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民航运输主业特征及发展趋势

2024-09-26

现代民航运输主业特征及发展趋势(共2篇)

1.现代民航运输主业特征及发展趋势 篇一

个体运输一直是道路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目前,道路运输面临结构调整,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主体结构和车辆结构等的调整。在道路运输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如何认识个体运输在过去及未来中的地位、作用,直接关系到在我国加入WTO后能否适应对外开放的竞争需要,能否解决道路运输低质量运行问题,能否促进道路运输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个体运输的兴起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

个体运输的起步发展是在80年代初,真正的蓬勃发展是在提出“三个一起上,三个一起干”的运输产业政策之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乘车难”“运货难”,运力与运量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交通运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个体运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占领了道路运输市场的“半壁江山”。截止1998年,个体私营共有道路运输经营业户186.2万家,占道路运输经营业户总数的68.2%,其中客货兼营31.8万家,旅客运输28.7万家,货物运输126.2万家,搬运装卸2.7万家,汽车维修14.8万家,运输服务1.6万家;个体私营共有营运客车30.7万辆,占营运客车总数的42.5%(其中客运班车15.8万辆,旅游客车0.1万辆,出租汽车148万辆);个体私营共有营运货车109.8万辆,占营运货车总数的35.5%(其中普通货车108.9万辆,专用货车0.9万辆)。到2001年个体私营经营业户数、客车数和货车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又比1996年分别增长了8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可以说是发展迅猛,增幅明显。

个体私营的经营业户数、客运客车数和营运货车数在道路运输各项指标中达到这么高的比例,是极不正常的,对道路运输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在发达国家看来也是很难理解的。客观上讲,个体运输的迅猛发展,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帮助解决了“乘车难”“运货难”的问题,打破了国有运输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为道路运输的资金筹措注入了活力,为改变原国有汽车运输企业僵死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立下了汗马功劳,促进了道路运输服务质量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个体运输的过度发展也给道路运输的发展留下深层次的、不易解决的问题。

二、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混乱和竞争无序,根源之一是个体运输的存在这样的提法,不是否认个体运输曾经起过的作用,并不是说目前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的过错与责任全都归咎于个体运输,更不是指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发展个体运输是错误的。相反,发展个体运输并允许多种所有制参与道路运输,是当时大环境下解决运力与运量严重失衡的最有效办法,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道路运输发展需要的,是科学的、正确的决策。但是,经过这些年后,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个体运输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道路运输市场经济主体过多、过小、过散的局面,造成了道路运输市场较为混乱的秩序。1999年,个体私营共有旅客运输经营业户49.7万家,货物运输经营业户220.9万家;共有营运客车62.4万辆,营运货车193.9万辆;每家旅客运输经营业户平均只有1.3辆汽车,扣除拖拉机经营业户,每家货物运输经营业户平均只有1辆左右汽车。正因如此,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之间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竞争,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也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

因此,在看待个体运输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它的负面影响,一是市场经营主体的过度多元化,个体运输经营者经济利益的无限趋动,导致了“宰客、倒客、卖客”、欺行霸市、垄断货源等违法现象的大量存在;二是市场经营主体的过多、过小、过散,导致市场竞争无序,无法通过有效的竞争机制形成道路运输规模化经营;三是个体运输不利于提高道路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能确保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化,不符合道路运输内在的发展需要;四是个体运输交通事故频繁,损害了旅客和货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从调查看,大部分交通事故尤其是特大交通事故大都是由个体运输造成,主要是由于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和严重超载。因此,限制个体运输是发展道路运输的内在需要,也是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三、限制个体运输发展应是今后道路运输产业政策重点研究的内容

限制个体运输发展并不是歧视私有经济,更不是不允许私有经济参与道路运输,相反是更加重视私有经济的发展,并不与中央的精神相违背。道路运输产业政策应继续坚持所有制平等的原则,促进国有、集体、私有、外资共同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私有经济中,不应再鼓励发展个体运输,而应将重点转移到鼓励个人按照《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要求成立独资的道路运输企业,实行法人化经营。今后,私有经济在道路运输发展中将继续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仍应该是道路运输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

限制个体运输发展是因为目前运力已大于运量,车辆实载率低,“乘车难”“运货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更主要是个体运输发展到一定时候,必须阻碍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必须由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取代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因此,道路运输现在不应该过分强调数量上的发展,而应追求数量、质量尤其质量的发展。

从道路运输的发展趋势来看,个体运输不符合道路运输的经济特性和经营特点,难以确保旅客和货主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因此,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应按照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路,研究道路运输各所有制的比重,尤其要研究个体运输在道路运输中所占的比例。适度比例的确定,有利于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解决目前道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道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运输公司取代个体运输户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去年11月和今年5月,我国与美国、欧盟分别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边协议,美国国会也批准了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可以说中国加入WTO指日可待。我国加入WTO后,将适度开放道路运输市场,外资将更大幅度、更大范围地开办合资、合作和独资道路运输企业,将与我国的道路运输企业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与国外的道路运输企业相比,是不具备有效竞争实力的。美国货运业的联邦快运公司(UpS)和客运业的灰狗公司(GREYHOUND)、日本的佐川息便、山九物流、瑞典的ASG、澳大利亚的TNT等运输公司,一般都有覆盖全国的运输业务网络,不仅车辆设备数量多、规格齐全,而且还拥有运输场站设施。这些大公司通过其庞大的运输信息、代理网络和先进的货运场站、装卸设备等技术优势,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大公司不少在我国还先后开办了合资、合作道路运输企业。如果我国的道路运输还是以目前竞争力不强、经营情况不好的道路运输企业和众多的个体运输经营业户,与这些大公司竞争,后果不难想象,也不堪设想。

因此,在道路运输市场开放的过渡期内,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市场经营主体结构和车辆结构,形成一大批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竞争力的公司。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运输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要求运输成本低、速度快、技术含量高、服务质量好和效率高,不可能象现在这样低质量要求。

限制个体运输发展,就是要促进道路运输规模化经营,逐步实行道路运输法人、公司化经营,而非传统的零散、作坊式经营。道路运输要通过限制个体运输,调整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结构,推动组建、形成一些跨地区、实力雄厚的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运输公司,改变目前连省内大型公司都不多的现状,要达到形成以几个大型运输企业主导市场、诸多中小型运输企业共享市场的格局。

个体运输退出道路运输市场的历史舞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相对长的渐进过程。在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个体运输仍将存在,并将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针对目前的个体运输户,可以通过四种途径加以改造和改组,实现结构性调整:

一是车辆技术状况差的车辆,实行淘汰。货运车辆按年限或行车里程实行报废;客运车辆要逐步推行客运线路经营期限制,对达到期限的,退出运输市场,不再新增或更新车辆。

二是制定道路运输市场退出标准,实行淘汰。可以通过制定年审管理办法等,审验个体运输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资质情况和缴税费情况,对违法行为多、资质条件不具备、服务质量差的经营者,取缔其经营资格,收缴有关证件。

三是以车辆作为股份融资(不是挂靠)到国有、集体运输企业。个体运输户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但可以在运输企业中从事生产活动,享有分红获利权。

四是个体运输户之间以车辆作为股份组建紧密型的股份合作或有限责任公司。对未来想从事道路运输的个人,不再发展个体运输户,可以通过合作或单独的方式,成立具备场地、一定数量车辆的独资或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化管理,逐步推动道路运输规模化经营,同时确保道路运输资金的流入,推动道路运输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2.现代民航运输主业特征及发展趋势 篇二

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工业化,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装备设施来改造传统农业;要实现农业市场化, 使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市场化经营;要实现农业产业化, 实行农业的企业化管理;要实现农业多元化, 发挥多种功能, 发展多种产业;要实现劳动知识化, 使农业劳动者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 有现代经营理念;要实现服务社会化, 开展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要实现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使农业的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同生态环境相和谐。

2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

发达国家大规模发展现代化农业都体现出一些普遍规律:从生产力发展过程来分析, 所有产业遵循着同一个发展轨迹, 即手工生产→机械生产→现代化生产;从农业与其它产业的互动关系上看, 经历了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从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上看, 经历了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 再到土地规模的相对稳定, 甚至缩小的转变; 从农业经营方式来看, 经历了由以单个家庭为主向以公司、合作组织为主的转变;从农村人口的就业特点来看, 经历了一个由单一从事农业向就业多样化和农民兼业化的转变;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 其主要趋势是农业生产产业化、经济结构多样化和复杂化、农业产品高质高效化。

3 农业现代化基本特征

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手段的作用, 并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土地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 由此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带来农业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农民收益的提高, 达到农业、农村与城镇化共同发展。实现现代化, 主要体现以下七点主要特征。

a.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 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b.实现农业产业化 对农业的主导产品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进行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 以发展农业产业实体和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互相带动, 均衡发展。

c.实现农业信息化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 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d.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化 它不仅包括农艺措施、农机装备、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 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人才密集, 科技高度发展。

e.实现农业集约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土地适当规模经营, 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要求, 通过对农业从业人员的不断分流, 从事二、三产业, 最终达到少数人种多数土地, 实现农业的集约化。

f.逐渐实现城镇化 通过全面发展二、三产业, 以产业化来带动城镇化, 以城镇化来促进产业化, 最终实现农村向城镇化转型。

g.发展生物农业和可持续农业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依靠农业科学技术, 改变传统的以消耗能源、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靠天吃饭发展农业的路子, 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生物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道路。

4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与趋势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通过研究与分析, 重点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做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文章。

a.加强现代物质装备 要重点装备现代化农业机械, 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 没有农业的机械化, 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b.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现代化过程, 也是农业市场化过程, 要解决好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多种经营和第二、三产业, 实现农副产品就地加工增值、过腹增值, 做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

c.必须将科技进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 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建立依靠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虚拟实验室, 加大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

d.要逐渐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现代化农业是以产业化农业和机械化农业为前提, 只有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 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机械化, 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发展农业以外的产业, 实现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要在相对稳定承包土地的条件下, 有意识地培育“大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 积极扩大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

e.坚持农业的家庭经营方式 纵观世界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韩国和台湾地区) , 无一例外都实行农户家庭经营。所以, 家庭经营并不等于是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 它与农业现代化并不矛盾。农户家庭经营既适应传统农业的要求, 又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它是当今世界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坚持家庭经营为主前提下, 可探索发展股份制和合作组织。

f.注重农业的持续发展 由于长期重用轻养, 出现了严重的肥力衰竭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 不但会制约当地农业的发展, 而且还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只有把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g.加快城镇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标志之一是城镇化率超过50%,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相互融合, 实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依据规模经济原理, 城镇化可以汇集产业要素, 提高市场化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向城镇化集中, 可以产生对运输、商贸、餐饮、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旺盛的需求, 全面繁荣经济,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吸纳剩余劳动力, 增加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载体,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取得规模效应,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实现工业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城镇化建设传播城市文化、价值观念、市场意识,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推广农业科技, 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导向, 及时捕捉市场信息,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此,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 是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化, 农业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化的过程, 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以及经济良性互动的重要方面。

h.发展信息农业 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实现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 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 使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i.加强人才资源开发, 构建智力支持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知识和技术载体的储备库,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各种培训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基地, 多形式、多渠道培训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拓宽吸纳外来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 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智力和人才。建立人才管理长效机制,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尽其用的社会发展环境。

上一篇:南方车站的聚会影评_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下一篇:关于机关党支部增补委员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