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2024-09-15

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精选8篇)

1.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篇一

构建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预算支出管理制度

我国正在进行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改革,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攻坚战”,其中关键之处是确立我国的公共预算制度,形成正常的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4月11日举行的“政府预算管理与会计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前一段的改革重点集中在财政收入管理方面,今后将转移到财政支出管理方面来,政府预算编制、国库管理制度和预算科目体系等基础性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改革的重点。财政部楼继伟副部长在地方财政决算汇审会厅局长座谈会上指出:与财政收入管理相比,我国支出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而支出管理改革,特别是政府采购制度,国库支付制度和预算科目分类体系的改革是加强支出管理的基础。从实际情况看,我国财政支出由于改革滞后,在支出规模、支出结构和支出效益等方面急需完善,所以迫切需要改革我国的预算支出制度,用预算来规范政府的收支行为、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因为政府预算是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基本制度和手段。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预算支出体系,本人认为应以合理界定支出范围为前提,完善部门预算、逐步推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及现代化的财、税、库计算机网络系统为配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

一、构建公共预算支出体系的前提:调整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公共支出预算范围是指公共预算下资金分配使用的领域,它是由政府职能的范围决定的。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应由市场经济的共性和中国的特性共同决定,它至少包括以下部分:市场干不好但政府可以做得更好的领域,经济转轨时培育和完善市场的任务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特定任务。据此,公共预算支出的范围可以界定为以下四个领域:

1、公共服务领域。该领域重要包括政权建设和事业发展两部分: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管理、国防等部门和机构,由于国家政权机关提供的公共服务属于纯公共商品,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方式补偿其耗费的成本,因此,必须以公共预算拨款的形式来保障其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在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下,依法成立的政党组织、政协常设机构及部分人民团体等,也由公共预算拨付资金来保证其开展活动所需的必要财力。

由公共预算供给资金的事业发展领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纯公共商品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基础研究单位、卫生防疫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纯公共商品具有很强的收益外部性,私人不愿或无力承担,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并由公共预算保证其合理的经费需要:另一类是提供混合商品的事业单位,如高等院校、应用基础研究单位、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特殊艺术团体等,它们提供的产品虽具有公共商品的部分性质,但其发生的耗费也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费获得部分补偿。公共预算对这类单位只是拨补其正常收入不能抵补支出的资金差额。

2、经济发展领域。公共预算安排的投资支出主要针对非经营性、非竞争性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有战略影响的项目。它由以下基本方面构成:一是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机场、码头、水利设施、污染治理、环保工程等:这类项目具有公用和公益性质,难以产生直接收益。二是自然垄断产业,如铁路、邮政、供水、供电、供气等。这类产业具有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特征,难以实现竞争性经营,若由市场调节,就会降低乃至丧失配置效率:三是高风险、高技术产业,主要是重大的技术先导产业,如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政府应保证对这类产业的诱致性投资。此外,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属于弱质和有风险的产业,并且农业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有重大影响,因而农业投资也是公共投资的重要内容。

3、转移支付领域。通过公共预算支出进行的收入分配调节,通常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安排。与收入分配调节有关的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两个基本层次:(1)公共财政体系内各级政府间转移支付。它着重解决各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以及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如对收入水平较低地方的财政补助,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援助等。这类转移支付是合理配置公共资金,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2)公共预算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付。对企业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扶持和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弥补因公共定价政策造成的部分公共企业的亏损。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以社会保障为主,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收入保证、灾害救济等。通过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和收入来源,有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发展。

4、培育和完善市场的任务。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自发产生的,政府是市场制度的主要提供者。政府进行的每一项制度创新,即政府从外部将新的制度引入市场时,与自然演变的市场经济相比较,具有相对的突然性和利益重新分配的激烈性。虽然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制度最终会在市场经济下形成均衡,但由于其突然性和利益重新分配的激烈性,可能激发起重重社会矛盾而使新的制度无法引入市场。财政在新制度引入市场而尚未形成均衡时的任务是充分调整支出方向,缓解社会矛盾,一旦新的制度均衡形成,则可以从该支出项目下抽身而退。财政对以前的价格机制改革和目前的税费改革所做的支持,就是培育和完善市场方面的特定支出,事实证明,财政在发展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构建预算支出体系的基础:完善部门预算、逐步实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

我国过去的财政资金按功能归口管理,即将同一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预算中去,再分配给使用资金的部门。由于每个部门对应着多个功能性预算,所以产生了多头要钱,预算管理混乱的问题,也不利于考核各部门的业绩和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对市场经济下的公共预算,国际上主要有“费用论”和“报酬论”两种观点,前者是传统的预算理论,它认为公共预算是维持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拨款,至于它们提供什么服务、服务质量如何,则不属于财政的范围;后者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预算理论,它认为公共预算是政府支付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价格和报酬,预算拨款多少取决于其服务的质和量而不是“养人”多少。根据“费用论”编制的公共预算称为部门预算或单位预算,它以部门或单位作为预算对象,按人头费和事业费分开核算的原则进行编制。根据“报酬论”编制的公共预算称为绩效预算,是90年代初出现的预算模式。它按“部门十业绩指标”公式来确定预算,分为三个环节:(1)绩:即部门应达到的业绩指标。(2)预算:达到这一指标应当花的钱,即成本,通常,这是包括工资和业务经费在内的全部预算。(3)效:通过对上述绩效指标的考核,决定实际预算拨款额度。对于达不到指标要求的应当减少拨款。绩效预算是比较科学的预算,它解决了过去难以解决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和量的评价问题,也有利于及时停止对“过时机构”的拨款,提出公共支出效率。其困难主要是指标的确定和成本计算标准。据有关文献,世界上目前有近50个国家使用或者部分使用绩效预算。

介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还有一种称为“投入预算”。美国70年代末提出的“零基预算”就属此类。顾名思义,零基预算为支出基数为零的预算,就是说,它不再考虑部门,而是按政府

所要做事的内容,即“事件”来编制预算。假如政府今年计划做100件事,则先编制出各自预算。若某一部门有三件可做,就获得了三件事相加的预算,若另一个部门一件事也没有,则其基数就是零,只能关门解散。实践中,零基预算有两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第二种是“改良的零基预算”,即只对办事经费部分实行零基预算。人头费部分则按编制和人头来确定。我国目前的零基预算,对工程项目来说是指前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指后者。然而,改良的零基预算很难说能够提高支出效率。因为,只要公共预算中仍保留着“养人”部分,则无论采取何种预算,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就永远有人员膨胀的可能。零基预算的缺点是编制过程过于复杂,工作量过大,编制时间过长;有时还会出现“打井列入预算,填井也列入预算”,而总效果为零的荒唐现象。

针对功能性预算的缺陷,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国公共支出的预算改革目前应以完善部门预算为主,创造条件逐步推行零基预算,最终实现绩效预算。预算年度的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所有中央一级预算单位都试编了部门预算,但只选择了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上报全国人大审议。按照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的要求,预算年度要编制27个部门的部门预算,并上报全国人大审议。上报内容、上报形式也要改进,要在上报原有功能预算的同时,将27个部门做成一个汇编本的部门预算一并上报,并力争在优化报送质量上更进一步。20向全国人大报送的部门预算,力争做到既能反映27个部门的预算全貌,又能反映出各部门不同的特点,既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预算拨款安排的项目,又包括部门用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和单位自有收入安排的项目,在规范和细化预算编制上做更大的努力。同时,要加紧进行定员定额和项目预算试点的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部门的定员和经费定额,改变传统的“基数法”,为实行零基预算创造条件。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建立的。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种分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财政管理与改革的需要。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预算的需要,需要改革现行政府预算科目,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应包括部门分类、功能分类、经济分类三个部分。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责任者,解决“谁”的问题;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明确“干什么”;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支出“如何使用”。初步的收支分类改革应包括预算内收支,积累经验和时机成熟后将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及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有收支等都纳入政府收支分类范围。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的功能分类,反映政府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等政府职能,体现政府一定时期内的方针政策、支出结构和资金的使用方向、。按经济性质设置政府收入经济分类和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并将各类收支充分细化,以反映政府收入和支出经济要素的构成情况。这项改革是规范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不仅为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零基预算、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一系列财政预算改革的顺利推行创造有利条件,而且也为依法治国、强化预算监督、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打下良好基础。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在人员、技术和思想观念转化方面尚不具备全面实行绩效预算的条件,现实可行的是在公共投资领域选择试点,为最终实现绩效预算创造条件。

三、构建公共支出预算体系的条件: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1、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现行的国库分散支付制度改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其核心是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取消各预算单位在银行多头开立的帐户,即实行”零户统管”,只有财政代表国库的账户与单位对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分为集中收入和集中支付:集中收入就是单位的预算内收入直达国库,预算外收入直达财政专户:集中支付就是单位需要的钱由国库直接拨付,人员经费(工资费用)委托银行支付,所需的设备、办公用品及服务,由政府集中采购进行分配。集中收入是统一预算编制的要求,集中支付是严格预算执行的要求。长期以来,吃皇粮的人的工资发放是采取“年初预算切块,资金层层下拨,单位发放到人”的松散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一方面造成吃空头现象,乱增加发放项目,擅自提高标准:另一方面存在工资发放不及时,甚至被挤占挪用的问题:还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账户过于分散,加上层层下拨,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产生使用效益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推进工资发放银行化,由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人员编制和工资发放标准,将工资划转到银行统一发放,从而有利于实现对财政资金流向、流量的全面监控,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出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切实提高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适应改革需要,财政部已经成立了国库司和支付局,一些地方也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试点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积极稳妥地进行完善,既要大胆吸收国际经验,又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这项改革最大的难点就是要触动一些部门的现有权益。为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预算内,后预算外”等办法。目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这项改革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仅财、税、库三家的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国库单一账户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取得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还要使那些现有权益要相应调整的部门和单位确立改革意识和全局观念,接受这项改革。二是要在充分学习和消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拟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办法。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改革都在进行之中,情况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学习和消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在统一的国库单一账户框架下,因地制宜地处理某些特殊问题。三是要积极组织多层次试点,边试点边完善办法,为全面推开创造条件。改革试点可采取自愿参与与重点选择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推开,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一步。可在市(县)、中等城市或选择某个部门和单位进行试点。为积累经验,减少震动,可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四是要妥善做好有关配套改革。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需要进行两方面的配套改革:一方面,要建立独立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和联行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财、税、库网络系统,使财、税库和各支出部门之间形成网络关系,共享资源,互相监督,提高效率。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把国库单一账户改革与财税、金融其他方面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增加合力,减少阻力。

2、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分散的政府采购方式削弱了支出政策效力,不利于发挥财政支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也增加了采购成本,而且使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相脱离,财政监督形同虚设,为吃回扣、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所以预算执行中要强调办公设备统一采购,由政府设立的采购中心采用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再由国库直接支付采购费用,实现预算管理和拨款两分离的财政运行机制。

近几年来,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是强化了支出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提高了采购

活动的透明度,有效地抑制了腐败;三是初步营造了一个公平交易的环境,为国内优势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但是,由于政府采购在我国实行的时间不长,下列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一是政府采购的规模小、范围窄。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政府采购的规模一般为GDP的10%以上,或为财政支出的30%左右。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明显偏小,初步统计仅占GDP的3%左右。所以我们要积极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认真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政府采购支出占部门经费支出的比重

二是政府采购队伍的专业水平不高。政府采购涉及到经济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财政工作,还应当掌握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商品性能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基层单位缺少熟悉国际通行采购方式的采购管理干部和专业人员,采购活动中时常出现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政府采购宣传及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宣传的主渠道,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培训力度,特别是对地(市)、县级管理人中的培训,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是在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采购活动中,市场分割、歧视供应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地方通过地区封锁、部门垄断等方式排斥其他供应商参与竞标。

四是采购资金拨付办法和管理程序不规范。今后应加强对分散采购的监督管理,积极试行政府采购卡支付制度。继续搞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工作,重点研 究中介代理机构和供应商市场资格准入管理办法等,积极做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研究起草工作。同时,对政府采购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等作出规定。

3、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统一预算,推行零基预算,采取国库集中收付制,这需要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相配合。统一预算要求扩大预算范围,把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控制,还将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和制度外的非法收费,这势必减少各地所取得的总收人。零基预算要求“事事有预算,处处有预算”,虽说各地政府的事权可按轻重缓急进行排队,预算先保证必要的事项开支,然后再安排其它开支,但有些地方的收入连基本的开支都难保证,在预算不规范的情况下,则可以通过截留、克扣或挪用甚至乱收费来勉强维持。国库集中支付虽可提高资金效益,甚至减少一些虚假支出,但国库集中支付要实行,应该有按时支付、足额支付的保证。如果有些地区预算收入不及时或不足,将对国库集中支付产生重大打击。国家目前正大力推进西部开发战略,一般的惯例是财政优惠政策要先行,虽说长远看来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但目前意味着地方的预算收入要减少甚至预算支出还要增加,西部薄弱的财力能否承受得起呢?如果光有政策却没钱,要么西部的税收优惠落实不了,要么地方政府还得另外找钱,在转移支付渠道不畅通时,另外找钱则意味着现在想推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将遭到破坏,使其徒有形式而没有实质。适应预算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也为了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有必要结束“过渡性的转移支付方法”,制定一套科学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它至少应规范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在确定转移支付的资金规模时,国外一般都有可供参考的指标,如加拿大联邦政府对财政均等化补助总额规定不得超过GDP的1.2%,否则要相应地扣减对各省的转移支付额;韩国规定要将国税收入的13.27%作为地方交付税转移给地方使用。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额也应确定一个相对指标,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在预算执行中就可省掉一些不必要的讨价还价,地方政府的预算由于中央补助规模有规律的变动也容易确定。

其次要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对于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分配,各国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收入能力法,收入能力一一支出需求法(即综合因素法)

收入能力法:即地区间财政收入能力的差异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的依据,基本思路是把全国均等化的标准入均财政收入作为参考指标,只要人均财政收人能力低于该标准的地方,就可据此获得中央的转移支付。

综合因素法:对转移支付总额进行分配时,除考虑各地人均财政收入差异外,还需考虑各地财政支出需求和成本的差异,如由于地区条件差异过大,各地提供初等教育的人均成本可能大相径庭,为保证各地居民能够事受到与全国平均大体均衡公共服务水平,光在人均财政收入能力方面实现均等化是不够的,必须增加对财政支出需求和成本高的地方的转移支付额。基本思路是确定地区的人均标准化财政收人和人均标准化财政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不需进行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支出大于收入的地方就其差额进行转移支付,如果各地的差额总数超过转移支付总额N,则按比例减少转移支付额。基本步骤为:

步骤(1)计算出全国均等化的人均财政收入Y

Y=R/M

R=tlr1+t2r2+……+tnrn

=T1+T2+…+Tn

=T

R为全国的预算总收入,M为全国的总人口。Tn为第n种税的全国总额,tn为第n种税的标准税基(即为剔除了不正常的减免或故意少征、漏征等因素后的税基),rn为第n种税的全国平均有效税率rn=Tn/tn

(2)计算人均标准化支出Ci

Ci=C1a1+C2a2+…+Cnan

Cn为第n项考核指标的全国人均标准化支出(假设该考核指标为教育支出,则教育的全国人均标准化支出是教育总支出除全国总人口)。an为第n项考核指标在地方i的成本差异系数,即由于工资水平、自然条件差异等导致该地方提供相同公共服务的成本与全国标准成本的差异程度。

(3)计算出地方i可获得的转移支付额Ni。若λYi

2.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篇二

2014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74880.00亿元, 预算数为2013年执行数68509.39亿元的109.3%。公共财政支出分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等24项支出类型, 并且其中绝大多数财政支出又分为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两种支出方式。在24项支出类型中, 除了商业服务业等支出、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数低于去年的执行数,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未做出预算外, 其他20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都相比于2013年的执行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见表1) 。而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数额的提高,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如何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满足公众的需求, 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 是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根据公共财政的目标设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 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资源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使用、管理并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估, 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 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的过程与活动。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结果为导向。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更加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效果, 更加注重满足社会需求, 以期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而不仅仅以投入作为评价指标, 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入。二是将中长期预算具体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中长期战略性目标通过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细化, 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鼓励创新和节约。由于预算的基层管理者掌握更多关于财政支出的信息, 能够促进支出预算的实现, 因此应适当加大其裁量权及对其的激励措施。四是注重科学化和民主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管理不再只是财政部的职责, 而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参与。

二、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 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如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改革范围不断扩大, 管理机构更加健全,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等, 但是在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显著的, 需要进一步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 虽然对于绩效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传统的投入控制性预算管理理念仍占有主导地位, “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观念仍没有改变, 很多公共部门及人员仍然认为财政资金只要按规定使用就可以, 其使用效率或者社会效益与自己无关, 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 有些部门对于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 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绩效评价上, 未处理好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 出现舍本逐末的问题。

(二) 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目前, 我国尚未出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而财政部2011年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也只是作为部门规章, 法律位阶较低, 其中也只是对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等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各地具体的执行制度不同, 缺乏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合理和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地方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报告质量差别大, 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也有待考究。评价结果也仅仅作为反映问题和情况的手段和方法, 并没有真正与下一阶段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及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加强公共部门管理有效地衔接起来, 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 缺乏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不是单一的改革, 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但是, 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 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尚未与公共部门人员绩效挂钩, 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大、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合作力度不够等。

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对策分析

(一) 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把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 即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结果而不是只重视投入贯穿于财政预算管理的始终, 运行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管理、事后有评价的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的不断循环运作, 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 推动绩效管理的流程再造。通过不断强化公共部门的责任意识, 提高其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彻底打破“重投入, 轻绩效”的传统观念。

(二)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法律制度

我国至今沿用的仍是1995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在大程度上仍有计划经济的色彩, 法律中的部分条文和内容并不适合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 为了推动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 需要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当中, 同时提升财政部所颁布的《政府绩效管理办法》的法律位阶, 使得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有法可依。

(三) 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预算管理要想成为制度化和常规化的工作, 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 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 使其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过程中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二是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目标进行量化和细化, 进而实现财政支出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化;三是完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使得绩效评价有标准可依, 有程序可以遵循;四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 建立以“制度保障, 结果导向”为原则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四) 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只是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 而且可以作为下一个预算年度良好的起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评价结果的充分利用:一是建立绩效管理数据库, 通过数据的上传和传递, 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各个主管部门通报, 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完善;三是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和公示, 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便于社会监督;四是将评价结果与下一阶段的预算挂钩, 激励各部门实现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化。

(五) 加强各项配套改革的实施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不是某一个部门或修改某一项政策就能实现的, 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改革相配套。一是要完善会计制度, 把权责发生制作为统一的会计基础, 建立完善的复式预算会计制度。二是加强组织内外部协调。预算管理改革不只是财政部门的职能, 还需要与人大、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及预算单位的合作与监督, 保证绩效管理的规范化。三是加强财政支出预算分配方面零基预算制度的应用, 注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四是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绩效评价。

四、结语

传统的“重投入, 轻绩效”的计划经济观念在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中根深蒂固, 打破这种传统、实现财政预算方面的绩效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国家的法律制度, 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促进配套改革的实施, 把财政支出预算方面的改革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不能仅仅把这项改革作为一项简单的事情来看待, 要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足够的重视, 并且要有足够的决心做好绩效管理工作, 攻坚克难, 通过对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推进, 逐步形成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摘要:我国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十七届二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 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随着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不断改革,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由于我国预算绩效管理起步较晚, 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总结了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 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邓毅.绩效预算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天津市财政局监察局.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与绩效捆绑的视角[J].财政监督, 2010 (11) .

[3]宁旭.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4]马蔡琛.论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J].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 2006 (03) .

[5]马强.公共预算制度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 (03) .

3.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职责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的定义

就是国家通过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获取对应的收入,政府在公共活动上的开支是主要的支出,从而达到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目的,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是经济得到了均衡的发展,实现了一种与市场经济对应的财政运行体质。它主要诠释了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两个主要的方向,公共收入是政府公共职能得以实现的必需品,而公共支出就是体现政府履行的公共职能。

公共财政主要有满足公共需要、稳定宏观经济、促进社会公平、监督市场运行、促进市场发育五个职能。

(二)目前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财政运行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公共财政体系还存在两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财政职能定位不清,主要还存在 “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对一些竞争性领域的投入和公共领域的欠投入;二是从监督环节上看,表现为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

二、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财政部门和一些职能部门以及人大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税收任务是从中央下达到地方,这就造成了地方与政府给人民代表上报的任务计划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数据上都有很大的出入,地方政府要求按人大通过的预算执行,而税务部门则按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数完成。其结果是地方政府要么完不成计划,要么为了让税务部门完成任务而增加税务成本。

2. 编制预算的时间过短,影响预算编制的质量。我国的预算编制一般是在每年的十月份开始,在编制上,周期一般只有2-3个月,因为调查和研究工作时间上的不充足,造成预算编制的精细化不够。

3.预算报告审议机构的力量薄弱。从各大人大的结构上看,预算审批机构的专业性不是很强,难以深入审查监督,大部分人大代表对预算报告理解不深入,致使对预算报告提出的建议没有针对性和建设性。

4.预算执行的刚性不强。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历年制来预算年度,就是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但是预算草案要到第二年的3月份,人大会议上才能得到审议批准。这样操作,使我国每年的预算执行都有3个月的时间处于无法律效益的阶段。这样就会使各级政府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支出的随意性增大。

5.在预算管理中还没有归纳到预算外资金,这就降低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嗯好安排的资金就是预算外资。这部分资金的存在,致使部门和单位支出不规范,逃离财政部门的监督,影响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6.在预算上,如果有违反行为,也没有相应的追究和惩罚的方法,大大减弱了预算的法制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法律对预算法的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还有不足:第一个是不明确责任的主体;第二个是采取法律手段的是违法人的上级机关,却不是监督机关,这样就使执行法的客观性大大减弱;第三个是制裁形式有限,目前只有行政处罚,法律的权威性不够。这些缺陷和不足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按照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改革预算管理制度的初步设想

1.规划政府支出。按照完整性的预算原则体系要求,各个政府的编制都需要完成统一的预算政策,充分体现出以政府为中心的政府财政支出的全貌,这样可以为政府提供出完整的政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同事也可以了解到全国的政府资料的流向和流量,加大监督政府理财活动的力度,防止政府部门腐败现象的出现。

2.强化部门预算。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各单位要全面体现出各个部门年度的资金需要和单位的年度支出状况。依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收入的状况要按照收取的级别来核对各个项目的收人,具体到各个收费项目:支出方面就按照,支出项目逐一填列,对专项资金方面的支出要建立项目库,利于财政部门监督和管理。

3.推行零基预算编制法。目前在编制预算时,基本上都是按照“基数+增长”的模式,没有重新测算每一个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这样在加大每年预算数的同时,也影响了对一些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资金投入。推行彻底的零基预算,就是要在保工资和保运转的同时,结合到国情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进行支出机制,确保民生项目和支出的项目的落实

4.健立专业的预算审核机构。目前各级人大和政府都没有建立专门的预算核机构,而预算审核工作是编好预算、做好预算的关键,必须在两个环节上面建好专门的预算机构。第一是在各级的忍到预算委员会,专门负责预算的审核,二是各级政府聘请一些财经专家,对财政预算作数建设性的意见。

5.建立大一的国库制度。是对财政制度的帐号设定和支出的方式的一次变革,是把所以的财政资金都归于国库的单一性体系管理,收入的资金都是纳入国库或者财政的专员,支出的资金通过单一的资金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动供应者和单位这样有利于加强预算监督,让资金的收支过程处于有效的财政监督管理下。

6.构建有效的预算监督机构。一是建立财政、审计和人大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效率;二是需要加大力度对各个部门的财政支出项目的考核,建立起项目的考核机制;二是加大对事前和事后的监督力度,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进行全部的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加大对违反预算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了处罚力度,就会使一些违规人不敢去违反预算法的规定,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维护了预算的权威性质和法制性质。建立起公共财政的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规范政府和预算单位的行为,减少权钱交易、舞弊等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促使政府各部门真正做到为民服务,财政资金真正做到为民办事,以理财的民主化助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楼继伟主编,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管理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财政部国库司编,财政国库管理改革试点培训资料汇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吕旺实,公共财政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项怀诚,中国政府预算改革五年(1998—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蔡笑腾,基于博弈论的财政预算管理研究,财政与研究,2005,11,5-6.

[6]王丙乾,《中国财政工作全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9,20-50.

[7]王卫星,《政府预算管理程序与方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8]吴俊培,《政府预算管理与预算效率问题研究》.中南财政大学出版社,2001,5.

[9]财政部预算司,《国家预算决算辑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0.

[10]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财政工作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1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张馨,袁星侯,王玮著,《部门预算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8).

[13]孙开,浅论政府预算管理方式的改革.财政监督杂志,2002 ,1.

[14]杰克·瑞宾、托马斯.D.林奇,《国家预算与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4.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篇四

1.下列哪些项目可以不作为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

A.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

B.关系人民生活福利的项目

C.反垄断需要的项目

D.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项目

满分:2 分

2.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满分:2 分

3.对一国而言,影响教育支出效益的主要因素除该国财政支出的规模外还有()

A.该国财政收入的总量

B.该国财政支出的结构

C.改过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俗

D.该国对于教育所采取的政策态度

满分:2 分

4.按照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缴纳失业保险费

A.1%、1%

B.1%、2%

C.2%、1%

D.2%、2%

满分:2 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属于购买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由于其受益不当,应由发行国债的收益来补偿

C.按支出用途分类,挖潜改造资金属于积累项支出

D.按支出用途分类,国有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属于经济建设费

满分:2 分

6.下列不属于公共选择的环节的是()

A.立宪

B.立法

C.行政和司法

D.投票

满分:2 分

7.目前世界各国税收支出预算控制才去的方式不包括()

A.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

B.建立统一的税收支出账户

C.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D.临时性和制度化相结合的控制方法

满分:2 分

8.消费税实行的征收办法为()

A.价内税

B.价外税

C.价内价外税

D.超额累进税

满分:2 分

9.以下哪项不属于财政投资农业时候应主要集中的领域

A.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B.农业科技推广

C.农村教育和培训

D.流动资金投资(农药、化肥、薄膜、除草剂等)以及类似农机具及供农户使用的农业设施等固定资产投资

满分:2 分

10.关于税费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谓税费改革,就是将可以改为税收形式的收费改为规范化的税收,对应当保留的收费加以规范并加强管理,坚决取缔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B.税收改革是治理整顿预算外资金、规范政府收入机制的一种有效措施

C.税费改革是当前提高财政收入(指预算内)占GDP比重的重要途径

D.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以税收替代收费

满分:2 分

11.不考虑其他因素,以下哪种税制会在通货膨胀形势下让财政收入实际增长率大于名义增长率

A.定额税

B.比例税

C.累进税

D.累退税

满分:2 分

12.下列属于经常性指出的是()

A.支付债券利息

B.基本建设投资

C.国家储备支出

D.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满分:2 分

13.下列税收转嫁方式中,属于纳税人通过改进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的是()

A.混转

B.消转

C.散转

D.税收资本化

满分:2 分

14.下列哪个经济因素不会对财政收入的规模水平产生影响

A.经济发展水平

B.生产技术水平

C.分配制度

D.所有制结构

满分:2 分

15.财政执法所应遵守的原则不包括以下()

A.合法原则

B.公正原则

C.权力制约原则

D.合理原则

满分:2 分

16.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A.国防

B.花园

C.教育

D.桥梁

满分:2 分

17.公共定价的方法不包括()

A.平均成本定价法

B.二部定价方法

C.市场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

满分:2 分

18.下列关于财政投融资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B.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按照信用原则运营,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先行资本或公共物品

C.财政投融资可以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资的诱导机制

D.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不是脱离市场,而是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主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支配作用,投融资机构在结合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实行市场化运营

满分:2 分

19.下列教育方式中,哪种不属于混合公共物品

A.Calvin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国际政治学专业学习

B.英国威廉王子在伦敦尹顿公学接受的高中阶段的教育

C.英国特许公共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和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培训的ACCA学员

D.曾宪梓先生捐助索性班的某所希望小学

满分:2 分

20.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价外税可证的侧重点是()

A.更容易,厂家或生产者,消费者

B.更容易,消费者,厂家或生产者

C.更难,厂家或生产者,消费者

D.更难,消费者,厂家或生产者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V

1.财政支出效益和微观主体支出效益的无别表现在()

A.提高效益的目的不同

B.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C.选优标准不同

D.评价方法不同

满分:2 分

2.政府投资在各国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它们是()

A.经济体制

B.历史传统

C.经济发展阶段

D.储蓄规模

满分:2 分

3.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理由有()

A.减少贫困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B.许多与医疗有关服务的是公共物品,起作用具有外部性

C.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

D.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与不完整性

满分:2 分

4.影响行政管理费支出规模的直接因素有()

A.经济总体增长水平

B.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

C.行政效率

D.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

满分:2 分

5.税收《征管法》中提到的税收征管三环节为()

A.税务登记

B.税款征收

C.税务管理

D.税务检查

满分:2 分

6.收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A.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

B.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

C.可完全由部门和地方自收自支

D.法治性和规范性相对较差

满分:2 分

7.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特征有哪些

A.课税比较公平

B.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功能

C.课税不普遍

D.弹性较大

满分:2 分

8.以下属于BOT投资特点的是

A.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

B.政府在投资资金来源中处于主导的地位

C.投资项目一经建成产权属于政府

D.该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投资

满分:2 分

9.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三哪大类

A.所得课税

B.消费税

C.商品课税

D.财产课税

满分:2 分

10.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体现在()

A.征收通货膨胀税

B.税收的档次爬升效应

C.造成财政收入虚增

D.受财政收入数据失去信度

满分:2 分

11.税收指数化的方法主要有()

A.特别扣除法

B.实际所得调整法

C.税率调整

D.指数调整法

满分:2 分

12.现代经济学将税收原则归结为哪两类

A.公平类税收原则

B.公正类税收原则

C.效率类税收原则

D.受益类税收原则

满分:2 分

13.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

A.财政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满分:2 分

14.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政局是否稳定

B.政体结构

C.行政效率

D.宏观经济政策

满分:2 分

15.下列产业中,应由财政进行投资的是()

A.环境治理

B.治理国土

C.能源开发

D.教育

满分:2 分

16.下列各项水域国家征税时的课税依据的有()

A.纯所得额

B.商品流转额

C.个人全部所得

D.资产净值

满分:2 分

17.我国最常见的税收豁免项目有()

A.免除关税与货物税

B.免除消费税

C.免除营业税

D.免除所得税

满分:2 分

18.下列哪种税种属于定额税率

A.资源税

B.所得税

C.营业税

D.车船牌照税

满分:2 分

19.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时确定的个人所得税法采取()

A.分额定率

B.分项扣除

C.分项征收

D.分项累进

满分:2 分

20.财政支出的内源性效益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

A.财政支出总量效益

B.财政支出单位效益

C.财政支出结构效益

D.财政支出项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V

1.我国企业收入曾经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相对价格体系的影响不同。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搭便车问题是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生产的原因之一,是无法解决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私人保险市场具有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是社会保障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期使用,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财政补贴有调整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作用,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因此它多多益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从世界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绝对规模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扩张的趋势,相对规模在一定发展阶段也是扩张趋势,达到一定规模则相对停滞。当然其中有些项目增长较快,相对规模在上升,而有些项目增长较慢,相对规模在下降。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公平类税收原则包括受益原则、能力原则和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A.错误

B.正确

5.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篇五

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就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公共财政实践已经表明现代政府预算制度对于“公共财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也应从改革现行的政府预算制度人手当前进行的以部门预算改革为切入点、多项改革措施配套推行的预算管理改革就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实质及其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因为其产生、发展和完善在相当大程度上折射出了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实质现代政府预算制度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封建君主在课税上的随心所欲和财政支出上 的挥霍浪费严重损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从根本上对市场和资本的扩张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这使得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一场财政权的争夺政府预算制度就是这一斗争的产物早在十四世纪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就开始了与国王的斗争到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时英国的财政权基本上就已处于国会的控制之下国会掌握政府的财政收支后进而又寻求控制王室的支出1787年总基金法案通过后英国开始把全部的财政收支统一在一个文件中从此有了正式的预算报告预算制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自1802年起英国开始公布详细的政府收支报告1822年财政大臣将该报告提请国会审议从而确立了按编制和批准政府预算的制度此后国会还取得了对预算执行进行审核的权力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英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方臻完备从政府预算制度在英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从根本上看政府预算制度就是市场对政府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的基本途径

“公共财政”之所以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不仅在于它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是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它所具有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融合性而且更在于它是受市场约束和规范的财政“公共财政”是从公共性及其与私人性之间的关系

角度把握的财政类型它与其它财政类型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共财政下的政府行为是受市场决定和约束的;而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为市场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约束提供了一个基本手段实际上可以说现代政府预算制度就是公共财政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它只在公共财政条件下才存在而且也只有建立起了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

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最终在代议机关与政府间建立起了一种财政分权格局使得市场可以对政府及其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成为真正的“公共财政”(1)政府只能根据代议机关通过的税收法令征税使得政府的收入活动不能超越市场的根本约束与限制;(2)政府必须按照经代议机关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代议机关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政府的支出预算实际上就是市场通过代议机关并借助法律手段直接而具体地规定和约束着政府的行为;(3)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要调整业经批准的政府预算则需经过代议机关同意才可以变更;(4)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代议机关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5)代议机关还可对政府决算进行审议可见政府预算制度的确立使得市场通过代议机关掌握了政府及其财政行为的根本决定权和监督权进而将政府财政的根本权限转移到了社会大

众手中这就是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根本点之所在

二、“公共财政”对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要求

政府预算作为公共财政运行的载体以及市场规范和制约政府财政行为的基本途径为了使政府活动不偏离“公共”的轨道、确保其符合市场的根本利益公共财政下的政府预算制度至少应具备以下性质

1、统一性“公共财政”背景下政府预算制度首先必须具有“统一性”的特征即政府所有的收支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统一进行管理政府预算制度的统一性实际上反映着市场通过政府预算对整个政府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的要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都将绝大部分的政府收支纳人政府预算进行统一的管理基本上做到了预算管理的“统一性”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政府的预算外

收支可能确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预算外收支的存在并未从根本上否定政府预算制度的统一性因为各国的预算外收支基本上都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预算外支出占全部政府支出的比重都在20%以下而且这些预算外支出还是专门的社会保障支出委内瑞拉、墨西哥和智利等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大致相同其实将社会保障支出臵于政府预算管理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政府预算已经具有了完全的“统一性”

2、公开性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即从预算草案的编制、审议到预算的执行以及执行中的调整都应保持一定的透明度而且政府预算也应当成为公开的文件而不应只为少数人所了解和掌握除少数涉及国家机密外其它都应向社会公布

3、法律性政府预算是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立的一经批准就成为国家法律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违反政府预算的行为都是违法的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使是政府要对预算法案进行调整也必须经过相应的程序才行

我国现存的政府预算制度在相当大程度上继承了计划经济时期预算制度的衣钵大体上只保留了“政府收支计划”的外壳而无现代政府预算制度作为市场对政府进行约束和控制的基本手段所应具有的基本内核尽管这一制度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经过不断的变革但它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毫无疑问应当按照“公共财政”对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要求来改革我国的政府预算体制

三、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我国政府的收支不仅有预算内、外之分而且还有制度内、外之分近些年来我国的预算外收入的规模一直保持在预算内收入的50%以上而制度外收入规模大体上也与预算外收入相当这种收入格局必然导致于之相适应的支出格局这一状况意味着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政府收支游离于政府预算控制之外我

国政府收支管理的现状反映了我国的财政还不是真正的“公共财政”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离现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制度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没有统一的政府预算就没有真正的公共财政将预算外和制度外收支都纳入预算统一进行管理是符合政府预算制度统一性的基本要求的一项举措可以说这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前提综合预算改革就是通过将制度外、预算外收支逐步归并到政府预算中去以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统一性”的一项措施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管理问题其根本要害在于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综合预算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破政府部门本位利益的障碍将其彻底深入下去

我国的预算采用的是历年制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却在每年的3月前后召开这两者之间的间隔使得我国的财政在这一时期是在无预算的状况下运行的;而且政府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实际下达到各预算单位往往都是半年以后可见每一个预算里我国的财政都有相当长一段时期是在无预算的状况下运行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应时时刻刻都处于政府预算的约束下没有预算是不能进行相应的财政收支活动的美国联邦政府就曾有多次因为国会没有批准联

邦预算而部分关门尽管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与争权夺利但其中所体现出的政府预算对政府活动的决定与约束以及对政府对预算的遵守与尊重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我国财政运行的无预算约束的问题必须及早解决因为它关系到是否能够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对于预算与人代会会期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修改预算的起止时间或设立临时预算来解决(变动人代会的会期似乎不太可能);而因预算下达晚所导致的财政运行中实际无预算的问题则可通过改革预算编制与管理的程序来克服当前的部门预算改革实际上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政府的所有行为纳入政府预算进而臵于市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当然设立临时预算、修改预算的起止时间和改革预算编制与管理的程度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预算管理的形式进行的改革而已但重要的是通过形式上的改革树立起“无政府预算授权就不能进行财政收支”的观念

过去我国各级政府提交给人代会审议的预算草案基本上都只列出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几个大项的数字和说明向社会公布的政府预、决算报告则更为简略这些使得我国的人代代

表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无法对具体的财政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以及这些财政收支背后的政府行为进行深入的审议、监督甚至是否决这种状况的实质就是我国的市场还无法通过对预算进行的审议和批准进而在根本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因此必需保证政府预算全过程中有足够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这是把政府活动臵于市场约束和监督之下的基础代议机关对政府预算草案逐条逐款的审议和批准过程的背后就是市场对政府各项具体施政活动的审议与批准而我国各级人代会对政府预算的审议和批准一般在一、两周内就完成了这样的预算审议是难以起到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的作用的因此也必须对现行政府预算的审议程序作一些调整如提前和延长预算的审议期限、成立一个主要由专家和学者参与的专门委员会对政府预算草案进行预审等不仅如此政府还应加强对预算全过程的自我监督政府预算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必要时亦可将民间执业人员引人到对政府预算的审计中去

市场对政府活动的约束与控制并不是凭空实现的而必须通过特定的政治程序才能完成这一政治程序就是代议民主代议民主政治下只有在作为权力机关的代议机关与其执行机关的政府间建立起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现代政府预算制

度才有可能有效运转起来可见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与代议政治制度是息息相关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代议政治制度的发展决定了政府预算制度的完善程度所以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并不是可以孤立的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它需要政治制度的同步或者是超前一些的改革然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如果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这种不均衡性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它将极大地制约当前的政府预算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的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法治的作用不仅在于约束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在于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因为如果政府的行为不受法律的约束那么自由的经济交易和独立的企业制度就没有保障从而导致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不存在了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政府预算制度也必须具有法治性的特征然而我国政府预算的法治化程度却相当低政府的财政活动不按预算办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毫无疑问应当按法治化的要求来改革我国的政府预算但政府预算的法治化也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法治化长期以来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有法不依使得广大民众缺乏对法律的认同感形成了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而政府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

究的司法行为更是使得公众对法律崇高信念的失落法律信仰危机已成为我国法治化的最大障碍要加快法治化的进程首要的就是恢复广大国民对法律的信仰和崇尚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现阶段强化政府行为的法治性、增强公职人员的守法、护法和依法办事的法律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维护法律尊严的要求同时也是为政府预算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前提

目前我国财政改革的重心已转移到政府预算制度上来了当前的预算管理改革就制度设计来说是基本符合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的但政府预算制度的每一步改革都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尤其是政府部门自身的利益因此在改革中可能遇到较大的阻力克服这些利益障碍把预算管理改革深入下去唯有这样我国的公共财政框架才有可能建成

6.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论文 篇六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我国的财政透明度不断增加。但需要提出的是,目前的政府预算报告是不完整的。这是因为,诸如出口退税等直接冲减收入的税式支出并未被纳入财政支出管理范畴。不加预算控制的税式支出不仅对税基造成侵蚀,而且给预算法带来缺漏。因此,应将税式支出与直接的财政支出一起列入政府预算法案之中。

税式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就具体形式而言,其中不仅包括出口退税,还包括税收豁免、税收抵免、纳税扣除、延期纳税、盈亏相抵、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因此,税式支出实质上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的范畴。

税式支出和直接的公共支出都是公共支出的具体形式,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体现在:

1.资金的性质相同。直接支出和税式支出被安排出去之后,既不要求受益者偿还,也不要求受益者像向银行贷款那样需支付利息,都是一种无偿使用的政府财政资金。

2.目的相同。无论直接支出,还是税式支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政府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

3.实施效果相同。直接支出和税式支出都是对政府资金的使用,实施的结果都是使受益人的财力增加、国家财力减少。

4.结果相同。对于财政收支平衡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直接支出以“增支”的方式、税式支出以“减收”的方式影响财政平衡,但二者的指向都是使财政向着失衡的方向发展。

当然,作为公共支出的不同形式,税式支出和直接公共支出之间更多的还是表现出差异性。与直接支出相比,税式支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税式支出在调节经济的效果上更具有时效性。税式支出一经实施,即在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时直接从应纳税款中自动兑现,兑现的税款又直接进入企业的资金周转,省略了纳税人直接支付税款和政府再按预算审核拨付资金这一程序,缩短了资金在政府手中滞留的时间,减少了调节经济的时滞。而且,如果安排得当,这种程序上的简化还有利于节约行政管理费用。

2.税式支出具有间接性。税式支出是在税制实施过程中实现的一种税前支出或坐支,在政府收入实现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不具有直接支出那样的先收再支和按照预算由国库账户进行划拨的支出控制程序。税式支出的这种间接性,使得它在没有编制税式支出预算之前,无需经过立法机关的同意,而是利用税收制度的特殊条款达到税收与支出之间直通车的目的。

3.税式支出具有隐蔽性。如果说直接预算支出中的财政补贴是“明给”的话,税式支出则属于一定意义上的“暗予”。因此,税式支出表现出很强的隐蔽性,很容易为政府所偏爱,从而导致税式支出过多、过滥,与公共预算难以进行必要的协调,因此被喻为政府的“隐蔽性预算”或“看不见的预算”。这实际上也是传统的税收优惠以及税收优惠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同时也是需要对其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将其纳入公共支出预算,并加以公开化和透明化。

据统计,2002年我国税式支出总额达到2159.52亿元,占当年全部税收的12.7%。1998年~2002年间,税式支出年均增长29.6%,超过税收增速12.7个百分点。

7.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探究 篇七

1 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内涵界定

1. 1 公共财政预算评审项目

财政评审业务主要包含设备购置、信息网络构建、房屋修缮、基本建设等几个内容。设备购置和信息网络构建比较简单, 而房屋修缮和基本建设则有相关程序和手续复杂、管理部门众多以及涉及面广等特点。财政评审业务的本身就会对财政质量形成影响, 随着目前财政评审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财政评审的覆盖面也在逐渐的拓宽。财政评审的项目, 不但包括专项资金项目, 还包括基建项目; 不但包括政府性融资、专项收入、基金预算等财政性的资金安排项目, 还包括一般性的专项资金安排项目; 不但包括预算的执行阶段, 还包括预算的编制环节; 不但包括合理性评审、机制、制度、项目社会效益评审等宏观层面的评审, 还包括微观层面的评审。在实际工作中, 一般可以将预算评审的项目大致分为发展类项目和投资类项目两类。

发展类项目是指, 由国家或者省设立的支持社会事业和经济等方面发展的一些专项基金和支出项目, 以及其他有固定用途的发展性项目。原则上流程为拟定发展规划、评审论证和确定数额。对于发展类项目进行财政评审的流程一般为首先组织项目立项的必要性评审, 要求符合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或者发展规划、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大政方针、社会公共需求等。其次还要遵循项目有投资的必要性和符合相关部门审核标准的原则。接着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审, 关键是对项目立项社会效益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的考察。最后是对于项目经济合理性的考察, 即通过合理的技术标准来确定项目的财政投资数额, 评审时目的是对于项目全部过程的审查。

投资类项目是指, 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 用财政资金安排的投资类项目如财政支持企业更新改造、大型修缮、构建基础设施、无形资产、土地、战略性和应急性储备、购置同定资产等等。按照资本的性质, 可以分为其他部门安排的资本性支出项目和发改委安排预算内的基本建设项目。对于投资类项目, 在原则上来说, 首先应该按照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投资评审, 其次要进行计划立项, 最后再核定具体的数额。投资类项目的评审着重在于对项目投资合理性的审查。

1. 2 科技项目预算评审

科技项目预算评审, 作为财政监管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优化资源配置这一职能中的一项监督管理制度。而科技预算评审作为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审得出的结论作为预算安排的一项主要依据, 可以为科技项目支出预算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持。规范的预算评审以及由评审的结论而实施的项目计划, 对于改进科技项目的管理、确定科技项目各项任务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增强科技项目承担人的责任意识, 监督并且验证科技项目的实际实施情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优化科技项目的研究路线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

项目预算评审作为项目支出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构建科学有效的项目评审办法, 对于保证投资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提高预算评审的质量等, 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对预算项目进行评审的主体是财政部门,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对于许多预算项目, 尤其是大型财政投资项目的评审, 仅仅靠中介机构以及财政部门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就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征集各方面专家的经验, 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 才能最后做出最优的选择。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从预算项目的评审及投资的角度出发, 在预算项目的评审中, 在建立行业发展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评审报告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价格数据库的基础之上, 建立一个项目管理平台。

2. 1 行业发展数据库

由于预算项目一般设计的领域比较宽, 掌握了最新的行业发展数据库, 就有利于评审人员和管理人员掌握专项的研究动态, 可以为精通行业发展和财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行业发展数据库的建设内容主要有优势研究单位的调查报告、优势企业的调研报告、委托专业的咨询公司完成各行业发展的研究报告等, 为把握各行业的发展动向提供方便, 从而使项目评审更加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2. 2 政策法规数据库

政策法规数据库包含了由国务院和各部委制定的关于项目评审的各项法律法规。全面权威的数据库为评审人员提供了能够准确掌握项目评审的依据, 同时也有利于相关的财务专家和行业专家能够在评审中随时查阅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2. 3 评审报告数据库

评审报告是行业专家和财务专家对课题研究评审结果, 随着评审工作的一步步深入, 对于累积的评审报告的查阅和管理来说非常不便。而评审报告数据库的出现, 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查询, 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 对评审报告及时的批评和完善。

2. 4 专家数据库

专家数据库包含有上千名行业专家的主持项目、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和专业信息。全面而丰富的专家数据库可以保证在评审时把握好专业吻合、利益回避、随机抽取等的专家遴选原则, 促进专项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 5 价格数据库

价格数据库包含有数十万条项目可能涉及的测试化验加工、材料、通用设备等的市场价格, 对于价格数据库进行全面的定时的数据更新, 可以极大的方便专家掌握统一的评审标准, 最终提高评审的效率。

2. 6 项目管理平台

方面快捷的项目管理平台, 可以有效提高专家评审的效率、预算编报和项目的申报。在对项目管理平台进行建设时, 一方面要配备有专业的人员对平台进行维护, 从而保证平台能够正常的运行, 另一方面要建立项目评审的申报和操作系统。

在对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进行评审的过程中, 以上所提出的这种五库一平台的评审体系和评审方法, 可以有效提高评审的质量。相较于我国目前在评审工作中大多所采用的定性评审办法, 针对其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的特点, 这种新型的预算评审办法可以保证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开展工作, 从而提高评审的质量。

3 结 论

财政投资评审是公共项目评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操作运行时, 还存在有评审范围不够广泛和法律效力不足等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的评审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评审中还是大多采用定性的评审办法, 这种方法较为单一且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将综合集成的办法运用到公共财政预算的项目评审当中, 提出五库一平台的评审办法, 通过明确项目评审的主体、客体、目的、方法和环境这五个要素, 更加的客观、科学和合理, 有效提高了评审的质量和效率, 值得借鉴和学习。

摘要: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最初起源于财政投资的评审, 在我国, 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涉及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内涵界定、公共财政预算评审的施行原因、我国目前财政预算评审的作用机理和流程分析、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四个方面对财政预算管理项目评审的相关基础理论, 设计形成符合我国目前公共财政预算项目实际的评审办法, 值得借鉴推广。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评审方法,财政投资

参考文献

[1]齐守印, 李杰刚, 成军.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12 (3) .

[2]马海涛, 邓鸿志, 任文.深化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 2010 (1) .

[3]李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预算财政评审问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3) .

[4]邹艳.预算管理在政府财政中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 2013 (45) .

[5]张惠.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探讨[J].中国市场, 2013 (13) .

8.完善县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探析 篇八

一、郯城县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制度建设。为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规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郯城县先后制定出台了《郯城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郯城县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和《郯城县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原则、主体和要求,建立了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为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科学编制绩效预算。年初按照“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的要求,将各预算单位拨款1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类、专项资金类项目纳入绩效预算管理。根据《郯城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要求各预算单位填报《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申报书》,目标申报书要制定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明确项目所要实现的产出、效果及支出进度等。财政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切实加强对绩效目标审核,并将审核通过的项目申报书,随部门预算批复下达预算单位执行,为实施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稳步实施”的原则,郯城县先后对涉及民生且资金数额较大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2012年,县财政部门完成了列入试点的10个项目的绩效评价,评价报告得到了预算部门的广泛认可。今年又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选取了社会影响较大的民生和重点项目实施绩效评价,范围扩大到50个部门,涉及资金达4500万元。通过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该县评价项目更加丰富,项目实施更加有序,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公正性明显提高,为全面实施绩效评价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积极推进配套改革。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促进财政资金安全和高效运行。大力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加强财政监督,将监督关口前移到基层一线,补齐基层财政资金管理缺位的“短板”。深化投资评审、政府采购等改革,县财政投资评审范围涵盖财政投资安排的工程预算、决算、政府采购项目以及城市维护和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加大公务卡应用推广力度,使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二、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财政内部尚未形成合力。目前,郯城县尚未成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预算绩效工作主要由预算科牵头,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缺乏专业人员,工作难以开展。同时,财政部门的财政监督管理机构、财政投资评审机构都具有实施绩效评价的职能,但基本各自为战,在财政内部尚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二)预算单位有阻力。长期以来,在财政管理中存在“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监督,重投入、轻效益”的思想。预算单位把重点放在向财政要资金、要项目,对财政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积极性不高。另外,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预算单位财务机构,还需要具体项目实施机构提供基础数据、信息资料等,这也为实施绩效评价增加了难度。

(三)绩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具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支出性质的复杂性。如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衡量,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立一套符合县级财政实际、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制定一套系统的、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值,培养一支熟练掌握评价方法的专业队伍等,都需要一个过程。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困难。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部门、单位甚至个人利益,在实施绩效评价时,由于对各环节责任人基本没有直接约束,常常导致绩效评价结果都是优秀,绩效评价流于形式。此外,绩效评价多为民生项目,而民生项目的绩效目标大多是既定的,即使通过评价发现绩效不好,也难于影响到预算安排。

三、完善县级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及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绩效评价工作是政府赋予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在财政内部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整合资源、落实责任、密切协作、形成合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切实加大绩效评价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绩效评价理念。通过会议、培训、网络等各种形式,将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部门和单位的绩效意识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要树立“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让各部门和单位真正认识到财政资金不光要用,还要用好,必须讲究效益。

(三)建立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应加大对县级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县级财政也要积极主动作为,按照上级要求,从实际工作出发,逐步探索并建立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的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制定一个规范操作、简便高效的绩效评价流程,并建立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专业队伍。

(四)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要建立绩效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予以表扬或继续支持;对绩效评价发现问题、达不到绩效目标或评价结果较差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根据情况调整项目,或相应调减项目预算,直至取消该项财政支出。

(作者单位:山东省郯城县财政局)

上一篇:2015年下半年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招聘面试礼仪:仪容篇 考试题下一篇:高中我的家乡莆田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