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24-07-26

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精选11篇)

1.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一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06级教育硕士

梁建平(2006651)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从恰当运用、择优筛劣、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来阐述,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合理 利用 教学资源 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通俗的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比如教材,是学习中的物化了的资源。教材只是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可资利用的一个材料,必须有教师的二次加工,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又如作为教学中的媒体要素,也是一个资源,如何将计算机与新课程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新课程的支持,不仅反映教师的认识问题,也反映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学习情境则是要靠教师创造性地创设的教学组成要素。良好的学习情境,将有利于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传统的图书馆、资料中心这些学习资源环境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教学资源。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次,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参加比赛,中途有三次中断了指挥,因为他觉得参赛的乐谱中出现了错误。其实,这正是评委们给参赛选手出的题目,就是为了考验参 赛选手有没有临时应变能力。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敢于大胆否定的小泽征尔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如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随时也有可能出现“错误”,造成课堂的意外,产生新的教学资源。这种意外有时会令教师措手不及,但这种意外又是我们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有的老师用得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老师用得不当,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碍于课堂教学。

一、恰当利用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

新课程的实施在广州市已经有7年了。7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老师们都很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非常重视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一些疑难问题,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听《画风》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生字“丹”后,老师还没有来得及让学生组词,就有学生说出了“dān心”这个词。凭着对低年级学生的直感,他们说的可能是“担心”,然而“丹心”也不错呀。可他们心目中到底是“丹心”还是“担心”呢?这个问题不弄清楚,会影响他们对词语的正确使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老师将动物连环画——“丹顶鹤”的图片拿出来让大家看。在观察中,学生发现丹顶鹤头顶上有块红色,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丹心’的‘丹’就是红色的意思,我们担心什么可不能用这个‘丹’。‘担心’的‘担’ 和‘丹顶鹤’的‘丹’尽管读音相同,它们的字形和意思却不一样,大家千万别弄混了!”以后这个班学生都没有用错过。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就是要把握好运用资源的时机,让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为我们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所用。

二、择优筛劣资源,让资源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现。教科书、图书、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民情风俗、教学基地„„多方面、多渠道地为我们提供教学资源。但是,教学资源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如果选用不当,其效果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有位老师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了解本文主旨——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的过程中,引用了报纸上登载的一则消息,其内容是讲某国总统,不去参加一个环保会议。老师还让学生上讲台扮演某国总统,让另外的学生当记者去采访。“记者”不仅对其没参加会议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还说该国的环保搞得不好。毋庸置疑,学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让学生注重环保,珍爱地球,这本身没有错。但是由于没有恰当运用教学资源,把“爱护地球、注重环保”的教学引向了对某国总统的批判,这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是不是有失偏颇。我想,老师在筛选资源时,不要选取讲某国总统不参加环保会议的资料并加以评议,而是选取一些需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的矿产资源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再引入这些资源有限的藏量以及可供开采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因此,精选教学资源确实重要。我们在筛选教学资源的时候,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选择的方向,再围绕解决教学重点或难点进行精选,并对所选取资源运用的效果进行预设,这样的话,教学资源才会最大限度地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三、有效利用资源,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了,如何烹调出美味佳肴?我校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有三位教师分别上了《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他们对教学资源的不同运用,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运用一

师:同学们,《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它的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 家杏林子。课前已布置大家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杏林子,谁来说一说?

(有两名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向大家做了介绍)

师:杏林子面对生活的磨难,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珍爱生命,创 造价值。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一定会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这种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者杏林子生平的了解,特别是对杏林子在遭遇不幸时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本课的主题。但是,这个资料只是用在了学习三件事例前,在教学的难点部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没有发挥其作用。

运用二

(开课同前一片段,对杏林子做了介绍)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件事:飞蛾求生。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小飞蛾求生欲望的强烈。

(生交流)师:请同学们结合杏林子的生活经历想一想,面对这只拼命挣扎的 小飞蛾,杏林子会想些什么。

(生谈想法)……

师:面对墙角的这株香瓜子,如果你就是遭遇挫折的杏林子,你又 会怎么想呢?

(生谈想法,和前一段大体相同)……

师:静听心跳之后,杏林子说了这样一段话,请同学们读第八自然 段。……

和第一片段相比,教师在各个环节都运用了资料。让学生先理解语文文字表面的意思,再结合作者的经历,站在作者的角度,品味语言文字,进入对生命的深层次的感悟。然而课堂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学生在谈飞蛾带来的感受,谈墙角砖缝中生长的香瓜子带来的感受时都站在杏林子的角度,谈得非常空洞,而且套话连篇。我们在研讨时认为,这是资源运用的动机没把握好,造成了人为的拔高要求,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对于飞蛾的挣扎,学生本来是易于理解的,但是让学生站在杏林子这样一个有着特殊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挣扎的飞蛾,显然和学生的经验世界相差甚远,他们只能用套话来应对,谈得空洞是难免的了。

运用三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小飞蛾求生、墙角香瓜 子生长后)

师:孩子们,通过前两个事例的学习,我们对“生命”有了一定的 感悟,那本课的作者杏林子在静听自己的心跳之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自读课文)

师:读了第七、八自然段,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生:什么叫做“让有限的生命体现价值”呢? 生:怎样做才能像作者说的那样“对生命负责”?

……

师:孩子们,杏林子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要读懂这些含义深刻的 句子,我们就要走进杏林子的生活,了解她的经历。

(老师、学生一起根据资料介绍来了解杏林子的事迹)

师:相信了解了杏林子之后,我们再来读这些句子,会有新的感受。(学生结合杏林子的经历来说对“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对生命负责”等的理解)

和第二个教学片段相比,这次资源运用对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起了很好的作用。在学生出现阅读理解的障碍时,杏林子的事迹对他们的情感形成一种冲击波,让他们从杏林子的身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看到了杏林子是怎样在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课文中深奥的句子因为有了杏林子这样一个鲜活的事例而变得易于理解,而借助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也被学生逐步掌握。

课堂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开发,我们应该遵循“实效而有价值”的原则;教学资源的运用,我们则要遵循“恰当而有效”的原则,让教学资源切切实实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二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小学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是开发小学生智力的核心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方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在新时代下,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并不乐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学内容不够明确, 教学方法单一化、死板是其显著特点。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 根本无法深入理解这些抽象而复杂的数学理论知识。教师那种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数学成绩直线下降, 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参与其中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认识, 颠倒了师生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无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如何巧妙利用教学用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高小学数学效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而巧用教学用具是其关键所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巧妙运用教具, 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 主动学习, 充分主观能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好铺垫。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 灵活应用不同形式的卡片, 来讲解一些抽象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 使数学教学更具有其趣味性, 学生也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巧妙运用粉笔。在课堂教学中, 粉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用具, 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法宝。通常情况下, 粉笔被分为两大类, 白色、彩色。在上课之前, 教师需要准备好不同颜色的粉笔。在讲解对比性比较强的知识点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代替对应的事物, 把新的理论知识拆分成不同的层次、颜色。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也能使抽象化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的思维也会在无形中逐渐层次分明,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直线、射线、线段这部分知识学习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画出直线、射线、线段的图形, 并在右下方标注出对应的汉字。这样教师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 便能准确理解相关的知识点, 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

2. 正确运用多媒体工具。在新时代下, 多媒体教学工具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要有正确的认识, 把它作为教学的辅助性工具,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各种手段, 比如, 定格、同步解说、色彩变化, 来表达对应的教学内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工具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吧图像、文字、声音融为一体, 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 能够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基点, 编写模拟演示, 控制性的演示是数学中数形结合思维的充分展现。以长、短教学内容为例, 教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 制作对应的多媒体课件, 联系生活实际, 把一些相关的物品展示在课件展示, 比如, 尺子、筷子的长短。在观看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逐渐转移到教学中。

3. 合理安排具体的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 有应用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当安排一些教学实践活动, 把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分类教学内容为例, 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相关的物品, 比如, 马铃薯、苹果、雪梨, 并对带来的物品进行分类, 没有任何限制条件, 学生可以随意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 很多学生都会以水果、蔬菜为基点, 把物品分为两大类。但小部分学生还可以根据物品是否在土里生长为基准, 来进行分类。比如, 胡萝卜、马铃薯等都是在土里生长的, 而苹果、雪梨则生长在树上、树茎上等。这种多样化的分类方法可以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巧妙应用教学用具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更好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学用具[J].小学生 (教学实践) , 2013年06期.

[2]陈福强.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学用具[J].学苑教育, 2015年18期.

3.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三

【关键词】班班通 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17-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新课改倡导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教育资源的慧眼,善于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将宝贵的教育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孩子拓宽教材时空和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班班通”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极大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一、“班班通”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

“班班通”网络平台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设想,对已有的课件资源包进行再次编辑,实现教学资源的同步更新和有效再利用。在备课时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多媒体等手段制作生动有趣教学课件,通过教学软件视听穿插、动静皆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创设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在软件导入各种常用的教学素材,如声音、视频、动画、Word、PPT等,快速转化成教学所需的课件。教师只需将备好的课件保存到移动存储设备,就能方便地携带至教室进行教学使用。

二、“班班通”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利用 “班班通”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因为它立体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等因素的限制,利用多种多媒体,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及过程,全部形象、生动、立体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又可刺激学生进行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时,讲到度假计划(vacation plans)时,因学生生活经历的平凡单一 ,对假期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激情,我就直接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些风景胜地和那里的人们如何迎接游客的各种活动,看到这些学生们既新奇又兴奋,情绪处于极度亢奋状态,争着用英语去说自己知道的东西和对未来的憧憬计划。学生们在这种图文并茂的情景中,了解了不少西方的风土人情知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变得形象化、趣味化 、交际化,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三、“班班通”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班班通”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了全新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再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计算机,有“班班通”网络平台,学生就可以登陆自己的帐号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步骤如下:分配任务(教师)→自主完成并提交作业(学生)→批阅作业(教师)→反馈批阅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教师)→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知识难易程度,控制进度和选择难点,反复操练而不会影响他人的学习。网络化英语教学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增加了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在拓展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也使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有所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思维很活跃,教师可从学生的表现中学习到非常宽广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教师知识的全面发展。网络化英语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开创了新时代”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新格局。学生和老师在网络上能更加自由地用英语交流,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同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班通”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便利,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利用“班班通”网络平台,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交流,实现分层布置作业,网上提交、网上批阅作业,并及时反馈作业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等,真正实现了“因村施教”。我在教学完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后根据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班班通”网络平台给他们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第一时间提交作业,我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批阅,并将批阅情况及时反馈给每个学生。针对每一位同学在作业中反映出的不同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不同的指导。这样“一对一”的互动,既克服了时间、地点对学习的制约,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和有效性,也避免了当众讲评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成效。

五、在英语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班班通”网络平台。

“班班通”这种多媒体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而且还要能够开动脑筋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取舍。决定哪些信息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课堂上,是教师在课前要颇下功夫、颇费脑筋的准备工作。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班班通”的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对它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切忌过分依赖。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取代黑板。只有让多媒体和黑板适当结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都为教学服务,我们才能引导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也才能使学生学英语具有新鲜感,轻松感,愉悦感,自信感,成就感-,这样英语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09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04

4.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四

浅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47学员 黄山区汤口中心学校 蒋文华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我们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有效地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下面我就平时教学实际和这几天学习谈一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一、备课中要预设灵活地利用电子课本资源库中的教育资源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各学科资源库中已经配套安装了各学科同步教学资源,有卡片、ppt、Flash、视频、动画等等,这就为我的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上课时随时可以调出使用,保障常态化多媒体教学的实现。这样就不需要我再从网上查找搜索资料拷贝做成Word文档或ppt来,我只需在教案中备注讲到某个环节用资源库中的卡片、某个环节用库中flash、ppt,节省了我备课的许多精力。

如上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资源库中就已经备有卡片、flash、ppt,根据需要选用非常方便。

课本上的例题我们可以采用聚焦功能,节省教师抄题目时间,练习题让学生在电子课本的小黑板上练习很方便。

另外电子白板使用划词搜索功能还可以随手搜素,教师需要什么资源,只要在电子白板中一写一划即可将各种相关资源分类展现,减轻了我备课中查找资源的工作量,另外对课堂上学生发生的突发意外生成资源,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在上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时,我叫学生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98×102时,学生这里读作“乘”还是“乘以”争论不休,我用划词搜索,很快就找到这一类资源,通过人机互动,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二、在备课中要合理设计应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

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我先下载了多边形内角和的flash课件,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进而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地就达到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目标。

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完全平方公式,我又下载了Flash课件,一开始创设出几个动态图形,把学生带到学习中来,在情境中适时提出问题:问题一出引发学生探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达成共识:“几个图形相互组合形象地为我们解释完全平方和公式”加深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随后我又插入ppt练习,让学生进行演练。这节课学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望来上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效果特别好。

三、备课中合理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我们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实时地、自然地对插入图片和合PPT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会达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一课时,我就插入了一张关于《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阅读材料,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插入了勾股定理和赵爽的有关的图片,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时》我插入了关于圆周率的阅读材料,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这样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进取精神。

5.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五

佛山市禅城区玫瑰小学

邓旭丽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情况,对在信息技术化境下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课堂有效性 引言:

推行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小学英语课堂一下变“活”了。却让老师感到疲惫不堪,一节充分准备的课,老师满头大汗的上了下来,却发现收效甚少,热闹过后,能记住几个新单词的没有几个。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思考,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

近几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软件的开发,使一个成熟的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成为了可能,也越来越多的教师尝到了它的甜头。图文并茂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海量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从“一粉笔,一板书”到高密度的课堂,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容量。但是同时也带了许多问题:课上了一半,电脑“死机”;一套先进的教学仪器平时只能当摆设搁置在那里,就像家里的高级音响,等到有人来参观时就拿来炫耀一番;投影仪的老化,学生也不得不眯着眼睛在看;落后的电脑,无钱跟换,就像一堆垃圾堆在那里,滥竽充数的说我们也在运用现代化进行教学;而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落后,运用了几张幻灯片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大多教师缺乏电脑操控的技术,根本不能独立将一堂课的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

在21世纪信息技术普及到课堂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效率,而不是成为老师们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绊脚石头呢?北大何克抗教授认为: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的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替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何克抗,2001)。在信息技术化境下,要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一)完善的校园数字化软、硬设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校所配备的设备,只是一堆废铁在那里摆设,用一下就“死机”,想要声音有输不出,即使信息技术有多多的好处也与教学缘。而有的学校,虽有许多先进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用了没两年就坏了,老师精心准备的一节课,课上了一半就电脑就动不了,老师又不会修,又没有专职人员,懂修的老师又要上课,精心备好的一节课,也只好草草收场。学校除了所配备有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外,还应该配备一些专职的设备维修人员,这才能保证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培训老师一些简单的日常维护保养的知识。

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安装昂贵的计算机和校园网。但对于已经有良好设备的学校,当前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潜力,服务于教学。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

(一)互联网的应用

1)在教学中,通过英语网站,收集世界各地的有趣新闻。据统计,在互联网上有82.3%的信息是用英语发布的(顾佩雅,1999)。学生平时上网或看新闻的时间很少,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奇趣异闻,不但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上还可以找到许多生动有趣的游戏和flash动画,这是中低年级最喜欢的。2)通过互联,可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利用学生最喜欢e-mail 或QQ与学生进行交流。不但可以了解学生还有哪些不足,而且还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对于一些胆小的学生在学校不敢与老师说的话,但这时他们会乐于“开口”和你交流。在学生生日时发个E-mail祝福,他们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这样就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如果是假期,可以让学把作业写出E-mail发给老师,学生会很乐于完成。除此还可开通博客,把学生的一些作业放到网上,让学生进行互评。把平时的听力材料放到网上,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听,把课堂延伸到家中,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的到巩固。

(二)校园网的应用

1.利用校园网和同事进行教学资源的分享。由不同年级的老师,将任教期间收集的图片、资料和练习题上存到内部网,与大家一起分享,大大减少收索资料的时间,即不浪费资源,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老师之间也可以同过BBS论坛,将平时在课堂上所遇到的一些难题放到论坛内进行讨论,也不必为一些小问题又要召集各个老师开会,讨论半天一下也想不到答案,最后又不了了之。但如果问题发布在论坛上,什么时候想到了,就可以随时写上去,又不耽误其它人时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二)教师是实行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有了米”也要有“巧妇”才行。即使有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多丰富的教学资料,如果没有“巧妇”,这“生米”也很难“煮成熟饭”。

教师是实现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主导。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不断的“充电”才能顺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教师就是要做终身的学习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指导、合作者,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与技术的整合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勤于学习现代化理论和教育技术,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所需的软件与多媒体技术,并积极自觉的运用网络,获取最新信息,追踪英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和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的获得、筛选与应用,技术还是获得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其中的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如果只是停留在以前的教育理念里,可能会觉得所有的信息技术的运用都是多余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一把双刃剑。拿剑的人把它用好了,就是一把好剑,如果没用好就成为教学上的一把毒剑。信息技术给许多老师带来了便利,为认真备课的老师带来了丰富的资料,也为一些“懒老师”带来了福音。随时到网络上那别人的教案就直接给自己班的学生上,拿着现成的课件就进行授课,不管是否合适现在的学生。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更应该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服务。

除此,教师也不能迷信信息技术,无论什么内容都用电脑做几张powerpoint来展示,对于一些实物新单词,我们用实物直接教授,会更直观,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对于一些难读的单词,老师正确发音和现场示范,让学生更容易模仿。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考虑,选用哪种教学手段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有时候,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做了一副精美,生动有趣的课件,但学生的注意力却放在看课件的图片,并未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那是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根本没有提高到课堂的效率。

结语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对于教育的执行者,如何将它用得更好,值得我们不断去探讨的。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优势。但也同样存在着许多隐患。比如,网上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比如黄色网页,暴力游戏等等,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英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参考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Z]惟存教育网站

【2】顾佩雅 曹岭岚 许可 编著。《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M]。

6.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六

研究方案

一、选题的意义(含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目标)

(一)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著名教育学家帕克赫斯特说过:“经验对儿童的价值如同对成人的价值一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经验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或者说是一种经历。如果老师采用“预防”或“扼杀”的方法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只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错误,有了错误的经历后,再寻找“灵丹妙药”根治错误,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也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教育专家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更多的教学资源则是在课堂中产生的。这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一种教学资源。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学生的“错误”中亦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中,机智地抓住契机,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可以把本不该出现的错误转化成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的价值在于:

首先,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作为教师,不应该对个别的“异端”进行草率的处理,而是及时地抓住机会,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索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学生获得了一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

最后,学生受到了一次潜移默化的人生观的教育。给不同意见的人一些说出他们理由的机会,暗示学生“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来不得少数服从多数,探求真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

(二)研究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对学生课堂资源的研究比较少,对课堂的错误资源研究的更少。许多研究注重学生课堂的生成资源的研究,而这个研究中往往是研究生成资源的正确资源进行研究。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存在着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学生的课外知识缺乏,见识不多,受家庭环境等影响严重,学习生活习惯培养不够,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当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对“错误”避之不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都是一些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学时,或是文过讲解不够突出,重点不够明确,难点不够重视。而问题总是事后发现,又因时间不够等等原因置之不理,如果能把学生的通病集中起来,加以分析,作为资料档案,给下任老师作参考,让接手老师提前意识学生将会产生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引导,既可以减少学生的错误,也提高教学的效率。

2、本研究小组教师研究能力现状分析:

本研究小组教师为全体数学科组成员。科组内现有数学教师8名,小学高级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 3名,其中1名担任学校教导处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教师总体素质较好,但个体发展不平衡。我们科组教师年轻教师占半,需要多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近年有所提高,但教师原有基础比较薄弱,起步较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常常左右着教师。受我校处于沙田片地理位置等影响,接收新鲜事物较慢,教学思路不新,在教研和科研上不够平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尚有一定的距离,要花大力气抓。从学校科组原有发展的基础上看,我们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期待在全体数学教师的支持和配合下,我们能积极参与实践研究,让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会更上一层楼.(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反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原因,以案例、反思、论文等的形式描绘教师捕捉与利用学生错误资源能力的形成轨迹,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文本材料,提高教师自我思辩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含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观点、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和完成时间)

(一)研究的内容:

1、研究学生产生错误资源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地位的研究。

3、通过研究形成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4、错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艺术研究(对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相关材料学习活动 科组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典型错误资源集 资源小册子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手抄报展示 手抄报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典型错误资源的研究 论文

口算比赛 全校性分年段比赛

小学数学课堂典型错误资源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主题课例展示(集体备课)课例展示

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经验交流会 经验交流会

对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处理的反思 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合理利用 论文

三、研究过程设计(含研究思路、策略、方法、步骤)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采用“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的办法,从数学学科课堂入手,逐步探求在课堂中错误资源的利用。确确实实地展开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将根据实验情况采取如下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文献研究法等。通过讨论、说课、听研究课等手段,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等,探索和分析错误资源的产生原因、课堂错误资源的捕捉以及课堂错误资源的利用,形成一定的模式,并对本次实验成果进行论证,编写课题研究的资料集,以指导日后的教学。

(二)研究策略:

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无奈。课改的今天,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常之心来重新审视课堂,把它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使课堂中的错误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1、善待‘错误“,让”错误“放出光彩

每个人都有优点,也存在许多缺点。如果每时每刻老师能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那么精彩的想法我想老师也会为他们喝彩的。作为老师应该给他表现自己的机会,为他提供获取成功的平台。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进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最终,让“错误”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敢于纠错,让”错误“有效利用。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可能来自于学生,也可能来自于老师。对于来自学生的意外,我们常能从容应付,但对于老师自己的失误,我们有时却会觉得不知所措。这里有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特别是大型公开课时,有些人被所谓的“师道尊严”所困,采用掩饰或回避的方式,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其实,是否能妥善处理失误,恰恰是检验老师素质的大好机会。

而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终于错误本身,而是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我们有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熟树立相对牢固的错误意识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这对老师来说简直是一种机遇,在课堂中利用好错误资源,不仅使一些尴尬局面得以挽回,更能解决教学中疏与堵的矛盾。、对比“错误”,让知识拓展延伸。

面对学生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我们可以不急于立即指出错误,而是顺势诱导学生将错题解答,得出答案不一致的矛盾,又让学生通过争论,自己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发生错误的原因,这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纠正了错误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形成纵横向联系,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延伸,印象则更加深刻。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任务:成立课题组,对研究课题进行论证,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培训教师,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收集课题学习资料准备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建立课题资料档案,调查、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与实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估,撰写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论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资料等,探索和分析错误资源的产生原因、课堂错误资源的捕捉以及课堂错误资源的利用,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提升阶段:

这阶段主要总结研究,完成整个研究在各学科。征集有关论文、实验课、汇报课的录象等,邀请专家或有经验的领导、教师,对本次实验成果进行论证,形成研究进行总结、编写课题研究的资料集。

四、完成研究工作的保障条件

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前锋小学校长高瞻远瞩,树立办学的宏伟目标,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大力的支持与到位。人力方面,凌惠波主任、梁满水老师、罗桂枝老师、许慧

7.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七

一、发挥信息技术寓趣于乐,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泰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在学习过程中, 便会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 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进而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24时记时法》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一昼夜钟面从0点到24点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过程, 随着钟面的变化, 同时演示夜色, 星星、月亮逐步变淡, 太阳慢慢升起, 再到夜色, 星星、月亮的过程, 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融形、声、色、动、静于一体,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但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上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而且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 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 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变苦为乐。

二、运用信息技术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根据小学生学习特点及心理学规律, 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 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 时间一长, 学生极易感到疲倦, 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下降等, 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 创设新的兴奋点, 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学生一到课中时感觉就比较疲倦,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拓宽学生思路, 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 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个亮点做出两条射线, 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让学生看后马上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 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 另一条边移动, 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的动态显示, 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 而且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 从而发挥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和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 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凭一支粉笔, 一张嘴也很难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 学生难于理解, 如果从具体的实物、景象、或图像演示中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在逐渐上升到理性思考, 则可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 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往往很难掌握。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声音、动画的渲染, 引发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电脑, 用重合的方法比较出等底等高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再让学生动手剪拼和操作电脑相结合, 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沿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剪开, 然后平移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根据直观判定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讨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有多少种剪拼法?学生通过操作电脑、观察讨论得出不同的剪拼法推出共同的结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相等。如此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在动态演示和直观表象中得以化解, 学生不仅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而且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 恰当地加以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解决教师难以讲清, 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 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巩固知识, 促进练习的有效性

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常常采用机械的笔头练习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任务, 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 压力大, 效果差。为改变这种状况, 充分发挥学生在巩固知识中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巩固知识的效果, 我们在课堂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意境, 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记忆所学知识,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巩固效果好。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学习中, 有按指定分数给图形填色的练习。这样的练习答案不是唯一的, 运用计算机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 填完一种后计算机再鼓励学生想出别的填法, 只要学生填的份数正确, 计算机就会给学生肯定的反馈, 当学生在出错后就给学生鼓励, 耐心的劝告他不要灰心, 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样,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 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很好的进行因材施教, 这光靠教师很难做到。

实践证明, 在练习中,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因材施教, 既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又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 吃得好”。也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 减少疲劳, 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 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

8.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效率 探究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把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新课引入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主题图做成了一幅漂亮的动态演示图像: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儿童乐园热闹的情景,有茂密的森林,有许多小朋友有儿童乐园里兴高采烈地玩着,有的划小船,有的荡秋千,学生被这个场景吸引住了,这时,教师提问:“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问题?”这一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为后面探求新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我们必须注意把数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总结。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升降机、推拉窗、螺旋浆、电梯、钟表等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特点,从而归纳出“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现象的实质,学生的认识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样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1.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呈现,特别是有些学习内容,学生观察静态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采用了化静为动的策略,不仅能活现教学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的内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出示3捆零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梱零8根小棒表示28,整捆与整捆对齐,单根与单根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操作演示把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教学,不仅突破了难点,而且避免了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2.化抽象为具体,激活思维,深化理解。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就可以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发展铺路架桥,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借助观察、比较等手段逐渐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虽然学生通过探究能发现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他们难以想像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时,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依次进行16等分、32等分……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像无限分割的情形。这样一来,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渗透了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用大容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省时、多变、高效,不仅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使能力的展现、学力的发展达到了最佳状态,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9.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九

在学校办公室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台电脑,并且上网的速度都很快。学校为我们上网查找资料、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了条件。

首先,在备课时,我经常上网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这学期,我要给六年级的学生上LOGO,之前我并没有认真研究或学过这样的内容,周围人也不可能给我足够的帮助,于是我就想到了网络资源。于是,我上网查找,很快我就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还有一些视频讲解。我将这些视频下载下来,利用业余时间收看,通过自己学习大致了解了LOGO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学生特点编制成教案和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基本上能按照我的讲解和演示认真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制作课件,服务于课堂教学。例如:上学期,在兴趣班讲“电脑小报”的内容,许多课件需要的`图片都是网络上寻找的。学生经常被精美的图片所吸引,并要求我教会他们自己也从网络上去寻找图片。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我积极点击浏览“白下教育网”,阅读有关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专业文章,尤其是一些优秀老师撰写的博客,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原本在一所郊区的进修学校工作,对小学一线教师和教学情况不 太熟悉,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对我的教学和适应小学教师生活都很有帮助。

第四,利用网络资源,回答学生的问题。在上学期讲“电子邮箱创建、管理和使用”时,我就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学会自己通过发电子邮件与同学讨论问题,甚至向学科教师提问,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开展学习活动,延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们也十分喜欢。

10.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十

“湖北移动校讯通杯”第九届“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

评选活动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

创新论文大赛湖北选拔赛作品登记表

注:①此表由参赛教师填写。请各地电教馆(站)组织参赛教师将填

写完整的作品登记表设为参赛作品首页。

②网上注册号必填。

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太山小学余 峰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及

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能生动直观的将原生态的教学信

息再现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视听器官的协作运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

要适时、适当、适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增长见识、开发潜能。本文试图从教师会用、善用、巧用三个方面探讨关于多媒

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情境善用 巧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

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

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

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但是,有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

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教师要“会用”。

育人之妙,存乎一心。的确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关键在教师。只

有在教师真正掌握、能灵活运用的前提下,才能去用活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因

此,教师必需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应

用,才能顺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比如我们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有相应的计算机

等级证书。而且学校还创造条件让每位教师参加培训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学校每学期还要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比赛,多媒体教室对每一位教师都是开

放的,随时都可以使用,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人才,等等一切措施都为教师使用计

算机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加了筹码。

二、教师要“善用”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容易接受直观形

象的事物,教师要善于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始终保

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

1、善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地反映教学重点的资料,让学生借

助媒体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求相遇时间应用题,先在多媒体出示准备题: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

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为了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行程问题”的情况,教师在制作多媒体中演

示两人相对运动的情形,为学生创设运动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

对”、“相遇”、“速度和”等概念,学生很快发现“两人1分钟走的路是50

米加40米等于90米,两人3分钟走的路是3个90米”,很快解决了问题。然

后,教师在复习题的基础上(复习题与例题在多媒体活动演示),改动条件与问

题,即在复习题前面加上“两地相距270米”的条件。抽出后一个条件与问题,拉入“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因而,很快会用复

习题的逆向方法解决,并掌握了路程、速度和与时间的关系。这样,很快培养了

学生的解题能力,又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2、善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

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

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行程问题的教学,笔者就把现实生活中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人等“搬”进了电脑,利用Flash使他们运动起来,大大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公路、学校跑道刺激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形成表象,进

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挖掘事物运动的本质联系,把实际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了其数学修养。

三、教师要“巧用”。

在当今的教育中,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

科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这不等于是整

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

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这一点在数学学科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1、化静态为动态时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多媒体的优越功能,不仅可以把课本里的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而且能

把一些比较抽象的难理解的问题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模拟成原生现实过

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时,把抽

象出来“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利用多媒体进行闪烁,强化角的组成,同时将一

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绕顶点移动,形成各种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

边的长短的关系。动静结合使学生充分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思维困惑处点拨疏导。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有关几何形体的组合图形是比较困

难的。在他们思维困惑处适时介入多媒体,呈现“切割”、“旋转”、“提取”

等动态过程。有利于及时点拨疏导,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

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

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产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两者的区别。此刻,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通过了多媒

体的操作演示并稍加提示,使学生明白“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对

此解法突破了思维困惑,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明。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用,简化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

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

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简化学生的分析,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部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变

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

生审题,启迪学生思维。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指导学生量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虽然教师有示范用的大量

角器,但在教学时,学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师到每个学生的桌前

示范,课堂效率将大大降低。若把这一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显示量

角器的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闪烁、变色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量角器及内外

圈刻度的认识,以及如何使用内外圈刻度量角的过程进行演示,对量角、画角等

掌握得比较快,记得比较牢。

四、运用时应该注意注意。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能

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1、课件画面要注意主次分明。

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验不多,大脑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发展,因而他们的注意范围比较狭隘,往往注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意画面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

搭配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

我们认为在利用多媒体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

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

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3、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潢“门

面”,从而丢掉粉笔、黑板及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

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是任何现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始终保留。但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

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但是由于速度比较快,没有

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是由

传统的“人灌”改为披着现代化外衣的“机灌”。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

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

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

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

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

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

力吧!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版

2、《湖北教育》

11.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十一

关键词:有效;利用;错误资源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然而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错误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也不能放任错误,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并且善加利用,正确巧妙地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获得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巧设“差错”,使课堂越来越精彩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于设疑,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研究问题。

1.故设“差错”,启迪智慧。“差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从而达到引思。比如教师可以在一些比较关键的地方,如认识、理解等关键处,故意出一些差错,给学生制造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去主动发现、解决,教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启迪学生智慧。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出示了一个圆进行演示。

师: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折痕就是直径,直径就是对称轴,因为直径有无数条,所以对称轴就有无数条。对吗?

生1:不对,对称轴是直线,直径是线段,直径不是对称轴。

生2:折痕就是对称轴,折痕本身就是线段。

生3:你说的不对,老师教的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折痕应该是直线。

生4:其实,把他俩说的合起来说就更好了。就是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不就行了吗。

通过故设“差错”不仅让学生对圆的对称轴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并由此将错就错,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营造创新的思维空间。

2.诱导“差错”,引导深思。教师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诱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错误、解决错误,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观察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3.83元+2.5元=?有学生回答等于4.08元。

师:3元加上2元就等于5元,怎么才等于4.08元呢?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老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计算时元、角、分没有对齐。

生2: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3.亮出“差错”,修正思维。学完“圆的认识”,我出示判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让大家明白必须要在“同一个圆中”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出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那直径和半径必须在同一个圆中”,让学生先思考,再用画图来验证,使之理解其正命题、逆命题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过程,使学生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上,而且已经有了本质的理解。

二、妙用“差错”,促进动态生成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在教学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充分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1.充分探究,捕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随时都可能发生错误,但是这些错误并不都有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那些有价值的、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错误,然后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引起学生思考,进而提高学生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学画角时,先让学生自己学习,摸索画角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独立画角。在巡视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把100°的角,画成了80°,我并没有直接指出学生错误,而是利用这错误当诱饵,请一位画错的同学在投影仪上演示,很快就有同学发现了他的错误,并从中得到了启发。

2.发现错误,分析错误。产生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知道原因,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类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犯了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错误的意识,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画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画圆时,教师都是给出半径。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画成了半径3厘米的圆,这时我不是直接告诉他结果,而是在此基础上,又继续出一道对比题: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这时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发现两个圆一个样,马上意识到自己做错了题,我及时地追问:“画圆时,圆规两脚的距离相当于圆的什么?”通过启发,学生经过计算:3÷2=1.5厘米,然后画上一个半径1.5厘米的圆。这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行对比,使学生自觉改正错误。这样不但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错就错,修正错误。教师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突破原有条件及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修正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二年级学生学习完乘法后,我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解决:

①二年级同学做操时站成了两排,每排9人,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②二年级同学做操时站成了两排,第一排8人,第二排9人,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发现学生第2題错误率挺高,有四个错误算式(1)8×9=72(人);(2)2×8=16(人);(3)2×9=18(人);(4)2+8+9=19(人)。显然学生是受了解决乘法问题的思维定势,没有真正理解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和区别,乱凑数列式。这种错误在我的预设之中,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讨论交流,重新分析题意,找到出错原因,还达成共识:以后做题要多读多想,不可胡乱凑数列式。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进差错的生成,使得学生最终能“拔开云雾见明月”,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具生机和灵性。

上一篇:德育处工作计划2013~2014第二学期下一篇:市环保局2010年统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