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的几个问题

2024-07-28

关于新闻的几个问题(共8篇)

1.关于新闻的几个问题 篇一

关于文化传媒产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青岛报业传媒集团袁静

本论文是通对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传媒产业基金、投资基金设立情况进行调研,评价成文化传媒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进一步完善文化传媒产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

一、对国内文化传媒产业投融资体系解析

全国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6个省(区市)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多个省市已设立或正在抓紧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增强了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和扶持文化事业、传媒产业的能力。北京市通过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设立专项授信额度、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和贷款贴息、组建担保公司等方式,进一步拓宽文化市场融资渠道。

经国家发改委正式备案的上海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规模50 亿元人民币;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2亿元;江苏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已筹资20亿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为5亿;山西提出要在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每年新增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深圳市拟设200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文化产权交易所并于去年底挂牌。

总的看,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报告,全国新闻出版业2009年实现总产出10668.9亿元,增加值3099.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

占GDP比重均已超过5%。

二、文化传媒产业融资中遇到的问题

未来文化产业或将成为金融单位信贷的新热点,其中,影视制作、新闻出版、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网络传媒这些行业可以作为重点授信对象。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银行和投资机构意识到了这一市场空白,并且也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如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中小企业版权保证贷款等。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刚刚兴起,相比其他传统产业,受到银行和投资机构的关注程度不高,虽有试点,但规模较小。对于文化产业的信贷风险和法律不健全等因素,一般商业银行都有所顾忌。

部分文化传媒项目收益不多,风险把握难度较大,行业特点决定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较大,银行传统的业务品种及担保模式与其融资需求的匹配度不高。比如,资产负债表不能直接反映文化企业的品牌、客户资源与受众的价值,文化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业绩预测不能简单地依靠资产负债表,如何加强各类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量化文化传媒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是当前银行授信面临的重要问题。

但是大部分城市目前发展文化传媒产业的一条短腿在于缺乏对文化传媒企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如投资基金和担保公司等。这些文化企业大都在起步阶段,没有固定资产,很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

三、建议成立文化传媒产业投资基金

在文化传媒企业投融资方面,一方面将鼓励组建各类文化产权交易机构,积极开展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评估及交易,使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能够通过质押和变现变为有效的经营资本;另一方面将搭建

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提供信息和贷款业务的平台,解决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贷款和放款难的问题。

建议一,建议由政府重点文化传媒单位,联手有意进军文化传媒产业的专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银行机构,共同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并争取政府提供税收、利息、补贴等财政政策扶持。

建议二,将政府每年的扶持基金作为贷款贴息,通过银行贷款,将这笔资金扩大15-20倍(根据银行贷款年息5%-7%计算),同时通过成立专业的基金公司,提供从项目考察、担保、贷款的一条龙服务,对于非常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基金公司可以直接以股权投资的形式介入,这必将更大地促进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投资收益分析

投资该项目,收益分公司收益和非公司收益,在公司收益方面分直接投资的收益和担保业务的收益。直接投资收益难以计算,如果投资的企业将来能发展上市,那么基金公司收益将非常巨大,如果不能发展上市,基金公司如要推出,仍可采取股权转让等形式退出,根据国内一些基金公司的平均收益水平,该行业年回报应该在30%-50%。

在担保收益方面,按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计算,放大倍数为5倍,担保额度可以做到10亿元。按行业担保费3%,担保费收入为3000万元;保证金(20%保证金)存款利息(10亿元×20%×2.25%)450万元;仅担保业务(不包括资金类业务)如全额度做满可实现年收入3450万元。除了以上收益外,基金公司还可以争取一些税收、财政政策的支持等。非公司收益方面,公司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得一手信息,也可以直接投资一些非常有前景的项目,而该部分收益将不体现在公司收益当中。

五、关于成立投资基金的风险分析

1、人才问题

投资基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它要求机构具有很高的经营水平也就是软实力,而人才是软实力的主要体现。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担保机构要想发展壮大,光有资本实力即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看使用硬实力的人,所以人才是决定投资机构生存发展的主要因素。投资行业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需要具有管理、财务、信贷、工程、法律、评估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

2、风险控制问题

基金公司对外投资的失误将可能导致这笔资金的血本无归,同时进公司的担保业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作为第二还款责任人,在借款企业发生还款危机时,有可能给基金公司带来损失。这种风险属于行业风险,只要担保公司存在,理论上风险就存在,实际上风险真正出现的概率极低,并且可控。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严密防控,保证流程规范,可以有效保障业务资金安全。

六、结论建议

银行、基金公司和担保公司与文化传媒企业合作成立基金公司,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可以借助他们的资金和管理经验。各方可以约定投资比例,文化传媒企业可以获取固定的股权收益,也可以根据每年的效益进行分红。不管投资多少,只要大型文化产业单位参股其中,就可以占领文化产业的政策、信息、资源的制高点,为文化体制改革和多元化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青岛报业传媒集团袁静

2.关于新闻的几个问题 篇二

1. 客观准确性。

客观准确性是吸引受众群体的独特魅力所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一般是通过电视媒体观察、记录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 并深入事件之中大量调查取证, 最后再进行归纳与理性分析, 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

2. 选题针对性。

新闻选题主要针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热点问题通常是指一段时间内引起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又迫切需要媒体做出解释的问题, 难点问题则是指很长时间内都无法解决的, 并涉及到多方利益的复杂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 能否入选选题范围关键是看对于这些问题的报道是否有利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现状

2.1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状况

自1980年5月《国际新闻》栏目开办至今,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已历经30多年, 使得深度报道逐渐走向成熟。《国际新闻》的出现为我国新闻界打开了新的思路, 成为驱动电视新闻改革和深度报道的引擎。紧接着同年7月, 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第一个新闻评论性的专栏节目《观察与思考》, 该栏目注重报道的思想性、政策性及时新性, 独创了采用评论员形式与观众对面交流。杂志型新闻栏目《东方时空》于1993年开播, 其中的《焦点时刻》凭借其内容触及到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1994年创办了《焦点访谈》, 该栏目在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不仅成功架构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基本形式和框架, 并且开批判性报道之先河, 通过将舆论监督和新闻事实报道相结合,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深度报道的道路。

2.2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1) 深度报道缺乏评论

当前,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普遍存在注重叙述而缺乏评论的问题。一些媒体在报道时, 过于注重选题的新奇性及表现手法的夸张, 而忽视了对事件的思考。中央电视台更是明确指出, 对事件的报道只是为了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 并没有标明自身的立场与态度。例如, 《焦点访谈》节目, 该栏目在近些年批评力度严重不足, 应景选题却是逐年增加, 比如对《有你才幸福》这部央视电视剧分析就是应景和宣传的文章。

(2) 主观倾向性过于明显

各级电视台在很多都存在一定的主观倾向性, 不能很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比如, 有的电视台只走歌颂路线, 仅仅报道宣扬英雄事迹的新闻事件;有的电视台只做批判性报道, 专门报道负面新闻, 以提高栏目的收视率。

(3) 记者自身素质有待加强

一些记者往往为了凸现自己在镜头前的形象而陷入“自我表现”的误区, 总会喜欢在提问的时候, 不忘在镜头前表现自己, 比如, 通过不断地提问、追问甚至逼问的方式, 来塑造自己的“名嘴”形象。更有甚者, 个别记者竟然完全不顾自己采访的任务, 借题发挥, 本末倒置。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应对策略

3.1树立以电视观众为中心理念

现阶段, 各个地方电视深度报道栏目, 逐渐关注社会民生, 开始真正面向他们的观众。当前的大众传播活动, 受众群体开始崛起, 他们已由被动接受逐渐转为主动选择, 并且希望平等地参与交流和对话。观众本位时代的来临, 意味着运作深度报道栏目, 就要立足于电视观众群体, 加强与观众的沟通交流。新闻记者要全面深入生活, 真正触摸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总之,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制作必须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 与观众面对面地实行交流和对话, 并逐步由过去单一的宣传功能转变为复合型的传播模式。

3.2坚持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新闻报道应坚持客观性, 站在中立的立场报道新闻, 使受众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真实的认识。然而, 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中的人的角色, 是无法完全避免人的情感表达的, 而且新闻工作本身就具有惩恶扬善的工作原则, 带有主观性的态度在所难免。情感的表达必须要有一个“度”, 一个基于对新闻事实尊重的度。总之, 新闻工作者既要主动深入新闻一线亲自做采访, 把新闻事实原原本本传达给受众, 同时又要从事实本身跳出来, 体现“人”的特质, 展现新闻报道独有的魅力。

3.3加强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工作

3.关于新闻的几个问题 篇三

随着对“纸包子”事件的后续处理,不难看出政府和新闻部门对于这次事件的重视,以及对假新闻的严厉打击,这些针对这一假新闻事件的处理不应该成为日后新闻工作者只敢报喜不敢报忧的理由,笔者近日在网络上看到一篇题目为《严打假新闻 宽容错新闻》的文章,文中提出:“我们在喊新闻打假时,应弄清‘虚假新闻’和‘出错新闻’之间的区别。我们不能将出错或失实新闻划入假新闻行列。尽管有时候它们的危害与假新闻一样大,但它们仍有本质的区别。新闻造假是蓄意造谣惑众,无中生有,误导社会,是一种欺骗罪行。而新闻失真或出现错误大多数时候是技术问题或责任心问题,它不是有意造谣,无中生有,它是过错不是罪。我们都同意这样一句话: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同样,媒体不是神,没有哪一家媒体敢保证自己的报道不会出现一点错误,因此,新闻报道出现错误是再所难免,是可以原谅的。而新闻造假却是不允许的,是不可原谅的。新闻因错可以道歉、更正,但新闻造假不是道歉可以解决的,必须绳之以法。”“目前,各地都在新闻打假,对此我一百个同意,但有一个担心,一些人会不会将新闻打‘假’的外延无限扩大,由此来对媒体求全责备。当媒体被要求不允许出‘错’时,它可能就会在怕‘错’中失去勇敢求‘真’的精神。”

在我国是否应该如同上文作者所说的“严打假新闻,宽容错新闻”,如何严打,如何宽容,最为重要的是如何界定区分假新闻和错新闻,这引起了笔者对于打击假新闻这一问题的再思考。

关于假新闻的定义和其形成原因

所谓假新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严格定义,但是作为与新闻真实相对的假新闻,笔者认为即为新闻失实。在实践中,新闻失实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中外新闻界,并且带有普遍性和顽固性的特点。几乎有媒体报道,就伴随着新闻失实。可见这一顽症的存在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根据人大教材《新闻写作教程》对于其形成原因的概括,主要包括:

1、体制性失实,是指某种价值观对于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造成的失实。

2、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经济利益对于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造成的失实。

3、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这是从媒体和报道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与新闻失实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其中,故意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道报道的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的成分,但是却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非故意失实,也称为业务性失实,指的是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可见,无论是假新闻,还是错新闻,都应该归结为与新闻真实相对的新闻失实,而上文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应该指的是从新闻失实的主观方面来对新闻失实进行区分,从而区别对待。可见,如果上文作者的观点可行,那么在现实中,新闻报道者的主观因素就成为了区分的关键。

故意新闻失实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故意新闻失实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激烈的报业竞争。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吸引读者,提高报纸发行量,刊登有炒作价值的新闻。这些新闻多是“追求轰动效应”之作,多是“争奇猎怪”之作。而另外一些报纸看到竞争对手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或者手段后获取了巨大经济收益,便又纷纷效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达到一种泛滥的地步。因此,有意无意的误传、炒作假新闻现象时有发生。

对受众的迎合。一些报纸为了能够让更多读者来关注自己,或者使自己的传播达到更好的效果,记者、编辑必然会按照受众的文化水平、喜好来选择相关内容。受众的文化素质、动机和需求,对于报纸的品位和风格有着相当大的反作用。那些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屡屡出现,就是因为这类新闻存在着一定的读者市场,从一个方面促成了假新闻的泛滥。

网络的宽容与开放。网络凭借其与生俱来的优势,正在逐渐取得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和优势,借助网络获取新闻信息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大,上网阅读新闻将成为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以及对于点击率的看重,导致了虚假的新闻四处可见。网上新闻信息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可一些报纸的记者、编辑为了省力和偷懒,过分依赖网络,很多稿子不经核实,从网上直接搬过来就上版。

新闻造假的轻而易举。假新闻屡禁不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新闻太容易造假。任意取个名字(还会煞有介事地宣称这是化名),随意给当事人安排一个籍贯、年龄、职业、长相,再胡乱编造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搞个深度报道,请某位子虚乌有的专家、学者谈谈对此事的反应和看法,或者搞个跟踪报道,随便说说这事儿最后是怎样解决的,还可以对这事儿进行“认真的剖析”和“严肃的思考”等。我国的新闻制度对于匿名并没有明确的限定,不像美国明确地规定了在新闻报道中只有某几类特定的人群可以匿名,所以导致了编新闻十分容易,而核实新闻则较为困难的现象。

这些原因导致的故意失实对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的破坏可能比非故意失实更为严重,但是新闻真实不仅包括事实真实,还要求本质真实。本质真实指新闻要全面反映情况,要对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质做科学的揭示,涉及到新闻的深层因果关系、意义价值等本质内容。童兵教授在其《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是这样定义的:“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另有学者认为,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其连续报道要反映整个现实真实。可见,不能将错新闻排除于假新闻之外,错新闻应该为非故意失实,同样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本文的观点

笔者认为,尽管两者都属于新闻失实,但是区别对待也有其道理所在,因为

如果真如专家所倡议的,中国新闻界应建立一个“逐出行业”的制度,取消新闻造假者今后在任何一家媒体就业的职业资格,制定假新闻惩罚办法,对刊发假新闻并造成严重后果及恶劣影响的媒体给予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达到提高媒体整体素质的目的。

但是正是因为制造假新闻要承担民事乃至刑事法律责任,通过法律来解决,那么很容易在一些情况下,新闻报道者将成为永远的被告。在我国,新闻从业者进行舆论监督时,由于种种的原因,并不容易掌握确切的资料和信息,大多数不是媒体有意造假,而是媒体或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或因采访不全面,或因为用词不当,或因为细节不准确等原因造成新闻部分失实。所以,如果再不对新闻失实的故意和非故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别对待,那么就等于给一些被批评和监督对象提供不应有的“法律支持”,使得一些被批评或被监督对象将媒体的这些“无意过错”放大为“新闻造假”,从而造成中国的媒体永远处于被告的尴尬局面,这对媒体是不公平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媒体的舆论监督能力。

在《严打假新闻 宽容错新闻》一文中,作者提了一个区别对待的例子:“举两个例子供参考:一起是亵渎《古兰经》报道。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承认有关古巴关塔那摩美国海军基地亵渎《古兰经》的报道是不准确的,他们‘对报道中任何不准确之处表示歉意,并向由此事引发的骚乱受害者和受到牵连的美国士兵表示同情’。因为这个报道属于错误报道。因此,媒体只要公开道歉和承认错误就可以了,而不需要承担‘假新闻的罪名’。”

“但造假新闻就不一样了。2004年,美国销售量最大的报纸《今日美国》主编凯伦·尤尔根森于当年4月20日突然宣布辞职,原因是该报著名记者杰克·凯利卷入伪造和欺骗丑闻,在此之前2003年,《纽约时报》双雄也卸任,原因是一名年轻记者在《纽约时报》刊登的多篇新闻报道中做假,丑闻曝光后将近一个月仍未平息,致使《纽约时报》这家美国最具影响力报纸的主编豪厄尔·雷恩斯和高级编辑杰拉尔德·博伊德5日同时宣布辞职。《今日美国》主编和《纽约时报》双雄所以要辞职,是因为他们的报纸出现了造假新闻。不是道歉就可以解决的。”

笔者认为,对于故意的新闻失实的严厉惩罚甚至是法律制裁,对于非故意失实,各新闻媒体可以借鉴《北京青年报》的一次做法。2003年6月30日,《北京青年报》A叠第二版出现一个加框的小栏目“本报更正”,对该报6月28日和29日消息中出现的差错提出更正,并为此向读者致歉。同时,该栏目还告诉读者与之联系的E-mail地址。这个不起眼的栏目,至少反映了该报的编者又新添了一份新闻工作的职业意识,令人感到欣慰。7月1日,该报发表消息《性骚扰案起诉理由与性无关》,纠正了此前北京众媒体炒作的“北京性骚扰第一案”报道的差误(应是名誉权案),以更正和对读者道歉等方式进行弥补。当然,这决不是纵容非故意过失,因为非故意过失对于媒体形象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但是对于非故意失实的认定,应该有严格明晰的规定,不能使非故意失实成了造假者免责的借口。对于具体如何从主观角度进行认定,这也是一个在实践中较为复杂的程序,笔者建议采用主张免责者举证的规定,即由被认定的主观造假者举出自己是非故意失实的证据,负举证责任,如果不能举证,则应该承担故意失实的责任和惩罚。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研究生)

4.关于新闻的几个问题 篇四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重点知识80问帮助考生深入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内容,《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是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下面我们就来梳理其中的重要内容。

46、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答: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

(1)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2)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3)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47、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本文由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5.关于新闻的几个问题 篇五

签订黑白合同 按实结算付款

2003年9月28日,臵业公司与环宇公司签订臵业涂山花园建设工程补充协议一份,约定由环宇公司承建臵业涂山花园中总平面图划分标段的1、2、3、5、6、7号楼、会馆(地下停车场)、幼儿园工程。该协议第六条同时明确,本协议作为合同文本的补充条件,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原招投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与合同文本及本补充协议有抵触的,以合同文本及本补充协议为准,当合同文本与本补充协议有抵触的,以本补充协议为准。2003年11月27日,臵业公司发布招标文件。应臵业公司的邀请,环宇公司作为投标人参加了投标,并以总造价下浮5.25%中标。2003年12月28日,双方订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份,合同载明:由环宇公司承揽施工臵业涂山花园I标工程,工程内容为总平面图划分段内的1、2、3、5、6、7号楼、会馆(地下车库)、幼儿园,承包范围为施工图范围内的建筑工程、水电安装工程,合同工期是2003年12月28日至2004年10月28日,总日历天数为300天。并明确双方于2003年9月28日签订的补充协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本的补充内容,其法律效力大于合同文本。

后环宇公司依约施工,工程也竣工验收。2008年5月18日,环宇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按照招投标合同结算工程款,工程造价为4837万元,臵业公司已支付3289万元,尚有1548万元没有支付,请求臵业公司立即支付。

法院经审理认为:案涉合同为“黑白合同”。在臵业公司进行招投标以前,双方就已于2003年12月28日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换言之,“黑”合同在先,“白”合同在后,白合同实际上是双方当事人串标的结果,是双方当事人为规避行政监管而签订的虚假意思表示的合同,对双方均无约束力,黑白合同均是串通的结果,均应当认定无效。因此本案不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以中标合同作为工程价款的结算依据。结合双方当事人的约定,明确“黑”合同的效力大于中标合同,而且双方在实际履行过程中,也是按照补充协议而非招投标合同,因此结合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和实际履行的情况,应当按照补充协议作为结算依据。据此,对环宇公司要求按照招投标合同进行结算的请求不予支持。【案例二】

内部承包实为挂靠 对外责任自己来挑

绿地公司系会展中心工程的总包方。2008年3月1日,绿地公司与史某签订《会展中心工程内部承包协议书》,约定:

1、史某以包工包料包施工方式向绿地公司承包会展中心工程的全部施工与管理,绿地公司按审计总价的2%收取管理费,余下的工程款归史某所有包干使用;

2、绿地公司为史某刻制发放本工程所需项目部相关用章,并交史某使用,史某不得使用未经绿地公司核准备案之用章用于本工程的生产经营活动,史某不得以公司项目部用章对外签订合同;

3、绿地公司按建设方每支付一笔工程款,在扣除相关管理费等费用后支付第三人。协议签订后,史某将上述工程中的脚手架及其辅助工程交其同乡张某承包。施工过程中,张某从史某处陆续领取工程款人民币21万元。后张某完工退场。2009年1月22日,史某在张某制作的《项目工资清单》上签字并写明“同意支付”,并在承诺书上加盖了绿地公司项目部图章。后由于史某未支付上述工程款,张某于2009年1月24日至绿地公司要求付款。由于春节将至,绿地公司为解决纠纷,要求史某先向绿地公司出具300万元的借条,然后绿地公司将款项支付给张某。此后,张某因继续催促支付剩余款项未果而诉至法院,请求判决绿地公司支付工程款29万元。法院审理中张某又要求将史某作为第三人,并要求绿地公司和史某共同承担支付上述工程款的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史某从绿地公司处承接案涉工程项目,虽然是以内部承包合同的名义,但是双方当事人不存在实质的内部关系,史某不是绿地公司的员工,绿地公司也未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对史某提供支持。因此,所谓内部承包合同实际上是一种挂靠关系。史某承接工程后将其中脚手架及辅助工程交张某施工,虽然未订立合同,但双方存在分包关系。本案中,史某对所涉工程款项已经予以确认,故其应向张某支付相应工程款。绿地公司与张某采取挂靠方式承包工程,违反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也应就张某主张的工程款承担付款责任。张某要求绿地公司及史某支付工程欠款的诉请依法有据,予以支持。【案例三】

违反最低保修期限

约定保修期限虽满

质量责任仍应承担

二建公司与众心公司签订《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由二建公司承建众心公司办公大楼。合同约定工程保修期为一年。后工程经竣工验收并交付众心公司使用。众心公司对大楼进行装修投入使用后,大楼随即出现诸多质量问题,众心公司遂停止支付剩余工程款。二建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众心公司支付剩余款项。众心公司以工程存在质量问题为由予以抗辩。经鉴定,工程存在以下质量问题:屋面、三层平台裂缝、渗漏;卫生间渗漏;墙面和窗边渗漏。质量问题系施工所致。修复费用鉴定为15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建设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

(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

(二)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

(三)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

6.关于新闻的几个问题 篇六

《关于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

新出联〔2012〕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扫黄打非”办公室、驻局纪检组监察室,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报刊主管部门,中央各报刊出版单位:

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连续开展打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新闻出版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初步治理。但是,社会上利用或假借新闻采访活动牟利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仍然比较突出。为进一步打击真假记者以“曝光”为名进行敲诈勒索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新闻采编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决定自2012年5月15日至8月15日在全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的专项行动。本次专项行动打击和治理的范围包括:社会机构或人员假冒新闻单位或新闻记者搞所谓的新闻采访活动及利用“采访”活动敲诈勒索;新闻记者利用采访活动牟取利益,接受企业和公关公司“红包”;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搞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级执法部门要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开展查处“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专项执法行动

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扫黄打非”办公室和驻局纪检组监察室要高度重视本次专项行动,要按照本通知要求成立行动领导小组,组织联合工作组,研究制订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省为单位集中开展查处“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专项执法行动。本次专项行动要严厉打击假记者的非法采访活动,严肃查处报刊出版单位搞有偿新闻,严格处理新闻记者搞“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违法活动,坚决维护正常的新闻采访秩序,切实保护新闻记者合法的新闻采访权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新闻宣传,拓宽监督渠道,为开展专项行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通过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发布开展专项行动的工作部署,广泛宣传境内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必须持新闻记者证采访的管理规定。针对煤炭、医疗、食品等事故多发行业和城市郊区、乡镇等案件高发地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宣传新闻违法活动的主要特点、防范办法和核实记者身份的方式方法。设立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积极受理群众举报,认真核查举报问题,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严格保密。组织媒体报道典型案件,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和群众支持,为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壮大声势、营造氛围。

2.严格执法,相互配合,坚决查处“新闻敲诈”、有偿新闻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新闻记者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涉及假报刊、假记者、假记者站的案件,由“扫黄打非”部门立案查办。纪检监察机构要做好信访督办、案件协调工作。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强案件线索收集,确立一批重点督办案件,集中力量加大打击和治理力度,严肃查处一批“新闻敲诈”、有偿新闻的典型案件。各地各有关部门所掌握的案件线索和需要办理的其他事项,凡不属于本地区本部门管辖范围的或需其他地区和部门配合的,要及时向相关地区和部门通报。

各级执法部门核查新闻违法违规行为,要按程序收集录音、录像、收据等相关证据,做好调查询问笔录,确定具体行为的性质分类处理。对持假证件违规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应依法收缴证件,做出处理并记录在案;对查实的新闻采编人员违法案件且已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并根据《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办法》,及时报新闻出版总署依法做出限业或禁业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3.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及时组织督导检查,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把严查“新闻敲诈”和有偿新闻与开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规范新闻采编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结合起来,主动争取宣传部门、纠风部门、公安机关的支持,必要时采取联合行动。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扫黄打非”办公室、驻局纪检组监察室要对重点地区的工作部署、任务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新闻出版总署、驻总署纪检组监察局将联合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有关部门派出检查组,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各地。

二、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认真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切实纠正报刊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问题

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监督报刊出版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切实加强对所属报刊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报刊主管、主办单位要认真履行对所属报刊及其从业人员的管理职责,组织部署所属报刊出版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和本通知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检查所属报刊记者站的工作情况,督促报刊出版单位认真自查、严肃整改,审核报刊出版单位的自查自纠工作报告。

报刊主管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屡次出现记者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新闻敲诈”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主管单位要追究报刊出版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等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主管单位要依法追究报刊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及时调整和充实领导班子。

三、报刊出版单位要认真贯彻有关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管理,自觉抵制有偿新闻、“有偿不闻”

报刊出版单位及其采编人员要认真对照中宣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和《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等要求,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自觉抵制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坚决清退存在不良行为的采编人员,就以下7个方面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并形成书面报告报主管、主办单位。

1.本单位及采编人员是否存在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等问题;

2.本单位采编人员是否存在接受采访、报道对象或公关公司的礼金、有价证券等问题;

3.本单位新闻记者是否创办或参股文化传播类、广告类、公关类公司,是否在上述公司或社会中介组织兼职取酬;

4.本单位是否存在以新闻报道形式刊载广告问题;

5.本单位是否存在因刊载正面新闻报道或不予曝光负面新闻而向采访、报道对象收费问题;

6.本单位是否存在新闻报道和经营活动未分离问题,是否完全做到采编和经营人员分离、业务分离和部门分离;

7.本单位采编人员是否参与广告、发行等经营业务。

各报刊出版单位要在自查自纠基础上,建立健全举报及投诉的受理、核实、处置和反馈等程序机制。要在网站上长期公示所有持新闻记者证人员的名单、职务,在报刊上公布举报电话,安排专门部门和人员处理群众举报、投诉,及时公布核查处理结果。

四、专项行动的材料报送

1.报刊出版单位要对照本通知及相关规定,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坚决杜绝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本单位如有采编人员受到刑事处罚、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处罚,或者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应予限制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要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登记办法》及时填写当事人情况,报属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法做出处理。

2.中央报刊主管单位要及时组织部署所属报刊加强内部管理,坚决制止所属的报刊出版单位及新闻记者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并于2012年8月25日前将组织开展工作的情况报送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联系人:李伟,电话:010-83138673,传真:010-83138275。

3.各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及时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2012年8月25日前将总结报送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联系人:李伟,电话:010-83138673,传真:010-83138275;各省(区、市)“扫黄打非”办公室要及时向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报送查办案件及开展相关重点工作情况,联系部门:举报中心,电话:010-65212870,010-65212787。

特此通知。

新闻出版总署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

中央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

7.关于新闻的几个问题 篇七

特定的节假日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此, 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 即特定节假日的报道策划。例如,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及其报道, 主流媒体就浓墨重彩大做策划。现在国庆节已经过去, 还有多少新闻报道留在读者的印象里呢?这就很难说了。新闻是易碎的, 也是速朽的。但我愿意相信, 只要是好的报道策划, 一定会留在关于节日的记忆里。节假日新闻策划最大难点在于:年年节相似, 新闻难出新。正因为是大家年年都要做的功课, 所以难以出新。我们从新闻媒介中获得的节日信息陈陈相因的太多, 有创新意义的太少。下面分析2014年国庆报道策划的一些案例, 供大家参考。

(1) 关于央视的国庆策划。2014年9月26日晚7:00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的名字叫‘国庆’”。当天在“开栏的话”中, 表明了策划者的思路:“今天, 我的名字叫‘国庆’”与大家见面, 关注这一特殊而又普通的群体, 他们有不同的人生经历, 却有着相同的家国情怀。聊起过往, 就有说不完的故事;聊起身边的变化, 更有说不完的感慨。” (1) 于是, 在整个节日期间, 我们从央视的报道中看到记者拿着话筒, 出入田间、地头、巷尾、家中, 采访一个又一个的‘国庆’们。是的, 统计表明, 全国名字叫“国庆”的公民有40多万, 尽管他们的职业、年龄和生活状态各异, 但其命运都与共和国联在一起。可以说, 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点, 而他们生活同一块国土上这是面, 在点与面的信息组合中, 我们听到了祖国前进的脚步声。对此, 尽管网上有很多的点赞, 但我还是要指出:央视“国庆”的报道, 从新闻报道策划追求创新的角度来看, 其实并无新意。这样的策划点子, 《重庆晚报》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做过。

不过, 我仍然发现央视的进步。策划虽无新意, 但记者的采访提问还是有进步的, 如问采访对象, “在你的生日中, 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最深刻”。这个提问的设计好在它的答案肯定是个性化的, 虽然同是生日, 但每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 回答肯定是不同的, 这就增加了报道的新鲜度, 这与近年流行的讲述个人经历的新闻潮流吻合。 (2) 同时, 不论受访者如何回答, 在他们印象里, 或多或少, 或深或浅的留下他们的人生与共和国相互联系的痕迹。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切入主题, 而不是生硬地给读者讲述爱国大道理, 就是进步。

记得2012年国庆节前夕, 央视推出特别策划《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幸福是什么?”记者街采, 面对各行各业的人, 见面第一个问题:“你幸福吗?”这个采访饱受批评, 原因在于“幸福”这个问题高度抽象, 没有边际。2013年国庆节这天, 央视的街采提问改成“你对爱国的看法”, 这样的提问也值得推敲。爱国是一种抽象的政治情感, 不太好直接回答。记得的只有著名作家王蒙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 王蒙说:“一说到爱国, 我们就会想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能忘记的。”那什么是自己的爱国感情呢?他说:“唐诗宋词代表中国心, 中华料理代表中国腹, 我对国家的感情是心腹感情。”我想, 只有像王蒙这样睿智的人, 才能够只用两句话就说清楚自己的爱国感情, 一般人是做不到的。[1]

今年国庆节央视的新闻报道策划, 在创新方面虽无突出表现, 但在采访环节还是有所进步的。

(2) 人民日报的国庆报道策划。《人民日报》“十一”当天的特刊为四个版,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 一如既往的严谨、大气、政治意味浓厚。首版以“中国梦”为主题, 第四版是赞美祖国的图片和诗歌。值得一提的是中间二、三版是个通版, 主题直接采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下面的内容是建国65年来国家在人民生活方面的进步:“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改入”、“更优美的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与以往对比, 《人民日报》国庆策划的主题更为宏大, 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事记、经济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等。今年的策划, 主题集中在人民生活方面, 感觉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我要点赞一下, 这就是进步。将主题具体到人人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事情上, 体现出新闻的传播规律。 (3)

(3) 北京青年报的国庆报道策划。《北京青年报》吸引我的只是一条消息。消息很短, 全文收录如下:

历年国庆日天安门清扫多少垃圾量

——2014年10月02日报道

北京10月2日电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来自环卫集团的消息, 截至昨天上午10点, 天安门地区共清理各类“垃圾”3.5吨。与去年同期清理的近5吨垃圾相比, 今年产生的垃圾量降低近30%。回顾往年新闻报道发现, 每年“国庆”节期间游客在天安门广场产生的垃圾数量, 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引发对国民素质的争议。

据环卫集团指挥调度中心主任张志强介绍, 今年参观游客量达12万人, 比去年同期的11万游客有明显增多, 但平均到每个人产生垃圾29克, 比去年的人均45克有明显降低。早上升旗仪式结束后, 150余名保洁员及部分环卫作业车清扫广场地面, 清除完毕后达到“席地而坐”的标准。 (4)

这个策划的妙处在于新闻后面的链接:自有新闻报道国庆当天安门地区垃圾惊人的消息以来, 引起人们对同胞文明素质的热议, 这种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 肯定不是一种爱国行为。有这样的报道已经七八年了, 垃圾数量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呢?看完新闻后不禁释然, 原来是逐年减少。这个策划没讲大道理, 用一个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小事说明了很多道理。我们可以说, 公民的文明素养提高了, 这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成就吗。我们还可以说, 老百姓到天安门看升旗, 完了还把垃圾带走, 他们是不是更爱国了呢?当然也是。

我个人特别欣赏这样的节日策划报道, 切口很小, 具体如微, 却寓意深刻。另外, 这个策划只是一条消息加一个背景链接, 所用新闻资源甚少, 以最少的新闻资源获得最大的传播效益。我们一定不要认为, 重要节日的策划一定要用多少版面才得以壮大声势, 其实大可不必。在新闻竞争中, 新闻资源多是一种硬实力, 但一味图多, 追求堆头大, 吓唬人, 这就不对了。新闻报道策划更讲求的是巧实力, 讲求的是题材和主题选择的精妙, 讲求的是思想观念的新颖。

(4) 新浪网建国65周年特别策划。大家知道, 新浪网是一家网络企业, 它本身并不是主流的新闻传播媒体。按照我国互联网法律的规定, 像它这样的网企并无新闻采访权, 只有转载和编辑新闻的权利。现在我们要看一看它在建国65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他们的编辑是如何发挥其聪明才智的。他们把主题聚焦在“家与国”的关系上。主题是“家·国的历程——小明和爷爷的故事”, 以一个虚拟的80岁爷爷和小孙子小明对答, 让我们看到了祖国65年来的沧桑巨变。

前言:65年的历程, 是国家从襁褓到壮年的历程。国家的发展历程是通过一个个家庭平凡生活演变呈现的。“家”的改变,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个国家的成长历程。

动画人物:爷爷和小明。

爷爷:1949年, 我才15岁, 和小明现在一样大。如今已是80岁的老头了。65年的生活改变太多。医疗、通讯、教育……就拿交通来说, 记得我15岁时, 和姐姐一起坐驴车去城里, 100多公里的路走了3天。

小明:那段曾经虐心的路已经通高速了, 开车一小时就到, 驴和马从此没有了存在感。

(画外音) 交通:65年来, 公路覆盖越来越广, 建国初期通车里程8.07万公里, 如今公路通车里程421万公里, 增长了52.5万倍。 (5)

往下依次是饮食、娱乐、出国、军事、法治等方面的变化。其实小明和爷爷的故事, 也是国家的故事。

我个人认为, 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表现, 新浪网的策划并未提供新鲜的启示。不过, 它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新意:以动画形式设计爷孙俩对答, 这一报道形式非常有创意。如果内容上不能出新, 就要力争在表现形式上出新。形式创新也是我们策划的目标之一。

二、节日报道策划如何出新

节日报道策划最大困难在于难于出新。如下面一个策划案例:

今年国庆, 有媒体策划“国庆放假哪里好玩”这一专题报道, 题目是“重庆版12星座国庆邂逅地”。导读说:你是哪个星座的人, 你就可以在哪个风景区邂逅爱情。例如, 你是白羊座, 你会在长江三峡邂逅爱情。后面还标注:艳遇指数为四颗星。这说白了不就是旅游景点的推介吗, 不过是变了一个说法而已。我上网一查, 竟有500多篇各地关于星座邂逅地的报道。天哪, 这也太雷同了吧。同日, 《重庆商报》也做了“国庆放假哪里好玩”的报道, 题目是:“既然到哪都堵, 不如‘宅’在家里——重庆城里也有好玩的地方”。两相比较, 孰优孰劣, 大家自有结论。 (6)

新闻报道策划的要义在于创新, 策划方案的报道效果如果不能出新, 那策划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如何让节日报道做出新意来呢?这是策划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媒体在重要节日策划安排上, 特意提高策划人员的奖金, 用钱来刺激积极性, 这当然是好事。但说到底这又不是钱的问题, 我以为还是策划思路的问题。我们做特定节日的报道策划, 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从历史的深度来做。一是从地域的广度来做, 也即时间和空间两个量度来做策划。现在我们需要寻找一些创新的方法。

(一) 在策划思路上创新

(1) 在历史与现实对接的时间点上做文章。特定节日大多是历史形成。关于节日的报道必须要介绍历史的由来和意义, 按照时间运动的轨迹, 反映一个历史的进程, 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问题在于, 如果年年都围绕历史那点事做文章, 从历史到历史, 那报道的内容肯定是难于出新的。因此, 我们需要改变思路,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的时间点上做文章。一方面我们肯定要去追寻和怀念历史的足迹;另一方面, 我们要把节日纪念的时间点落在今天的现实中, 这不就有新意了吗。例如, 建国65周年国庆与64周年国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新的一年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有许多亮点, 如全面改革深化、反腐倡廉成果彰显等等, 都是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果纪念国庆的时间起点在1949年, 那策划的时间落点就在2014年, 让历史与现实的对应直接碰出新意来。具体的建议是:

第一, 借历史的由头做今日之文章。既然落点在于今天, 我们还愁找不到新闻吗。例如, 前叙新浪网2014年国庆报道策划“家·国的历程——小明和爷爷的故事”, 借一个80岁爷爷和小孙子小明对答中, 让我们看到了65年来国家在交通、饮食、娱乐、出国等生活面上的沧桑巨变。第二, 在旧闻与新闻切入点上做文章。2000年12月, 我们即将迎来新世纪的元旦节。新华社推出一个颇具创意的栏目“世纪旧闻新续”, 以1900年12月的报纸内容, 与今天的现实相对照, 新闻性由此显著。例如, 《忍看舟车苦喜今日多坦途》 (12月19日) , 通过去100年前的这一天上海《新闻报》的报道, 从北京到上海需要10多天的艰难旅程。而2000年的12月19日京沪高速公路开通, 全程只需10多个小时。这种时间上的对应, 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2]

(2) 在历史与现实对接的空间点上做文章。一个区域性的新闻媒体, 年年节日策划总是在本区域范围内做文章, 局限在本区域之内, 难于出新。同理, 一个全国性新闻媒体, 总是以综合方式报道全国的节日情况, 局限在综合方式内, 也难出新。区域性媒体突破本区域与更大的空间相对接, 从一个报道点发散到更多的报道点;全国性媒体突破综述式报道与更小的空间相照应, 由很多点集中到一个点, 这都是一种着眼于空间感的变化, 自然就有新意存焉。

其一, 区域性媒体出新。2000年12月29日, 《杭州日报》周末版推出了精心策划的“世纪特刊”。通过向六大洲的杭州籍人士约稿, 搞了一个“来自六大洲的祝福”专版。同样的思路, 《南方日报》把记者派往祖国的东南西北, 以数字化手段在第一时间报道各地喜迎新世纪的盛况。同时通过互联网向全球100多位风云人物送去新年的祝福。他们把这次策划命名为“数字记者世纪大行动”。[2]其二, 全国性媒体出新。为什么每项次策划都一定是大而全的综合思路呢?今年《人民日报》国庆特刊策划专门聚焦于国家在人民生活方面的进步, 而不是如同过去着眼于宏观视角——反映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的进步, 现在由多点聚焦到一个点, 这是一个颇有新意的变化。2005年《人民日报》在国庆报道中刊文:《新疆变“小”了 (咱们新疆好地方) 》说的是新疆居民出行便捷了。全国性媒体当然也能在节日策划中, 聚焦区域性问题, 反映区域性成就。

(二) 在策划视角上创新

建设成就的宣传是20多年来国庆报道的一个特色。但纵观这些年的策划, 我个人认为多是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等“硬”件上做文章, 而在“软”件方面, 即观念更新、生活习惯等方面报道不足。我们应该从“软硬平衡”的角度, 尤其现在需要多从“软”的、“小”的角度来做策划。

(1) 以小见大折射祖国的变化。与报道宏观成绩、宣传建设成就不同, 通过表达个人感受, 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祖国前进的微观变化, 就是一种创新。这个思想定位于:与祖国发展相联系的“我”。虽然说的是一个“我”, 但其实代表的是大多数。于是我们看到近年节日报道中的个人征文, 如“晒晒我们家的那点事”, 就很有意思。

(2) 用受众看得见的事实反映变化。通过分析发现, 凡是做得好的策划都有一个显著特点, 即选择报道题材和报道角度时, 不是从抽象的道理出发, 而是选用那些具体实在的事实, 让受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让事实说话。今年国庆节《北京青年报》“历年国庆日天安门清扫多少垃圾量”为题的报道, 就非常具体实在。一个扔垃圾的事, 不就是生活习惯问题嘛。然而, 就是这个事情, 人人感同身受, 而且谁也不能说它与宏大主题无关。所以它才能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三) 在策划形式上创新

报道形式主要是针对报道内容而言的。可以说, 前述都是围绕报道内容说事, 到了这里, 要说说报道形式问题。它也是节日报道策划出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报道形式的出新, 即不同于往常的报道、写作和版面模式, 将有新意的内容完美地表现出来。当然, 形式的出新也不是孤立的, 它必须服从于内容的表达。我们需要吃透内容, 用最贴切的方式, 将特定日报道策划做出最美的效果来。

(1) 在编辑方面出新。年年过中秋, 套路总相同。从月饼的由来到亲人的相互祝福。但一个好东西老是重复, 就很不是滋味了。新浪网读书栏目关于中秋节的策划, 就很有创意。

导语:又是一年中秋近。名家笔下的中秋节, 更令人神往。

施耐庵在《水浒传》第1回提到“宰了一腔大羊, 杀了百十个鸡鹅, 准备下酒食筵宴。”曹雪芹在《红楼梦》写道:“当下园子正门俱已打开, 吊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香, 秉着风烛, 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 人气香烟, 晶艳氤氲, 不可形状……。老舍在《四世同堂》里说:“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 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 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 那么蓝, 那么亮, 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 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冰心的《中秋前三日》里说:“我的朋友, 正是‘花好, 月圆, 人寿, ’何来惆怅?便是将来离别, 今夕何夕, 也须暂忘!”余光中的《中秋》中说:“一刀向人间, 剖开了月饼。一刀向时间, 等分了昼夜。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 要一刀挥成了残缺?”流沙河诗歌《中秋》云:“啃完春, 啃完夏, /晚归忽闻桂花香。/屈指今夜中秋节, /叫贤妻快来窗前看月亮。/妻说月色果然好, /明晨又该洗衣裳, /不如早上床!”…… (7)

可见, 中秋节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还寄托着人们的遐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一想, 其实可供策划的方式是蛮多的。

(2) 在版面设计上出新。版面是一张报纸的门面, 受众可以在5秒钟内决定它的第一印象, 同时决定了取舍。新闻界都很重视报纸版面的设计或者是电视节目的包装, 虽然它们只是形式上的因素, 但它们对读者视觉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是很大的。今年国庆节的策划案例, 在前面选用了一些版面照片, 聊可说明。一般而言, 报纸的版面风格的共性是:主题集中, 头条醒目, 图文搭配但以图片为视觉中心, 色彩鲜明, 印刷精美。都市类媒体还多一些追求, 即趣味性和人情味。《重庆晚报》2006年10月1日的版面就别具特色, 不仅在头版刊登了开篇图片与寄语, 还在右边将国庆看病、国庆出游这些本应刊登在其他版面上消息, 发在一版。一版除导读和一个头条外, 整版全为国庆消息。突出节日看病、出行等内容, 显示出该报以人为本的办报理念, 这是版面因素的创新。

抽象一点说, 什么是节假日新闻报道策划的创新呢?其实变化就是创新: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上寻找变化, 同时变化中寻找新的方法和规律, 两句话而已。最后提醒一点:特定节日都是固定的, 媒体完全有时间提前进行周密策划。一定要打好提前量, 尤其是在版面多、人员多、材料多、变化因素多的情况下, 提前做好新闻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马大哈, 临时抱佛脚, 是会错失策划报道机会的。

参考文献

[1]于王蒙.中国天机[M].安徽文艺出版社.

8.关于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新闻传播 人文关怀 措施

现今新闻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从报道内容上发生了改变,将视角转向受众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报到都市报,从广播到电视,从理念到实践,各大新闻媒体纷纷采取平民视角,讲究基层体验,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人文关怀”是从国外学术界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了,而对人的精神关怀失落了,即“物质丰裕、精神家园荒落”的现象提出的。现在的新闻报道,提倡人文关怀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这是对人的真正含义进行反思后的一种回归。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加深了对生活的体验,加深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了解,从而进入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感悟。要使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真正进入人的视野,需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渗入人文关怀,不仅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物质层面上体现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关怀,还要从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更应从文化、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

一、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匮乏

在对弱势群体的整体关注面上,还存在着不够全面的地方。弱势群体本身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这决定了对其报道不是一个简单的报道与否和报道多少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报道领域开发的问题,要创办一批全新公益栏目,设立固定时间,定期播出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培养从事此类报道领域的专职媒体工作人员。国内此类的节目已经起步,但是总体上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二)新闻伤害

新闻工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同时都希望避免发生新闻报道以外的失误及伤害。但遗憾的是伤害仍然时有发生。例如1999年抗洪抢险报道中在树上被困了几十个小时的小女孩江珊,由于长时间在洪水里浸泡,她的身体在镜头里清晰可见并在新闻报道中反复出现,对一个小女孩而言已经是一种伤害了。虽然这一镜头的运用没有恶意,完全是真实的记录,但是如果能考虑得再周全一些,也许这样的好新闻伴随的不会是一种无心的伤害。事实一经媒体报道,产生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很多小细节会由于媒体这一特殊的载体而无限放大。

(三)馈赠姿态

新闻媒体为生存状况不佳的弱势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舆论上的支持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因为新闻媒体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而在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一种馈赠的姿态来施予受助人的话,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文关怀的本意。这种姿态会直接影响到新闻工作者在处理新闻事件过程中的立场与定位,高高在上的馈赠者的心态必将危及公众对于媒体工作者的信任与支持。

二、强化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的措施

(一)让新闻报道更赋有人情味

如果媒体能够阐述时事政治、财经科技等新闻的重要意义,既传递事件的内容,又传递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与特定社会文化相关的文化意义;既及时反映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又能传递出这种变化对人的生存、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强调事件对人们的利害关系,人们就会更关心,也更能从新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将硬新闻“软化”,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发掘新闻对人们的亲近性和“人情味”,是新时期增强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

(二)及时满足现实受众的迫切需要

新闻人要深入社会实际,深入第一线,才能反映出真实而鲜活的内容,反映出人们的具体状态,满足现时代人们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新闻传播就应该紧紧围绕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迷惑,人们的困惑,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肯綮,真正体现出媒体对人的关怀。尤其要做好对后富者的支持帮助和指引,一方面在心理上给予其关心和抚慰,给予其切实的鼓励和指导,而不是一味忽略其落后的生存状况,展现虚幻的美好前景。要把握群众脉搏,重视媒体的受众热线及其他反馈途径,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民生民情。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出台、意义效果和民众反映,这样才能做出上通国情、下传民意的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媒体。

(三)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之中

社会主义的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要满怀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调动广大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要以人为本,努力反映群众的意志和要求,把人文关怀的精神体现在思想政治导向之中。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要求,新闻传播事业应该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也就是要承担起引导和启蒙的责任,而不能被短时的利益蒙住眼睛。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人文关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提高编采人员素质

编采人员的责任意识、审美情趣无时不刻地呈现在荧屏上、版面上,只有强化编采人员的人文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品位,才能在编采过程中,主动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各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之后,初步确立了新闻事业单位独立自主的法人地位,促使媒体在传播中更加注重“人”的因素,这就更要求新闻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作为一种职业操守去遵循。在与国家财政“断奶”的条件下,尽量引导和满足受众合理的、多样的人文需要,透过客观的物质现象,去关注人的社会行动、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提升媒體在受众中的公信力,以争取更大的受众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三、总结

总之,人文关怀是媒体新闻传播的进步与成熟重要标志之一,在媒体的竞争中,它将成为传媒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当代传媒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这不但是实现媒体本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余洪波.新闻传播应体现人文关怀[J].青年科学,2009.

[2]胡江洪.人文关怀与新闻传播[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上一篇:车险查勘定损培训方案下一篇:名人名言中英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