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2024-08-24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精选8篇)

1.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篇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长坝中学 张永平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采用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也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以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的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的完善与升华,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辩性及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它的知识既丰富又庞杂。所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那么怎么才能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取历史情感,完成新课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份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谈一些粗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例如我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大家,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接着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程面上,这显然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呢?我就假设、现在如果你们将要做的事情就是带着最先进的武器,跨过大西洋,来到那些曾经入侵中国的国家,攻入了他们的首都,没有人可以阻挡你们,你们可以干自己想要干的事了……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要把中国的国宝找到拿回去。” “我要把他们的博物都烧掉。” “我要把那些值钱的东西都带走!”

我又说道:好的,你们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等大家离开的时候,你们身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老人,妇女在火海中惨叫,无数的人倒在你们的枪口下了。有人见证了这样的时刻,并记录下来,孩子们长大后再给他们看,他们看后的反映和现在你们的情绪一样,或许不久以后,战争和悲剧又一次重演了,或许我们的星球就因为这样的战争而最终走向灭亡。那么大家觉得你们今天的选择正确了吗?

教室里很快平静下来,过了一会,有人说:“那样我们岂不是就成了帝国主义了。”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

最后大家讨论,到底该怎样对待呢?同学们得出了两种意见,一是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友好的传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另一种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建设更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最终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由此,深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引导教育。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和体验价值观,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

历史知识有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典型的历史片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体验价值观。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有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我组织学生讨论他的这种行为,目的是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出乎我意料、讨论中学生形成不同的观点:一部份学生赞同邓世昌的自杀殉国是爱国的,认为邓世昌以死抗争唤起民众、拯救大清死得其所;一部份学生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漠,不值得提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邓世昌那样,谁来继续斗争?也有的学生提出,邓世昌是个懦夫,为一次战斗的输赢,就去自杀。如果我们都向他学习、一次考试失败了就也去自杀,那岂不是泛滥成灾了吗?学生们各抒已见争论不休,不可否认他们中有的观点确实有些偏颇,但是面对这此种情况,我没有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讨论,也没有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查阅资料,用史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 在这里没有结论,恰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这样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三 、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

李大钊曾说:“史学对于人生的关系,可以从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两部份去说。”历史的借鉴与智慧不是无意识就可以得到的,而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段地去对历史事实进行感悟、理解和反思才可以得到。例如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我设计了“出谋划策”这样的情景,你是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将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呢?学生讨论后,果然学生想出了不少的“鬼点子”: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笼络收买;先礼后兵的武力办法制服;有不服从的就暗杀,使王国归顺;也可以鼓动民心,让人民自然服从朝廷等等。汉武帝却没有采用这些“鬼点子”而是实行“推恩令”,我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推恩令”的好处,进而明确了汉武帝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从而学生体会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又如讲造纸术的发明时。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种书写材料,上课时就叫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有人说可以把字写在布匹上,有人说把字刻在木块上,有人说石头上也能刻字等等。我让学生分别在自己准备的材料上写上几句话,几分钟过去以后,只有一些学生完成了任务。我让大家停下来分析一下原因,台下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有人说石头太硬,没有办法流利地刻字,有的说木块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说在布匹上书写相对容易,但是价格太贵。还有人表示如果把刻有字的石头和木块带走是很费力的事情。我问大家如何来克服这些问题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用纸来代替。接着我让学生写50字的心得体会。很多学生写到:“纸是一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价格便宜,还轻便容易保存,又便于携带。如果没有纸的出现,人们就无法记录下如此丰富的历史知识,纸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我为祖国古代文明而骄傲等。”这样学生深受感动,价值观得到了深化,也初步树立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事实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用以上这些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产生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得到完善与升华,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显著增强。

2.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篇二

第一步:运用对比, 精选史料,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从判若两人的历史图片中体验人性之美恶

“对过去视而不见的人, 对未来将是盲目的”, 如何向“90后”的学生展示敌人的凶狠残忍控诉日军的罪行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思索日军人性变化的原因, 从而能理性爱国呢?笔者利用PPT播放了精心选择的一组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日军细菌战的图片, 以此揭露日军的灭绝人性。在播放图片时, 笔者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性言论, 教室里鸦雀无声, 但是我能感到学生情感的波澜, 内心的震撼, 有的学生甚至脱口而出, 太可恶了!接着笔者不失时机地问大家:通过这组图片, 日军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在学生异口同声的“残忍”中, 笔者出示了另外一张图片“日军在入侵中国前与家人的合影”, 这张图片又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很快地回答出:这张图片很温馨, 一点也看不出日军的残忍, 通过前后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 进而让学生思考讨论:是什么使日军从人性变成反人类的兽性呢?教师引导学生从日本的传统及军国主义等进行分析, 进而提问面对山河破碎, 敌人凶残, 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绪依然比较激动, 但由于有了对人性的分析, 很多学生都能比较理性, 在抗日烽火的年代, 我们会拿起武器, 斗争到底, 但今天, 我们要更好的作好我们该做的事情, 认真学习。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 日军的人性与反人性, 通过形象具体的原始照片, 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感受日军的暴行, 激发学生强烈的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另一方面通过人性与反人性的对比, 让学生了解痛恨军国主义, 理性爱国, 关爱生命, 正确认识当今中日关系。

二、从国共关系的变化中感悟民族利益至上

抗日战争之前和之后的国共关系是怎样的呢?先让学生回忆1927~1936年国共关系, 在学生回答出国共对峙后, 教师要指出,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民族的危亡, 作为国内两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会怎么做呢?

投影:

材料一全中国同胞, 政府, 与军队, 团结起来, 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 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 就是地无分南北, 年无分老幼, 无论何人, 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 (1937年7月17日)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大敌当前,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 捐弃前嫌, 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分别担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 使学生感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合作精神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感悟国难当头之时中华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 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步:从胜利与失败的对比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探讨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如何突破以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呢?笔者先投影了三幅图片, 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学生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 得出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使清政府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着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出现第四幅图片:侵华日军代表向中国政府代表递交投降书。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从四幅图片中, 学生还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艰难历程, 体会中华民族百折不饶的精神, 树立战胜困难、相信自我、坚定信心、忍受挫折的信念,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对祖国命运的真诚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

第三步:从对战争不同的反思中使学生吸取教训,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即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 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 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怎样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呢?给学生提供德国和日本对待战争不同的态度的一组材料。

1.2005年10月17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当日上午再次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2001年4月就任首相以来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

2. 日本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 爆发的原因被描述为“两个日本官兵在上海被射杀, 导致中日间的冲突扩大了”;“在中国大陆的战争同国民党联手的中国共产党, 作夺取政权的战略, 决定了同日本长期作战的方针。日本被拖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日本希望和平解决, 从1938年到1941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 但都没有成功。”

3.1970年12月7日上午,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德) 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 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非但没有因为下跪而丢丝毫脸面, 反而使德国人赢得了世界的谅解和尊重。

4. 正确对待历史可以赢得朋友。

——施罗德 (德国前总理)

通过以上对比, 促使学生进一步对战争进行思考, 正确对待历史, 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

在对比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的是学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 具有不可测量性, 因而在三维目标体系达成中有它的特殊性。“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师生互动, 学习、交流与感动中, 启迪学生的心灵, 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的最好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是一个循序渐进, 厚积薄发的过程, 因此, 教师要充分尊重这种客观性, 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采取恰当的策略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 但是它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旨在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情感的体验﹑感悟、产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指导自己的行动。

关键词:对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聚合.历史教学:情感培养“显性化”的危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11) .

[2]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篇三

一、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笔者对三个维度进行了这样的整合:新课开始,笔者创设情境,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几个漂亮钟表,让学生欣赏。

师:这些钟表漂亮吗?

生:漂亮!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自己亲自制作一个钟表?

生:想!

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模型钟表,并要求学生在制作好的钟面上拨出一个自己已经认识的时刻,然后展示。

师:哇!真美呀!真是钟表的世界,钟表的海洋!这些都是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的钟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1:老师,我发现有错误!6号钟表两根针是一样长的。

师:一样长,不行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

生2:我还发现2号钟面上的数字写成一堆了!

师:你认为应该怎样写?

生3:每个数隔开的位置要一样。

生4:我发现8号的9点钟拨得不是很准确,我来给他拨正。

师:你最喜欢哪一号钟面?

生1:我最喜欢3号钟面,因为它的数字写得特别端正清楚,也很平均!

师:也很平均,是吧!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他的意思?

生2:他是说,一个数和一个数隔开的位置都是一样长的。

生3:我喜欢4号钟面,因为它用了两根不一样的针,一根是短针,一根是长针。

师:短针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长针呢?

生4:时针,分针。

生5:我最喜欢5号钟面,因为它刚好是六点整。我喜欢六点整。

师:还有哪几号也是几点整?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通过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亲自动手制作钟表,充分揭露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让学生体验到真正参与活动的乐趣,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自主拨出时刻,面对自己的作品,自主展开质疑、辨析,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让学生的思维在一轮又一轮的找错、辩论、解析中得到有效的提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和经历数学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对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第一,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进行数学思考。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第二,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和倾听着。正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基于以上思考,为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上。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三、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笔者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白兔在买烧饼的路上被狐狸5兄弟的烧饼广告弄糊涂了。广告:狐老大的240元可买40只烧饼,狐老二的480元可买80个,狐老三的4800元可买800个,狐老四的60元可买10个,狐老五的24元可买4个。小白兔到底该买哪家的烧饼最划算呢?”笔者让学生帮助小白兔算一算。通过计算后得出烧饼的单价都一样,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算式,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这样的引入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篇四

-----观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有感

嘉兴市第一中学李 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能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的本质的东西,教师应把他变成一种自觉的实现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加以培养。2008年10月在舟山举行的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中,各位老师都比较注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的齐头并进,使笔者产生了较多感想。现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它的要求、优质课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发表一点个人的观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含义

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情感领域就是指认知领域和动作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等。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刚好与此情感领域相对应。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各种人和事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发展连续体。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交织在一起,很难分开,我们要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理解。

二、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

1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逐步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1、设计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的导入创设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则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参赛教师在新课导入这个环节上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三位教师创设了三种不同的情境。第一位老师用了“石油五问:那些不得不说的人和事”作为课题,一问:石油你为何物?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出《梦溪笔谈》和沈括的图片,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地理的历史感,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占主要地位的世界能源消费由柴草到水力、畜力到煤炭再到石油的演变过程。第二位老师是用了一幅图和一个表格,图显示的是一个加油站工人在改油价,表格则是近年来油价一路飚升的具体价格,学生对这一表一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共同探究为什么油价要不断上涨?第三位老师则用两幅漫画导入,一幅是“油慌”、一幅是“兄弟连”,用幽默夸张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冲击感,从而点击当前的热点问题:油价高涨,相关产业受到冲击。

上述三个导入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与鉴赏力。

2、创设广泛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次省优质课评比中,教师们都能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创设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人印象最深的是H市的Z老师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组织了两次很成功的课堂学生活动,每次学生活动时间都在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活动是“思考石油潜在危机发生的原因”,通过三个材料:材料一:漫画“油慌”和漫画“兄弟连”,材料二: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材料三:中国近20年来石油生产、消费、出口量示意图,请学生对石油潜在危机进行原因分析,并让学生把分析结果通过投影仪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同

时也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学生沉浸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愉悦氛围中,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压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地理学习的乐趣。

3、动手演示地理实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这是“动手做”的理念,布鲁纳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要使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解地理规律时,对知识理解透彻,可以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做模拟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如F中学的M老师在上《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节课时,在一个大饮料瓶里放上颗粒不同的砂粒,然后让学生用吹风机采用不同大小的风力吹,再引导学生观察先吹走的砂粒的颗粒大小,从而得出风力搬运过程中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个实验就是说明风力强弱与搬运物颗粒大小的关系,浙江省的学生难以经历狂风吹沙石飞的情景,所以老师就精心设计了这个模拟实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界的变化,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4、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英国教育家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说明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老师们在营造师生平等、合作交流的和谐课堂氛围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在《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个课题中,三位施教老师都和学生一起探讨环境问题,通过漫画、通过材料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分析,尤其是S中学的K老师,他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后,举起自己的右手,问学生:“我也想参加一个小组讨论,哪个组欢迎我加入?”老师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共同在关注我国和世界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5、引入乡土地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地理问题,如一位教师在上《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这节课时,他拿了一枝在宾馆边上拔的“一枝黄花”走上讲台,让学生关注到身边的地理问题。再如,这位教师在让学生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给了学生七个材料,其中五个材料是舟山当地的:

1、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2、舟山地形图;

3、舟山植被覆盖状况图;

4、舟山某处工程建设图;

5、舟山某处景观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这些乡土地理素材,分析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面面俱到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很多,但如果在一堂课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涵盖的各个方面都顾及到,会影响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的实现。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注意融合与协调。教师要在全面关注学生情意发展的基础上,应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意因子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必面面俱到。

2、过于形式

由于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不明确,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形式主义现象。如教学中预设大量缺少价值的问题,学生按事先的准备发言,争先恐后,对答如流,热热闹闹,被认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前后左右讨论一下,不到二分钟时间就草草结束,就被认为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此种种课堂现象,看似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实是流于形式。

3、只注重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学内容上要实现三维目标,也要重视师生交流中的情感因素,如和学生交流时语言要正确、规范,态度要和蔼可亲,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总之,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素材,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合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奋斗目标等多个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成为教育现实。

5.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篇五

内容提要: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是其中的亮点之一。本文试从态度、效能方面反思这一问题,认为必须加强情感教育,必须给学生提供鲜活的情感素材,情感教育必须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程目标 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中,常有学生问到“历史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我通常比较草率地回答学生:“学史使人明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历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提高修养,深刻认识社会,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这样的回答学生未必听得懂或者是似懂非懂,但学生的提问至少可以折射出如下信息:一是学生感觉学历史没什么用,二是学生对历史价值功能的关注,渴望历史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有用”的东西。学生的“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历史教学应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一些什么“有用”的好东西?

一、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功能缺失,必须加强情感教育。

尽管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教育的现象还普遍地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是教材的原因,比较缺少情感教育的素材;第二是教师的原因,观念难以转变,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比较困惑,感觉较玄难以捉摸。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在当前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念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二方面:一是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情感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来历史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人文素质,但情感又具有它独特的活动规律,难以捉摸,尤其不易于量化,难以精确控制。同已有十分完整体系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情感教育显得落后和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时因其难度大,干脆被教师弃之不顾,这就造成了学生有很强的智力技能,如记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但情感却严重缺失。第三是学生方面原因,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记忆学习,而缺少情感上的熏陶,表现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曾有一篇文章,说的是北京四中的赵立剑老师在他所任教的有40多名学生的班级中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乎50%的学生崇拜希特勒。这无疑反映了一个大家都必须关注的问题:全国有名的重点中学——北京四中这个班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似乎反映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尚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培养了能力,就可以养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是时候让历史的情感价值回归了。

二、情感教育僵化古板,必须给学生提供鲜活的情感素材。

关于历史的价值,著名学者葛兆光教授有一段精辟的比喻:“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一定是对于村庄位置、房舍田地、乡亲父老、水井道路的具体再现,1 而是一种关于故乡的温馨感觉,使人们一想起故乡就觉得亲切,使互不相识的人一提到故乡就有„同乡‟甚至有„同根‟的感觉。„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始终存在着眷念,这就是历史的价值”。这个比喻很令人回味。历史的情感教育不就是引导学生超越那些年代、地点、事件、背景原因、经过、性质等僵化的条条框框的概念,从而寻找它的价值和感受它的“故乡”般的温馨吗?

我很喜欢看中央台的“新闻调查”节目,是因为它从方方面面揭示新闻背后的故事,它完全有别于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的严肃性;我比较喜欢听沈志华教授的讲座和看他的文章,是因为它讲述了历史背后的“历史”。中学生比较喜欢历史题材的影视和回忆录等,但不是很喜欢学历史,是因为他们觉得历史学科只是死记硬背,没什么趣味。

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学科中俯拾即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例,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命运曲折离奇,历史事件婉约迷人,历史学科本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素材,又由于其具有真实性,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以史育人的过程中,有必要打破“教教材”的传统,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补充、重新整合教育素材。如我在教学高一历史《新航路的开辟》(岳麓版)一课,我补充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故事”(由于远航的艰险,当时所有的水手都不愿随哥伦布远征,国王只好从刑事犯中挑选;……驾驶的是3艘破旧的帆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艰苦地漂泊着,谁也不知道茫茫无际的大西洋上,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由于哥伦布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苦熬了两个月,终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学生通过故事中的情节,更深刻地体会到哥伦布探险过程中的艰辛,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接到又讲了哥伦布“让鸡蛋立起来”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哥伦布睿智的故事,感受到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可贵的首创精神。在教学高一历史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和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时,我用一课时上完两课的内容,然后用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大染坊》最后一集,通过陈寿亭经营的印染厂最后毁灭的结局,学生在活生生的剧情中,自然会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展的艰难状况,从而激发青年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刻苦读书的精神。

三、情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情感教育必须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在《读者》杂志上有一篇名为《历史题该怎样考》的文章。同样的历史知识,但是中外考查的方法却截然不同:中国的考试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美国的考试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如果当初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文章中还列举了一个日本的历史考题,考题是这样陈述的: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历史教学的差异,外国更重视发挥史学的功能,更重视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而从中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历史情感教育到底应该怎样教。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如果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只是一个个远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学生受到的只是各种单调、枯燥、乏味的刺激,学生就会在那里痛苦地学习,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更没有生活的激清,对学生 2 的情感教育也难以落实。所以我们的情感教育要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如讲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时,我联系了“奇货可居”的吕不韦、白居易《琵琶行》、“红顶商人”胡雪岩等内容进行讲解,效果很好。吕不韦靠经商积累巨大财富,后来投机于政治并大获成功,但最后又在激烈的政治旋涡之中走向末路,可见自远古以来就没有商人所具有的政治地位,即使如吕不韦这样成功的商人,都需要通过资助政客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地位的提高;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可发现唐朝商人地位之低下,因为商人只配娶“老大”歌女;“红顶商人”胡雪岩是典型的利用官场政治实现商业抱负的商人,是官商结合在近代史上的颠峰,最后,胡雪岩成成为了李鸿章与左宗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可见,官商勾结并非现在才有。

接着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所喜欢的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商人,并说一说喜欢他们的理由,学生马上能说出一大堆的名字,如“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商界天王李嘉诚、海尔的张瑞敏、万科的王石、长虹的倪润峰、联想的柳传志、TCL的李东升、创维的黄宏生、地产精英任志强等等,至于理由也是五花八门。以上内容学生在报刊杂志、电视或语文课上已有所了解,加上现代社会对财富的崇拜以及“仇富”心态,人们极大地关注商业活动,许多学生也比较崇拜商业精英,所以有浓厚的兴趣关注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就能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启情点”。在情感上学生会更深刻体验到:古代商业很重要,商人地位却很低下,今天,商人已经成为主宰时代前进的中坚力量,社会已经正式的承认了商人的强势地位,中国人的重商时代开始了。进一步引导下,学生还会深思如下问题:今天的商人应该奉行怎样的商道,才能更好的被我们这个社会所承认和景仰?商人应用怎样的诚意来消解社会对商人的“仇富”心理?除了创造财富,还应承担哪些责任,才能真正成为主导变革时代的商界英雄?

6.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篇六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值得重视的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德育”的体现形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陈述和落实,应该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案头。古诗文是我们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很好载体,现在结合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古诗文教学设计中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要对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陈述是一个难点,但它尤为重要,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的一个“靶子”。这个“靶子”不宜树得过多,教学中目标太多就是没有目标。树立“靶子”的行为就是教学设计时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靶子”树立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适宜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陈述:

(一)表现性目标陈述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一堂课或一段课文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立即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正面情境去反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望洞庭》《示儿》《长歌行》情感目标可分别设计为:“搜集一篇有关家乡风景的诗歌或文言文并介绍给其他同学”,“参加小组或班级围绕课文展开的如何处理好爱国与爱家矛盾的大讨论”,“勤奋好学、及早努力的精神现在还有必要推广吗?”。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陈述方法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层面上不易观察和评价的问题,使之显性化,而表现性陈述方法则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周期上较长的问题,使之实效化。

(二)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格伦兰德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来使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具体。这样的样例行为,可用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依据。比如朱熹的《春日》一文的情感目标可设计为: 感受春天的景色,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古诗文教学授课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要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感受古代诗文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三则》就不失为这样一个很好的教学典例,朗读文章既可以感受祖国语言的精炼,又可学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及态度。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学弈》后组织学生就该如何学习展开讨论。

2、情景中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做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三人分别扮演孔子和两个孩子,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无止境,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人生态度。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泊船瓜洲》、《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牧童》、《咏柳》、《小池》、等风景游记文章诗词,可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景去亲身体验作者的感情。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矛与盾》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播放诗中情景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7.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篇七

一、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分析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原来的七条修订为五条, 分别是:

(1) 有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乐于探索自然, 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有团队精神。

(3) 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能总结成功的经验, 分析失败的原因, 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不迷信权威, 勇于创新, 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 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热爱祖国, 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这五条目标分别对学习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环保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修改后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放在了首位, 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在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1.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 学习情绪容易波动, 学习的持久性差, 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 课堂上多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 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愉快喜悦的心情, 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 有助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促进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 而恐惧、烦恼、抑郁的心情则会麻痹、扰乱人的正常心理活动, 抑制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使人的思维、想象、记忆等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甚至消失。因此, 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 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认识、记忆达到良好的情绪状态, 能够有力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创设这样的学习氛围和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 善于鼓励, 言行经常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 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 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3.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的方向

在教学中, 教师的积极情感、态度是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情感、态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也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诚、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物理学科的深厚感情, 去感染、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 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 要善于借助表情、体态表达情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 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 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 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 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才能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4. 渗透STS教育,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STS教育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在物理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重要的内容。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 渗透STS教育, 在拓宽知识的过程中, 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增强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加深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冷静地分析和判断日常生活中科技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树立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要选择不同的STS教育。如, 学习“浮力”时介绍打捞“中山舰”、打捞“海南一号”古沉船, 通过设计一些趣味习题, 加深对STS的理解。学习“液体压强”时, 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2012年进行的6次下潜, 其中3次超越7000米, 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 每次下潜都按照预定的试验内容达到了目标。通过让学生计算蛟龙号下潜7062米受到的压强, 体验科技进步带来的乐趣。学习“信息的传递”时, 介绍3G通讯等内容。

5. 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进行环保教育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 可渗透环保教育的方面比较多。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可巧妙地渗透环保意识。如学习“声现象”时布置学生写一篇调查报告, 调查学校周围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学习“光现象”一章时, 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光污染?如何减少光污染?学习“物态变化”时, 指导学生上网查询什么是雾霾, 如何防止雾霾的产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时布置学生查询什么是电磁污染?电磁污染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怎样减少电磁污染?学习“内能”时, 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温室效应”, 并提出哪些现象是温室效应?它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减少温室效应?查询什么是热岛效应?写一篇解决气候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学习“电压电阻”时, 提出如何解决废旧电池的方法。在课外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生产塑料材料建材的工厂, 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提出治理的设想。

6. 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 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了解科学的方法, 获取科学知识, 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在探究中可能出现挫折和失败,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帮助学生克服在探究中出现的困难,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为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 敢于质疑。探究开始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 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 最后通过交流得出结论。对于多数研究活动来说, 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 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就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 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及探究的其他环节上, 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通过自主探究, 不但能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 勇于战胜困难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7. 加强德育渗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素材, 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 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 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养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精神和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4.

8.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体现 篇八

[摘 要]现行的教育招生考试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在落实课程要求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比较到位,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比较欠缺,未能发挥思想政治课所承载的德育教育功能。深刻剖析了当今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课 有效实现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58

新课程改革以来,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被教育专家、教师等频频提起。教学目标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预期结果。三维目标的确定,可以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提供相关的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三维学习目标的确立,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观需要的评价的反映。新课程中的情感目标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喜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

态度是指对某一客观事物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新课程中的态度目标不仅指学习态度和对学习的责任,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新课程价值观目标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

2.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根据国家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现实情况,我国学者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的主要内容: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国情教育,民情教育,生态教育以及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在内的心理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2)热爱祖国的教育,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热爱人民的教育,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4)热爱生活的教育,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5)做合格公民的教育,增强公民意识,关注社会,奉献社会,诚实守信,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意识。(6)热爱集体的教育,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7)求知真理的教育,乐于学习,尊重科学,具有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8)培养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注重国际理解教育,热爱和平,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

1.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引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已经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无区分地融合在了一起,变成了为学生拿分,为教师正名的考试科目。这严重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功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对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的新概括。它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样在中学阶段承担主要德育功能的思想政治课就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重要。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2.当前,思想政治教学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的迫切性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还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而成了构建和传播人们价值观的基础设施,如果我们在这关键的节点上,不去宣传、传播我们这个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可能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甚至会犯大的错误。

三、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对学习主体的示范性,也就是说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内化符合社会主流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实现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建构,心中要有“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去认知、去感悟,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做。知识、能力教育如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亦如此。

2.要构建起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師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侧重于树立教师的“话语权”和权威,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获得解题技能。新课程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构建起新课程要求的“平等、民主、和谐与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而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3.转变教学模式,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许多教师长期受凯洛夫“讲解—接收”教学模式的影响,恪守陈规,不愿意接收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科学规律。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探索兴趣,成功体验快乐人生的过程。课堂不是炫耀教师墨水深浅的舞台,而是展示教师与学生沟通艺术的擂台。而且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还特别注重知识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表现为课堂上不仅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个基础性目标,而且更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发展性目标。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4.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运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有利于信息沟通和共享,创造多种多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载体。比如常见的中学生辩论赛、中学生专题小论文评选、中学生时事与形势讲座以及开设网络论坛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实现载体要纳入常规课堂,使学生在课程上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能力方法能够通过这些载体升华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较高水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知和行动。

5.巧妙地处理好教材、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实际的关系

“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教师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科学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教师的高境界、高觉悟会换取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较好实现。

上一篇:党性锻炼劳动心得下一篇:最新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