭基地--家长学校

“绿色”社区基地--假期实践小组好书分享 “绿色”社区基地--日行一善 “绿色”家庭基地--我为家人做晚餐 “绿色”家庭基地--说走就走的旅行 “绿色”家庭基地--中西方文化

“绿色”家庭基地--好妈妈推荐大赛美食篇 “绿色”亲子活动基地—牵手在泉林

绿色生态育人是生命的教育, 它是赏识教育、创新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体!飞翼班的未来:

1、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景------给学生无限的憧憬

2、我们有着健全的组织结构------赋予每个人对集体的责任

3、我们有着有效的集体规范------让班级生活更有序

4、我们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5、我们有着优良的班风和传统-----让学生为班级自豪。谢谢大家!

2.协同育人演讲稿 篇二

一、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理念设计

(一) “四个不足”凸显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紧迫性

现实工作开展中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管理层和学生的交流联系形成脱节盲区, 基层班集体建设亟待加强, 学生先进骨干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这些突出问题, 凸显了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紧迫性。

(二) “三个统一”明确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可行性

在高校育人的全程中, 各支力量虽分工不同, 职能各异, 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环境、保驾护航是育人目标是统一的;在教育过程中, 各个环节的施教者提供不同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全程, 理念融通, 互为因果, 相互配合, 形成统一的育人全程;在育人上方法也是可以互为借鉴的, 有的教育侧重理论, 需要借鉴事务部分的实践经验, 有的管理侧重实践, 需要理论教育部分的凝练提升, 从而形成理论和实践层面教育方法的统一。

(三) “两个理念”彰显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功能性

通过打造协同育人平台的功能性非常明确:即实现“全员参与, 协同育人”理念和“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理念。

二、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制度保障

由于学生成才培养的专业归属性, 平台建设的主体工作由学生所在的二级学院来完成。通过实施大一、大二的专业班主任制和学长导师制, 大三、大四年级的双业导师制, 同时实施高校领导和处科级干部联系班级制度, 并引入科学建设和激励机制, 能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 专业教师班主任制

坚持教研室推荐, 择优聘用的原则, 从教授、党支部书记中选择拥有的政治立场坚定和理论水平高,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富有责任心和爱心, 能做到教书育人的优秀骨干教师, 担任大一、大二年级的专业教师班主任。

其工作重点分别为:关注学生发展。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情况, 加强与辅导员的联系, 协助辅导员做好班级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学业指导工作,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做好学业规划, 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指导科技创新实践, 浓厚学生的创新实践氛围, 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意识, 建立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建设层次分明的创新实践预备队。

(二) 双业导师制

双业导师制, 即学业和就业导师制度。学院从教授、副教授中选拔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担任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业导师和就业导师 (简称双业导师) , 重点为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双业导师采取每名导师对接一个班级或两个班级的形式, 定期通过学术讲座、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与学生开展交流。导师每个月保证对集体或个人进行一次对接和辅导。在学业上, 双业导师一方面能有针对性地对学业困难同学提供个性化指导, 通过建立班内的帮扶结对和专题专人辅导的形式给这些学生强化补课, 帮助他们改变学习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加强考研、参与科研课题、学术科技竞赛的具体指导。通过“帮后进、促先进”的指导模式, 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 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 双业导师充分利用特有专业优势,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积极联络用人单位, 优化课程设置, 广泛推介毕业生, 畅通就业渠道。

(三) 学长导师制

从高年级本科生学生骨干、党员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大一新生的学生辅导员, 负责帮助新生解决入校后在生活及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引导他们更快融入大学生活。

通过自愿报名、推荐选拔等方式, 选拔优秀研究生党员担任大二班级的学长导师。重点帮助各个班级创建创新小组, 对接专业指导教师, 组建创新团队, 力所能及地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 为创新竞赛储能蓄力。

(四) 学校党政干部联系班级制度

实施学校领导干部和处科级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工作制度, 每个学院的分管校领导及其分管处室的工作人员保证每人对接一个该学院班级。学院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各班级的联系信息和情况资料, 配合对接校领导和机关处室深入学生, 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 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教育学生努力拼搏, 成长成才;配合校领导和机关处科级干部和各班级顺利对接, 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优良环境。

(五) 建立相关制度的激励机制

每年定期对学长导师、班主任和双业导师进行先进评选和相关奖励。评选工作采取导师工作日志检查、学生评价反馈和学生班级建设情况相结合的方式, 对甘于奉献、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同时对担任双业导师和班主任的教师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年终评优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 真正从政策上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和帮扶的积极性。

三、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功能实现

(一) “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实现

1. 通过实施双业导师制和专业班主任制, 密切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一方面促进教学相长, 同时加强了师德建设, 强化了沟通交流。不但能更具体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诉求, 能更有针对性地反思和改善课堂教学,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真正实现为“以师德建设促进教风, 以教风促学风”。

2. 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通过“春风化雨, 浸润涤荡”, 让基层班集体建设更加规范, 信息搜集和反馈更通畅更真实, 班级运转更加高效, 班级凝聚力更强, 真正实现了“班风正、学风浓”。

3. 学校领导联系班级制度也搭建了学校密切联系桥梁, 完成学校领导和机关干部和基层学院的对接, 有助于学校管理层和育人一线加深理解, 畅通渠道, 共享资源, 让协同育人更加生动鲜活。

4. 通过学长导师制的实施, 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加强, 也成为党员入党后续管理和培养的有效载体。

(二) 有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出台, 让广大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学业、就业、科技创新等活动的积极性极大提升。通过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 学生专业意识和学习风貌大有提升, 考研氛围日益浓厚, 班级学风建设得到加强;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和专业竞赛, 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巩固提升;有了专业教师指导和帮扶, 毕业生在职场竞争中心态端正, 理性自信。这些都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 实现了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的无缝覆盖, 形成了“全员参与, 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同时为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成长全程提供了舞台, 给予激励, 为广大在校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成长成才环境。

参考文献

3.体教融合 协同育人 篇三

系统构建的目标方向:突出自我意识、集体意识、成才意识的植入生发。一是建构健康的自我意识。在片面的成才观影响下,大多学生就读职业高中的自卑感较强,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及敌对情绪。重新培植学生对体质标准、体能锻炼、体魄增强应有的重视,搭建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平台,能让学生走出考试压力带来的成长阴影,在活动中丰富自我体验,在成功中矫正自我评价,在坚持中完善自我调控,在身心愉悦中悦纳自己,树立自信。二是维护强烈的集体意识。组建良好班集体,形成和维护班级秩序,培育良好班风,树立共同信念追求是关键。营造浓烈的体育活动氛围,尊重学生意愿组织体育项目训练,开展体育竞技比赛,都能直接磨练和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班级纪律、维护班集体形象。三是树立坚定的成才意识。用体育精神、体育运动员的成长成才观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做专业的运动健将、做体质强健的优秀员工、做生活健康的文明公民等不同层次的理想追求,引导学生过好充实向上、品质高尚的职校生活。

系统构建的有机组成:狠抓常规体育、课堂体育、兴趣体育的常态开展。一是坚持不懈抓好早晚锻炼。用抓好入校军训带动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用抓好晨跑带动学生晨间集体锻炼系列活动的开展。晨跑执行领跑轮班制、每日点名制,抓全员出操,精心设计班级晨跑口号,开展寝室间、组别间晨跑活动竞赛,既振奋学生精神,又使早睡早起、运动锻炼成为生活的常态。晚锻炼以学生自由锻炼为主。二是精益求精上好体育课。加强学校政教、教务、教科研的密切协同,完善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育课程建设,注重根据学生体质健康与活动兴趣完善课程计划,严格课程管理,有效组织实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班主任可观摩、参与部分体育课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获取更多学生体育训练的第一手资料。三是积极支持体育兴趣社团建设。按照“一班一特色、一人一强项”的要求,支持学生兴趣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政教处的协同下,安排班主任、体育教师联合担任跨班型社团辅导老师,通过多途径为学生开展各类兴趣体育活动提供条件保障,维护和发展好学校传统体育项目。

系统构建的有力保障:坚持常规督查、体育考查、竞赛展示的推进机制。一是常态体育常规督查。把学生参加晨跑锻炼作为纪律要求,班级注重自查,学校注重督查,天天有统计,周周有小结,月月有公示,将督查情况作为各类文明班级评选的重要依据。班主任要善于向学生宣讲晨跑纪律的重要性、必要性,调动学生自觉遵守晨跑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富有朝气的晨间锻炼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二是体育课程专项考查。定期组织学生体质状况普查与达标测查,并做好专项数据统计分析与工作报告。严格体能训练要求,引入运动员等级评定机制,用等级评定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明确训练目标,激发训练热情。三是竞技体育竞赛展示。做好年度综合运动会与分季节组织开展专项运动会的总体安排,并注重不断根据学生兴趣活动变化而有所调整。多维度设置展示活动平台,如校际交流、校级展示、班际竞赛相结合,做好展示活动的舆论宣传引导工作。

体教融合模式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不仅直接突破了体育教学方案与实施“两张皮”现象的瓶颈困惑,其更大的意义在于选准了立德树人的突破口、着力点,开拓了素质教育的宽阔平台,不断激励学生正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4.家校协同育人家长观后感 篇四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协同育人家长观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看家校协同育人家长观后感1

我一向觉得孩子就应在简单的环境中成长,享受她无忧无虑的童年。玩,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我们认为的教育方式,在玩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让她们获得无尽的乐趣,还能够学到各种知识,透过游戏还能够让她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

我不看重她此刻能学多少文化知识,我们平常关注的是她的身心健康,让她懂得自尊、自强、自立,我期望我的孩子能做一个富有爱心、懂得宽容团结的孩子。平时期望她能多参加集体活动,能和小朋友玩到一块儿,从平时的沟通和交往中来激发她的社会交往潜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告诉老师自我的需求,在课间能大胆发言。我觉得这个阶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融入集体对她完整性格的形成是很有帮忙的。

在家里,我们会有意识地给她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生活氛围,平常也把她当作朋友一样来沟通,不会拘束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来教育她,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其实我们就是她的参照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她产生影响,因此在要求她的同时我们更严格地要求自我。

在家里,我们会给她一点独立的空间,让她学会自我管理。比如我们房间的一个角落是专门给她置放玩具的,那里的所有物件需要她自我来整理。这个效果很好,这样让她体会到了妈妈平时整理家务的辛苦,还有物件需摆放整齐,从哪里取来就要放回哪里。平常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都会征求她的想法,比如在给她买衣服的时候,会征求一下她喜欢哪个颜色,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很尊重他,那么以后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思考到别人的感受,多替别人着想。平常我们会尽可能抽出多的时光去与她沟通,耐心倾听她的心声,允许她发表不一样的意见,营造能让她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对于正确的观点,我们会鼓励,对于不妥当的想法,我们会跟她讲道理,她仍然不明白的,我们再适时地加以引导。

总之,我们就应放下家长的架子,多点朋友式的沟通,把她真正当作家庭的一份子,让孩子感觉到自我的重要和职责,给她一份平等,一份信任,让她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观看家校协同育人家长观后感2

对于每个家长而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中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作为家长教育孩子,首先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言行举止。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一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益终生,一个坏的习惯会徒增许多弯路和挫折,作为学校要加大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多给他鼓励和赞扬。在他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而不是一味的责怪他。这样能够多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家长也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经常和孩子沟通,一点一点的让孩子进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们读了家校教育心得,作为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各项工作。及时的解决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健康成长。

观看家校协同育人家长观后感3

作为家长普遍都认为自己最关心自己的孩子,都会说:只要孩子将来能幸福,我们愿意付出一切!为了孩子吃再多苦也值。甚至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当成自己梦想的延续。但是我却无意间察觉,家长们似乎忽视了一个问题:参与孩子的成长,你专业吗?你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做到?我们不是专家,这是肯定的。实际上,我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了,而且一直在努力,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助力、需要正能量的助力!

既然我们缺少专业知识,能力不够,必然要学习。对于“家长驻校”,本来我也不觉得参与其中会起什么大的作用,甚至我的初衷仅仅是想帮老师凑个数,如果知道班里有别的家长能去,我还不一定会参加这个活动。但是就在踏进校园一刹那,我猛然察觉,来就对了。这里是属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他们将要在这里走过四年的摇篮,这里将会为我的孩子你的孩子修枝剪叶,为他们成为栋梁之材输送供给无限的正能量,虽然这所学校是农村的、不太大。

学校不太大,却足以孩子们上课学习文化知识,开阔心胸;课后奔跑呐喊,放飞自我。学校不太大,但干净利落,窗明几净,绿植丰富。

学校不太大,但教室内外地面净亮,教学设施合理摆放。多处设置了厕所够方便,厕所无味够卫生,够洁净。

学校不太大,但餐厅内食物丰富,营养刚刚好。操场是塑胶的,安全环保档次高。精神文化、物质基础都较全面。

学校不太大,但所有任课老师积极教学的态度我看在眼里。班主任、级部主任一门心思为我们的孩子跑前忙后不遗余力。今天,王校长也在百忙中与驻校家长互动。为大家补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王校长讲的两个主题至今犹在脑海里思悟:

第一、学生的竞争不是智商的竞争而是家庭环境与家长教育理念的竞争。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确实是我们农村家长需要恶补的一堂课。

第二、不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让孩子不要站错跑道。一定要让孩子站在他有特长的那条跑道上。

离开学校,深刻的话语的始终在耳边。

希望所有家长参与到“家长驻校”活动中来!来了你才能体会执教者们的初心,来了你才能体验学校为孩子们学习安排的细致入微:包括忙而不乱的早自习,课堂上教师们体贴入微的循循善诱,课间操还在背单词,午饭后讲讲卫生,10分钟练练字这一切的一切。

观看家校协同育人家长观后感4

此刻有很多家长都在感叹小孩难教,其实假如家长们仔细观察和思量的话,就会发明问题大多出在我们成人身上,而不是小孩子身上。下面转一位教师的经验,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1、蹲下去

这不仅指身体上的蹲下去,而是指心态上的蹲下去。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小孩来说是否合适。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亲都喜爱逛商场,但小孩子不一定喜爱,为什么?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会发明:你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腿。你假如埋怨他(她)不听话,你有道理吗?所以,在小孩不听话的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想,这样,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2、走过去

小孩为什么不愿与大人们交流,不仅仅是什么代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这些成人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呈现,不愿做他们做朋友。试想你整天摆出一幅长者的脸孔,以一种教训的口气,不停的抱怨,不停的责备。他怎么会听你的.话呢?我开家长会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大家关上手机,认真的听两个小时;假如你连两个小时都坚持不下来,你有什么资格来责备你的小孩,要知道他(她)天天在教室里要坐上x小时,不说学习,光只是坐都不好受,可是我们有哪位家长能体会小孩的苦处呢?

我与自己的小孩是的朋友。我从不责备他,当然有问题的时候,我只是帮他分析产生的原因。所以我与小孩的关系很好,他也很乐意向我讲一些他的趣事或苦恼,和我探讨一些他这个年龄不懂的问题。这样做当然不够。我一星期,不管工作多忙,总是要抽出一两个晚上的时间与他一起活动活动。比如,打球,散步,读书,看电视什么的。所以要想小孩与你交流,作为家长,必须学会与他成为朋友。

3、放开手

此刻的小孩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不争的事实。怎么造成的呢?还不是我们大人们的原因。在家里,你什么事都给他代劳了,他用什么来锻练自已的能力?而我们往往却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只要你学习搞好了,其他事不用你操心。这里,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生活的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说相互促进性。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就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也是一个思维有特点的人。这些素养表此刻学习中,其潜力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劝家长们尽量放开手去,让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这样对小孩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4、多激励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总是离不开激励的。我想这一点家长们都知道。要害是如何激励,以什么方式激励,在什么时候激励。这些家长们未必都十分清晰。这里有几个误区:

第一,一味地强调物质激励。小孩考好了,他提什么要求都可以,考差了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了。

第二,不适当的激励。有些家长机械地认为,提倡激励就是不管小孩做得怎么样,都是一样的激励。到最后,可能你的激励对你自己而言都没有什么公吸引力。

第三,从来不激励。认为严肃可以让小孩更好的成长。

5、给自由

一般地说,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挥。戴着镣铐跳舞对小孩来说未免太过于严格了。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孩,由于生理心理年龄的逐步成熟,他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需要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尤其是13—18岁的中学生)更多的个人自主权。因此,家长除了不能一一代劳他的日常事务之外,更要学会尊重他的自我空间,给他一定的自由选择自由安排的时间和权力。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偷听小孩的电话,盘问与小孩交往同学的情况,操纵他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比如晚上小孩学习时时不时地过去看他做什么)等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小孩隐私的干涉是对他的不尊重,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假如严重的话,可能会伤害小孩的自尊,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到这时,再来挽救恐怕就很麻烦了。

6、作学生

好为人师是人的共同特点。不仅大人有,小孩也有。过去我们总是以批评的眼光来看待好为人师,其实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在我们对小孩的教育中,假如较好的运用人的这种好为人师的思想,教育效果可能连我们都想不到。要提高小孩学习的积极性,方法是很多的。有时候降低一下我们家长的身份,做自己小孩的一名学生,其乐真是无穷呀!

观看家校协同育人家长观后感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形式下,对教育艺术、教育方法有了全新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一张嘴、一支笔那么简单,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去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其中,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孩子全天候的行为和思想动向。谁重视了家校联系工作,谁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动性。家校联系平台的建立是符合当前教育需要的,是当前教育重视的。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阵地,但教育不能仅仅只靠学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养好孩子。

现在的小孩因为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环境相对复杂,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也会延续到学校中。学校老师要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各项习惯和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等,就须得密切联系家长,只有老师和家长充分的沟通,共同探讨孩子教育问题,达成共识,才能全方位的帮助孩子成长。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受益终身。

习惯是人的思维定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如智者所言: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种习惯;有骨干教师的一句话就讲到,与其让孩子改掉坏习惯不如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的是不懈的坚持。我们都知道要养成一个习惯,最少得21天,在这期间,不仅仅需要学校老师的督促,也需要家长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有学校和家庭合力,去督促孩子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我们的孩子才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书写习惯、做作业的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着手,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中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沟通消除偏差,正确看待孩子。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乖”,大多数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什么都好,受不得半点委屈。对于老师的批评有时不能正确看待。其实,老师批评孩子,是老师关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好的一个体现,并不是老师对孩子有什么偏见。如果我们家长、老师保持一致意见,会更有利于孩子改正缺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同时,要淡化成绩观,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

5.家校彼此了解是协同育人的前提 篇五

常常听到家长说,学校怎么能这样,老师怎么能那样等等;也常常听到老师们说,这个孩子的家长怎么不配合工作,那个孩子的家长为什么总是忙——其实,无论学校还是家庭,彼此的存在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是有相交共性的群体。相互了解,形成统一战线,合力形成教育场,教育好孩子,才是硬道理。

每个孩子都是特立独行的天使,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是迥异万千,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反光镜,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

从学校的角度,构建起系统家校合作机制非常必要。融洽的家校关系让教育的过程有温度、有实效。丰富家校共育模式,可以打开彼此了解的大门。

我们学校就真诚向家长伸出了橄榄枝。成立家长教师协会、出台家长公约、开设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主题活动、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大讲堂、组织家访活动,这些活动给家长更多的了解学校的机会,也给予更多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机会。

这样的教育场中,作为学校,我们更希望看到家长们自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参与其中可以知晓、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可以更好地配合学校,引领孩子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找到学校、家庭、孩子对文化理解的共通性。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切合学校、学生发展情况的慎重思考,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都是有历史的积淀与过滤的,因此,家长了解并能主动认同,才是引领孩子爱校、尊师、友善的前提。

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别,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有很大差别。家长工作再忙,还是应该抽出时间参加“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孩子同上一节课,同参加一个班会,在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氛围中,找到彼此的位置,增进家长对学校、对老师、对孩子的了解。

此外,孩子的发展潜质是无限的,更是多元的,学习成绩只是成长中的一个方面。学校的各类主题活动,是学校办学思想与育人目标的载体,家长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感知学校的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亲子互动,融洽亲子关系,更能看到孩子们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出彩的一面。这些主题活动有家长参与、讲话、分享、展示的身影,才能更好地深化亲子关系,融合家校关系。让孩子感受成长过程中的温暖与关注。

学校是区域先进文化的辐射点,家长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讲堂与培训的过程中,是自我提升与学习的过程,和专家近距离接触,聆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和跟随孩子成长的速度。

父母该做的事不仅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好,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好的教育。教育一方面来自于好的家庭教育,还来自于家长和学校配合而形成的好的家校共育力量。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也是自身成长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富足,只有能够享受家校共育的人,才会演绎与孩子共成长的精彩。

6.协同育人演讲稿 篇六

摘要: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关键词:校企协同;机械制图;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6-0111-02

一、校企协同育人背景

2012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指出:“推进协同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通过学习文件精神,我们认识到建立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新机制,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创新能力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

工程制图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在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中,以机械制图为试点,在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广并实施校企协同、科教协同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尽早进入课题、接触工程实际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表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21世纪以来,各高校在制图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仍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面对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在教学中还存在如下不足:

1.制图教师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现代的设计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制图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自身参与的工程项目少,缺乏工程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只能将制图本身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的机会,因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随着三维实体建模、虚拟功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模型的构造组合变得非常简单,原来理论教学中的相贯线截交线的求解等难点问题变得非常直观,画法几何中点线面的求解问题也变得无用武之地,在这种少学时的新常态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削枝强干,减少画法几何理论课时而增加实践环节,精选和更新有利于学生绘图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知识,尽量做到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实验条件落后、不利于创新实验的开展。制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实验教学主要对机械零件和部件进行测绘。目前由于实验手段及实验设备的缺乏,测绘环节往往被简化,测绘实验的模型大多为教学模型或虚拟模型,与工程实际的零部件有较大差距,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如何在理论知识中合理地嵌入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机械制图》课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依托本学院的国家级实验中心以及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在如何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地构建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上,坚持与企业、科研紧密联系的路线,以工程项目、工程零部件为载体,就制图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1.在理论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课堂”。(1)校企协同,共建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我院与东莞市力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平台包括自测系统、互动平台、课件制作等。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教师发布到学习端的学习资源,通过详细的学习引导和后台的视频动画资源,预习或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可以自我测试,让老师知道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实施“翻转课堂”。这些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2)聘请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以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我院跟区内的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跟他们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制图理论课程最后会安排一次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他们将企业最新技术及前沿发展带到学校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热点,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教学案例,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参与课程教学及设计指导,以弥补校内教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比如在零件图、装配图的表达内容上将从企业人员的角度,结合机器和零件的制造、装配和加工方法、检验方法、装配结构、工艺结构等方面来讲解工程图形应该怎么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3)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企业提供与教师进一步开发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老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以这些项目为载体,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充实、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掌握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完善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制图教师以来自跟企业合作开发的甘蔗联合种植机、收割机、插秧机等真实项目作为载体,根据难易程度设置成单元项目、课程项目等模块融入到工程制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工程图的训练,接触到更多的机械零件和工程实际知识,加强理论跟实际的联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开创“实践课堂”。(1)校企协同,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依托学校周边的工厂及实践教学基地,带学生到厂里进行参观学习及参与生产实际两个环节。通过参观,可以熟悉产品制造的流程、零部件加工工艺、产品装配工序工艺、产品质检与试验等生产实际过程,弥补尚未开设机械制造基础和工艺课程而导致在零件图装配图表达中的不足;通过参与拆装实验、产品设计等企业生产技术活动,让学生通过经历真实的情景和过程,加强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校企协同,共建实验课堂。通过课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在零部件的测绘中采用企业提供的真实零部件取代练习用模型,同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指导,将学生的设计图纸跟工厂的生产图纸进行对比,指出其与生产实际的不足之处,提高其实际绘图表达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项目,拓展创新课堂。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各类创新实践项目有助于学生提前接触工程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团队,以老带新申请各种创新类项目,参加各类创新比赛,走进“创新课堂”。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实际案例结合技能竞赛要求进行设计,聘请部分企业老师参与技能竞赛指导,建设创新团队。通过参与并体验真实的工作项目训练,把工程制图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本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等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4)校企协同,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工程图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各门课程往往成为一个个孤岛。学生学了制图理论后,没有相应的实践机会,工程制图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表现与提升,因此要通过课程改革,在综合提高阶段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具体做法是把一部分制图实验课程内容放到大学二年级,结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让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与产品设计过程,进行产品零部件测绘与拆装实习。

四、结语

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在学校及企业的有力支持下,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践,从真实的工程零件到生产图纸,从拆装实验到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到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及参与教师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7.协同育人演讲稿 篇七

一、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关系现状

(一)各自独立又交叉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由于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是存在工作交叉的,例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就业动员、学生晚自习学习管理、学生的课堂管理、学生社团管理、学生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工作都是密不可分存在交叉的,尤其在学风建设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更加需要专业的支持和配合,但是,两者的管理又隶属于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学生管理人员隶属于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管理,而教学管理部门隶属于学校的教学工作部门管理,因此,两者既有交叉又相互独立。

(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人员相互认同感不强

学生管理部门管理的重心往往偏向于除课堂教学的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学生管理人员更加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学而忽略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更侧重于课堂教学,他们往往认为学生管理人员只注重管理而忽略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一切以专业为内容的活动才是学生应该参加的活动,只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才有意义,由于两者所处的位置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有所侧重,从而容易产生不同的认同感。

(三)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脱节

由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未能得到统筹安排,使得双方往往各自为政,工作中往往会形成平行线,甚至有互相推诿的现象存在,以高职院校的课堂手机管理为例,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都认为加强课堂手机的管理对提升学生上课的专注度有很大的帮助,就课堂手机管理的事情学生管理人员把课堂管理质量的好坏寄托于任课老师课堂管理的好坏。而教学管理人员把课堂手机管理的质量好坏寄托于班级学生干部发挥作用的好坏,由于双方的立场不同,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二、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

《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在基层院系,与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最直接相关的是教育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人才的素质结构一般由知识、技能和品质三部分组成,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素质需要通过参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形成和提高。由教学主导的第一课堂在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由学生工作系统主导的第二课堂,在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培养拓展多方面的技能与素质方面更具有优势,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必须协调好时间和内容,营造无缝衔接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合理的分配学生的时间。

(三)学生管理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要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目标,专业化的学生管理者需要全面动态把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和细节,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更需要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状况,这也是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既要有分工,更要主动协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

(一)对育人目标与理念达成共识

1.学校教学联动会议的示范作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多年来注重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统筹,定期召开有学生管理相关人员和教学管理相关人员参加的教学联动会议,通过召开联动会议进行相关工作的商讨和协作,学校的教学联动会议为二级学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从学校层面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增强了二级学院学生管理中注重与教学管理的紧密合作,也坚定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行专业引导的观念。

2.教学联动巡查联动制度的启发。学院坚持每学期教学巡查的联动机制,教学巡查人员由学院的党政领导干部、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辅导员等组成,每天两人一组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巡查,并将巡查记录分别反馈给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经过长期的巡查制度,学院的教师上课情况和班级学生上课状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迟到、旷课等现象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3.学生管理中引入分专业管理机制。(1)在学生管理工作引入分专业进行管理。学生管理分专业管理是指由两个辅导员共同负责一个专业方向。学院实行的辅导员分专业管理模式,突出了专业特色,提升学生工作人员对专业的认识。(2)在党建工作中,也将辅导员分配到相应专业党支部中,参与专业党支部的各项活动,便于辅导员与专业党支部的老师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意识。

(二)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共享

1.在顶岗实习工作中加强与教学的联动,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如何才能获得毕业资格为主线,教学和学生工作联合打造一个系统性的预就业动员。

2.整体推进大一新生的课堂学习管理,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学部门联合召开了课堂手机管理的专题会议,通过教学和学工的双管齐下,使教师和学生都能逐步适应新的课堂管理模式。

3.新生入学教育中也加强与教学的联动,统筹策划了新生的入学教育方案,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对新生进行专业引导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4.在晚自习和社团管理中加强与教学的联动,在新生的晚自习管理中,结合专业学习的需要,鼓励新生班级在各专业工作室进行专业学习,专业工作室的老师也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跟踪指导,充分发挥专业社团的专业引领作用,鼓励专业社团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社团成员进行专业基本功的练习,教学部门也会主动提供专业学习的建议并提供专业学习的场所。

5.在新媒体运用中加强资源共享,在学院的公众微信中加入专业学习资源,在学生工作电子杂志中专设了教学名师专栏,让名师的精湛的专业素养去带动更多的学生,在学院学生干部工作群、学院班主任助理群中都主动加入教学管理人员,使学院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相关通知能第一时间下发到学生中去,使学院向全体学生呈现出工作的整体性、规范性。

(三)教学管理第一课堂与学生管理第二课堂有机配合

1.结合专业开设专业社团,共同营造专业学习的氛围。围绕专业学习每个专业开设了1-2 个品牌专业社团,由团总支统一管理社团,由各专业的骨干教师担任专业社团的指导老师,由专业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社团成员,在专业社团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长学姐指导学弟学妹这种同伴教育形成了浓郁的专业学习氛围。通过社团的锻炼也培养了一批专业精干的社团成员。从社团中走出来多个创业成功的学子。

2.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课外活动,与教学工作有机配合。(1)学院开创了专业讲堂。邀请了本专业领域内的专家、企业资深的专家为同学们介绍了专业的发展及趋势,使学生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学习。(2)在大二学生中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组织师生参加了各类技能大赛,举办专业技能比拼,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3)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以专业调研和实践的社团为主导开展实践活动,由团总支统一组织实施,由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实践,在学工和教学的紧密合作下,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专业素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联动在以前的一些尝试的基础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是要逐步形成一种完善的联动机制,通过这种良好的机制来保障运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引导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实现双向互动。

摘要:文章从传统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关系入手,阐述了新时期加强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协同育人的意义,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教学协同育人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刘海红.浅谈“教学—学工”融合式高校育人工作[J].学术研究,2012,(5).

8.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 篇八

大学科技园以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设备、文化氛围等优势资源,通过科技园平台开展高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社会服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辐射。因此大学科技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与通道,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高校技术成果转移平台、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器,这些也决定了其在“2011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合作、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方面,兴奋点在产值和利润上,很少涉及系统的人才培养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大学和科技园之间的关系,对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理解存在偏颇,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模式。本文在分析大学和科技园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就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识大学和大学科技园之间的关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科学研究是对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最终目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提供人才保障,无疑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期待。

《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中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做出了明确规定,可以用“一个标志、两个组成、三个平台、四个基地”来概括。一个标志即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平台即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业企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四个基地即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可以看出,国家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的四个核心组成部分都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定位与大学的功能定位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二者之间具有特殊的天然纽带联系。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的学科和科研实力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别于其他类型科技园区之处是其与高校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进行了深度融合。这体现在与学科平台融合、与技术成果转移孵化融合、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融合,与现代大学文化建设融合。

反过来,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也是对大学的科学发展的有力促进,这主要体现在科技园产业结构和布局有利于优化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促进其科学发展,因为科技园产业结构和布局是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提升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科技园的产业资源集聚效应有利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因为大学科技园提供真实的产业资源弥补了校内实践平台类型单一、缺乏实战的不足;大学科技园平台有利于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因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同时为教师直接创办企业或者参与企业科技开发与管理提供了实践舞台。

二大学科技园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1提供真实场景的创新实践平台

目前高校的实践环节基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进行,通常校内占的比重较大,多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虚拟课题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践由于各方面原因常常以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际研发项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些使实习实训的质量大打折扣。

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孵化器平台中涵盖了众多生机勃勃的中小型高科技在孵企业,而且企业的创办人或技术负责人大部分是高校教师,这些人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较熟悉,而且企业也需要大量的科研助手和管理助手,为学生搭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

学生也可以把科技园的实习收获作为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前期成果或者经过加工演变成高质量的学科竞赛作品;同时学生可以将创新思维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将创意成果投入到科技园转化平台中去。另外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的平台,有利于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实践创新。

2提供基于问题、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

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重点,改革的关键就是“教”与“学”的方式变革。通过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而科技园聚集大量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引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优秀企业和优秀项目,这些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障。同时通过举办的科技园创新论坛,聘请业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学生也可以面对面与驻园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学术探讨、交流互动,营造浓厚的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开放互动的新鲜大课堂里,可以切身感受到更多的新锐观点,使其个性和创造力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3提供创业实践的高峰体验平台

尽管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目前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但是目前还处于创业参与人数少、创业成功率低的萌芽阶段。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大学生主观上缺乏创业意识、创业体验是影响其主动创业的主因。学校只能从创业课程角度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真实的创业平台,使学生创业实践处于商业计划书层面或者纸上谈兵。

科技园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平台是大学科技园最基本的教育功能,这在教育部近年来关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文件中都做出了明确指规定。通过“园校”合作,建立以创新创业课程、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创业教育载体,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之中,继而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从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一些大学科技园的经验来看,几乎都建立了大学生创业苗圃、创业工坊和学生创业孵化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可以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以提高适应未来创业的社会能力。同时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创业挫折教育,因为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汇集地,大学生在科技园中接受的挫折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三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大学科技园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仅需要自身的精力投入,更需要大学与科技园之间从机制建设、实践条件、培养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共同建设好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否则不会发挥出人才培养的最大效能。

1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契合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园校”合作为主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健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联动平台和联动机制,实现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多项功能和目标。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科技园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有效整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使人才培养从个体、封闭、分割的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

在机制建设时,突破旧有教育教学运行中体制封闭、单打独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服务脱节等痼疾,强调开放协同和产学研用的立体推进。科技园企业不仅在师资、技术、资讯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而且要直接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帮助引进行业技术标准,把应用研究项目引入课堂,并参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2大学科技园实践条件建设

大学科技园为大学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知识增值的交汇点。因此平台应按照“开放、合作、共享”理念进行建设。首先是平台开放,这体现平台不仅引进校内外项目、研究技术或企业入园进行科学研究、生产研发;而且可以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与一大批实力雄厚、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社团组织合作组建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凝聚社会多方资源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其次是合作平台,这体现在平台运行模式上打破了传统的以院系为主的纵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牵引、人员可交叉流动的横向的合作模式,利于各方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或多赢的目标,有力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局面;最后为共享平台,这体现在科技园的平台建设要适应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必然要求平台在人员、设备、信息等方面进行共享。如科技园企业在研发项目时往往需要依靠多学科的联合攻关,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就需要高校智力资源的参与;反过来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拥有的试验设备和提供的研发资金,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培养条件。

3“园校”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之一。大学科技园是知识、技术、资本和产业的聚集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是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想环境和和实践基地。同时大学科技园本身是政府主导,教育、行业和企业协同的创新组织,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不足,从业人员缺乏创造、创业、创新等观念,只有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园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联动,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特别注重学生是识别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商机识别与把握能力、风险判断能力以及整合投资资源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靠课堂的灌输、教材的叙述、实践模拟是达不到的。而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其构建的创业苗圃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营销推广平台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或参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全过程,知晓企业的的管理、决策和规避风险的策略,对提升学生企业运作能力和规避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有极大的益处,有益于学生从就业者向创业者身份转变。

基于“园校”共同商定的培养目标,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三融合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基本素质养成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能力教育深度融合,按照启蒙熏陶与培养、素质提升、实战能力提高三阶段递进式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启蒙熏陶与培养阶段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由科技园企业提供项目、指导力量和设备,由学校提供场地,在校内建设体验式创新创业工作室,将实际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项目研发的流程、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以及成果共享等方面的训练。素质提升培养阶段以“园校”结合方式进行,一方面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展项目研发组建模拟公司或项目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自己研发的成果到科技园进行转化或者到园区科技企业顶岗实践,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日后组建创业工作室或创建科技企业打下基础;实战能力训练主要依托科技园进行,科技园为有志创业的学生团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并提供配套创业服务和风险资金,弥补高校实战训练的不足。

4科技园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园为学生提供满足其创办企业所需的物理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企业的生存、资金筹集、规避风险、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软环境的建设。大学生创业团队具有企业初创期的特征,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管理较为灵活,业务模式尚不清晰。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特点,科技园必须在项目、场地、资金、导师、培训等方面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务,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尤其在创业辅导培训、创业项目风险评估、公共服务、创业跟踪与诊断等环节实行一对一帮扶结对子,实现扶上马送一程,提高创业成功率。

总之,大学科技园背靠大学,面向产业创新,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发挥科技园的创新驱动辐射作用,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营造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是国家赋予大学科技园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Z].北京,2010.

[2]郑旭,王玉玺,吴爱萍.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关系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8).

[3]王燕,孟民杰,黄韬.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上一篇:大四学生学年鉴定表自我鉴定下一篇:我笑了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