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

2024-09-22

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共8篇)

1.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精神,进一步明确职责,明确任务,规范程序,强化措施,努力把我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下面,我就如何更好发挥非公企业工委和非公企业联席会议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中央、省市委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召开了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省委办公厅也制定印发了具体的实施意见。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7月23日,市委夏书记到他联系的庆阳市北地红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现场调研非公企业发展情况,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大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党建指导员制度,切实增强非公企业的发展活力。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委的精神,如何发挥党建工作在推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课题。

我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起步比较早,特别是20xx年以来,把非公企业工委设在市工商局,理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创造性地提出并落实了“三优先双培养”、党建指导员全覆盖、党建指导员与县(区)委书记“直通车”等措施,总结形成了“有让精神”、“庆阳经验”,为非公党建“甘肃模式”奠定了基础,得到了省、市委的充分肯定,涌现出了像权有让这样的先进典型,成为全国工商战线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上的一面旗帜。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有目共睹,但发扬、保持、扩大成绩更不容易。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党组织组建率仍然比较低,党组织开展活动不够经常,党建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党建示范点效应不明显,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党务工作者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没有新的亮点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荣誉和地位不相称,影响和制约着我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深入发展。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是我市党建工作的特色亮点工作之一,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工作基础和声誉。我们一定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对于促进全市转型跨越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意义,以更强的信心、更高的激情、更大的努力,抢抓机遇,顺势而上,推陈出新,促使我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面宽量大,情况复杂,要求高,只有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切实明确各自工作职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真正形成地方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非公企业工委具体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才能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市委组织部作为市委主抓基层党建的职能部门,一定要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从各个领域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宏观指导的职责。

省、市委把非公企业工委设在工商部门,把非公党建工作让工商部门主抓,这既是对我们工商部门的信任,也是对我们工商部门职能的强化。因此,非公企业工委、工商局的负责同志,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工商部门与非公企业有天然联系的行业优势,把工商管理与企业党建“两副担子一起挑”,全员参与,“一岗双责”,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融入到工商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送服务、抓协调、解矛盾,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非公企业工委书记,是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放到重要位置,重要工作亲自研究部署,难点突破工作亲自上手落实,统筹领导,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位副书记和委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非公企业工委各位委员和联席会议各个成员,要发挥各自所在部门的职能优势,不管到企业开展什么工作,都要和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切实把抓党建的职责履行好。

要充分发挥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的职能作用,围绕市委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认真做好工作例会、调查研究、信息交流、督查考核等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协商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筹各成员单位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资源优势,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三、要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

严密而规范的工作运行程序,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协调运转、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刚才我们讨论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规程》操作性和针对性比较强,特别是《工作规程》着眼积极发挥党组织作用这一主题,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协调企业内外部关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问题、带领党员职工创先争优、开展企业文化等工作进行了创新探索,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在今后工作中指导非公企业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县非公企业工委作为同级地方党委的派出机构,要接受同级党委的全面领导和同级党委组织部门的工作指导,接受上级非公企业工委的业务指导,定期不定期向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和上级非公企业工委报告工作,并对下级非公企业工委和乡镇非公党建工作站进行业务指导。尤其是要不断完善决策议事程序,明确哪些事项应该由非公企业工委书记办公会议决定,哪些事项应该由工委委员会议决定,哪些事项应该汇报市委、市委组织部决定,特别是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重大事项的决定、重要文件的制定、重点工作任务的确定,必须在同级党委统一领导和组织部门的牵头协调下,由非公企业工委具体负责,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参与,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

四、要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重点要抓好“两个覆盖”(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发挥“两个作用”(非公企业党组织要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加强“两支队伍”(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这三个方面工作。在党组织组建上,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规模以下非公企业上来。在发展党员上(中央提出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积极稳妥地对发展党员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控,使党员发展数量控制在适当速度,党员队伍保持适度规模),非公企业是党建工作的重点领域,名额可适当倾斜,积极推进“三优先三培养”(招聘员工时党员优先,重要岗位安排时党员优先,提升晋级时党员优先;把业务能手、管理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能手和管理骨干,把党员业务能手和管理骨干培养成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制度的落实。在班子建设上,要采取内选、委派、外聘等方式,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层中选拔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从退休干部、复转军人、大学生村官、非公有制企业党群专干中推荐人选担任党组织书记,选派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非公有制企业挂职,担任专职党组织书记;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重点非公企业开展党建指导工作,探索从退居二线干部和退休干部中选聘党建指导员,从乡镇(街道办事处)干部中确定合适人选兼任辖区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班子和企业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主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增强企业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在抓点示范上,要着力培育一批叫的响、能推广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四季度,市委组织部、市非公企业工委要对全市非公企业党建开展一次督查,命名一批市级非公企业党组织,带动全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在经费保障上,要建立党费拨返制度,企业党员交纳的党费可全额返还企业党组织,用于开展党建活动。组织部门要从留存的党费中,按照一定比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市、县(区)财政要根据区域内非公企业数量和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并列入财政预算,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做好新形势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能不能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关键在于在座的各位,关键在于我们这些领导者和组织者。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把我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高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2.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二

一、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以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全市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两基”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40个区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顺利通过国家“两基”工作督导检查。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总结表彰会上,我市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并受到表彰奖励。陈至立国务委员对我市“两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重庆的做法很好,主要是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成效显著”。二是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63万人,在校生达51.77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4.5%。三是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中职招生20.2万人,在校生达到50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400人左右。全面完成中澳职教项目。四是高等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渝高校共招生约19.03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新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8个。目前,全市共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大学城新增入驻高校2所,累计达到7所,新入住师生3万人,累计达到8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9.5%。

(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初步形成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二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15亿元。三是深入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启动了高校学分制试点工作。开展了中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试点。在4所高完中开展普职融通改革试点工作。四是深入推进课程及教学改革。全市中小学生使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扎实推进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五是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加大中招考试内容改革,继续降低考试难度、缩小考试范围、调整学科分值,首次实行政治、历史学科合堂、开卷考试。体育考试以30分计入总分。扩大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首次将市级重点中学统招计划按不低于1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学校所在区县的初中学校。完成4所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高考信息属地化管理改革。

(三)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一是以增强实效性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课程德育为基础、队伍建设为抓手、德育活动为载体、德育网络建设为保障的“和谐育德”工程全面启动。二是以创新工作方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三是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主办了19项全市大中小学生体育比赛等多项活动,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一等奖25个。

(四)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一是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特设岗位教师计划实施区县扩大到10个,招聘人数1153人。在1万多名农村代课教师中招聘公办教师7593名。开展了定向招聘农村边远地区公办小学教师工作,拟招聘教师1596名。二是以实施人才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全市教育系统共有22人获市级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三是以规范行为和表彰先进为抓手,深入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发了《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在第23个教师节期间,表彰了一批全国、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退休教师李明素获得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小学教师石元英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四是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广泛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高校新师资培训。首次举办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基本功大赛。在全国率先制定并试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五)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中小学违规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逐步规范。规范了中职招生秩序。规范了民办学校设置。开展了改制学校整顿清理工作。二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继续开展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县”活动。认真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共查处乱收费案件221件,清退违规收费166.51万元,处理责任人80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育收费的举报投诉较2006年下降了20.72%。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老百姓教育费用支出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三是安全稳定工作切实加强。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启动事故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开展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整治活动。妥善处理群体性集访事件40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教育系统的稳定。

(六)教育公平有力推进

一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共补助资金9700万元,惠及学生21万人,对4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女童实行“零学费”入学。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资助5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生。率先在全国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全覆盖”,重庆籍所有中职学生均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惠及中职学生33万人,资助“五类学生”11万人。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方式,资助大学生10万人,资助金额达1.1亿元;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贷款5669万元;对22.4万名大中专学生实施物价上涨临时生活补助,金额达1344万元。二是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召开了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加快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黑板改造、农村中小学饮水、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等6大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全覆盖,受益师生达350万人。三是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利入学。扩大接受农民工子女学校数量,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全市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扩大到332所,接收农民工子女达22.5万人。

(七)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科技氛围进一步浓厚。成功承办了2007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和第一届全国高校科技创新论坛,扩大了我市高校科技工作的影响。二是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高校共有28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批准立项。在渝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奖76项;申请专利840件,发明专利占全市的30.7%。四是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市教委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签订了产学研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在渝高校与全市90%以上的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校企联合承担了48.9%的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合作组建了一批很有实力的研发和生产实体。共建了重庆市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分析测试样品近30万件,服务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1800余项。五是职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6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再就业人员培训8万人次、移民培训15万人次。

(八)自身建设逐步加强

一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加强教育系统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协助市委组织部充实或组建了有关高校领导班子,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包项责任制,强化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全年,市教育纪工委和各高校纪委共受理群众举报347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2件,给予24人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党员21人,县处级干部10人,涉案金额482万元。三是“作风建设年”活动扎实开展。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明显提高。四是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已于200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

过去的一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到市级各部门,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社会各界,都给予教育极大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市委汪洋书记、王鸿举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等领导心系教育,不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题汇报教育工作,还经常深入教育工作第一线视察,多次对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非常关心。在去年12月21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薄书记特别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要求,倡导认真读书,倡导调查研究,倡导深入思考,强调抓好学生军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今年1月上旬,薄书记在库区调研时专门谈到教育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是一条好路子,有没有技能,就业状况大不一样。中职和高职学校可以作为组织就业的平台、基地”。1月15日上午,薄熙来书记又前往重庆大学城视察了重庆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在视察时,薄书记对重庆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重庆教育是过去五年重庆的一大亮点。薄书记肯定了大学城建设取得的成绩,认为校区规划合理、设计科学、环境好、布局好。薄书记说,重庆市的工作重点就是落实胡总书记的“314”讲话要求,归根结底是人才问题,希望高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市委、市政府也会加大力度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快地赶超一流大学。

领导的关心、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中央及重庆50多家新闻媒体共刊播重庆教育新闻报道4328篇(次)。2007年11月教育部新闻办组织中央10多家主流媒体教育采访团到重庆采访教育工作,对重庆教育给予高度评价。新华每日电讯称:“这是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

二、2008年我市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教育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满意教育上取得新突破,成为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重要支撑,发挥重庆教育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工作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继续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围绕两条主线、把握三个维度”的基本工作思路,处理好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处理好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处理好眼睛向下与境界向上的关系,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开拓开放上下功夫,在谋求突破上下功夫,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思维、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全市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农村学校校舍维修补助标准。2008年秋季实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二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龙头,从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手,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基本均衡。三是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鼓励和引导普通高中注重质量,办出特色,形成风格。新增市级重点中学8-10所。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做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指导和支持服务工作,努力推进“班班通”。

(二)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扩大单校规模办学效益。建立中职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机制,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红黄牌预警和退出制度。到2008年底,全市中职学校保持在310所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50万人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二是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路子。组建汽车、农业、卫生等3个行业引领型职教集团。以万州、永川、江津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组建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的3个区域网络型职教集团。三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弹性学习制度,推进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建立技能人才需求监测系统,科学调控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改革。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设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个。建立一批适应工学结合、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资源共享的产教实体。五是强化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开展国家级和市级社区教育试验区(县)创建工作。开展对各类学习型组织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六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企业“订单”、学校“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农民工培训机制。围绕我市劳动密集型的建筑、环卫等产业,新建2个农民工培训集团、4个农民工培训基地。

(三)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一是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首届重庆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文件和政策,建立重庆高等教育季度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为抓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市属高校计划招生1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6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4%。大学城入住学生总数达到10万人。四是不断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强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点建设,加大博士授权点建设力度。五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重庆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西南大学“211工程”建设,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加强多科性和单科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六是进一步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大学城与西永微电子园区的互动发展,探索高校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软件园及服务外包基地合作的有效模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七是大力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论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制定《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指导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重庆人文精神教育,实施“和谐育德计划”。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骨干研修和全员培训,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三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教材审定机制,形成我市主流教材,规范教辅管理。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生上课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是深入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开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加分和综合素质评价加特长进行录取的试点。把市级重点中学不少于30%的统招计划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内的初级中学,逐步建立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开展高等职业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五是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美育工作。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启动学校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试点。

(五)以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二是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做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落实工作。推进学校岗位设置改革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三是加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启动新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对农村新转、新聘教师开展上岗和新课程通识培训工作。启动中职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四是积极探索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认真开展区域内城乡教师任职交流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实施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和农村职业学校紧缺专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五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继续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六)以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制定《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意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二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大力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学校自律和监督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依法落实国家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规范化管理。要按照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在民办教育座谈会上提出的10条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和要求,抓紧推进,争取有所突破。五是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工作。六是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要按照薄书记在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认真排查并及时整改薄弱环节,切实维护教育系统持续稳定。

(七)以认真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就学保障机制,加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认真落实中职学生“普惠制”和“五类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部属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以及入学绿色通道等资助制度,继续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二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市新增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50所。三是巩固招生“阳光工程”成果。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加大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完善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的规定,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八)以实施“固本强基”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一是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在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年”成果,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三是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在全市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探讨2008年中职扩招对策,实现2008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技术人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扩大中职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2008年,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职招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一个通道”、“三带十区”这一战略规划和实现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开放升级、综合开发、强市富民”战略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扩大中职招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2008年度全国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指出:“普及高中教育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普通高中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去年国检验收结束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做好初中后学生的职业教育,扩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教育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就黑河目前形势看,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55%,普通高中已基本饱和,中职学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生力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职学校责无旁贷。扩大中职招生是满足人民群众谋职就业的需要。教育部门要把初、高中不能升学的学生动员到中职学校来,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生存、发展的本领。“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寄托的厚望。近几年我市每年小学升初中人数在2万人左右,毕业生约1.5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仅有5000多人,尚有1.5万未成年人需要劳动预备役培训,中职招生的空间很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多关注,针对学生们的各自特点,指导、规划他们的未来,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成才之路。

二、精心组织,确保扩大中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两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重大实际问题,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成立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督导室主任和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教、初教、职成科(股)长和各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校长为成员。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中职招生运行机制。要把中职招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按1:1比例制定招生计划,实行教育行政领导班子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校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从市到县到校到人,确定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做到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报名、统一录取。严格实行“普高”招生的“三限政策”,特别是限人数,统一制定和落实中职和普高的招生计划,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要建立中职学校招生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要尊重学生选择优质职教资源的权利。建立中职招生的绿色通道,坚决打击有偿招生行为,对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要取消相应学校的招生资格,保证中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中职招生考核奖惩机制。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与中职招生达1:1的比例”列入2008年十项绩效工程任务目标考核体系,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均为责任单位,年底市人大、市政府督查室将跟踪问效。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研究中职招生的督导评估办法,把招生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初中、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有利于中职招生的奖惩政策。每年招生结束后,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把各县(市)区和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的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严格兑现奖惩。要把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学校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作为校长评职、评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在2008年将安排专项经费,表彰奖励在中职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初、高中学校以及个人。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奖励经费。

三、明确目标,同心协力完成扩大中职招生任务

今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000人,省教育厅给我市下达的中职招生计划为6406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密切配合,戮力同心,取得实效。首先,初、高中学校要积极做好分流工作。初、高中学校要担负起为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职责,积极配合中职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为职业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及家长宣传创造有利条件,使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初、中、高级人才缺一不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各初、高中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校内职普融通班或与中职校采取1+1+1合作办学。组织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参观职业学校,引导初中毕业生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绝不允许简单粗暴强行分流。各初、高中学校要以初中入学人数为基数,动员流失生和参加中考未能就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保证中职招生入学人数。其次,中职学校要主动配合,营造良好氛围。各中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初、高中学校联系,为其提供宣传内容和资料,介绍职业学校的特点及优势,展示学校办学成就,专业设置特色,使初、高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流。同时,要为初、高中校内职教班、高中通用技术课、初中技术课提供师资、实验实习设备支持。要宣传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重要意义及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典型事迹,不断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中职招生工作。

同志们,扩大中职招生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而努力工作。

4.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四

继去年成功召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我市XX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逐步向上档次、上水平和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今天,我们再次召开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彰大会,对去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同时表彰贡献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我首先向出席这次大会受表彰的全体代表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向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等下市委王书记还要作重要强调,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

一、我市XX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取得的成果

XX年,我市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以及各有关部门领导的努力下,经济继续呈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各项指标发展均超过预期目标。据统计,去年全市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54亿元,同比增长18.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75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总产值达30.54亿元,同比增长19.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5.27亿元,同比增长19.27%;外贸出口1583万美元;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592人,完成指标任务的107.6%;城镇登记失业率4.7%,比国家控制指标低0.3个百分点。去年我市制定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年来的最好成果。其中新引入项目73个,落实招商引资项目68个,意向引入资金16.2亿元,实际引入资金13.6亿元,是上年的3倍多。投资11000万元的湘柳中密度纤维板厂、投资4500万元的xxx市佳绫丝绸有限公司、投资5400万元的xxx红枫淀粉厂都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投产当年有效益的目标。投资6500万元的温泉旅游开发项目于XX年11月11日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投资3000万元的青山石巷迷宫开发项目已完成征(租)地及设计工作,即将动工建设。投资总额达11.34亿元的甲六水利枢纽工程于11月18日正式开工。广东三水至丰纸业公司投资2.2亿元建设年产19万吨高强瓦楞纸生产线项目已开始征地,落户我市。XX年,我市共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378户、私营企业110户,新增从业人员7891人,新增注册资金34370万元。统计至XX年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110086户,从业人员204520人,注册资本52755万元,总产值69600万元,销售总额和营业收入9489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20万元,全年上缴利税2333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就业矛盾。

取得这些成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做了两件实事:

一是加强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员。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政府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贡献。大力宣传敢于投资、善于投资、大胆创新、勇往直前的典型人物,介绍推广其成功经验,为民间投资的发展提供积极的舆论导向。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主动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先进事迹要大力宣传,真正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宽松的社会氛围。

(二)抓住发展机遇,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1、打破所有制禁区,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垄断部门的改革。在今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上,已明确除仍由国家控制的一些命脉产业外,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进入包括基础设施行业、新型服务业和大型制造业在内的三大领域,即过去“限进”的行业和基础工业中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金融、保险、通讯、汽车产业等近30个产业,都已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这些领域的拓展,显示了一个强烈的讯号:即国家将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空间。但是,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及本地资源优势。如我市可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工业中的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利用温泉、石巷迷宫开辟旅游产业等行业。

2、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让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项目审批、工商登记、人才使用、户籍管理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凡是没有法律规定禁止进入的领域和行业,都应向民间资本开放。同时,增强紧迫感,调整思维方式,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外资和区内外各方面的民间资本。

(三)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

1、融资渠道过窄、资金来源困难是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2、支持建立以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和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创造条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向内部职工和社会定向募集股份,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3、加快建立信用担保机制,成立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融资担保。要加快建立信用担保制度,探索成立信用担保机构,其资金来源实行多元化筹集,按市场原则实现规范化运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建立互助风险金;也可采取非公有制企业自愿参加的方式建立项目贷款担保资金,解决非公有制资金担保问题。

4、可考虑每年从非公有制企业上缴利税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发展基金,滚动使用。

5、金融机构可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需要状况,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在贷款条件、程序、利息等方面应与国有企业同等对待;二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贷款原则办理;三是适当下放贷款权限,扩大授信额度,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点解决机制问题。

西部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应该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要打破传统观念,纠正歧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偏见,放手去发展,大胆去发展。我们要在全市上下喊响一个口号,即“四个不限”(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四个放”(放心、放胆、放开、放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好舆论引导,深入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先进典型,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寻求非公有制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当前摆在我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发展路子,保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给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提高服务意识,我们要做到“四个一”:

制定一套政策,在创新体制上实现突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政策支持体系,是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要放宽政策,放宽主体资格,放宽登记条件,放宽税收政策,从多方面创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特区”,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用地方面、纳税方面、财政扶持方面进行鼓励扶持。在支持发展的同时,重视保护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打造一批“航母”,在发展规模上实现突破。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市场准入法则,加强产业导向。在抓好整体规模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好规模化、集团化企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农业、加工业、农产品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展。特别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围绕“四大优势产业”发展,拓宽发展领域。引导其小家庭作坊式经营向社会规模化经营转化。鼓励个人通过资产控股、技术入股、兼并、承包、购买等多种形式创办非公有制企业。帮助和引导私营业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发展特色。

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在品牌上实现突破。必须下大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种传媒作用,对全市已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及其品牌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一个抓培育、爱品牌、会包装、重推销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大服务力度,积极支持引导企业申请商标注册。对认定为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由政府分类型、分层次给予适当奖励。三是加大监督力度,继续打假扶优,严厉查处假冒我市知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侵权行为,保护地方名牌产品。

抓实一个服务,在优化环境上实现突破。一是搞好办事服务。其关键之点是提供快速高效的审批服务。要按照市场经济和wto的规则要求,切实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我市行政审批办证中心已于今年2月16日揭牌成立,这是我市创新招商引资环境、“亲民、利民、便民”的重要举措,通过办证中心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质量和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二是提供融资服务。要通过加强银企联系,支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探索启动民间资金途径,积极组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试行贷款担保业务等措施,解决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开展维权服务。帮助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和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这里,我也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包括今天在座的企业代表和优秀企业家提几点希望:第一,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维护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自觉做到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xxx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第二,要倍加珍惜发展机遇,倍加珍惜现在的发展环境,倍加珍惜己经取得的成绩,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艰苦创业,再创辉煌。第三,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正视差距,加强学习,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第四,要讲职业道德,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5.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五

(2005-07-07)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经验,查找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

作重点,改进领导方式,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上午,大家现场观摩了西峡县龙成集团、汽车水泵股份公司、内燃机进排气管公司等3家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刚才,西峡、桐柏、卧龙区新华商城、淅川县淅水集团、新野县八一棉纺厂等单位分别介绍了他们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这些做法很好,希望对大家今后工作有所启示。下面,我结合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就进一步提高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建设工作水平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成绩,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5月份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会议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立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各地结合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实际,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协调机构,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发挥工商、税务及工、青、妇等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形成了社会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三级联创”总体目标进行考评,与农村党建同部署,同推进,有力促进了工作落实。

3、主题活动效果明显增强。各地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建设“五好”党组织为目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多做贡献。桐柏县以“双建双培”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途径,淅川县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职工群众文娱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邓州市老廷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开展评选“党员示范岗”、“优秀共产党员”等活动,增强了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各地积极探索非公经济党员和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紧紧围绕经营管理活动开展党的工作,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带动和影响职工爱岗敬业,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峡县采取“三向进入”的办法,即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中的优秀分子培养发展成党员,把优秀党员业务骨干推荐到企业决策层,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不同岗位的先锋模范作用。南阳市金牛彩印有限公司党支部利用每月的党员活动日为企业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和政治核心作用。

二、明确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实现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新突破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这项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县市区委和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五个好”的目标,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真正做到组织建设抓巩固,队伍建设抓提高,制度建设抓规范,活动方式抓创新,作用发挥抓结合,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1、不断探索党组织的设置方式,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组建率。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立到哪里”的要求,把党组织组建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在具体的组建工作中,一要搞好调查研究,随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数量、规模和人员变化的底子,做到心中有数。县乡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健全信息上报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面调查统计。二要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组建形式,确保组建率达100。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各方面条件具备的可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可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联的原则,打破条块界限,联合建立党组织;对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可将党员的组织关系挂靠在乡镇企业办、行政村(居委会)等单位的党组织;要做好在工业园区、民营经济园区、商贸区中建立党组织工作,搞好与社区党建工作衔接,避免重复建设。三要及时变更、调整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隶属关系。对于已经建立党支部(总支)的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由于党员人数增加,达到规定的条件和要求的,可及时调整组织设置,组建党总支(党委)。对于企业迁移后所在地发生变化的,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重新明确隶属关系;规模较大的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可由各县市区委组织部直接管理。同时,注重加强对国有改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特别是在改制过程中要同步考虑党组织的设置,合理安置专职党务工作者,防止因企业改制使党的力量受到削弱,党建工作受到影响。

2、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领域党的力量薄弱的状况。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抓好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发展工作,也是改变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力量薄弱状况的关键所在。工作中一是要做好宣传引导。各级党组织要采取不同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进广大职工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努力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先进分子凝聚到党组织的周围,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发现、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二是加强培养教育。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入党积极分子重点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素质上真正符合党员的标准。三是突出发展重点。在坚持改善结构、保持均衡发展的前提下,要注意发展中层管理人员,生产经营骨干和技术能手入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在制订党员发展计划时,要适当向那些规模比较大、成熟的、入党积极分子比较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倾斜,进一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力量。四是严格发展程序。在发展党员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执行《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决不能简化程序,或者图形式、走过场。

3、重视选拔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根据我市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务工作者队伍的实际,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应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选拔。首先要选准党组织负责人。要注意从处于管理和技术岗位,党性观念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中选拔,对于非公经济组织内部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可由上级党组织推荐或选派临时负责人,先行开展工作,再通过培养、调剂等办法逐步解决。在党员业主中,要提倡党组织书记和企业厂长(经理)“一肩挑”,提倡党组织成员和经营决策管理层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形成合力,切实解决党建工作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问题。规模较大、职工和党员人数较多的非公经济组织,要配备党组织副书记,专职负责党的建设工作。其次要选准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在选拔条件上要坚持高标准,“两员”既可以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复转军人和退休的党员中挑选也可以由非公经济组织所在地或所属行业的党政领导干部兼任;在选派方式上要坚持因企制宜,对于规模较大的非公经济组织,可以选派相对固定的“两员”,规模较小的,可由一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负责联系若干个经营户;在工作内容上,要坚持指导与服务相结合,按照“参与不干预,支持不拆台,引导不强制,监督不迁就”的原则,找准党建工作与非公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的结合点,既要成为帮助非公经济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员,还要成为帮助非公经济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协调员。二是培养。要根据非公有制经济党务工作者的特点,按照行业分类、文化层次和经营需求,制订培训计划。要发挥各级党校及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教育阵地的作用,采取集中办班、外出培训等形式,加强对不同层次非公经济党务工作者党的知识、党建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等的培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党务工作者素质明显提高,能力明显增强。三是管理。各级党委要理直气壮地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党务工作者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既要善于给他们压任务、定责任,严格管理;又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多关心、多爱护,调动广大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开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工作。

4、加强制度建设,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是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重点。要本着简便易行、实际管用、便于操作的原则,切实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健全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职责、任务,组织生活方式方法,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党建工作责任制等制度,为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抓好阵地建设。党组织要发挥协调作用,争取业主支持,建好党员活动室,保证党组织有房子、有牌子、有旗子、有制度、有活动经费。二是要建立党建例会制度。党组织每季度初适时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订本季度党建工作计划,明确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及时间安排等。同时要把党建工作计划告知业主和广大党员。三是要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要借鉴农村党员活动日的经验,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每月拿出半天时间,组织广大党员过一次组织生活。活动的内容要重点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献言献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活动的时间要依据企业生产经营适情而定。四是要建立督导制度。各县市区委组织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督查,要经常深入一线督查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及党员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抓典型,促后进,及时总结提高,逐步使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5、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党组织开展活动要紧紧围绕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遵循“灵活、小型、业余、分散”的原则,确保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始终为非公经济组织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拥护,为党员所欢迎。一是始终扭住“五好”目标不放松。要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抓落实,促提高,促使尽早实现“五好”的目标。二是坚持党内组织生活不间断。要按照党章和《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和要求,扎实抓好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各项活动,让党员在正常的组织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三是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创特色。要紧密结合非公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广大党员因企制宜,因岗制宜,围绕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降低成本、挖潜改造、开拓市场、安置下岗职工等积极选题立项,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健康有益的活动,增强非公经济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树形象。非公经济党组织要根据所在经济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设置党员活动载体,明确党员职责,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创效益”等活动,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管理知识,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模范,团结职工、互帮互助的模范,遵纪守法、维护稳定的模范,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模范,在规范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三、改进领导方式,健全工作机制,努力把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非公有制经济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为我们抓好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必须以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认真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健全各项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要强化各级责任。各县市区委要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来抓。目前我们部分县市区的有关负责同志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到位,研究不到位,创建活动开展不到位,这必须尽快予以扭转。各级组织部门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推动者,责无旁贷,要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力争在此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打造新亮点,推动全市党建工作整体上水平。我们将根据上报和督查到的情况定期通报。

(二)要加强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非公经济党建工作联系点工作职责,落实双重责任,切实沉下去,调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既要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生产发展负责,更要对非公经济党建工作负责,对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种类、数量、规模、生产经营情况、职工队伍状况、党组织设置、党员队伍以及工作机制、发挥作用等方面的情况了然于胸,围绕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维护非公经济组织合法权益、改进工作方式等内容,加强宏观指导。同时,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生产、销售、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强协调帮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主向党组织积极靠拢,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的建设创造条件。

(三)要坚持示范引导。“没有重点难以突破,没有总结难以提高”。抓典型、育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目前,我们围绕非公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总感到活动开展方面载体不突出,效果不明显,还没有总结探索出有影响力的工作经验。所以各县市区委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建设,围绕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大胆创新,认真总结探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把好的经验做法宣传出去。要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总结经验,及时查找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推动面上工作平衡开展。

(四)要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各县市区委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工作网络,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群策群力抓党建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协助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共同做好工作,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推向前进,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目标,构建小康南阳、和谐南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6.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六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下面,我就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坚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事关全市发展大局。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

认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概括起来就是“四个重要”。其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1978年,全国非公有制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总量不足60亿元,到去年底已占1/3左右,总量近6万亿元。实践表明,经济发达、市场经济活跃的地区,都是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强大的地区。江浙两省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温州模式”,实质就是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模式。2005年,温州民营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产值占96,外贸出口额占95。可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其二,非公有制经济是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概莫能外。无锡市规划2005年到2007年,民营经济再翻一番,注册资本达到2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2350亿元,税金265亿元。近几年*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非公有制经济功不可没。2005年,全市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31.8亿元,同比增长37.6,高于GDP增幅2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30.9,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三,非公有制经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越是发达的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越大。温州市民营经济税金占市级财政收入的75。“十五”期间,*市地方财政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也得益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税金11.9亿元,同比增长19.6,占财政总收入的34.8。免收农业税后,*市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商税收,75.9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缴税超千万元的有12家,超百万元的有104家。**集团连续6年缴税超千万,***集团连续5年缴税超千万,**酒业连续3年缴税超千万。**乳业2005年上缴税金2680万元,占**县地方财政收入的47,县财政收入由全省的第65位上升到49位,前进了16位。其四,非公有制经济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仅有效缓解了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福建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89.2。2005年,*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43.8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总人数的38.5。*市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10万人,需安置再就业人员12万人,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就业压力很大。不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部分群众就业和再就业就没门路,就不会安居乐业。

(二)清醒认识*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虽然近年来*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了很大起色,但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一是总量较小。2005年,*市非公有制企业全部资产为232.3亿元,平均每户企业资产为19万元,平均规模较小。*市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175家,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和全省平均水平。二是速度比较慢。“九五”后期和“十五”初期,*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不到两位数,既远远低于江浙等发达地区,也落后于本省的*、*、*、*、*、**等地区。三是大企业不多。全市资产超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有17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27户,超千万元的有82户,缺乏“航母”式和领军型的大企业,像****、****、***集团、****、**集团这样有规模、有实力、有知名度的非公有制企业还比较少。四是产业层次不高。*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不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处于较低水平,产品科技含量、产业集群度、协作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都处于较低水平。管理水平也不高,多数企业还属于家族式管理。五是环境不够优。人们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偏见,胆识、魄力还不

够,扶持政策和措施力度还不大,突破性和创新性还不强,融资难、人才缺乏等问题突出。

(三)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有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市非公有制经济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基础,2005年达12.2万户,注册资本44.4亿元,比2000年增长61.9。在食品、纺织、建材等7个产业居于主导地位,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二

是活力强。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先天的体制优势,产权清晰,责权利明确,市场化程度高,运行效率高,既被自身发展所证明,也被国企改制所证明。三是潜力大。*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尚不充分,无论拓展发展空间,还是量上扩张规模,都具有很大潜力。既可以在经济领域发展壮大,也可以在社会事业领域有所作为,既可以依托*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实力,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借助外力快速发展。四是政策好。国务院若干意见的三十六条以及省市制定的相关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在市场准入、投资融资、财税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有了明确规定。国家出台的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工业走廊政策,也赋予非公有制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齐市非公有制经济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跃式发展。

二、重点突破,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打破“瓶颈”,抓住关键环节重点突破。

(一)抓招商,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招商引资是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渠道。不招商引资,仅仅依靠现有本地企业自然发育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在短期内难成气候、难有突破。招商引资引进非公有制企业。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市外大的民营企业,生长更多的**、**、**等民营企业群体;另一方面,现有的民营企业要增强招商意识、开放意识,围绕产品、项目、技术,积极寻求合资合营合作伙伴,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扩大开放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把民营企业推到招商活动的前台,推动民营企业对外开放。借鉴香港活动周,上海、珠海推介会的成功做法,有重点、有目标地组织民营企业家到发达地区洽谈项目、学习经验、开阔视野、寻求商机。建好载体聚集非公有制企业。高标准、现代化的园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是非公企业扎根、开花、结果的沃土和平台。要按照建设“***”工业走廊的总体规划,建设好**、**、**民营科技工业园区。其它县(市)区也要高起点、大手笔搞好园区规划和建设,按照政策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服务最佳的要求,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吸引市内外民营大企业、好项目进入园区,使园区成为重点企业基地、劳动力就业基地和财政收入基地。

(二)抓创新,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结构。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创新发展领域。抓住“非禁即入”机遇,围绕**工业和**食品产业“两大基地”和煤油化工、冶金、能源、电子信息、医药、造纸、纺织、建材、环保“九大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借鉴**集团兼并**、***公司和***公司等企业民营化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新领域里成长壮大。要创新发展模式。借鉴先进地区产业集群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经验,加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链群式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向园区集聚,围绕项目“吃配”做文章,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采取投资、控股、参股、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增资扩股,加速扩张,尽快成长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力争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达到50户,超千万元的达到500户,成为有市场、有品牌、有竞争力的“巨人”。要创新管理。管理是企业活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消除家族式、近亲式管理弊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要创新技术。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大对非公有制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有专长的科技人员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

(三)抓项目,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是催生企业、发展企业的重要途径。没有大项目、好项目作支撑,非公有制经济就难以大发展、快发展。要用新机制建设项目。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找项目、上项目,改变单纯视财力、等支持、靠贷款上项目的习惯做法,把重点放在吸引市内外民营资本建项目上。要用新方式生成项目。跟踪国家产业政策,研究非公有资本投资方向,挖掘项目、谋划项目。坚持招商引资上项目,到高校和科研单位选项目,引进专利成果买项目,挖掘特色资源建项目,企业“吃配”增项目,搬迁改造生项目,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备足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四)抓能人,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素质决定企业兴衰。非公有制经济要有大作为、大发展,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重用能人。关注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张旗鼓地树立和表彰一批业绩突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对那些守法经营、诚信度高、社会贡献大的企业家,可以推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特别优秀的,经过组织考核,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县(区)人大、政协班子,给他们社会地位和政治荣誉,激励他们发展经济、贡献社会。要提高能人素质。有针对性地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传授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引导民营企业家克服“小打小闹、小富即满”思想,积累财富,滚动发展,大胆创业,立足更高起点,谋求更大发展。要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带领***村群众办企业、上项目,实现了共同富裕,是能人带动的典型。我们就是要选树和推广这样的能人典型,积极创造条件,让能人走向带领群众创业的前台,成为创业的“领头羊”,带起一批企业,带活一片经济,带富一方百姓,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创业的热潮。

三、强化领导,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保障

非公有制经济是齐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依托所在、希望所在、活力所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强力支持,为快速、健康、持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保障。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实现齐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就必须冲破一切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传统思维和思想障碍,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利国利民的共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者赚利润,工人挣工资,政府得税金,地方得发展,人民群众享受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成果,可谓一举多得、多方受益。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营造民营企业创业有功、利国利民的舆论氛围,树立抓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抓发展、抓财源、抓就业、抓稳定的思想观念。要形成尊重和支持企业家的共识。正确看待民营企业家,对他们要看本质、看主流、看贡献,多看他们创业过程的艰辛和风险,对他们的付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创造的财富既属于自己,更属于全社会。因此,尊重民营企业家,就是尊重劳动,就是尊重人才,就是尊重创造。要形成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功、人人都可创业的共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光荣,民营企业家也是功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全民参与。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创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的董事长***原来只是**厂的一名普通员工,他率先下海,经过十几年创业,生意做到了俄罗斯,每年纳税一千多万元。国内外很多著名的企业也都是白手起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有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就是珍惜个人的成功机遇,就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有功之臣。

(二)要进一步改善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改善融资环境。非公有制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是融资难、贷款难,而银行惜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银行方面的问题。金融单位应当认识到,支持企业、服务企业,帮助其发展壮大,是金融企业发展的根本依托,只有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才能为金融机构创造更多的金融利润,实现银企共赢。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各级政府要积极为银企之间牵线搭桥,组织开展经常性、多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推进银企互信合作。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非公有制企业要给予必要倾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改善信用环境。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带头践信守诺,接受社会和企业的监督。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要增强信用意识,守法经营,奉献社会。要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罚力度,坚决摒弃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要改善服务环境。进一步强化“支持就是工作,帮扶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土地、信贷、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给予适当倾斜。对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要以宽容、善意、帮助的态度妥善处理。要改善法制环境。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三乱”和“科所队长”放横现象,对违反规定、以权谋私、损害非公有制企业利益的人和事,要紧抓不放、严肃处理、公开曝光。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经营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创造和谐、平安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要进一步落实政策。要用好用足上级政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国务院、省政府颁布实施的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规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让非公有制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享受同等待遇。要降低注册要求,放宽技术、商标等入股限制,放宽企业名称、经营场所限制,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应。要学习先进创新政策。广泛借鉴外地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创新性举措,尽快研究制定齐市的实施意见。凡是上级已有政策规定的,都要不折不扣体现;凡是外地已经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都可以学习借鉴;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都应大胆放开,实行全领域放宽,多层次搞活,全方位推进。要严格兑现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企业知情,避免制定政策和落实政策互相脱节。对于无视市委、市政府要求,仍在执行已经废止政策的,要坚决纠正;对敷衍搪塞、顶着不落实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那些利用手中“政策”刁难勒卡、谋取私利的行为,要严厉查处,绝不姑息。

(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做到领导力量、工作责任、党的建设“三到位”。要完善领导体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通力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企业自主发展”的原则,改进领导方法,创新管理机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第一责任人,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研究、适时决策,重大部署要亲自抓落实。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民企,关心、支持民企,同民营企业家交朋友。要健全工作机制。实行市级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每名市级领导联系1至2户重点民营企业。每个市直部门也要联系一个民营企业或民营经济的重点项目。要把抓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纳入县(市)区领导班子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职级调整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所有党政部门都要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己任,主动作为,积极出力。市经委要抓好国家和省、市有关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法规的落实,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金融机构要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融资服务项目。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铺路搭桥。组织人事、劳动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人才交流中心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帮助民营企业引进所需人才。工商联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民营企业的联系沟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民营企业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健全非公有制企业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7.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 全面总结2010年和“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研究安排“十二五”和今年工作, 强力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前两天, 大家参加了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听取了栗战书书记、赵克志省长和王富玉副书记、禄智明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几位领导的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 阐述深刻、部署明确,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 认真贯彻落实。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成绩,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信心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切实履行部门职责, 全面落实强农政策, 科学应对自然灾害, 齐心协力, 扎实工作, 实现了大灾之年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目标。

——主要农产品生产持续发展。粮食总产1112.3万吨, 油菜籽产量51.62万吨;蔬菜产量1154.6万吨, 同比增长6.4%;预计肉类总产量185万吨, 禽蛋15万吨, 牛奶5万吨, 水产品14.5万吨, 同比分别增长9.1%, 22.9%, 11.4%和80.5%。除粮油因灾减产外, “菜篮子”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实现持续增产, 为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快速增长, 预计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350亿元 (不含烟酒) , 实现利润20.5亿元, 上缴税金13.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0%, 45.6%和17.5%。原9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33亿元, 上缴税金5亿元, 实现利润7.1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9.9%, 35%和8.8%。至年末, 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251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600家。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油作物面积稳中有增, 经济作物面积和比重保持增长。畜牧业继续较快增长, 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 草地畜牧业比重增加。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预计蔬菜、马铃薯面积均突破1000万亩, 茶园、果园面积大幅增加, 特色渔业加快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迅速兴起。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 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牧渔业增加值实现630.3亿元, 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3472元, 实际增长12.6%, 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5.6个百分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实现连续四年增长8%以上.

———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可靠。据农业部例行监测, 全年我省畜禽产品、水果、茶叶、蔬菜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5%、98.3%、94.3%和93.5%, 全省未发生较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农产品质量总体上安全可靠。品牌农业快速发展, “三品一标”产品比重增加, 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农业农村基拙设施有效改善。通过农机补贴项目新增购置机具13.11万台套, 受益农户13.48万户, 年末农机总动力1680万千瓦。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2.9万户, 大中型沼气工程147处, 清洁工程42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服务体系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百村试点”初见成效, 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去年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为保障城乡市场供给、管理好通胀预期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保持全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 归功于党的惠农政策不断强化, 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 归功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真抓实干, 归功于广大农业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在此, 我代表省农委, 向全省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致以亲切问候!向关心支持“三农”工作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过去的一年, 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提狠抓抗灾救灾和大力增产。组织技术力量积极投入抗灾救灾, 开展抗旱保春耕“三个一”行动, 切实减轻特大干旱等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效阻截稻水象甲、紫茎泽兰等生物灾害。抓好关键农时生产, 确保粮油面积稳定, 深入实施粮增工程、高产创建等重大项目, 加强督查指导, 促进生产发展。二是突出主要产业和关健环节。多次召开产业发展推进会, 推动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启动“千万只羊产业工程”等大项目,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马铃薯、精品水果和特色渔业等优势产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农业支持力度, 推进重点龙头企业扩容,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和装备建设。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农业市场信息、动植物防疫等服务体系, 抓好适用技术推广和“阳光工程”、“三百工程”等项目实施,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围绕重点农时、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 大力推广农机化技术, 提高农业装备能力和农机作业水平.四是强化政策支持和基础建设。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引导和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 推动土地承包地方立法,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 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 加强耕地质量、农村能源和农业生态建设及资源环境保护,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深化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农业农村各项改革, 基本完成省农委直属国有企业改制, 其中省属农垦企业整体移交属地政府管理。通过政策引领、示范带动、财政补助、融资担保等方式, 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 引导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化发展。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对外宣传与交流合作, 成功承办中国马铃薯大会、国际绿茶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六是推进依法行政和自身建设。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 依法实施行政许可, 推进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开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 抓好农机、渔业安全生产, 全年未发生较大安全事故。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机构改革, 扎实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 加强行风建设、内部审计和纪律监察, 农业系统作风更加务实, 农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农业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2010年工作任务的完成, 标志着“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这五年, 是我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五年。一是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自然灾害频发重发的情况下, 5年粮食平均产量达到1115.5万吨, 在“十五”基础上稳定增长, 确保了“米袋子”供给安全。去年与2006年相比, 蔬菜、肉类总产量分别增长47%和13%, 禽蛋、牛奶、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0%, 22%和28%, “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增强, 品种日益丰富, 质量逐步提高。二是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烤烟、油菜支柱产业继续巩固, 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比接近1/3, 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果业、特色渔业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部分产业迈进百亿元产值行列。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农业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 农垦经济稳定增长, 农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是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长足进步。良种良法普及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提高, 农机总动力增长78.5%, 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10万户, 占累计建成总量的60%, 相当于新增封育440万亩薪炭林。基层农技推广、农业信息、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农业资源环保等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四是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年均实际增长9%左右, 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的时期, 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差距略有缩小。农村消费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 目前已接近城镇水平。五是农业农村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央和省连续出台关于“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 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农业税彻底取消, 涉农补贴种类和规模不断增加, 农业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新农村建设和清洁工程试点成效突出, 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农业对外交流不断加强, 区域合作取得重要成果。

实践充分证明, 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贯彻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 站在全局高度与长远角度谋划农业工作, 把握推进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统筹兼顾、狠抓落实, 就一定能够扎实有效地抓好工作, 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准确把握“三化同步”机遇, 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十一五”的辉煌一页已经翻过, “十二五”的崭新画卷正在展开。抓好今后五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我们必须系统思考、科学谋划, 结合实际、扎实工作, 努力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突破.

(一) 深刻认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新的形势和任务

去年下半年以来, 我省先后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 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 理清和完善发展思路, 确立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 重点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两大战略”及与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推进等战略部署。

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特别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三化同步”的精神实质, 把它作为贯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一要充分认识“三化同步”的现实意义。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横向比较差距巨大, “慢”这个主要症结在“三农”方面表现尤其突出, 粮、肉、菜人均产量仍不足全国水平的8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是全国最大的省份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耕地等农业资源约束加剧, 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数量此消彼涨, 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 保供给、促增收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这种形势下, 更需要推进“三化同步”, 实现三次产业提速,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要全面领会“三化同步”的内涵要求。“三化同步”建立在“两大战略”基础上, 既反映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城镇化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体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局与发展导向;同时, 又强调了三者的同等重要、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 坚持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 丰富和发展了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我们要准确把握其辩证关系, 增强发展信心。三要切实找准“三化同步”的着力要点。作为农业部门, 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 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突出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 促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供给能力, 保障迅速增长的“米袋子”、“菜篮子”消费需求, 增加工业原料供给, 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另一方面, 要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契机, 承接其拉动和辐射,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扩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在“三化同步”的背景下, 我们要更加自觉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农业农村工作, 更加清醒地看到自身肩负的发展重任, 更加积极地应对宏观环境的新形势和新变化,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努力化解各种困难, 紧紧抓住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 确保在“三化同步”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 明确“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农业部的整体要求, 结合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 我们编制了《“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抓住“三化同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加强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等历史机遇, 以农业提速增效、农民加快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使“十二五”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主要目标是:农业综合生产稳定提高, 年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 期末油菜籽产量80万吨、肉类300万吨、水果240万吨、茶叶16万吨、水产品35万吨, “米袋子”和“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充足、质量安全;农牧渔业总量和农民收入提速增长, 农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农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畜牧业增加值在农业中占比50%, 经济作物在农作物中占比46%, 蔬菜、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亩和1100万亩, 茶园、果园面积分别达到500万亩和260万亩, 特色渔业产值16亿元,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休闲旅游农业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优化, 现代农业显现雏形;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基层农技推广等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加快, 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信息化迈出新步伐, 设施农业规模显著增加, 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农机总动力达到2000万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25%;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 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 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达500家, 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500家;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善, 累计完成农村宜建沼气户数的50%, 建成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730个, 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村能源、农业生态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三) 推进“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

“十二五”规划是一幅宏大的远景蓝图,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好这个规划, 要以优化布局为基础, 以强化措施为保障, 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在这里, 我着重强调一下规划中涉及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工程和项目。

生产保障工程。

包括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一轮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农业、草原保护建设和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等工程项目, 主要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人工草地等建设, 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

条件建设工程。

包括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植保体系、动物防疫体系、渔业支撑体系等工程建设项目, 主要是改善硬件设施、技术装备和配套条件, 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提高支撑保障与公共服务能力。

新型农民培养工程。

主要是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 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机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 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

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工程。

包括农村沼气建设、清洁工程、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程项目, 主要是建设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清洁工程示范村、生物资源保护区等, 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保护农业资源生态, 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产业发展项目。

粮油作物上, 包括高产创建、粮食增产工程、马铃薯专项和特色杂粮等项目, 主要是加强良种良法推广, 建设商品化生产基地, 提高生产和供给能力, 兼顾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经济作物上, 包括蔬菜、茶叶、水果和中药材等专项, 主要是稳步扩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 加强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扶持产销衔接和品牌创建, 培育支柱产业。畜牧业上, 包括肉羊、肉牛、生猪、肉禽、奶牛等工程项目, 主要是加强良繁体系建设, 改善基础设施, 扶持标准化规模养殖, 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渔业上, 主要实施特色养殖等工程, 改善生产条件,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

农产品加工提升项目。

重点扶持粮食、薯类、植物油、畜禽制品、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等加工业发展, 支持企业扩大生产、技术改造、研发产品、开拓市场、创建品牌等, 推进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规模、质量效益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观光农业示范项目。

包括旅游精品沿线示范项目和观光休闲示范项目, 主要是在相关旅游景区景点配套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示范点, 拓展农业功能, 丰富旅游内涵, 改善基础设施, 增加农民增收渠道。

需要指出的是, 规划项目从纸上到落地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要继续加强衔接和沟通, 力争这些项目都能上、尽快上、上大项。同时, 要统筹抓好涉及“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 特别是推动各级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形成支撑保障“十二五”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着力抓好2011年工作, 确保“十二五”良好开局

今年是建党90周年, 是“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开局之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 理清发展思路, 强化工作措施, 狠抓任务落实, 确保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门红。

今年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为指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力争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新突破, 千方百计保障市场基本供给,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加快增收, 努力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势头,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贡献。主要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粮食产量1150万吨;油料产量75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0万吨、16万吨和5.5万吨, 畜牧业在农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16万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建设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10个;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80个;新增各类机具16万台套, 农机总动力达到1730万千瓦。

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 稳定发展粮油生产。

粮食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在当前全球粮价持续上扬、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旱情持续的情况下, 粮食安全这根弦更不能放松。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贯彻2月10全国、全省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积极争取各级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切实履行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重要职责。要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 扶持生产大县和种粮大户, 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确保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马铃薯面积各1000万亩,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突出抓好口粮生产, 大力发展兼用粮食, 继续扩大夏粮比重, 扩种高粱、薏仁米、花生等特色粮油作物, 优化生产结构。加强良种良法推广,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着力抓好1000万亩粮食增产工程、200个万亩连片粮油高产创建、马铃薯专项等项目, 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提高生产科技水平。支持发展粮油加工和流通, 延长产业链条, 增加种粮效益。

(二) 强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坚定不移地抓好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继续集中力量、强化措施, 力争实现新的突破。畜牧业上, 重点抓好“千万只肉羊”、“千万头肉牛”和生猪、奶牛、肉禽等产业项目,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新增种草面积80万亩, 新增牛、羊存栏24万头和80万只, 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 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比重和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蔬菜产业上, 认真贯彻国发[2010]26号文件和《省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意见》精神, 突出城镇保供菜和外销商品菜两个重点, 着力加强基地建设, 确保面积1200万亩以上, 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有新提高。茶产业上, 坚持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主攻方向, 新建茶园50万亩, 培育壮大一批茶叶龙头企业, 提升黔茶品牌影响力与竞争力, 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马铃薯上, 要在确保面积稳中有增的基础上, 着重抓好脱毒种薯推广和商品薯生产, 在提高单产、促进外销上下功夫, 有效提高生产效益。精品水果上, 要以标准园建设为抓手, 新建精品果园10万亩, 争取两年内火龙果发展到5万亩。特色渔业上, 加快发展大鲵和冷水鱼, 建设15个大鲵子二代养殖小区。同时, 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食用菌、花卉等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

(三) 着力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和质量安全。

坚持标本兼治, 一手抓执法监管, 一手抓标准化生产, 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强化源头治理,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坚决打击生产、经营和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 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宣传力度, 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二是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加强质量安全执法监督, 推进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特别要针对我省市场上食用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偏低的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 抓住关键环节, 强化重点整治, 确保我省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新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55个、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55个, 创建2-3个标准化示范县。加强品牌农业建设,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绿色食品15个。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力争新开工建设2个地级、24个县级质检中心和一批市场检测点, 加快构建省市县乡四级监测监管网络, 完善联防联控、检打联动、应急处置机制。五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监测, 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配合抓好重要农产品应急储备, 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四) 积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把加快农机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大力实施购机补贴政策, 加强山地适用农机研究、示范和推广, 扩大农机总量, 改善装备结构, 发展设施农业。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组织实施重点农技推广、“三百工程”等项目, 加强良种良法组装配套、农艺农机紧密结合, 推广增产提质、节本增效等技术, 抓好关键季节和重点环节科技服务, 提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和农机综合作业率, 发挥综合增产增收效应。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动植物育种专项, 强化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坚持抓好农业资源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度关注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 落实好国家即将出台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 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抓好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体系建设, 加快工作进度, 创新运行机制, 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五)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千方百计挖掘种养业增收潜力, 积极拓宽二三产业等增收渠道, 全面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大助农增收措施”, 力争农民收入增幅实现“三个高于”。加强与央企等大企业对接和农业对外招商引资, 引进一批优强农业企业, 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抓好省级试点示范企业, 着力发展一批亿元级大企业。继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加快企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 争取建设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2个。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 增强其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探索和拓宽融资渠道, 发挥省乡镇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 落实涉农贷款担保费率下调20%的优惠政策, 着力解决农业企业贷款担保困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 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扎实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等项目,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 支持农民外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

(六) 扎实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外来有害生物和动物疫情防控, 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加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 强化集中免疫等综合防控措施, 完善区域化防控机制, 落实疫苗和扑杀补助政策, 及时果断处置各类突发疫情。依法实施动植物检疫,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扎实开展农资打假护农专项行动, 杜绝发生重大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密切与气象等有关部门沟通协作, 加强农业灾变规律研究, 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制定《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完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推广防灾减灾技术, 抓好应急物资储备, 发挥农机在抗灾救灾、抢种抢收、病虫防治中的突出作用, 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强农机、渔业安全生产,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 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扎实实施粮食新增产能建设项目, 努力加大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土壤有机质提升、旱作节水农业等基础建设力度, 争取扩大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规模,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工作, 着力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抓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12316农业信息服务”等项目建设, 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 在面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 从今年起省级重点抓好10个左右县为单位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在此强调, “农村生活环境改善项目”是今年我省“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除年度目标中提出的户用沼气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任务以外, 还包括20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和1200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 任务繁重、要求严格, 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 加强组织调度, 强化督查指导, 严管工程质量, 确保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八)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加快建立县、乡两级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 加强土地承包仲裁员培训。高度关注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乱占耕地、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等现象, 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加快草原承包到户。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 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继续抓好农垦农场改革发展, 发挥在奶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维护农场社会稳定。深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队伍建设。配合做好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诚信农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加快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 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工作, 广泛组织和参与省内外农业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 推动农业区域合作和对外交流, 大力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外销。

8.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八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上一篇:GRE词汇如何背诵可以避免短期内遗忘下一篇:山东高考英语作文06-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