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

2024-08-14

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共8篇)

1.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 篇一

1、要仔细阅读题目

一般要相信第一印象,避免在某一文综选择题上花太多时间。在第一时间无法判断时,先选择一个答案,然后在该选择题做上记号,在完成整张试卷以后,专门检查有记号的问题,即使没有时间了,也不至于漏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一般不要检查未做记号的问题,因为经过两个小时的考试以后,学生的判断力不见得比第一判断力要好。(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

2、应对客观性试题(单选)强调4个环节

①审题肢:排谬法(排错法)

②审题干:主旨,主体,客体,谁与谁的关系

③审文综题干与题肢的关系:比较正确选项的区别;带着区别对照题干主旨,挑出最佳选项。

④反代,阅读,从中体味逻辑性和语言的通顺性。这是客观题验证的必要手段。

3、解答文综选择题的注意事项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做题习惯。在前面叙述中已经涉及到一些注意事项,下面再强调几点:

①要仔细全面阅读文综试卷,不要匆匆浏览,未看清就作答。

②要认真推敲,不要眼高手低,急于答题。

③要干净利索,不要拖泥带水,纠缠不休。

④要把握节奏,掌握时间。

⑤要准确标记,不要乱涂乱画。

⑥要及时涂卡,检查核对。

2.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 篇二

一、高考数学选择题特点

1.选择题分数所占比例高, 约占总分的

2.选择题可猜答, 有一定几率不会做也能得分。

3.选择题容易丢分也容易得分, 单题分值较大, 而且存在干扰选项作误导, 选择题好坏能决定你与他人的优势或劣势。

4. 选择题可快速答题, 留下时间做大题, 也可浪费你大量时间, 叫你来不及做其他题。

5.掌握选择题答题技巧可做到所有科目选择题既能快速解答, 又能获取高分。

二、高考数学选择题解题策略

选择题是属于“小灵通”题, 其解题“不讲道理”, 所以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不择手段”、“小题不能大做”, 小题需小做、繁题会简做、难题要巧做。

三、数学选择题部分方法

1.直接法。这是最常规的解法, 就是结合题目中所有的条件, 通过推理来分析问题, 得到答案。

2.逆向法。在解选择题时,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其中含有解题重要的信息。逆向法是把四个选项作为首先考虑的信息, 解题时, 要“盯住选项”, 着重通过对选项的分析、考查、验证、推断进行否定或肯定, 或者根据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和筛选, 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3.排除法。因为选择题的答案就在选项中, 如果根据题目的条件, 缩小答案的范围, 就可能排除选项中的某些明显错误的项, 那么选对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可节省判断时间。

4.特殊值法。在求解数学问题时, 如果要证明一个问题是正确的, 在解选择题时, 可以通过取一些特殊数值、特殊点、特殊函数、特殊数列等对选项进行验证, 从而可以否定和排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这是一种解选择题的特殊化策略。

5.数形结合法。据题设条件做出所研究问题的曲线或有关图形,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习惯上叫数形结合法, 有的选择题可通过命题条件的函数关系或几何意义, 做出函数的图像或几何图形, 借助于图像或图形的做法、形状、位置、性质, 综合图像的特征, 得出结论。

总体而言, 数学选择题多用定性思维去理解, 少定量做题。

摘要:在整个高考数学试卷中, 选择题的答题得分与否, 对整个数学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内容上看, 它几乎包含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 以考查双基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从难度上看, 难度适中, 是大多数考生比较重要的得分板块。研究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对学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高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篇三

一、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1.直选法

把记住的知识再现出来,主要考查记忆的准确性;做题时要审清题干、题支,判断与所记内容是否完全一致,切忌似是而非、只看大概,或只看前一两个选项。

2.排除法

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较多时,可将选项与题干条件对照,将错误选项排除(1~3项),缩小范围,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3.优选法

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如果都符合题干要求,但题干中又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样,就应该采取选优法进行取舍。

4.转换法

主要用于“借用条件”的选择题。将命题条件转换成与该条件意义相同的另一种说法。

5.图解法

利用示意图辅助解答选择题。在地理分布、运动规律、空间想象等方面,可根据题干所提供的条件绘制出图形,直观地表现解题条件或将条件具体化。

二、选择题的类型

1.正误选择题

解题时要注意对四个选项都要进行判断,切忌想当然,或只看了一个熟悉的选项而不顾其他选项。主要用排除法、筛选法、直选法等。

2.最佳选择题

题干中往往含有“最”这个关键字,即在给出的选项中找出最佳的或是最合适的选项。所给选项往往与题干都有联系,但联系最为密切的或最为合理的选项只有一项。主要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等。

3.因果选择题

由因求果:题干为原因或条件,选项为结果。由果推因: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主要采用分析推理法、逆向思维法、直选法等

4.图表型选择题

题干或选项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图表,找出图表给出的有用信息和隐含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内容,分析所得信息,得出相关答案。主要采用分析推理法、读图分析法、排除法等

5.组合型选择题

选项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项目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题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主要采用排除法等。从选项入手,找准一个或多个正确或错误选项,排除1~3项。各项都有的不用判断;在三项中出现的多为正确叙述,也可先不判断其正误;注意一下长短项。

6.时空顺序型选择题

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按题干要求排序。根据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确定两到三个,一般就能选取正确选项。

7.选择题组

近些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也是当前试题选择题中的主要形式。往往是给一段材料或图表资料,然后分多个方面进行命题。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领会其实质含义,正确理解图表中的信息及信息之间的联系。

三、选择题的解答步骤

1.明确题干要求

首先重在审题,审条件、时间、范围和问题的指向,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要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分析解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2)多重条件:题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正确选项必须同时符合所有条件。

(3)限制(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是解题的限制条件,要特别注意。

(4)借用条件:用同一事实的不同说法给出解题条件。转换视角思维要灵活。

3.分析选项

(1)仔细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2)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四、答题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时间分配方面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意先后顺序

①先易后难。②先熟后生。③先小后大。先做信息量少、运算量小的题目,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④先点后面。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步步为营,由点到面。

2.审题要慢要细,解答要快

审题要仔细,关键字眼不可疏忽。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要知道“难题”也可能只难在一点,“新题”只新在一处。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步步准确。假如速度与准确度不可兼得的话,就只好舍快求对了。

3.答题卡的涂写

首先要看清题号,千万要注意不能涂错,更不能漏涂。放到解答主观题之前进行,这样既能利用时间段的“空闲”,又不耽误对主观题的思索。把特别难的,或需用较长时间解决的个别题留至最后,在整体完成后再去处理。

4.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四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答题示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赏析这首诗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二)景物形象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步骤一)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二)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三)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三)景物形象

(二)设问方式:

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四)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步骤一),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步骤二)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答题示例: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步骤一),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步骤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这首诗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题示例: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析)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三: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 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题示例: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一)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步骤二)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主要考查方向:(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二)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三)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答题示例: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 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答:不同(步骤一)。《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步骤二)。《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步骤三)。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答题示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赏析这首诗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

(二)景物形象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步骤一)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二)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三)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三)景物形象

(二)设问方式:

1、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2、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

(四)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答题示例: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步骤一),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步骤二)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答题示例: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步骤一),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步骤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这首诗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题示例: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析)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三:评)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 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题示例: 章台夜思(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章台:即楚灵王行宫章华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南。瑟: 琴瑟。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

答:“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一)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清彻的琴瑟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步骤二)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主要考查方向:(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二)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三)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答题示例: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 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5.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篇五

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2、解答分析:

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3、答题模式:

①概括诗句的内容。

②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

③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4、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6.中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篇六

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选择题的解法最主要的有立定法、排除法等方法。

(1)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一般采用推理解答,排除不正确选项,找出正确选项,即为答案。

(2)排序型选择题。首先可采用逐个序号判断法解答,以时间先后,人物、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即可得出正确答案。其次还可采用首尾判断法解答,找出最先(早、快)、最后(晚、慢),确定正确答案。

(3)比较型选择题。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进行比较。

(4)因果型选择题。它首先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即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考查原因时,常见的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等。其次是由原因推断出结果或影响,即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一般要靠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来定。所以注重平时掌握好历史史实,把握历史主体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和认识,就很容易解答了。

(5)时空型选择题。它是在题干中设置一定的条件,要求选择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推算,包括公元纪年的推算和世纪的推算的识记,再现认知历史事件能力。一般注重平时熟练掌握,对重要历史年代、历史地图等时空概念的记忆,加强强化训练。

(6)最佳型选择题(又称程度选择题)。这类题难度较大,一般是从原因,性质、目的、作用等方面出题。其特点是提供的选项都有一定道理,但其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称为最佳选项。它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阐释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高度概括能力。回答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分析题干与选项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另外,近几年来有命题者把“识图”、“材料”等题引入选择题,命题方式采取了“一拖N”试题,使该题型的考查目标延伸向情感价值观领域,2005年历史中考中这类情况的出现要引起大家注意。

7.高考诗歌鉴赏中炼字的答题技巧 篇七

如果把中国的古典诗歌比作一位窈窕淑女的话,那么,诗歌的形象就好比是她婀娜的身姿,诗歌的表达技巧就好比是她美丽的装扮,作者的立场、价值态度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好像是这位美丽的女子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她内心的体会。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言是诗人描绘形象,展示技巧,表情达意的载体。准确理解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历年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其中的炼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在诗歌鉴赏所有考点中被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这一考点的掌握常常是学生的一个弱项。下面就具体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在讲授这一考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炼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笔者给他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了解了诗歌炼字的效果,结合高考真题,作具体分析。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3)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高考链接】

2008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1)

西山通虎穴 (2) ,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 (3) ,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1)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2)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3)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内容解析)西山重峦叠嶂,定会有猛虎出没其间;赤壁下临深渊,可能是龙王隐居的地方。在这藏龙卧虎之地,遥想当年,三国的英雄们建立的丰功伟绩,正像这滚滚长江,万古长流。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成群的白鹭,蜷曲一腿在那里栖息;仰望长空,辽远空旷,让人觉得那云端高飞的鸿雁,好像不再向前移动。群雄争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那江上垂钓的渔翁,满载而归,聆听细雨敲打着船篷。

这首诗以缅怀古代英雄起始,而归结为隐居之志。情调有些低沉。这是诗人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发出的不平之鸣。由于时代和贫穷的限制,他纵使具有凌云壮志,也只能终老江湖之上。

【参考答案】(1)“拳”和“退”,“拳”是蜷曲,“退”是后退。(步骤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步骤二)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步骤三)

【知识链接】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蒙眬,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二)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步骤三,作用)

【迁移训练】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敌”字更好。(第一步)

“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第二步)

“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第三步)

【巩固训练】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或“卧”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第一步)

“卧”,即“躺”,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第二步)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第三步)

8.高中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攻略 篇八

[关键词]答题技巧 关键词法 排除法 猜测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75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政治中的选择题,从类型上看大多以“组题”的形式出现,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从形式上看由两部分构成,即题干、题肢;从内容上看由三部分构成,即立意、情景、问题设置。答题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

一、找关键词法

在选择题题干设问和题肢中,一般都有明确的关键词对题目的设问方向、知识考查点等作出规定。首先,把握题干关键词,即“题眼”,明确设问规定性。设问规定性就是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限定。找到了这样的关键词,就找到了选择的方向。一般来说,选择题的关键词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规定范围的关键词,“经济学道理是”“哲学道理是”“正确的是”等;规定内容和角度的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启示是”“原因是”“说明”“体现”“表明”等;规定条件的关键词,如“根本”“主要”等。有些选择题的题干材料还涉及一些行为主体,我们在审题时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如企业、消费者、政府、党、政协等。

其次,认清题干“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在题肢选项中,常常有一些关键词能够让我们迅速地判断出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从而利用排除法解决问题。表述过于绝对的选项一般都是错误的,如“只要……就”“消除……差异”“杜绝……现象”“一定……”“一切”“任何”“完全”等。意识、思想、文化、观点等主观的东西一般具有指导或影响作用,而不是绝对作用,如果题肢说思想、意识、文化、观点对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就是错误的,可以直接排除。注意有没有定语修饰词,如“正确的”“科学的”等。哲学、文化、意识、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具有双重性,如“哲学推动社会发展”是错误的。反作用、导向作用、能动作用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意识能促进物质的发展”是错误的。

二、排除法

排除法是选择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排除法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排谬法。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第二,排异法。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予以排除。

第三,排重法。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肢须排除。

第四,排倒法。如果题干和题肢为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因,谁为果,有无因果。无因果关系排除,因果关系颠倒排除。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称为排倒法。该题型有四种情况需引起重视。一是要区分原因的性质,即“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二是要注意原因和结果的对应性,即是否针对结果回答到了原因;三是要注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四是选项是否是题意的简单重复。

第五,排大于或小于项。题肢中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的规定性,则予以排除。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务必准确把握,慎防题肢用相似的词语、符号,暗中将它的内涵改变,使其成为错误选项。②题肢的内涵之和应等于题干。如果题肢的内涵小于或大于题干,都不能说明题意,都违反了同一律。③题干和题肢的外延必须对等。④慎防以偏概全的题肢。以偏概全的题肢是指用片面的题肢,或者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题肢,来说明需要全面、完整说明的题干。

三、猜测法

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可用猜测法。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项,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几率为50%,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50%的得分机会。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得分的几率仍有25%。若每名考生对自己不能肯定答对的题目都猜一下,那么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考试对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总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注重各个政治板块内容的衔接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我说我家的家风家训下一篇:雪中的礼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