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进校园活动意义

2024-07-24

法制进校园活动意义(共11篇)

1.法制进校园活动意义 篇一

下西号学校法制进校园活动总结

根据《关于印发<玉门市教育系统法律进学校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玉政教发[2016]78号)的文件精神,按照上级的要求,我校高度重视这次“法律进学校”的实施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扎实推进学生法制宣传教育,使学生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并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下西号学校“法律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保障少年儿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我校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及时成立“法律进校园”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少先大队总辅导员为联络员,各处室负责人、年级组长、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全体任品德课教师为组员。领导小组成员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各项计划、要求和任务落实到位。同时,学校还将这次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相对应的领导监督制度。学校制定了“法律进校园”实施活动进度表和工作计划,加强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确保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依法治教、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职工的榜样作用。

我校把“依法治教、以身作则”工作作为开展“法律进学校”工作的前提,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较大的发展。首先,学校领导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其次,组织教师要掌握《教育法》、《教师法》、《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食品卫生法》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教育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格依法从教,自觉遵纪守法,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制定普法标语,各班粘贴法制教育宣传标语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宣传氛围。

电子屏滚动播放“弘扬法治精神创建和谐校园”、“法律咨询电话、等宣传标语,引导学生懂得拨打法律服务热线和青少年服务热线。找相关的法制教育宣传标语,粘贴在各班的教室里,充分让学生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的知法守法。

四、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法律知识读本》、观看普法光盘教育录象,加强法制教育。

针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学校及时组织各班学习《青少年学生法律知识读本》,要求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学校还组织全校师生观看普法光盘录象,加强法制教育。

五、进行法制教育宣传讲座、搞法制宣传教育墙报,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力度。

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以来,我校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利用法制宣传栏、学习园地、黑板报、挂图、电子屏、广播、视频等宣传学习法律知识,学校由少先队大队成立法律咨询与服务中心,由大队总辅导员王婧绢老师负责,营造浓厚学习气氛,在全校师生中兴起了人人学法律的高潮。学校组织全体师生由校长进行一小时的法制教育宣传讲座,还充分发挥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通过其联系下西号镇综治办秦辉霞同志、派出所所长朱龙同志到校开展法制讲座活动,使全体师生受益非浅,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还组织教师学生宣传小组搞法制宣传教育墙报,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

六、利用品德课,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先组织本校的任品德课的教师开一个小会,传达学校的意图和计划后,组织任品德课教师每周利用品德课上一课时法制教育课。学校领导要进行监督和检查。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有效地开展法制进课堂,如一年级上“我们身边的垃圾”一课让学生就身边的垃圾问题进行交流,联系课文中的《美丽的小路》我做校园美容师的活动,创设口语交际。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法律知识,培养了学生爱环境的好品质。中高年级上“法律知识伴我行”一课,以学生路上的安全和上网安全教育,通过法律知识进课堂活动我校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

七、利用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加强学生思想、法律、法规教育。每周一将由学校领导、总辅导员、结合我校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法律、法规教育。同时,还组织学生在国旗下进行主题演讲,宣传法制教育。

八、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法律宣传队伍。

学校要求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学生法制宣传员和3至5人组成板报小组,明确职责,加强管理,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法制宣传员队伍水平,切实发挥其带头作用。

九、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开展以班为单位的法律主题班会。我校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做到法律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一是开好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各班级根据学校制定的“法律进校园”主题班会周程表,结合本班实际,每周一个主题,让学生与“法律”交流,与“道德”谈心,引起共鸣。如四年级开展了《遵纪与守法》主题班会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明确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明确遵守小学生日行为规范,端正生活态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觉悟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积极促进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二是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比赛等。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推进“法律进学校”活动中,我们通过队会、班会等活动,促进学生认真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有关的法律,组织了守则朗读和法律知识演讲比赛等活动。如宪法、国旗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互联网上网管理条例、禁毒条例等,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三是举办法制报告会和法律知识讲座。“法制宣传日”举行升旗仪式进行爱国教育和法律教育,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朱龙同志到校给全校师生上法制课,校长、总辅导员、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法”,总之,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加强学校学生法制教育,是贯彻依法治校的重要工作。我们通过开展“法制进校园”工程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和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而且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离上级的要求,有些方面还是做得不够,我们决心力争做得最好。

玉门市下西号学校

2016年6月24日

2.法制进校园活动意义 篇二

法治教育革新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2011年11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 (2011-2015年) 》发出通知, 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 把握大局, 坚定目标, 大刀阔斧, 勇往直前, 大胆地进行法治教育的革新。现将本人些许体会如实汇录, 以待教育同仁交流探讨、批评指正。

一、求真务实, 创新法制教育模式

1.整合资源, 编写适合中小学生法律学科教材读本。现实情况是适合中小学生法律知识渗透或散见于中小学各学科教材中, 并不具备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编写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法律学科教材读本是深化法律进校园的必然要求。法律进校园就是要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法律思想、法律观念、法律意识乃至思维的过程。科学的、适合中小学文化水平法律教材读本是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可或缺的工具。

2.任人唯才, 设置法律课程专职教师。以往的做法是聘请司法界人员 (如, 法官、公安、律师) 到校, 每学期进行一次《法律讲座》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因公务人员工作繁忙或缺乏专业素质 (教育学、心理学) 而流于形式, 费时费力, 收效甚微。应该大胆启用法律专业人才担任法律课程的专职教师。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法学基础理论知识,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

3.严格制度, 把法治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列入学校课表, 并进一步纳入校园法制文化和办学特色规划之中。

二、拓展空间, 创造和谐的校园法制新环境

俗话说:“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古人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作为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 校园的法制环境特别重要。和谐的、人文的校园法制环境应该是民主自由、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所以就应该加强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法制宣传与法制文化环境建设, 例如, 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法制宣传专栏、法制辩论比赛、法制征文比赛、法制演讲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校园法制景观, 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遵纪守法, 关爱社会和他人, 陶冶学生的法律情操。

三、开拓进取, 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3.法制进校园活动意义 篇三

讲座采用检察官与学生互动式,主要围绕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趋势、学习法律常识的必要性、犯罪案件类型、以及如何规避违法犯罪行为对青少年的侵害四方面开展,以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向同学们讲述违法犯罪行为及不良习惯的巨大危害。在讲座中回答了分部学生的提问,该院检察官还向学校和学生赠送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书籍和资料,公布了该院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和救助热线电话。

法制讲座进校园活动是固原市原州区检察院针对原州区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特点重点开展的一项活动,是开展青少年维权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一项重大举措。在该院组织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调研中,发现在校学生案件具有以暴力性和侵财性犯罪为主,形式上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等特点。通过法制讲座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与学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达到有效遏制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发案率的目的。

4.法制进校园活动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据《20xx年道真自治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要求,深入开展中小学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各项法律法规,引导青少年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培养青少年法治信仰,努力使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加快构建平安玉溪、和谐玉溪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工作大局,坚持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努力使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理念上与时俱进,在方式手段上不断创新,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在措施上务求实效,努力提升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基本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为根本目标,贯穿于中小学法治教育全过程。要把握青少年成长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三、活动主题

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加快依法治国进程

四、活动内容

(一)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着力提高青少年的宪法意识。重点学习宣传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特别是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尊重和保障人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公民意识和爱祖国、爱人民的意识。

(二)突出抓好与青少年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着力增强青少年的法治观念。重点学习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家安全法》《国旗法》《食品安全法》《贵州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及《禁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中、小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逐步养成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民意识和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三)突出抓好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交通安全、环境保护、自我防患的意识及知荣辱、明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五、活动形式

(一)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征文竞赛活动。镇直各中小学、要组织学生开展法制征文竞赛活动,评出本校的优秀作品。并于7月30日前从评出的优秀作品中,向镇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5篇,由镇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县教育局、团县委、县关工委组织评选。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内容紧扣法制主题,篇幅在800-1500字左右。

(二)开展法制演讲比赛。镇直各中小学要组织本校学生开展法制演讲比赛,在评出本校优秀选手的基础上,推荐三名优秀选手,组队参加全镇青少年法制演讲比赛(具体时间届时通知)。要求脱稿演讲,使用普通话,演讲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三)开展法律进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推进法治教育进课堂,促进法治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开展好法制渗透式教育活动,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将法治教育纳入教师业务进修、培训、政治学习之中。

(四)开展法治校园创建活动。以平安校园建设为载体,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学校管理法治化、规范化。协助相关部门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切实保证师生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努力营造校园法治文化、和谐文化氛围。

(五)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模拟法庭、现身说法,举办法律学习兴趣小组、法治教育主题班会、编排法治文艺节目、观看法治教育片、印发宣传卡片和动漫手册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增强青少年学法用法的热情,培养青少年学法的兴趣,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在体验中增强法治观念。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办手抄报、墙报,使学生把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其他各科知识的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面,依法保护青少年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会、妇联、共青团、关工委、法律援助中心等各种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紧密配合,利用法治学校平台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为受到不法侵害的儿童提供法律服务,组织各镇举办“一本法治书、一场法治电影、一次法治讲座、一场文艺演出、一次法律咨询、一次法律援助”等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高防范危险、抵御侵害、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七)大力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制定规范性标准,加强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不断增加和完善法治实践模拟内容,完善法治教育功能,增强其法治教育基地的社会效果。充分发挥法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资源的作用,集中开展模拟法庭、重点安全剖析、图片展览等深受青少年喜爱、便于参与的法治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在体验中增强法治观念。要依托学校电教室和校外管理规范的网络阵地,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网络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负面影响。

六、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镇直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要把这项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创建平安玉溪、和谐玉溪,推进法治玉溪的重要举措。镇直各中小学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落实工作措施,搞好协调配合,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二)周密安排,务求实效。镇直各中小学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再安排,再落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5.法制进校园 篇五

一、指导思想

法制进校园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治校方略,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根据我镇普治办相关文件的部署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广泛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二、加强领导

成立法制宣传领导小组,由薛喜民校长担任组长,党政工少先大队负责人和班主任为组员。聘请我镇派出所的董建军警官为法制副校长。

三、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阵地建设

1、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学校法制建设,使法制教育成为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导处抓好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确保每月安排法制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一学期不少于4课时,并组织授课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各班除了落实课堂教学外,还要在班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法制教育。

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依托派出所、司法所等机构,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开展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3、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 依托家庭、社会和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关工委、团委等组织,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法制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4、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和违法经营的商业摊点,净化校园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三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抓好教师队伍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和法制教育水平。切实把工作能力强、思想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关心爱护学生的 优秀教师吸收进班主任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聘请法制副校长董建军(包村民警),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积极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社会实践及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搞好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合格小学生。

四、工作步骤

“法制进校园”活动是落实“五五”普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从现在开始,到年底结束。我校的“法制进校园”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5月)学校结合我镇普治办文件精神,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对“法制进校园”活动作出部署要求,广播站、宣传栏等开辟“法制进校园”活动专栏,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广泛深入的发动宣传。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各处室、各教研组结合实际,根据学校制定的“法制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典型培育工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推动“法制进校园”活动的全面开展,学校将适时组织专项检查。

(三)总结阶段。(2009年12下旬至2010年1月上旬)学校将根据检查情况对各种活动中成绩突出、表现优异的班级、个人予以表彰。

6.法制安全进校园 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俗话说“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是我们永恒的旋律。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能否安全、健康的成长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前途。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但有些人往往却因为一时贪玩和疏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甚至赔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给自己造成了永远都无法挽回的损失,留给家人无限的悲痛!关爱生命,注重安全!请同学们时刻谨记这句话:“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时刻记在心中。”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安全与健康与我们一路同行。南王中心小学“法制安全教育进校园”活动现在开始!请全体同学起立,齐唱队歌。

这次法制安全教育活动,对于我们来说真可谓意义重大。今天,我们有幸还请到了司法局副局长郭卓梅同志,宣教股股长李俊山同志,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为提高我校全体师生法律意识,熟悉并掌握法律常识,使全校师生能够自觉成为法律的监督者和捍卫者,现聘请司法局的为我校的法制副校长。请校长为颁发聘书。请学生代表为以及校领导佩戴红领巾。

同学们,郭局长和李股长的到来给我们学校的法制教育

雪中送炭,今天的法制教育意义特别深远,希望同学们一 要自觉遵守纪律,认真聆听郭局长的讲座。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郭局长给我们做报告。

下面请少先队大队部辅导员讲话,大家欢迎!掌声有请 校长为我们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已接近尾声。同学们,希望大家能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新时代小公民。

7.物业管理进社区的意义 篇七

物业管理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 对各类物业实施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 创造安全方便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提高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业管理不提供具体的实物产品, 而是向业主提供劳务商品, 为物业拥有者 (即业主) 提供方便, 其经营方式是凭借自己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向业主提供综合性的劳务项目, 创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物业管理业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经过多年运转, 已日臻完善, 它作为一项具备完整体系和丰富内涵的服务项目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 对社区建设有重大意义, 下面将从三个方便进行阐述物业管理对社区的影响。

一、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力量

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 在社区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 把握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推动形成良好的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秩序, 从而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园气氛, 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途径。

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系。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业管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客观上存在的对居住房屋及环境、设备的服务需求。物业管理所从事的保安、保洁、绿化、房屋及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 正是社区建设中卫生、治安、环境等最基本的职能范畴。同时, 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中组织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 不仅有利于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有助于促进邻里和睦, 增强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 社区建设反过来影响物业管理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好, 社区功能完善, 居民素质提高, 各主体自觉履行职责, 有助于物业管理制度的有效遵守和执行, 有助于业主自律机制的建立, 有助于矛盾和纠纷的减少, 物业管理自然事半功倍。另外, 在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方面, 虽不属于物业管理服务的范围, 但在政府授权和有偿服务的前提下, 物业管理企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辅助性工作, 客观上也推动了社区建设工作。由此可见, 从根本上说, 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 营造社区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物业管理在维护社区安全、开发就业岗位有综合性效应

通过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建设文明社区, 可以促进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文明社区的特征, 表现在居住同一地区人们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纪律、社会公德。通过文明社区建设, 在社区广泛提倡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使社区成为培养居民正确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园地。物业管理的目标是为居民营造一个优美整洁、舒适方便、安全文明、气氛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文明社区的创建, 有利于物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有利于物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利于展示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多种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 使社区成为一个有利于人与人之间沟通,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 人与文化融通的健康、开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使社区居民树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观念, 创造一个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社会公德的社会环境, 使社区成为安乐祥和、安居乐业的场所。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普及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文明、安宁、祥和的家园氛围, 使业主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有明显而易见提高, 是现代物业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消费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物业管理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罗湖区向西村为例, 该社区地处罗湖商贸中心地带, 近年来, 伴随着深圳的飞速发展, 流动人口不断增加, 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使社区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2003年1月, 在区、街道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向西股份公司大胆改革创新, 开始推行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管理, 有效整合了社区管理资源, 村内治安、环境逐步好转, 房屋出租率保持在98%以上, 特别是物业管理费收取率近100%。多年来, 股份公司深入研究市场规律, 实施规范化管理, 总资产从1992年的7千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亿多元, 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和谐是一种气氛, 是事物按照规律协调运转达到的最佳状态。和谐社会、和谐社区, 是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 有什么样的物业管理, 就有什么样的社区环境, 也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也是一条重要的解决之道。物业管理进社区是社区自治的必然要求, 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是构建和谐城市的根本途径。物业管理在社区应进一步推进, 不断深入开展, 为共同促进市物业管理的发展繁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物业管理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写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物业管理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8.法制进校园活动意义 篇八

关键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有效教学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学生传统道德的修养缺乏,加上社会上非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冲击,使得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混乱。法律知识缺乏,守法意识淡薄,成为很多中职生的普遍现象。因此,加强中职生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意识,营造和谐守法的社会环境,培养德才兼备人才,至关重要。

一、中职法制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法制教育进课堂,切合学生学习认知心理,是提高学生思想重视程度和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法制教育要取得成效,学生肯学、愿学是关键,而且还要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记在心里,实践在行动上。中职学校的学生,课后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并且,学生还存在一个普遍的学习认知心理,就是只重视课堂上开设的课程,重视期末考试。因此,将法制教育引进课堂,把它作为正课内容开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同等地位(甚至可以摆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就会大大提高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也促进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记忆背诵、实践练习等学习热情,真真正正掌握到要学习的法律知识。只有学生心中有法律知识,脑海中有法律意识,自然在自控能力、知法守法上自觉落实到行动。

(二)法制教育进课堂,对加强学生自觉学习,遵纪守法,营造和谐校园,有重要作用。正如前面所言,通过法制教育进课堂,学生才能学法知法,知法才能守法。学生掌握了充实的法律知识,形成了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在校园才能守纪,在社会才能守法。就中职学校来说,学生的自控力较差,道德素质不高,男生之间更是容易产生摩擦,进而引发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学生通过有效的法律知识学习,充分认识到恶劣行为的严重后果,就自觉地加强了自控能力,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此外,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学生知法守法,学校才能对学生进行道德层面的深一层的有效道德陶冶和教育,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校园才能和谐文明,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才是知法守法的有用人才。

二、多措并举推进中职学校课堂教育效果的有效落实

在坚持课堂教育为主的核心地位基础上,要推进中职学校课堂教育效果的落实,还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广泛的校园宣传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扩大法制教育的效果。

(一)丰富课堂法律教育的内容,完善课堂教学及考核制度。法制教育进课堂,让法律知识成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制度上下工夫,形成长效机制。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作为一门课程,学校不可能像大学法律专业系一样把所有的法律教材都齐备地用来教学。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选用合适的教材,关键是国家的“宪法”“民法”“刑法”等内容必不可少,同时要配套有相应的、有针对性及实用性的练习。其次,要完善教学制度,保证充足教学时间。由于需要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较多,这就需要学校形成固定的教学制度,安排充足的法律课程时间,要将法律课程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每周至少开两节课时,并且中职三年每学期坚持开设,形成课程教学的顺承关系;同时,也可增设每周至少一个早读时间朗诵法律内容,确保学生能在三年里学习到充分的法律知识。此外,要完善法律课程的考核制度。就中职学生而言,有考试的课程才会重视,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将法律课程的科目考核设置为考试的方式,并完善平时学习考核以及期末考试的考核制度,增加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发挥移动电信和网络平台,加强法律知识的渗透。人的认知心理存在一个特点,要是每天都重复的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印象深刻。因此,学校可以利用校讯通等移动电信渠道,每天编辑至少一条法律知识信息,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让学生每天增强对法律的深刻认知;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QQ或微信等平台,编辑信息发送到学生的专门帐号上,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此次还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在QQ群或微信群内定期研讨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知法守法的意识。

(三)开展多种方式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普法教育氛围。校园普法宣传可以营造浓郁的法制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影响,并且形成人人有意识,个个齐参与的良好局面。学校可以发挥团委的作用,在校园广播、宣传栏、教室墙报等加强宣传;同时,定期策划法律知识竞赛、法律专题文艺汇演等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感受法律的气氛,增强守法的意识;此外,坚持聘请学校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的宣讲;还要发挥班会课的教育效果,进一步扩大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和守法的教育,有重要作用。早些年,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教育,因此,以前的一代,学生自觉性强,自控能力和道德素质较高。但在新时期,家长忙于生计奔波,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因此,新生一代的学生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中职学生,成绩差、不爱学习,自控能力也差。因此,要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加强家长的监管力度,联合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首先要强化家长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强调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纠正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的错误观念;其次,通过多种联系方式,定期与家长展开交流(如校讯通、家长会等),提醒家长做好学生守法的监管和教育工作,并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和道德教育,督促学生加强法律课程的学习,定期与学生班主任交流学生的守法行为等等,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应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将法制教育引进课堂,采取有效教育方式,培养知法守法、德才兼备的人才,效果会是明显的。

9.法制进校园 篇九

----“五五普法和法治进校园”调研材料县三校 陈开奎沙雅县三小学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近年来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本着依法治国促进依法治教,推动以德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素质和全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为目标,深入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依法行政,依法执教,依治治校,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法制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校依法治校、以德育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我校创建自治区德育达标校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现就我校“五五普法和法治进校园”工作开展以来主要做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普法领导

沙雅县第三小学地处交通便捷的县城托依堡路人民医院对面,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学生家庭的结构比较复杂,因此,社会上一些不良观念、不良风气、不良行为,在一部分学生身上总会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在学校部分教职工身上,同样可以看到社会上一些不良观念、不良风气的侵袭而留下的痕迹。为使全校师生真正做到“身正言行端”,学校站在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高度,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普法教育。在普法教育中,我校领导在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后,一致认为搞好普法教育是增强师生法律意识,提高师生知法、用法、守法水平,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加强对“五五”普法教育活动的领导,学校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由政教、教务、团支部、少先大队等部门的负责人为组员的普法教育、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并邀请县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公安分局、派出所等单位的领导参与学校领导小组的工作,对学校的依法治校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督促和评估,以保障学校普法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广泛开展普法活动,努力提高依法治校水平1、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增强法制教育的直观性。

我校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观看法制教育影视片等形式多方面宣传法律知识,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的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学

生的法制意识,树立了法制观念;增强了法制教育的直观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师生法律意识。

我校从实际出发,结合师生的特点,以开展《宪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宣传和教育为突破口,邀请了县司法局、检察院、派出所的领导来校作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专题讲座,通过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例,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教育师生守法和护法,使师生深刻领会到维护法制对安定团结,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对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违法乱纪应当承担的严重后果。讲座不仅用模范遵纪的正面典型教育了师生,还引用反面事例,使他们懂得法律的严肃性和约束力,懂得了为维护集体的利益对违法乱纪者必须制裁,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法纪的意识。

3、加强对全体师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利用多种渠道,搞好普法教育。

在常规管理中,我校十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利用班会课开展“三礼”、“三自”教育活动(即礼貌、礼仪、礼节和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五心”教育活动(即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长辈、把关心留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并把这一活动与我校创建自治区德育达标校工作结合起来,要求人人为创建添光彩、作贡献。近年来,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学生家长会,组织学生家长学习教育法规,重点学习《宪法》中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内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家长依法维护子女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并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对自己子女的法制宣传教育。我校还通过采用“一张试卷全家答、一张试卷请你答”等形式,将法律知识渗透到每个家庭,起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

4、坚持以法治校,提高办学水平。

我校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把“五五”普法工作与学

校法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深化岗位责任制,进一步拓宽了校务公开渠道,增强了领导决策和行政的透明度。学校“评先”都是全校教职工民主推荐,学校行政协调并交教代会审定,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团委的职能,依法维护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定期召开教师、学生、职工等各类代表座谈会,听取师生对教育、教学、行政事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5、坚持依法治教,规范教师行为。

学校教育任务的承担者是教师,如果教师的法制意识淡薄,法制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法律制度,学习师德规范,树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风尚。学校每年都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重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请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作讲座,传授依法执教的经验,把有关法规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政教处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做到“召开一次会议,分析一个案例,提高一步认识”。要求全体老师不歧视后进生,不利用工作便利收受家长礼品,不乱收班费。要求全体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及时,总结法制教育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并组织交流和学习。

开展“五五”普法工作以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依法治校、以德育人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师生员工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校的法制教育还缺乏持久性,要持久地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依赖于形成法制教育的机制,进而逐步提高法制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2、必须要坚持“依法治校、依德治校”相结合的原则,要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确立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3、必须树立人人都是普法员、法律监督员观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带头遵守法律、宣传法律。要明确法制教育与课任老

师、家长之间的关系,确立学校法制教育在整个社会中人人有责的观念。

4、法制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法制教育必须结合小学生、教师的特点,选择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案列、光碟、教育片、考试等加强普法教育工作。

6、特别是要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规则和民主监督机制的落实,形成管用的长效机制执行好、落实好。

沙雅县第三小学:陈开奎

10.法制教育进校园 篇十

2013年

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2013年6月11日下午,兴安一小2400多名小学生聆听了安全法制讲座。

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我校的法制副校长王晓春为学生做讲座。王晓春副校长以其清亮的声音,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用鲜活的案例,讲解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原因、后果等内容;并针对学生特点及学校周边治安状况,对如何提高自我防范能力,避免成为被侵害对象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他深入浅出的讲课深深地吸引了全体学生,学生们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把严肃沉重话题融入到轻松的交流之中。

11.法制进校园活动意义 篇十一

一、慈善文化进家庭的意义

当今时代,发展慈善事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慈善文化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通过几次活动、几个运动就可以完成,它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慈善文化进家庭就是通过慈善文化的熏陶、慈善氛围的影响,使人们耳濡目染,并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进而形成慈善意识。有了慈善意识的家庭中的个人在通过其自身慈善理念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懂得慈善、参与慈善,让慈善更具群众性和广泛性,从而形成一种“人人慈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西方的古老谚语讲,“慈善始于家庭”。从身边的人开始理解慈善,从能做的事开始践行慈善,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恐怕才是慈善的初衷所在。现代慈善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

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首先应当对自己和家庭,对朋友和邻居,对和自己处于同一种族和阶层的人负责。慈善文化进家庭,顾名思义首先影响的是家庭成员,最重要是影响家庭成员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两个方面。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的,它的对象是家庭中的全体成员。但是,由于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永远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接触社会之前,他首先接触的是他的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父母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具有良好的修养,才能做合格的老师。父母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该同时注重对孩子的慈善意识的培育,让孩子成为有爱心的人。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感染性、灵活性的特点,所以慈善文化进家庭以家庭教育为主要载体。家长积极参与慈善活动,乐于助人,做好事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就会让孩子引以为荣,有了做好事的意识,并且会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如果孩子的这种慈善意识、慈善行为得到家长的认可,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比如在苏州工业园区琼姬墩社区鼎鼎有名的跨国家庭———汤崇雁一家,哪里有人需要帮助了,哪里就会有他们的身影。在父母言传身教和鼓励之下,汤崇雁的女儿汤燕妮、儿子汤杰克现在也成为家庭慈善路上最忠实的拥护者。另外慈善家们在子女还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参与到自己的慈善事业中去,并且鼓励他们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慈善项目。反之,如果家长不积极参与慈善,认为做慈善与自己无关,没有慈善意识,那么孩子就会受父母的影响,没有帮助他人的慈善意识,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慈善行为。

家庭是社会中的家庭,家庭成员必定和社会成员存在或紧或松,或进或远的联系。与家庭成员联系最为密切的往往是亲朋好友、邻居、同事等。慈善文化进家庭主要影响的是这一联系圈。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往往较容易在一个联系圈内。在圈子内部,成员之间通过频繁的互动和交流能够使彼此相互信任,引发情感的共鸣。而且联系圈也是家庭成员交流情感、获取信息、分享经验的主阵地,通过彼此的交流和分享能够获得相应的信息和经验,所以圈内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容易产生相互影响。联系圈内的慈善榜样能够对他人起到表率作用,能够带动他们积极参与慈善。通过在联系圈内彼此交流和分享参与慈善的体会,能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如果联系圈内有人不认同慈善或者不积极参与慈善,就会受到来自联系圈的压力,从而帮助其改变错误的认知,树立慈善意识,积极参与慈善。例如商丘好人孙红军谈起做慈善的出发点时说:“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也多,生活比较困难,当别人帮助我的时候,心里就特别的感激,所以,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特别想帮助别人,让别人得到帮助,我就感觉到痛快,帮助别人快乐了我自己。”他不仅自己做慈善,而且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慈善,他自豪地说道:“近两三年,我带动我的员工、我身边的人、我的亲人朋友都来做慈善,做好事,现在效果很明显,大家只要有什么事,都会积极的来做,现在我又带动我们房地产的业主,业主们都积极的捐献衣服、小孩玩具等,邮寄到四川贫困的地方,近几年的感觉就是每年每天都在做好事。”孙红军以自己实际的慈善行动支持和鼓励自己的员工、身边的人以及亲朋好友来做慈善,这不仅是对自己慈善行为的肯定,也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接受慈善的熏陶,我们就应该树立起这样的慈善榜样,促进了慈善文化的传播。

慈善文化进家庭还体现在除上述之外的其他人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不如上述影响来的那么直接,但是这种影响不容忽视。慈善文化进家庭能够转变人们的慈善观念,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能够起到引领社会风气的作用。比如荣获“全国银龄五好和谐幸福家庭”荣誉称号的蚌埠市高绪贵家庭。多为社会做善事、献爱心,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积小爱成大爱,并要将爱心传递下去,这是高绪贵家庭一直坚持的慈善理念。多年来,高绪贵夫妇平时生活十分简朴、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但是一直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当他们看到“春蕾女童”家庭的困难时,当即决定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她们,“直到我们夫妻俩离开的那一天”,高绪贵说。对像高绪贵家庭这样,虽然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但还是坚持去帮助别人进行宣传,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转变慈善观念,认识到慈善是人人可为的事业,并且身体力行的去参与慈善。慈善家庭的榜样能够带动、感染和激励更多的人广泛参与慈善活动。那些并不富裕的家庭积极参与慈善,更能感动社会上的普通人,从而促使人们普遍地参与慈善活动。

从以上三个层次的影响来看,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慈善文化进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最大,这是慈善文化进家庭的最直接的目标;慈善文化进家庭对家庭成员联系圈的影响是辐射效应,与前者相比影响力较小,但影响范围大,在联系圈内良好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不仅能够彼此相互影响还可以产生互相激励的作用。慈善文化进家庭还体现在除上述影响之外的其他人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没有上述影响来的那么直接,但是不容忽视。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形成慈善意识,那么就会营造出人人慈善的氛围。慈善文化进家庭在整个慈善文化体系的建设中,就像是建高楼大厦的基石,基石打得好,才能建优质的高楼大厦,慈善文化进家庭搞好了,才能为慈善文化五进打好基础。

二、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的挑战

中国慈善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现代慈善阶段。社会的爱心涌动,但人们对现代慈善理念还缺乏系统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很快,但也面临着挑战。慈善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其实慈善对我们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比其他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但是人们对其他事情的了解程度远比慈善深入的多。从我国慈善的发展现状来看,慈善文化进家庭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和探索。例如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设立了个人(家庭)冠名基金,鼓励家庭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此外上海探索“失独家庭”帮扶新做法,进行试点“家庭医生制”。郑勇是中国中部城市合肥市儿童福利院招聘的“爱心妈妈”,六年前她与丈夫一起被招募来到福利院,组建了一个“爱心家庭”,承担了养育5个孤残儿童的责任。这是中国探索爱心家庭供养给孤残儿童“家”的温暖。有专家认为发展慈善事业应该从基层基础抓起,让慈善文化进入家庭,在基层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使人们都树立起慈善意识,激发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应是关键。这些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慈善文化在家庭的传播,但是,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着家庭对慈善的认知问题、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慈善文化进家庭的载体和途径问题、慈善专业人才缺乏等若干不利因素。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需求有权获得帮助,而那些情况较好的人有义务提供帮助”,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专利,很少有人意识到慈善是现代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存在慈善认知的偏差。心理学研究认为,认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当人们对某一事物有清晰的认知时,人们才会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做出决定。慈善关系到理念和价值,也关系到实际行动,也关系到做事情。换句话来说,人们没有慈善认知就很难有慈善行为。我国慈善的发展主要受传统慈善主要是富人慈善的影响。媒体的报道主要是报道富人慈善,社会公众就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专利,慈善也就是富人慈善。民众的这种看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无论是从参与的时间还是参与的额度来看,富人慈善确实占据主导地位。从参与的时间来看,无论西方的慈善还是我国的慈善,个人参与慈善都是从富人开始的,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卡耐基,中国香港的邵逸夫、李嘉诚等。从参与的额度来看,在鼓励、支持慈善捐赠的氛围下,大额捐赠越来越多,尤为突出的是亿元级别的单笔捐赠大量出现,大多数都是富人捐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捐赠百杰榜》显示,有24位捐赠者捐赠了1亿元及以上额度的善款,且大多数是单笔捐赠。但民众的这种认识也是不全面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人们所表现出的慈善激情和行动可以说达到了历史巅峰,当年慈善捐赠总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开创了我国的慈善元年,也初步显现了人人慈善的可能性。现在普通公众的捐赠同样不可忽视;单笔捐赠额虽然微不足道,但在网络社交工具及现代支付工具的帮助下,聚沙成塔的速度越来越快。例如,在“冰桶挑战”活动中,瓷娃娃在新浪品牌捐助平台上发起的“助力罕见病、一起‘冻’起来”公益筹款项目,不到半个月就收到800多万元善款。除了“冰桶挑战”这种影响波及全国的公众募捐事件以外,地方性的公众募捐活动同样不可忽视。遭遇困境、尤其是患病手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媒体、网络等直接发起募捐活动。这恰恰说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通过媒体、网络等直接发起或参与募捐活动,人人公益的时代真正到来了。与富人慈善相比,人人慈善更能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在借助网络为陌生人筹款募捐的同时,受到慈善文化熏陶的人们开始关注家庭、身边人,进而关注社区。我们只有转变思维方式、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慈善,以积极的手段去促进慈善,以自觉的实践去丰富慈善,慈善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慈善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如果人们把慈善看作是神圣的又是普通的事物,人人能为,那么,慈善在社会生活中则有如春风化雨,随时随地滋润你我的心田。有了这种认识和行动,我们就能走出“慈善只是富人专利”的误区,使慈善行为根植寻常百姓,遍地开花结果。如何改变人们的慈善认知,成为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的首要挑战。

近几年来,尤其是现在频频爆出慈善组织的负面新闻,影响了慈善事业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2011年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会危机,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慈善组织,对原本就低的慈善公信力再生疑虑。近两年,嫣然基金、壹基金、天使妈妈等透明度较高的专项基金或基金会相继陷入网络曝料或质疑风波,其日常运作和公众信任深受影响。公信力建设任重道远。慈善事业的运营需要建立在社会公众的信任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社会信任,慈善事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在谈到信任对于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的影响时,作为非营利组织董事长和CEO的梅伦德斯(Melendez)2001年就曾宣称:“捐赠者不会捐赠给自己不信任的组织,也不会捐赠给令自己感觉不舒服的组织。”由此可见,只有当人们对慈善组织有了较好的认知以后,即当人们有了一定的慈善意识后,才会去主动了解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才会信任慈善组织,进而产生慈善行为。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把慈善事业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因此,如何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是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的第二个挑战。

慈善文化进家庭的载体和途径是非常少的。现阶段慈善文化进家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扶贫和给家庭送温暖,或者是有困难的家庭,通过媒体发出的救助信息,得到社会的救助,才能感受到慈善的力量。慈善文化进家庭缺乏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而慈善文化进家庭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通过恰当的方式进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慈善文化进家庭。如何寻找和建立慈善文化进家庭载体和途径是慈善文化进家庭的第三个挑战。

慈善文化进家庭必须是通过人向家庭普及慈善知识和慈善文化,这些向家庭进行慈善文化宣传和推广的人,首先自身应该非常了解慈善,有丰富的慈善知识,对慈善有正确的理解,不仅是自己真正的热爱慈善事业,还有具备一定的慈善文化宣传的能力。但是从现实来看,熟悉慈善文化的人,并不一定具有宣传和传播慈善文化的能力,有宣传和传播慈善文化能力的人并不一定有丰富的慈善知识。因此,如何挖掘和培养能够面向家庭进行慈善文化宣传和推广的人,使这些人能够针对不同的家庭进行慈善文化的传播,是慈善文化进家庭面临的第四个挑战。

三、现阶段慈善文化进家庭的路线图

慈善文化进家庭虽然面临很有困难和挑战,但是推进慈善文化进家庭,不仅能够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一向重视树立个人美德、家庭美德,加之近年来开展了很多“家庭文化公益讲堂活动”、评选“好儿媳”、“好邻居”、举办慈善讲座等途径和平台,这些都为慈善文化进家庭提供了可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家庭的慈善实践和慈善行为为慈善文化进家庭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家国一体”的儒家伦理思想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同构性,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递进模式中,家庭不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修身平台,而且是施展这种修养功夫的大本营,而“治国”“平天下”则是在家庭中修身后的社会实践及能力延伸。因此推进慈善文化进家庭对慈善文化“五进”起奠基性的作用。所以,必须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推进慈善文化进家庭。

慈善组织是慈善文化宣传和开展慈善活动的主阵地,社会组织应该积极的开展慈善活动,营造良好的慈善文化进家庭的社会氛围。美国公共政策学者艾森伯格说过:“公众有权知道慈善组织的行为,并要求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慈善组织应该加强自身的行业自律,正确地使用善款,把善款的来源、去向对社会公开,增强自身透明度,应该建立透明机制从而增加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普遍信任,使慈善参与者无后顾之忧,调动民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慈善组织应该加强慈善宣传和教育,促进社会公众慈善认知的提升。具体来说,增强慈善认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社会公众通过书籍、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方法,主动学习并获得关于慈善的知识;另一种是慈善组织通过媒体、公益广告等形式向人们传播慈善知识。让民众深刻地认识到,慈善不仅仅是一种奉献,更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慈善组织可以成立家庭慈善教育指导中心,可以开展家庭教育系列公益活动让更多的家庭报名参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慈善教育;慈善组织还可以成立理想大家庭协会,深入家庭普及公益理念,例如珠海的理想大家庭慈善协会一群爱心人士带上油和酒,来到金溪花园和锦绣柠溪小区,依次入户普及公益理念,为文明幸福珠海助力。金溪花园的王先生说:“这些年来第一次遇到这么好的事,有礼物送上门,还认识到这么一群爱心人士,很温暖。平时经常在孩子学校做家长义工,其他公益还没有接触过,理想义工这次为我普及了公益理念,让我深感幸福珠海离不开义工的无私付出,以后会经常参加公益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慈善文化真正的走进家庭。“其实,慈善是一门创意活,只要有创意,就不怕没有人参与。”有的慈善组织还设立“个人(家庭)冠名基金”。此办法可以拓宽募捐渠道,建立凝聚爱心的平台,鼓励和方便个人和家庭的公益慈善捐赠,有利于家庭树立慈善意识,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慈善离不开传媒的参与、支持、引导和监督。事实上,媒体的引导早已成为现代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的舆论环境同样很重要。创造出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对发展慈善有益,反之,慈善事业则会受挫折。现代慈善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而媒体是社会动员的主要平台和宣传工具。现代慈善组织尤其是公募组织,需要开展社会劝募活动,广大参与者十分关注并要求有知情权,必须将相关信息公开披露,自然要通过媒体方能完成。至于慈善观念的教育普及,慈善个案的曝光,更离不开媒体。慈善组织与媒体之间应当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应当简单理解为“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一方面,慈善组织要积极主动联系媒体,尊重媒体,使用好媒体,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利用好媒体宣传公众人物的慈善行为,较之于普通公众而言,公众人物在形象、信誉、能力和影响力上的相对优势,使之能为普通公众的参照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被赋予了一种模范或榜样的功能,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公众带来潜在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媒体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财力,给予慈善无偿宣传或减免费用的优惠。在认真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同时,应加强慈善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普及,进行慈善发展方向的正面引导。新闻媒体真正的力量在于真实、客观。

改变对慈善的认知,家庭也需解放思想,积极参与慈善互动,及时了解慈善的新知识和新理念,打破原来对慈善认知的思维定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家庭成员真正认识到慈善即“为了公益事业的志愿行为”,慈善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先生曾用朴素的语言讲过,你利用空闲时间帮助孤寡老人晒晒衣被、洗洗头、见到行动不便的人过马路帮扶一把,这不也是慈善吗?善举有大小,爱心无高低。如果人们把慈善看作是神圣的又是普通的事物,人人能为,那么,慈善在社会生活中则有如春风化雨,随时随地滋润你我的心田。有了这种认识和行动,就能走出“慈善只是富人专利”的误区,使慈善行为根植寻常百姓,遍地开花结果。

发挥慈善家庭的榜样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慈善文化进家庭主要是让慈善观念进入家庭进而转化成人们的慈善行为。榜样的带头作用能够起到引领社会风气,传播慈善文化,带领和激励人们广泛参与慈善,有助于人们慈善行为的养成。如来自诸暨的应童和来自青田的邱晓峰夫妇,不仅仅个人对慈善事业全情投入,应童还注重团队的培养。2015年4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公益讲师培训,培养了57名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参与到爱心活动当中来,支持他们站上讲台去传播学问,她培养出来的讲师已成功举办公益讲座50场。孩子邱念楚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多次随母亲下乡助学,或走进公益的课堂去聆听演讲。当应童对孩子表达歉疚觉得陪伴的时候太少了,孩子也会懂事地回应:“可是我学会了独立,你也帮助了很多人,我也想和你一起帮助更多的人。”这个家庭不仅积极的参与慈善,而且还带动什么的人一起参与慈善,并且把从事慈善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真正地把慈善变成了家庭幸福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

[2]范正伟.慈善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人民日报,2015.7.21

[3][美]罗伯特·佩顿,[美]迈克尔·穆迪.郭烁译.慈善的意义与使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4]Walter Trattner.Form Poor Law to Welfare Stste:A History of Social Welfare in America.New York:Free Press,1974(4)

[5]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6]Sara Melendez.The Nonprofit Sector and Accountability.New Directions for Philanthropic Fundraising,Vol.2001,No.31

[7]Eisenberg,P.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world.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03(29)

[8]石国亮.冰桶挑战挑战了谁.中国社会组织,2014(18)

上一篇:党员干部应知应会基本理论知识700题及答案下一篇:同类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