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

2024-10-16

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精选8篇)

1.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 篇一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在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一、2012年我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回顾

一是迎接十八大、宣传贯彻十八大有声有色,形成迎接宣传十八大的热潮。十八大召开前,精心策划,全方位、多角度营造喜接十八大的舆论。全区以各级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

打造“干部理论大学堂”等学习品牌,营造了喜迎十八大召开的良好氛围。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氛围浓厚。十八大召开后,采取收看收听、集中学习、宣讲、培训、研讨、制作《xxxxx》专刊等形式,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借助本市报刊、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等各种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做到了报刊有文图、电视台有画面、电台有声音、网络有评论。区委主要领导xxxx书记、xxx区长等领导接受《xxx日报》、xxx市电视台、xxx市人民广播电台《xxx新闻访谈》专访。整个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活动,做到有策划,有措施、效果好,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文艺宣传及宣讲活动精彩纷呈。我区宣传文化部门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利用“欢庆十八大•文艺书画进社区入农村流动舞台”、“文化下乡暨万幅春联送基层”、“迎新春综合游园活动”等载体,把党的十八大精神编入文艺节目中,用艺术形式唱响十八大。先后在xxxx社区、xxxx社区、xxxx等社区(农村)举办了xxxx场基层专题宣传文艺演出活动。邀请专家举办宣讲会,开展宣讲活动xxx多场,全区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的热潮,二是舆论引导和外宣工作成绩斐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成功策划和组织了《xxx区的跨越发展之路》重大系列专题报道,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全力配合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特别节目《沿海行》和专题片《手艺》到北海拍摄报道,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极大提升了xxx市和xxx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重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维护社会稳定、破解教育“两难”、城市管理综合整治、社会民生事业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质量高、分量重、影响大的典型宣传报道。全年共邀请xxx多家中央级和xxx省级媒体来我区宣传报道。去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刊发稿件xxx多篇,其中xxx级媒体上稿xxx多篇,xxx日报头版头条上稿xxx多篇,多角度、全方位宣传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提升了xxx区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推动xxx区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在全区建立完善两级新闻发言人队伍。网络舆情工作逐渐由无序走向有序。制定了全区网络舆情监控处置机制,组织开通海城区官方微博,新补充一批能力强、干劲足的干部进入网评员队伍。有效应对了关于教育、城市管理、民政和医患纠纷等数十起比较热点的网络舆情,维护了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工作也得到了市委xxxx书记的肯定。

三是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内容丰富,引领了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弘扬“xxx精神”,引导全区干部群众结合实际,立足本职践行xxx精神,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业绩诠释xxx精神。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和学雷锋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全区xxx个单位被省评为“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村屯”等基层和谐建设先进,xxx街道办事处、xxx社区被命名为第xxx批省文明单位。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功推出了一批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其中推出了xxx为自治区“诚实守信”模范,树起了道德楷模新标杆。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走访慰问道德模范活动,树立了“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双向一日”活动作为我市一县三区唯一得到xxx省委宣传部、xxx省国防教育办的肯定推广,被列为xxx省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创建活动,促进了良好文明风气在全社会的进一步弘扬。

四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夯实了跨越发展的文化支撑。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使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建成一批基层文体设施。xxxx村公共服务中心及xxxxx路、xxx花园等5个社区(乡村)健身广场建成投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流动舞台进社区入农村”、“历史文化进校园”、“2131农村电影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开展“迎新春系列综合游园活动”、“xx区庆七一文化系列活动”、“欢庆国庆•喜迎十八大”文艺书画进社区入农村(流动舞台)巡演展系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xxx余场,放映农村电影xxx场次,举办了“梦想扬帆、幸福起航”为主题的师生风采表演,龙狮大赛、足球大赛、民间合奏乐团大比试等文艺活动。

二、努力开创2013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2013年

2.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 篇二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加强监督指导和建立考评机制, 促进区、县 (市) 推散工作扎扎实实地展开

几年来, 在加快推进区、县 (市) 散装水泥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建立健全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并加强监督指导是区、县 (市) 推广散装水泥的关键所在, 并在建立组织机构、监督指导、考核等方面做了一些具体工作, 促进了区县 (市) 推散工作的扎实开展。目前, 哈尔滨市各县 (市) 农村推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从2006年14.6万吨, 发展到2011年的54.6万吨, 同比增长3.7倍。

一是在县级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区、县 (市) 散装水泥推广工作, 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推广应用散装水泥的意见》, 明确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的组织建设。各区、县 (市) 政府高度重视, 先后成立了散装水泥行政管理机构。目前, 除依兰县机构没有编办批文, 但有专人负责散装水泥工作外, 哈市所辖其他区县均设置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隶属各区、县 (市) 建设局, 为推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在监督指导方面。我们十分注重发挥行业监督指导作用, 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第一, 组织召开县 (市) 散办会议。每年都要组织召开区县 (市) 散装水泥工作会议, 传达上级发展应用散装水泥方面的政策和文件, 分析散装水泥事业发展形势, 安排部署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指导各区、县 (市) 依法加快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第二, 加强统计工作。建立区、县 (市) 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各区、县 (市) 指派专人负责统计工作, 按时填报“哈尔滨市所属区、县 (市) 水泥使用情况明细统计报表”和“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统计报表”, 为指导各地加快散装水泥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培训和表彰制度。为进一步提高各区、县 (市) 统计工作人员素质, 我办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一次区、县 (市) 散办负责人和统计人员的工作培训会, 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每年对统计工作作出突出业绩的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其中, 2011年延寿县散办获中国散协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有3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第三, 深入开展联合大检查工作。市散办每年都借助全市建筑市场联合大检查的契机, 深入各区、县 (市) 开展联合大检查工作, 对于“禁现”范围内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的单位, 下达行政执法意见书, 并指导监督区、县 (市) 实施。第四, 每年都利用散装水泥宣传周契机, 对各区、县 (市) 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下达指导意见, 按照指导意见要求, 各区、县 (市) 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宣传周工作, 并将总结及时上报省散办。

三是在量化考核方面。第一, 为进一步加强推散工作的考评力度, 提高推散工作管理水平, 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工作考核方案》《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工作考核标准》, 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制定政策、规章制度、行政执法、科技兴散和宣传教育、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等。市散办严格按照《方案》及考评标准要求, 认真组织开展各区、县 (市) 推散年度考核工作, 对于考核优秀的单位, 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奖励。第二, 深入开展达标区、县 (市) 验收工作。哈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印发了《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达标区县 (市) 评定标准》, 按照评定标准, 深入开展农村推散达标县 (市) 创建工作, 先后有延寿县、呼兰区、尚志市、方正县人民政府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授予“农村推广散装水泥工作达标区县 (市) ”荣誉称号。

二、加快推广预拌混凝土, 提高水泥散装率

哈尔滨市各区、县 (市) 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是在2008年开始的, 哈尔滨市出台了《哈尔滨市应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 (市) 迅速启动预拌混凝土推广应用工作, 我办在资质审批、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超前服务, 为各县 (市) 建立预拌混凝土搅拌站敞开了方便之门。目前, 除木兰、通河正在办理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资质外, 其他区县 (市) 均建立了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 共计14家, 21座预拌混凝土搅拌站, 年设计产能420万立方米。各区、县在建立混凝土搅拌站的基础上, 出台了“禁现”政策, 开创了全市“禁现”工作的新局面。

三、深入调研、加大投入、因地制宜, 大力拓展农村散装水泥市场

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应用是我市散装水泥工作长效工作之一, 加快农村散装水泥发展, 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村容建设”达标,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 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市基层散办组织机构健全, 加上措施得力, 有力拓展了农村散装水泥市场。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调研, 加强销售网点建设。针对农村地点分散、交通不便、使用量小、推广难度大等方面问题, 2008年, 我市组织各区县 (市) 散办人员赴山东、河南等地调研。通过学习借鉴, 积极探索推广应用散装水泥的新方法。鼓励各区县 (市) 开发适合农民贮存和使用散装水泥的工具。如:密封式塑料桶, 多次使用的复膜袋等。

二是利用社会资源、合理布点、以点带面。我们根据农民的消费习惯和负担能力配置散装设备, 方便农民购买。积极引导各区、县 (市) 散办充分利用当地供销社、农资销售点、便民超市等销售散装水泥, 发动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建立乡 (村) 级散装水泥销售网点。2006年~2011年累计建立农村销售网点14个, 推广散装水泥35万吨。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提高设备设施综合配套能力。充分发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作用, 投放配送储存设备, 改建、新建散装水泥销售网点。哈尔滨市散办累计向各区、县 (市) 投入农村推散移动罐101个, 一次性发散达到2万吨。关于销售网点建设我们采用的是水泥企业投一点、财政投一点、网点出一点的投资模式, 加强销售网点布局, 为农村推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是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为保证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运营, 我市在一些区、县 (市) 建立完善了供货及时、计量准确、运输快捷的服务体系, 由县 (市) 散办、乡村联系员 (站点联络员) 和水泥企业人员组成。工作人员经常倾听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水泥企业也优先为散装水泥销售网点提供质优价廉的散装水泥。

3.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 篇三

这是协会分支机构重要的工作会议,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会议。会议总结了近年来协会分支机构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协会分支机构的工作原则、思路和基本任务,以及具体工作要求。会议实现了协会总会各部门与分支机构工作的全面对接,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以及相关业务工作的融合。

会上,叶盛基代表中汽协做了协会分支机构工作报告。他首先简要分析了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形势,扼要介绍了中汽协“十二五”阶段的工作重点。同时叶盛基总结了近年来协会分支机构的发展和工作情况,涉及协会分支机构组织建设与运行管理、行业规划、行业服务、行业标准制定、信息交流、行业自律等各方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叶盛基对协会分支机构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统一管理,融合协调,相互支撑,体现特色,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以及“统筹规划,健全机制,规范运行,培育能力,提升水平”的工作思路。同时要求,协会各分支机构必须在协会章程、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分支机构工作条例的规定范围内开展活动,按照协会总会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分支机构职责和完成基本任务,积极努力为行业服务。

为加强协会各部门与分支机构工作的交流,协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及代表结合部门工作做专题发言。内容包括:“十二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网站建设和规划、信息统计与分支机构统计工作,以及分支机构有关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等方面。

与会代表对叶盛基的工作报告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对协会分支机构的发展和运行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对目前汽车行业形势、零部件发展和各专业领域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进行了探讨。

大会结束前,叶盛基进行了总结。他代表董扬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对各位分支机构理事长、秘书长及代表在百忙中能积极参加工作会议表示感谢。

叶盛基强调,协会总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和分支机构的各项工作应实施对接和融合,协会总会各部门与分支机构应实施多形式的交流和沟通,例行的年会深度交流应形成常态化。

叶盛基要求,总会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工作基本点要紧紧围绕行业的基础工作来开展,诸如:行业调查、发展战略、政策研究、行业标准的制定等。

叶盛基建议,各分支机构应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常态化沟通机制,研究本行业的重大问题、企业发展共性问题等,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联合行动,引领行业发展。此外,叶盛基还就对外合作与交流、行业技术研讨问题,以及分支机构秘书处建设问题提出了建议。

4.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

大家好!

今年,我们坚持把发展体育事业作为满足广大群众强身健体需求的基本手段,突出“三大工作重点”,创造更加亲民、为民、利民的“阳光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用农民需求的体育发展模式,农民喜爱的体育活动形式,秉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的体育精神,呈现出农村体育事业建设新亮点。

一、创新载体,强化机制驱动,在深化长效体系上下功夫

(一)以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为阵地,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我们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中小学校,广大农村资源、将体育老师,体育爱好者吸引进来,组成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定期开展体育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区、镇组织的体育指导培训,提高指导员的业务水平和体育热情。今年,我们**村四社农民**通过学习,获得了国家级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职称。目前,在我们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登记的已有*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二)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核心,成立体育活动兴趣小组。

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特长,以社会指导员为核心,带动、指导周围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引导组建体育活动兴趣小组,目前,已组建登山组、慢走组、长跑组、自行车骑行组、游泳组等*个体育兴趣小组。

(三)以“体育活动兴趣小组”为班底,促进特色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今年,我们各体育兴趣小组共开展登山比赛、长跑竞技、自行车快、慢骑等特色体育活动*场次,深受群众的欢迎。自特色体育活动普遍开展以来,坐在麻将桌旁的“搓手”少了,出门运动的“健将”多了,无精打采的“病焉儿”少了,精神抖擞的“康健儿”多了。

二、加大投入,注重品质提升,在固化硬件建设上下功夫

(一)建设体育场地,提高体育运动承载力。

今年,我们新建兴渭农民新村运动场,**小学塑胶球场,老体协室内乒乓球室等运动场地*㎡。截至目前,已建成**健身登山步道、槐城运动广场、**电厂运动场等运动场地*㎡,达到每万人体育场地面积*㎡。

(二)完善体育设施,提升体育活动鲜活力。

积极争取上级农体工程建设项目,为**村、**村等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套;发动辖区爱心企业参与,为**廉租房广场安装篮球架、羽毛球场设备*片;加大镇级财政支撑,为**场镇、**社区等*处安装健身路径*套;鼓励群众自筹自建,在村小运动场修建羽毛球场、混泥土乒乓球台*片。

(三)坚持体育惠民,增强体育事业辐射力。

目前,我们已全面实现辖区镇村运动场地、中小学校运动场、企业运动场地免费对外开放,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得到充分满足,有效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体育健身中。

三、搭建平台,打造品牌赛事,在深化群众参与上下功夫。

(一)开展村社趣味赛,拓展体育新形势。

采用政府统一指导,村社自行开展的方式,与时节、民俗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趣味赛事。如**村的院坝象棋、**村的插秧比赛、**村的拔河比赛、**村的掰包谷比赛等,为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举办镇级运动会,引领体育新风尚。

我们自2011年开始,结合农村实际,年年举办运动会。今年我们创新赛事规程,实行运动会赛季,相继开展了趣味运动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象棋比赛、长跑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系列赛事。使运动会无论从持续时间、参与人数、比赛效果、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取得新成效,得到群众广泛好评。

(三)参加区级文体赛,展现竞技新精神。

除开展村、镇体育活动外,我们还积极组织群众参加区级各项体育赛事。我们连续两年取得钓鱼城登山比赛团体第一名。长跑、乒乓球、象棋、划龙舟项目也在合川名列前茅。

虽然我们体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们的体育事业发展还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一是体育指导人才稀缺;二是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匮乏;三是体育品牌还需进一步深化打造。下一步,我们将广泛开展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将我们体育事业发展得更高、更快、更强。

5.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 篇五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在全市计生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2012年3月3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1年,我局人口和计生工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坚持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发挥职能优势,严格落实基本国策,以提高干部职工人口计生意识为出发点,以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为重点,把计生工作和文化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卓有成效地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活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配合开展“人口与计生”宣传月活动

在“人口与计生”宣传月中,我们要求市群众艺术馆、市民族歌舞剧团及各县(市、区)国有文艺团体深入基层开展巡回演出。积极配合市、县(市、区)人口与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创编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反映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文艺作品,如市群众艺术馆唐云端、覃俭等同志创作小品《苦果》,内容反映近亲结婚而造成后代痴呆的苦果,小品幽默风趣,令人捧腹,深受群众欢迎。据统计全市专业文艺团体先后在县(市、区)、乡(镇)巡回文艺演出,宣传人口与计生法律、法规、条例、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72场。创编节目35个,观众达25200

多人(次)。

二、重点培训,以点带面

市群众艺术馆、艺术创作室选派12位同志组成文艺辅导队,先后分别到6个县(市、区)举办艺术创作、艺术表演文艺骨干培训班6期,160多名文艺骨干参训。将人口计生宣传节目创编及表演作为培训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这些文艺骨干对各村屯文艺骨干再进行培训,有效提高文艺骨干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艺术创作及表演水平。

三、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活动加强人口计生宣传

利用庆祝建党90周年、市庆9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宣传人口计生工作。市民族歌舞剧团、县(市、区)文工团(歌舞团)举行专题文艺演出,把有关人口与计生法律、法规、条例运用形式进行宣传,知识性与趣味性溶为一体,寓教于乐。

四、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宣传人口计生知识

结合“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通过送书下乡,建立“新家庭文化书柜”,为基层、社区群众提供免费阅览服务,教育人民群众破除各种陋习和“重男轻女”旧传统观念,树立婚育新风。

五、运用山歌形式宣传人口计生政策

市群众艺术馆与市山歌学会组织各县(市、区)山歌手于5月17日和7月1日在市城区相思园广场举行来宾市“人口与计生”“山歌擂台赛”及“山歌颂党恩,山歌唱好人,山歌传礼仪”活动,评选出两对“来宾歌王”参加“广西歌王赛”,场面热烈,宣传效果良好。

6.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 篇六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 索南多吉

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时光如梭,岁月如炬,转眼又是一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欣喜的发现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日渐成熟、日益壮大,志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渠道不断拓宽,社团凝聚力不断增强,社团管理更加规范,社团影响力更加广泛,不断把我校的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真正起到了我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主力军、生力军作用。

我为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为身为光荣的一名青年志愿者而骄傲。在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学习的四年时间里,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结识了很多有理想、有能力的有识青年,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友谊;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为以后的人生之路打好了基础;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履历;更重要的是通过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升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陶冶了情操品格,培养了乐于服务、热心奉献、甘于付出的献身意识。

在去年的工作中,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绩突出、成果辉煌,先后斩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西藏农牧学院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主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2011年度优秀学生团体等众多荣誉,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活动30余次,成为学校里颇有影响力的社团组织。

随着社团的发展壮大,我们也在成长,转眼已到了毕业时节,纵有再多不舍,也要离开曾经温暖的家。自己和一批青年志愿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马上就要离开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个温馨奋进、和谐进取的大家庭,心中有很多的不舍。然而,看到新一批肯负责、有能力、愿承担、敢创新的社团负责人已经茁壮成长起来,心中又充满了欣慰与喜悦之情。

即使我们会离开,却会把自己的心永远留在这里。请大家放心,无论身在何地、处于什么岗位,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关注着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长进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是一个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沿革、良好精神传承、优秀社团文化的学生组织,作为校团委直属的学

生社团,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无疑是我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领头羊、排头兵。希望大家能够坚守职责、担起使命,放平心态、锐意进取,共同促进社团各项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在此,我代表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上一届负责人对本届负责人提出几点要求:

1、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是一个社会实践服务类组织,其工作是十分辛苦、枯燥的,希望你们认真继承发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社团传承,在以后的各种工作中,处处冲锋在前,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努力发光发热。在社团日常工作中要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各项任务,以严谨细致的作风和高涨的热情投入志愿服务工作,以勇于付出、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对待社团任务,努力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社团传承,以服务为己任、以奉献为乐趣,学习“倾心服务、热心奉献”的社团文化,以自身实际行为和真实的付出为社团各项工作的落实和青年志愿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勇于进取、善于创新,开创社团工作新局面。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12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希望你们解放思想、勇于进取,在正常轨道上,按照校团委的相关指示要求,努力开拓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理念,向全国看齐,促进社团工作不断出现新的辉煌成绩。

3、开拓视野、加强交流,活跃校园文化,要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其他兄弟社团的联系沟通,努力服务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其他兄弟社团一起开创团学工作新局面。

4、坚定政治立场、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给予广大青年志愿者正确的引导、教育、管理,努力借助社团平台培养政治合格、立场坚定、乐于付出、甘于奉献的新时期优秀青年志愿者。

7.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 篇七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改变协会工作方式为主要目标, 共商行业发展和协会改革大计。是要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建材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矛盾、瓶颈及采取的对策措施, 着力点定在转型向纵深转折;探讨各级行业协会面临的改革, 着力点放在改变协会工作方式、增强独立于市场和竞争的能力;对“十三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编制的框架原则及主要目标进行讨论, 着力点定在实现2020年的阶段目标。会议还将对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预判、预警, 使今年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

1 两年来主要工作的回顾

自2012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工作会以来, 全国建材行业各级协会和各大企业集团、副会长单位, 围绕行业发展和自身改革, 以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勇气, 面对建材行业增长减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材传统产业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发展艰难、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缺乏新技术和政策扶持;面对日益提高的节能减排要求;面对工业制造业的多半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 大家齐心协力, 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的产能新增势头得到一定遏制,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技术玻璃、建筑石材加工、石膏、玻纤及制品、轻质建材、低能耗制品产业在建材总量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 由2012年的45%到2013年的46.3%, 预计2014年将增加到48%。节能减排年年有新的进展, 据测算2013年建材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1年降低20%, 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都低于建材工业增长速度, 其中二氧化硫排放绝对量降低2%, 粉尘排放绝对量降低13%, 氮氧化物排放绝对量增长3.7%。经济效益年年都有提升,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 168亿元, 同比增长20.3%;2014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利润总额2230亿元, 同比增长13.8%。总体上建材行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位于全国工业制造行业的前三名。

在此, 我代表中国建材联合会, 对全国建材行业的同仁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

近两年全行业主要开展的三方面工作是:

1.1 紧紧扭住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不放手

第一、确立了“一个战略、两个支撑点”, 为行业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 为转型升级指出了路径, 扭住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两个主要瓶颈

制定了到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战略, 明确提出到2030年, 中国建材工业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目标。“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由“跟随追赶”向“超越引领”跨越;“战略”的内涵是创新与提升并举, 由“靠新”升华为“创新”, 由“变强”升华为“引领”, “新”由过去依靠引入“新”变为自主“新”, 并成为发展的主导和主体。“战略”实施主要支撑在改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建材实现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为使“战略”实施有支撑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联合会在组织全行业的力量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准、找到了决定其能否实现的“两个关键点”, 这就是:一是必须支撑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由此组织召开建材行业科技创新大会, 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 确立了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攻克瓶颈的突破点, 提出了到2020年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二是必须支撑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点上, 因此制定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 向行业和社会发布, 并得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转发。其核心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并增加在行业总量中的比重, 同时将现有传统产业中部分能够改变功能与用途的产品转向新兴产业, 加之对传统产业本身的提升、延伸、增加制品与深加工, 使建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两翼齐飞”, 使战略的实施牢牢支撑在科技进步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两个支撑点上。

第二、把创新“三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 将行业发展引向目标更高、技术更新、领域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手段虽然有很多, 但是关键点是要用“三新” (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政策) 推动与支撑。近几年来, 从中国建材联合会到各专业协会、省市协会和建材大企业集团, 都不同程度地以创新“三新”推进结构调整。

为了使结构调整更有针对性, 联合会组织各专业协会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开展各产业摸清家底并进行三类划分的工作。绝大多数产业多少年来没有弄清的家底, 通过艰苦努力, 不仅搞清了企业数量, 并且还进行了分类。像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协会、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中国砂石协会等专业协会, 还厘清了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技术水平和经营指标, 为下一步提升、改造与淘汰落后、优化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创新政策既是促进结构调整的动力, 又是引导结构调整的方向。联合会联手各专业协会将创新政策列为协会的主要职责。据初步统计, 近三年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争取到国家层面的政策 (资金) 支持共96项, 其中重大的政策13项, 标准4项;直接争取到国家支持的科研经费及补助资金为22 156万元, 其中两个“第二代”获得国家支持的资金为6 247万元。协助相关企业争取清洁生产示范补助3 810万元;争取到的砂石、玻纤等产业的减免税政策每年间接降低成本10多亿元。特别是在遏制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工作中, 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共同事先多次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并最终得到了采纳。如国发[2013]41号文件中有关改变现有审批项目的机制、对现有违规项目进行清理和取消32.5低标号水泥等, 为全行业开展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制定了最有权威的政策规定。省、市协会在争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有利于调整结构的政策方面同样做了大量的工作, 湖北、江苏、天津、河北等省市协会在运用政策推动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技术既是结构调整的目标, 又是结构调整的支撑, 更是结构调整的依赖和动力。在制定“十二五”建材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制定了建材主要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结构调整的工作路线图, 发布了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纤、墙体材料等重点产业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 从技术导向上明确了产业结构提升与调整的目标;保持了向国家科技部汇报联系渠道, 每年听取他们的工作指导;恢复了行业申报项目的渠道, 推荐了以两个“第二代”为主的一批国家重点专项的列项以及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课题;在国家为了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对重点项目实行先由企业自筹经费研发、国家后补贴的政策指导下, 中国建材集团和中材集团旗下的所属单位以行业大局为重, 共投入自有资金33 628万元用于两个“第二代”的研发;近三年建材行业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8项, 这些都对行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标准既是结构调整的依据, 又是结构调整的目的。把创新标准作为调整结构的主要抓手, 制定了标准创新工作路线图。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已经废除了针对性不强、不起作用的标准32项, 并且还将进一步加大继续清理和淘汰的力度。根据有效性、时效性和对调整结构有对应作用的要求, 创新提升修订了161项标准, 并制定了一批行业协会标准且得到了国家标准委员会的认可。全行业对标准在行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认识和标准工作的创新力度是空前的, 可以说是建材行业几十年来没有过的。

加快节能减排步伐, 既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 也是结构调整的目的。针对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形势紧迫, 联合会联手19家专业协会向全行业发出了《发展绿色建材推进节能减排倡议书》。联合会专门制定了“中国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 组织开展“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活动, 已经完成了节能减排分会的筹备, 设立了节能减排服务平台中心。全行业的多数骨干企业在余热发电、脱硝装置、收尘设备更换提升越来越普及。尤其从今年以来, 水泥行业根据《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减排效果越来越明显。

为了使建材行业的经济运行分析与结构调整的目标相一致, 坚持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 联手政府统计部门、有关省市协会和各专业协会、重点企业, 不仅分析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找出指标升降的来源与根源, 还十分注重分析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的工业增加值, 以导向产品结构调整。尤其注重低能耗建材、技术玻璃、高档陶瓷、玻纤、建筑石材加工等轻质材料在整个建材工业总量中的比例变化, 以有效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山东、河北、北京等省市行业协会和中国建材集团、中材集团、北京金隅集团等都积极参与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不仅为行业经济运行提供了预警、预判和预告, 还为结构调整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为了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 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建材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的严峻现实, 联合会积极倡导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 由工程承包转向以资本投资为主的国际化经营, 专门召开了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 邀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解读“走出去”的有关政策规定, 还请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中材国际、中国复合材料集团等企业介绍“走出去”的实践与体会。会上几十家企业联名发出了“走出去”宣言。会后, 联合会已经开始梳理实施“走出去”的政策和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的职责任务, 意在加快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矛盾, 增加国际市场份额, 引导行业改变发展布局。

第三、以“两个遏制、三个加快”作为保障行业经济运行效益、化解产能过剩和调整结构的主要措施

针对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 联合会一方面多次向政府部门当面或书面专题汇报, 表达不能再批各种新建项目, 对新建项目审批必须用改革的思路改成多方参与、公开公示的建议;另一方面在全行业提出了“两个遏制”即遏制新增产能、遏制经济效益下滑;“三个加快”即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两个“第二代”研发、节能减排和兼并重组的步伐。制定了《建材行业遏制新建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了“六个一批”。此举不仅得到了全国建材行业积极响应, 而且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近两年来, 联合会、水泥协会以及玻璃协会先后召开20多次的宣贯国发[2013]41号文、遏制产能新增的座谈会和论坛, 有15个省的省级领导出面支持与批示, 明确指示其政府部门参加会议, 有22个省市的工业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参加了论坛, 有25个省市协会配合了会议的举办, 有近2 000家企业参加了座谈会, 有444家水泥企业联名承诺不再新增产能。同时, 组织了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和加快“第二代”研发的万里行活动, 走遍全国六大地区, 有500多个企业、20多个省市协会和政府部门参加。对企业举报并经过核实的7家违规新建新增产能的企业在中国建材报、中国建材杂志等行业主流媒体上曝光。联合会、水泥协会、玻璃协会先后向7个省级政府、13个省市经信委、发改委和相关的当地省市协会致函, 多数都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 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生产线建设得到了一定遏制, 减缓了对存量市场的冲击, 使大企业更加理智地面对市场竞争, 并在行业自律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尤其通过强化资源配置效能和降低生产成本, 使建材行业经济效益在工业部门中保持较好水平。中国建材集团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 位次比2012年前移46位;金隅集团在北京市整个建材行业效益下降情况下一枝独秀, 蒸蒸日上;海螺集团一直一马当先, 收入利润率2013年增幅达22.8%, 2014年还会更高。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新明珠集团、玻璃行业的福耀集团和南玻集团等企业一直在行业中效益领先。全国水泥行业1~9月份已实现利润530亿元, 有望全年达到800亿元以上。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水泥、平板玻璃的技术装备水平、化解产能过剩, 紧紧抓住水泥、玻璃两个“第二代”的技术装备研发, 在2012年明确定义、目标的基础上, 2014年制定了两个“第二代”技术装备研发标准和验收规则, 并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职责与责任分工, 目前大家都在为之努力奋斗。

为了有效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加快推动兼并重组步伐, 以解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 分别制定了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水泥行业、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了平板玻璃行业重点支持培育的大企业集团。同时, 联合会专列了兼并重组的政策研究课题, 意在促使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和出台有关推动政策。

关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前面已经提到, 有了专门的纲要与配合的措施。

相信随着“两个遏制”“三个加快”的推进, 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后续持久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1.2 联合会与省市建材协会、副会长单位和专业协会形成了“联手合作”的工作新局面

联合会在制定了与省市建材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专业协会联手合作联系制度的基础上, 增加了工作的联系和信息的沟通, 由此大家都增强了联手合作的意识和自觉性。联合会、专业协会与各省市协会近两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成功地开展联手合作:一是联合会与各专业协会、省市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在制止新增产能、核实与清理违规建设项目工作中基本上都是联手进行的;二是联合会、专业协会在各地召开的贯彻国发[2013]41号文件精神、“万里行”和各种论坛会都是由省市协会和副会长单位参与并共同联手举办的;三是在组织开展建材行业全国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工作、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奖评奖表彰工作、建材行业“调结构、练内功、增效益”百家优秀企业的评选表彰活动、建材行业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培育评定活动等, 都是由省市协会、专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推荐, 再由联合会确定的。

联合会与各专业协会也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一是凡重大的全局性的工作, 如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建材新兴产业、上报的有关产业政策建议、在全行业开展的相关大型活动, 在可能的条件下基本都是联合会与有关专业协会联名上报、联名发布、联合行动;二是在修订原有的标准、创新标准, 尤其在制订行业协会标准、对外反倾销活动、每季召开的行业经济活动分析会等, 基本上都是联合进行的;三是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整合利用现有的展览资源联合办展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如建筑陶瓷工业展, 在联合会、贸促会、建展公司、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广东省陶瓷协会的共同努力下, 联合了行业20多家骨干龙头企业, 使陶瓷工业展规模从历史上没有超过5万平米一跃扩大到2014年的8万平米, 并且创建了陶瓷产品展, 使总规模达到了10万平米,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展, 得到了陶瓷行业的一致赞赏。

总之, 无论是省市协会, 还是专业协会, 都是在行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主动与各方面加强合作, 主动发挥协会功能, 改变工作方式, 使行业协会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1.3 联合会系统坚持“两个果断”、“两个坚定不移”的改革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半完成

改革添动力, 发展添活力。2012年在联合会系统工作会上我提出了坚定不移地推进建材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定不移地加快与深化联合会系统的改革。联合会系统要果断地向企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转型, 果断地按照市场化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由此2012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成果年, 2013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突破年, 2014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转折年, 可谓是一年一大步, 步步有脚印。

直属单位和投资实体的改革迈出了四大步:一是将业务接近或相近、管理容易统一的四个单位重组为两个实现“五统一”的经营单位;二是直属单位中服务功能与联合会管理部门的业务相近有连接的, 组建十大服务平台, 实现企业化独立经营;三是针对直属单位主营业务发展已经受限的状况, 提出了拓展新领域、延长产业链的十大突破点;四是管理制度、用人方式、薪酬分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

联合会本部、专业协会、分会的改革迈出了三大步:一是完成了“三定”。2012年联合会本部进行定职能、定岗位职责与职数、定在岗人员的“三定”, 2013年各专业协会实行“三定”, 2014年联合会各分会实行“三定”。“三定”实施过程把用工合同制、用人竞聘制、薪酬按贡献和责任大小挂钩的多劳多得分配机制贯穿全过程, 企业化运行从制度上得以落实。二是开始职能转变与能力提升。在“三定”时将各专业协会职能主要定位在“引领、协调、服务”与壮大自身实力, 提高能力的协会工作基本职责, 在实施过程中, 联合会召开专题汇报会、现场办公会、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等形式, 始终将其工作的重点引向行业的共性和瓶颈方面, 从而绝大多数专业协会已经把遏制新增产能、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了解与解决本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主动争取标准修订、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工作连接, 作为协会的主要职责, 使满足处理琐碎事项、满足别人招呼后跟着转的工作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与转变。三是联合会、专业协会的自身制度建设和创收能力得到了较大地加强与提高。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化运行的需要, 联合会、专业协会都重新制修订了一批规章制度, 尤其对内部管理机制和服务创收与分配挂钩的制度普遍得到重视, 从而活力不断增强, 23家专业协会2013年底的总收入和联合会本部的总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

联合会本部的改革在2012年“三定”后, 根据新的形势又将进一步调整职能, 已经有了初步方案。事实上现在很多做法已经开始体现了新方案的要求。例如, 不断修改完善考核办法, 将引领行业的职能和服务创收作为考核与效益挂钩的主要内容, 以改变满足过程、满足听汇报、满足相互转手、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再如, 与各部门业务相关的平台已经开始独立考核, 准备转向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企业化管理;已经开始了将联合会系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变为企业化管理模式, 财务报表已经调整为企业格式财务报表, 以利于企业化考核, 已经制定了联合会本部的各种创收进行独立核算的成本分摊办法等一系列企业化管理的机制。联合会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总结大会之后, 做到督导组不撤、整改不停、学习不断, 对梳理的需要整改的279个问题分成三类, 加强了顶层设计、跟踪落实、成果落地三个环节的管理。目前, 已经进入第二批问题的整改。同时, 从党委、支部到工会、团委都制定了工作职责, 并实施了两级班子的党风廉政责任制。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 大大增强了责任感, 调动了积极性, 联合会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等主要指标翻了一番, 提前了一年半完成了联合会系统的“十二五”规划。

当然, 联合会的工作和联合会系统的工作还存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担当意识不够坚强, 引领行业的能力与实际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经济状况还比较脆弱, 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改革发展任务还相当繁重。

2 当前建材行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 建材行业的发展和行业协会自身的改革创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如此, 通过形势分析, 我们仍然面临着五大矛盾和挑战:

2.1 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转型升级步履艰难

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产业产能利用率越来越低, 但雷同水平的产能新建虽然有所遏制但尚未真正遏制住, 存量市场还在受到增量冲击, 恶性价格战往往难以避免, 经济效益基础不稳。化解产能过剩理论上有“六个一批”, 但实际上除向国外“转移一批”、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一批”和通过两个“第二代”研发“提升一批”有操作性之外, 其余的路径都很有限。转型升级向顶端提升尚缺高端技术;横向产业扩展比较简单的还可以, 但追求附加值高、精加工又缺乏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向行业外延伸, 真正可以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品少, 也有局限;向国外转移还有创造条件和准备的过渡期等等, 所以转型无论是横向扩展还是纵向延伸都遇到了内外的种种困难。例如, 本来一些矿产资源是建材产业链延伸与组合成产业链的对象, 但企业在市场上直接得不到资源配置;像商品混凝土这样容易延的产品, 由于市场缺乏规范, 标准与进入门槛低, 优劣不分, 导致应收账款近半, 人们不敢大胆进入。最揪心的是落后产品受到利益保护, 在市场中仍能生存, 淘汰不力。加上一部分企业只能坚持原有阵地, 不会跨越发展, 致使整个转型步履艰难。如果我们不能摆脱各种困扰和自我突围, 如果传统产业只是停留在限制、遏制与无序竞争中打圈圈, 必然贻误转型时机, 后果将不堪设想。

2.2 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缓慢、技术研发与储备均不足, 制约瓶颈尚未突破

我国建材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化进程缓慢。建材行业进入国家明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仅占建材行业总量的约10%。建材新兴产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目标与方向似乎明确, 又似乎不明确, 发展重点和攻克瓶颈在行业顶层也并不十分清晰, 直至今年才有了一个发展纲要。科研的体制分割造成了资源相对分散, 研发力量、研发设施相对薄弱: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13年底, 建材新兴产业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仅5家, 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仅6家, 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仅9家, 从而造成大的研发项目“扛不起”, 小的“瞧不起”, 两头抓不住。不仅有体制的原因, 机制导向上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上多数单位与当期的经济效益挂钩, 一些科研人员, 特别是领军人物心思沉不下来, 基础理论研究顾不上, 突破点找不到, 因此只是择机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发展, 形不成产业化、规模化。从政策支持的角度看, 与传统建材发展的历程相比, 新兴建材发展获得国家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撑的项目非常有限。缺乏重大专项列进扶持的倾斜政策, 仅靠企业自有资金研发难以形成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从行业管理和协会工作的角度看, 也缺乏对其顶层设计, 没有组织相应的产学研联盟对其瓶颈进行攻关, 没有很好解决一些新兴产品在市场应用中碰到的瓶颈问题, 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久而久之, 本来一个事关行业发展命运的产业, 关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领域却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如果建材行业这个硬仗攻克不下来, 后续发展、转型升级、资源附加值的获得, 以至从总体上实现万元产值能耗降低和绿色低碳发展等目标, 都将大打折扣和难以实现。

2.3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乏力、兼并重组徘徊不前, 发展布局亟待调整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既制约资源的优化配置, 又影响产业布局的合理形成, 更影响着整个行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像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壮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了行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但是从总体上我国建材企业数量仍然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相对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企业多、小、散不仅是一个外观状态问题, 要害是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低而且经营不经济,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 节能减排难以达标。前几年行业的兼并重组出现过好的势头, 但是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加之国家在兼并重组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和有效的机构推动, 这几年几乎徘徊不前。像北京金隅集团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工业厂区搬迁调整之机, 有计划、有目标地将相关相近的产业同时搬进产业园区, 实行多种产品功能合一、多种产品一地集成, 分别管理、统一销售的集约化产业组织调整的仅仅是少数。

特别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传统产业国内过剩, 一些企业常常陷入价格战, 但作为世界建材大国, 无论从产量上占世界建材总产量的将近60%, 还是以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水泥技术装备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建成水泥项目的能力、中建材国际工程集团公司在国外承担建成玻璃项目的能力, 都证明“走出去”的时机和改变产业发展布局的时机已经成熟。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空间和市场, 这是改变与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的又一大举措, 是产业组织结构的战略调整, 是事关中国建材工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是在自己的圈里打转转还是走出国门大显身手的战略选择, 也是关系到行业发展布局与方向的头等大事。

2.4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增, 有效的主动措施不足, 半数以上企业未能达标

建材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执政党的理念与人们追求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共同需要, 进而制约性政策和强制性法规接踵而来。就节能减排实现的路径来说, 无非是通过创新技术、调整结构、改变生产方式, 从根子上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量;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引导与突破难点和瓶颈, 实现重点领域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共性问题的解决;通过强化管理和设立服务系统督促与协调, 全面推进与提升节能减排的水平。就建材行业来说, 客观上有窑炉加矿业生产特征和使用其他燃料替代很有局限的缘故, 在工业系统中能耗总量和排放总量都是前三名的大户。但由于技术创新在推动结构调整、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品种、提高附加值的效果还不明显, 使得应该在节能减排方面效果最有效的途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排放达标的企业不足一半。有的产业标准太低、达标了也不环保。由于技术创新不力受阻, 政策力度不足, 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总体的或专项资金支持, 由于缺乏专业的服务系统, 总体上节能减排步伐缓慢, 只有30%左右的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数行业差距甚大。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产业, 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 没有通道和新的投入, 是难以提速的。很多情况下只靠企业单打独斗, 形成不了全国性的政策推动和行业性的合力。由此只是喊得多, 有效措施落地少。如果在节能减排方面不及时地采取措施, 不仅经济上会受罚, 社会舆论会谴责, 更会严重的是会拖经济社会进步的后腿。

2.5 行业协会面临与政府脱钩的改革, 竞争意识有待加强、工作方式亟待改变

行业协会组织面临与政府脱钩的改革, 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限期性的改革任务。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的同时, 还将面对一业多会的竞争与挑战, 意味着由原来的唯一对口的协会组织很可能变成多会共存与竞争。由此以前的依靠政府和当好政府的助手是相对固定的, 以后变为只有发挥作用的协会才能得到政府选择性的支持。当然, 事在人为, 无论是归属体制的改变还是生存环境的变化, 都将取决于协会自身的作为。目前省市建材行业协会大多脱胎于政府机关, 既有先天的优势, 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也存在固有的劣势, 市场化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服务功能不全;机构人员不足且缺乏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与重大问题的能力, 经济实力普遍比较脆弱。由此, 必须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 从改变工作方式着手, 将自己从繁琐的事务圈子中解放出来, 把自己定位在引领行业发展与行业共性问题的解决, 定位在依靠自己的服务功能的增强、经济实力的增加上来, 每年做成行业与企业共同需要的若干项大事, 做出他人不可替代的工作, 这是面对竞争的最好选择。如果行业协会在这一次的改革中不主动改变自己的定位和职能, 不提升自身能力与功能, 不仅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不了作用, 就连自身也会难保。为此, 必须树立市场意识, 增强竞争意识, 加大行业协会自身的改革创新的力度, 这又是摆在各级协会组织面前的艰巨任务和最大的挑战。

3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聚焦主要矛盾和瓶颈, 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对于联合会的全体会长, 对于省市行业协会领导和各专业协会的领导来说, 都肩负着推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历史责任, 因此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抓住建材工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瓶颈, 是这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3.1 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前提和根本

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 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尽管表现形式不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经济发展方式都是在发生新的变化。资源利用与配置方式都在调整, 都是依靠发展信息经济、科技经济、金融经济支持与支撑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发展。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从总体看也已从增速减缓后都开始转向质量效益型。但是这种转变无论从范围、力度、效果上都是有限的。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打破国界的新格局, 从各行各业向他国他行业渗透和延长各自产业链的新趋势, 从人们寻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探索集约经营的发展新模式, 其发展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与转折。为此, 近二十年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该向纵深转折的时候了, 一方面要以加快自身观念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与引导新萌发的新的发展方式并加以创新和推广。目前, 建材行业也已经出现了多种变革性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体可归为五大转变:

一是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的转变。由过去完全盯在中国本国发展, 以中国市场为市场, 以中国需求为需求的传统市场观念开始被冲破, 真正转向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且一些企业把新增产能、新的经济增长点布局、部分营业收入立足在国外实现, 两个市场的发展布局已经开始。

二是发展正在转向冲破传统的行业界线。各行业之间和领域之间相互跨越、相互渗透, 通过创新提升, 改变产品性能、功能与用途, 进而跨进他行业与他行业连接产业链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行业界线在淡化, 产业跨越延长在强化, 形成新增长的很大一部分的营业收入将从其他兄弟行业发展并与其配套中获得。

三是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由被动地为建筑工程配套转向以建筑材料为基础牵引建筑工业化施工和建筑业的变革, 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相互推进, 建筑材料不再完全被动地由建筑应用支配与选择。建筑材料与建筑业的统一设计、一体化经营、建筑工业化与建材产品的集成融为一体, 开始打破按部就班完全由设计决定施工、由施工选择材料的传统作业方式, 而由建筑材料商创新新产品、改变建筑构造, 由建材经营商与建筑经营商二者合一的发展模式, 其配置效率、集成效率、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这种模式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四是产业发展布局模式正在向集成转变。传统模式有一个产品有一个布点或形成一个工厂, 这种方式已经被相互有关联的产业、多元功能合一的产品、集中布点在同一产业园区或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方式所代替, 综合型的、混合型的产业园区开始成为某个地域的生产商与供应商, 节地、节省综合管理成本和销售一体化的优势远优于一地一产品的传统发展模式。

五是企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由单干转向联手。传统观念偏重于一门一户的发展与经营, 自管自的发展, 自管自的经营。而事实上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在于体制形式, 而在于资源利用与组合方式, 进而一些企业或集团开始转向以自身主业扩展与延长产业链为基础, 与自身主营业务相近的企业进行重组或联合经营, 由独立经营向相互交叉持股、联合发展的模式, 替代传统的一门一户的发展经营方式。

这些转变尽管形式不一, 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发展方式转变的转向。它们是在打破现存的方式而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的基点上形成的, 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与转折的趋向,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认真加以总结与引导。转变发展方式一定要在支撑点上才能有着落。没有一定的形式支撑, 转变仅仅是一种理念而不是现实。因此,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有路径与支撑点, 想法变了, 路径就有了, 才称得上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3.2 全行业和协会工作的主线要聚焦主要矛盾和瓶颈, 坚持五个“紧扣”, 努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1) 紧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线, 实现结构调整向纵深转折, 真正形成“两翼齐飞”

传统的建材产业必须坚持控制总量、坚决遏制新增, 遏制雷同技术产能的重复建设。所有产能过剩的传统建材在都必须遏制技术雷同的新增产能以外, 都要以两个“第二代”的研发为牵引, 都要制定各自的创新提升技术装备的目标, 实现产业升级;每个传统建材产业都必须提出新一轮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 促进结构优化;凡是有延伸功能和深加工潜能的产品都要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作为新的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来源, 使传统建材在控制总量、遏制新增产能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发展方式, 增加附加值要照常发展与增长, 实现量的增幅减速之后, 经济规模与效益不但不减, 反而必须继续增长, 这是转型升级的标志。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和实现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要紧紧围绕七大领域, 展开各有侧重的创新与提升, 通过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一批重大专项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组织技术创新围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开发一批高档次的新产品, 通过围绕高档玻纤与复合材料、碳纤维、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瓶颈攻关拓展一批新型产业, 通过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一批新技术, 使产品发展方向、路径、规模为实现其半壁江山提供牢靠的支撑。

(2) 紧扣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发展的瓶颈不放手, 创新“三新”撬开瓶颈、打开通道, 奠定结构调整向纵深转折的基础

目前, 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多方面的, 不攻破已经不是影响瓶颈本身而是影响到整个行业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过剩、新兴产业短缺, 技术标准瓶颈、政策瓶颈、节能减排的瓶颈等都与创新“三新”, 与运用“三新”的目标确定和工作力度密切相关。其中技术创新的瓶颈是诸瓶颈中关联度最大的, 应作为攻克的重点。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顶尖的技术开发, 因此成长性好、对建材行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的、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物质资源消耗少、开发潜力大、有带动作用的产品少, 使传统建材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都比较窄, 发展被卡壳。因此要在梳理的基础上分别组织攻关, 要撬开技术瓶颈, 抓住创新技术与攻克瓶颈一并攻关。目前联合会准备与有关专业协会和两个在京的央企组织联手攻关, 第一步将攻关重点定在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及制品三个关键领域。各省市协会、各企业都应有自己的现阶段的瓶颈攻关目标。集行业力量撬开封锁、制约行业发展的各种瓶颈, 释放新技术、新产品, 迎来新发展。同时, 要加大攻克淘汰落后产能瓶颈的力度。由于绝大多数传统建材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标准低, 加之执行标准不严, 使低档产品和质量低劣的产品、能耗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都有空子可钻, 可以与先进企业和优质产品在同一市场生存。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淘汰落后产能弄虚作假, 其力度与步伐还不如以前产能供需相对平衡的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因此, 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 下大力气、下决心坚决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将产品标准、质量标准、能耗环保标准捆在一起使用, 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联合舰队, 推动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

发展中的很多瓶颈是与政策的不到位密切相关的, 因此要把研究政策、争取政策作为行业破解瓶颈的重要支撑。由于过去对政策的切入与研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很多方面缺乏对政策的了解与支持, 作用发挥有限。即使有所研究的问题也缺深度和力度, 切入点针对性不强, 尤其在资金扶持与税收减免等方面被采纳的不多。事实证明, 所有的产业与领域发展的好坏快慢都与其争取的政策密切相关, 所有瓶颈的化解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配合。联合会与专业协会总体上配合政府解决工业系统的共性问题、跟随政府制定政策还能跟上步子, 但是自主研究的政策, 自创的、有特色的、能针对解决专项的政策太少。要突破瓶颈, 首先必须突破政策研究的瓶颈。联合会与几个专业协会已经联手将水泥窑协同处置焚烧垃圾、兼并重组、节能减排、“走出去”等重大科技专项和新兴产业六个方面的政策研究, 准备与有关企业一道进行一对一的共同开展政策研究与跟踪落实, 以推动建材很多瓶颈破冰。各省市协会和联合会副会长单位也应把政策研究列为主要工作, 相互呼应, 共同推进发展中的软件建设刚性化。

(3) 紧扣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加快国内兼并重组步伐和加快资本“走出去”的步伐, 实现发展布局的调整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是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是行业提升、提高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 既包括地域性、区域性与集团型的相关产业的整合与集中, 也包括同类产业或非同类产业的一体化集约经营。最终目的是要改变产业组织分散、规模过小, 资源能源利用不经济、环保落后的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最现实的是如何以国内大企业为依托, 开展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建材行业一般一个产业就有上千家企业, 有的几千家企业, 甚至几万家。不要高估, 通过兼并重组, 使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低、能耗排放相对高的企业与先进的骨干企业的差距在现有基础上先缩小一半, 将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巨大的节能减排成果。因此, 必须从政策着手、机制着手, 推进政府改变机制, 对兼并企业的资金来源、兼并过程的成本补贴、多层次上缴所得税等问题有优惠政策, 对被兼并的企业的历史旧账、人员安置等都有具体的、明确的规定。要营造一个小企业主动向大企业靠拢、投奔大企业、主动要求并入的市场机制。

“走出去”的时机与条件都已成熟。在国内遏制新增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的背景下, “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 发挥中国建材工业优势, 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也是新的发展的出路所在。因此, 要毫不犹豫地将资本“走出去”作为调整结构, 改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各级协会组织要为“走出去”牵线搭桥, 创造条件, 当好红娘。目前最主要的是要摸清“走出去”的政策规定, 争取进一步降低“走出去”门槛, 减少审批程序, 帮助企业有效控制非经营性风险。要研究并制定有利于建材企业“走出去”供政府采纳的相关政策, 建立一套为“走出去”服务的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风俗文化、投资背景的相关材料, 不使每个企业都花精力分别研究;开办“走出去”的各种培训班, 提出备选国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协调解决有关金融、海关、证券、法律、商务方面“走出去”的工作。总之, 要建立一套“走出去”的服务机构与机制, 使“走出去”有目标、有步骤、有政策与规则支撑。同时, 在遏制新增产能的同时, 各级协会组织都要动员与组织相关企业转变发展布局思路, 由国内发展为主及早转向国外发展。

(4) 紧扣节能减排, 创新机制, 建立服务产业链, 及早推进绝大多数企业达标

从政府到全社会对节能减排都非常重视, 很多法规性的规定接踵而来, 时间紧逼, 已经开始了倒逼机制。要解决建材行业多数企业节能减排达标并不那么容易, 目前很多企业压力巨大、节能减排成本不断增加且还不能持久与稳定。从总体上看, 还缺乏针对多数企业的状况有总体性的推动机制和政策。因此, 要以探索与创新机制为突破口, 形成政策运用、创新技术、产品结构调整、设立服务系统“四位一体”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体系。一是在政策的制定与运用方面, 要采取疏导、鼓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政策导向, 既要坚持运用差别电价、碳交易等做法, 对不达标的从经济上重罚, 但又要对协同处置垃圾和废弃物、污泥与节能减排达标的企业政府要有优惠与补贴政策, 对率先达标的企业在税收上在几年内有一定减免等鼓励政策。目前一边倒的做法只是压力大, 进展慢, 效果不一定好。二是要把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作为实现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根本途径, 以改变产业、产品结构, 改变生产方式, 增加附加值, 改变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生产方式, 将之作为实现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的路径。三是要把与节能减排有关的装备创新提升作为重要环节, 要瞄准国际领先水平, 选择各产业卡脖子的技术装备进行一对一的对标并组织攻关, 同时对能耗与排放高的设备不到期也要让其提前退役, 对收尘效果达不到要求的设施提出限期退出市场的时间表。四是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效的系统工程, 为此, 建材行业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建立具有建材特色的服务于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服务系统。在即将成立的节能减排分会和已有的节能减排中心基础上, 联合会将联合有关专业协会、国建联信公司, 联手相关企业组建一个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体制的节能减排服务中心 (公司) , 主要从事包括政策导向, 节能减排认证、评估、达标的检测, 提供各种咨询与技术的服务, 直至拓展到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管理一条龙的产业化的专业队伍。

(5) 紧扣协会体制和工作方式的改革, 确立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机制, 奠定生存与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协会组织的改革方向与目标, 并且提出了要限期完成脱钩, 协会组织成为独立于市场的社团组织已经定性, 这是对所有的协会组织的挑战。随着政府职能的精简与转变, 现有不少政府主办的事连政府也不做了, 不再可能从政府接到现在做的一些事情。当然政府仍然是协会必须紧紧依靠的, 只是依靠的规则变了, 以前是唯一对口的, 以后是竞争选择性的。由此经济上依赖政府支撑不能继续, 必须独立市场。尤其是一业多会的机制将形成一个产业有几个协会都在为其服务的竞争局面必将出现。为此, 改革已经到了家门口。

面对改革, 首先要坚持正确定位。协会的职能定位是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改革的目的。如果行业协会不主动研究与导向行业发展的趋向、矛盾与问题, 不聚焦行业共性问题和组织协调攻克影响发展的瓶颈, 无法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无法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协会就会失去信赖, 失去市场。由此, 协会工作的定位必须围绕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 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产品进入市场的应用问题, 才有需求, 才有作为。协会自身的改革必须建立市场化、企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才能提升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这才是最靠得住并且有持久力的依靠, 才能有所作为, 想做事就会有作为, 有作为就会有地位和竞争力。

其次要进一步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业多会的出现本身是对协会组织的一种鞭策, 是由企业、市场、政府选择由谁提供服务的创新机制, 我们所有一切都要放在这一大背景下谋划。过去由政府罩着, 习惯于受他人拉动与支配, 满足于供情况、写汇报、送材料、发文件、下通知的繁琐事务性工作的方式, 不能再作为协会工作的主要支撑。必须变事务性为引领性, 变中转性为协调做实事落地型。

必须以独立自主、独立打拼市场、靠服务功能与作为获得生存发展。要变依赖政府为独立市场, 变被动服从式为主动出击型, 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方法为市场化竞争。只有具有竞争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大家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探讨和尝试的方式。

我认为在协会和政府脱钩的过渡期内, 最主要的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政府脱钩仅是隶属关系的变化, 业务上还要加强与政府联系。由于在争取政府出台政策或行业导向、专项优惠政策时, 可能存在政府手里有着两份以上的同样报告, 供政府选择, 因此了解政策、掌握信息、密切联系政府部门仍然是一项主要工作, 否则容易被他人占先。二是强化协会自身的组织建设。一业多会的竞争不仅是平台之间的竞争, 关键是人与人的竞争, 没有一批热心于行业工作, 业务熟悉, 既懂业务又懂经济, 既有基层的微观经历又有宏观的把握能力的若干骨干人才, 竞争力无从谈起。如果引领不知道方向, 协调不知切入, 服务成为抽象, 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三是经济上要独立。通过拓展服务功能, 开展公益性的各种活动, 形成自身独创的协会经济收入。经济是基础, 也是竞争力的象征。如果经济不自主, 想开展的工作受限, 应开展的工作也不敢进行, 久而久之, 自身会丧失市场竞争力。

最后行业协会之间、专业协会之间除了正常的业务关系外, 还应打造协会系统相关信息联络、资源共享的网络机制。同一类问题的研究, 不要人人介入, 花精力太多, 同样的引领功能与作用, 也没必要人人都去琢磨一套。一些地方协会成功的做法可以加以推广与借鉴。除此以外, 在上面提到的设立行业节能减排系统服务中心、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10月30日刚刚成立的建材行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等联合会可与专业协会、省市协会联手, 一些带有地域性的服务也可以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 各负其责, 共同推进服务与创收。

在这里我要再提一句, 无论是中国建材联合会, 还是省市协会、专业协会, 不仅与大企业有着工作的关系, 大企业还在帮助协会开展工作方面从资金上、人力物力上都给予过多种支持。现在各级协会都面临着艰难的改革, 也希望各大企业对各省市协会的改革给予人力、财力的支持与帮助。在此, 我代表协会系统表示衷心的感谢!

3.3 关于编制建材工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框架、目标与工作要求

(1) “十二五”圆满收官, 积极谋划“十三五”规划

在讲“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前, 先说一下首先必须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 这样才能更好地谋划“十三五”。距离全面完成与超额完成建材工业“十二五”规划还有一年多的时间。目前预测, “十二五”规划任务中, 对于兼并重组和主要产业的集中度目标可以完成;工业增加值、节能和综合利用利废目标能够提前完成;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超过预期20%的目标, 可达25%。其中“十二五”期间的总的环保减排目标和浮法玻璃优质产品比例等指标还得花大力气才能实现, 为此还要作极大的努力。

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 在“十二五”结束时要达到的主要标志:一是化解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路径一定要突破, 盲目扩张势头必须得到遏制, 新一轮的落后产能淘汰的目标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二是建材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明确的攻关瓶颈必须得到突破;三是节能减排有转折性突破, 60%以上企业环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80%以上的企业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四是主要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取得新进展, 两个“第二代”核心技术研发基本得以突破;五是“走出去”在各产业全面开始启动, 水泥企业“走出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数量。达到这一目标是“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依据和基础。

(2) “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 是我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规划, 对于能否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关系极大。这个时期是我国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又是主要产业与国际领先对标开始超越的起步阶段, 也是决定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 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夯实基础的时期。因此, “十三五”可以定为超越与引领做好准备的关键五年。

建材工业“十三五”的发展特征: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建材工业的发展模式要由“速度效益型”、“质量效益型”转为“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源动力由依靠“市场需求拉动型”转为“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的方式由“工业制造单一型”转向“工业制造与工业生产服务并举型”;发展的市场布局由国内为主转向国内国际同步发展的“全球资源配置型”。通过“十三五”期间五年的发展, 使我国建材工业在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布局、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转折性的突破与提高, 为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主要目标一是所有的建材产业都像两个“第二代”一样, 制定了技术装备创新提升的目标并与国外对标之后确定各自的技术装备研发标准。

二是建材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 其所占比重显著上升, 产业规模取得重大突破与拓展,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建材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左右;传统建材产业全面得以提升, 自身通过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所形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传统建材产业总量的50%。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驱动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驱动成为拓展领域、提高附加值的主要来源, 主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创新提升迈进世界领先水平。50%以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 先进装备国产化率达到50%~60%以上。主要产业骨干企业都要建立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节能减排瓶颈得以突破, 水平显著提升, 以政策引领、技术提升、机制健全, 推进建材行业节能低碳, 实现迈进绿色发展。所有企业的能耗全部达到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80%以上的企业达到届时排放标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十二五”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再降低30%。

五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度, 资源、能源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主要产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60%以上;各产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达到总数的30%左右;一大批中小型企业进入大型的集团公司, 一批优秀企业率先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六是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实现由工程承包建设向“走出去”以资本为主在国外投资经营,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国际市场份额有较大幅度增加, 建材工业在国外营业收入达到总收入的10%以上。世界500强企业再增加1~2个。

(3) “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工作要求

一是主题鲜明、主线清晰、亮点突出。主题围绕发展方式转变有明确的突破点;主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有明确的转折点;亮点是建材制造型与生产服务型并举, 节能减排有服务体系, 绿色发展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走出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各占半边天。

二是要与国家“十三五”整个经济社会的走向与发展方式转变相吻合, 在规划的内容上和时间上要与《战略》衔接, 与“十二五”完成的实际相衔接;规划必须突出重点, 不要面面俱到, 要突出发展的目标定位, 发展方式、模式的改变和机制体制的创新, 尤其要把新兴产业薄弱点和传统产能过剩的矛盾找出来, 并提出解决矛盾的路径和方法。

三是已经列举的和已经暴露出来的瓶颈作为突破点, 聚焦力量加以攻克。要有目标与支撑点, 如果拦路虎不打掉, 后边的路走不通。因此, 要作为实现“十三五”目标的主要路径与打通发展渠道的关键点。

四是建材工业新的发展中出现的多种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模式, 应该提倡并要求继续探索创新, 使新的发展支撑在发展方式转变上, 强调破除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思想基础。

五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 编制规划的思路一定要打开, 包括在国外发展, 包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发展, 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企业体制与机制的变化等都要有新的内容、内涵。

8.工作指导 文化市场行业协会 会议发言稿 篇八

《印刷经理人》记者参与了此次大会,由此对河南包装印刷产业的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根据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纸制品委员会代建设主任介绍,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全面推进,食品、纺织、医药、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愈来愈多的包装上游用户企业加快向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转移,河南省纸包装工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13年,河南省纸包装工业产量达600万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23%;利润总额4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20%;行业利润率11%左右,这与2012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从发展态势来看,河南纸制品包装企业有所增加,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家左右,比2012年增加了约10家,新增企业主要源于外来投资或本地企业向包装行业转型。河南纸包装企业向大型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一批企业加快扩大生产能力;一批企业由单一的纸板生产,向纸板、纸箱一体化方向发展;一批企业逐步完善产品供应范围,向客户提供预印、胶印、柔印多品种纸箱产品。企业愈加重视技术研发,河南纸包装行业目前已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20余个,16家企业建立了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家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大批企业的在建、拟建、技改和科研项目正相继获得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厅和省科技厅的项目资金支持。

河南省工信厅总工程师陈振杰在会上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扶持政策”做了讲话。他的讲话展示了河南包装行业发展的相关背景。

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正深度调整,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2013年以来,中央和河南省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深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包装行业发展高度重视,在2013年12月份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中,专门提到要“提升包装印刷研发设计和产业配套能力”,河南省工信厅制定的工业发展行动计划中,也对印刷和包装行业提出具体发展计划。

河南省瑞光印务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市成林纸品包装有限公司、三门峡蓝雪集团等作为优秀企业代表,在会上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经验。

瑞光董事长张歌伟是本期杂志的封面人物。这家企业目前正主导建设河南省创意印刷包装产业园,该项目集包装研发、创意设计、包装印刷、仓储物流、培训、展览、商务服务等于一体,分两期建设,总投资达21亿元。目前,产业园内各项基础建设都在加快进行,已有十几家企业入驻,预计2014年下半年,第一批入驻企业将陆续投入生产。

新乡市成林纸品包装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7年多发展,已成为集水印、预印、胶印三种印刷方式于一体的复合型纸制品包装生产企业,是省包协副会长单位。“不图大而全,但求专而精”,成林包装以此为理念,围绕瓦楞纸箱发展业务,在瓦楞纸箱这个领域深耕细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好产品质量,使客户价值最大化。

三门峡蓝雪包装有限公司以技术见长,在近13年的时间里,围绕凹版预印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创新。蓝雪包装利用制版优势,在制版雕刻工艺方面不断探索研究,使凹印版辊适用于不同纸张的伸缩、套准等,印刷出的人物、实物颜色质感、层次感更加细腻;2013年年末,蓝雪包装引进了国内首条两米纸张凹版预印生产线,并试机成功,开拓了凹版预印印幅最宽的先河。

会议中,主办方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邀请了证券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相关负责人做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市场概览及相关政策解读”等专题报告,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资本和金融市场,更好地解决未来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多年来发挥了重要的桥梁、沟通作用,有效推动了河南包装印刷产业的良性发展。2014年,针对当前形势和包装印刷行业发展趋势,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印刷包装委员会主任张歌伟介绍,省包印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充分发挥协会平台作用,务实性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把引导、支持和帮助会员企业加快创新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之一。

继续促进包装印刷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协助政府规范包装印刷行业投资行为,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包装印刷行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加强行业交流。

继续开展好全省包装行业职工技能竞赛活动。

上一篇:我们缺什么美文摘抄下一篇:2019年安全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