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2024-08-12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共8篇)

1.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篇一

专题讲座训练(三)1.(2014·重庆五区联考)下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明州、登州是唐代著名的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经济中心不再是政治中心 B.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C.扬州和广州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解析】 观察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图片显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故选D项。图片中显示的城市有经济中心,唐朝长安仍是政治中心,A项错误;图片中没有反映出工商业市镇信息,B项错误;扬州和广州是对外贸易中心,没有超越长安和洛阳的政治地位,C项错误。

【答案】 D 2.(2014·合肥三模)某中学的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型学习活动中用到下图。下列诗句可能与该研究型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是()

A.“金田号吹响,遍地义旗扬” B.“师洋技望制洋夷,撼树岂能借其枝”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华东战场捉笼鸟,沂蒙山区似虎牢”

【解析】 从图片中“安庆保卫战”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斗争。“金田号吹响,遍地义旗扬”中“金田”的信息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项。B项是讽刺洋务运动的诗;C项是描写解放战争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的诗句;D项是描写解放战争中孟良崮战役;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3.某位历史老师以下图作为教学资料用于课堂教学,他可以用于教学的课文有()

①《民族工业的春天》 ②《洋务运动》 ③《实业救国思潮》 ④《近代工业的兴起》 A.①②

C.②④

B.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解答此题采取排除法。根据图示企业名称的信息,可看出此时是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即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工业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①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③错误,因此选择C项。

【答案】 C 4.下面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解析】 从近代中西思想碰撞交流,再到现代融合中西之后现代化论的形成,表明近现代中国思想经历了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选A项;该导图没有体现出东学西渐,B项错误;传统儒学不断受到冲击,最终中西文化交融,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化思想,并非回归传统儒学,C项错误;导图信息没有体现出思想演进的层次性,D项错误。

【答案】 A 5.(2014·泉州质检)下列口号与漫画的主题相近的是()

猪羊肥大赛黄牛

A.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B.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解析】 漫画中“猪羊肥大赛黄牛”说明是浮夸风的体现,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意思相符,故选C项。“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不符合漫画主题,故排除A项;B项是指1953—1956年农村合作社,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D项反映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

【答案】 C 6.观察英国内阁、议会、国王的关系图。图中方框空白处应是()

A.差额选举

C.直接选举

B.提名推荐 D.间接选举

【解析】 根据题干图示可知,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议员(包括大多数两院制国家的下院议员)都是经由直接选举产生,故选C项。英国下院议员是普选产生,不存在预定候选人名额,并非差额选举,A项错误;任命和因特殊身份成为议员仅出现于部分两院制国家的上院议员中,B项错误;英国下院议员是直接选举产生,D项错误。

【答案】 C 7.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C.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D.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 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16世纪的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组织形式,故选择A项;B、C、D三项都是对图片的正确解读,故排除。

【答案】 A 8.20世纪70年代欧洲流行一幅“乞丐行乞”的漫画,反映了()

A.美欧关系恶化

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美元退出欧洲 D.欧元的冲击 【解析】 结合漫画及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影响力下降,符合材料“不要美元”意思,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美欧关系恶化,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美元退出欧洲,B项错误;欧元正式发行是在2002年,而不是20世纪70年代,D项错误。

【答案】 C

2.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篇二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 (Urbanization) , 是指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引起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 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从高考复习的角度来看城镇化, 我们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城乡关系、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历史知识, 以城镇化为线索将这些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

二、热点背景

“城镇化建设”已经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起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2013年12月12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 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2014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3月1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提出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考点链接

1.中国古代史

(1) 宋朝以前的城市, 政府管理较为严格, 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严格限制, 商品交易区与居民住宅区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 (2) 宋朝以后的城市,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乡村和城郊的“草市”更加普遍。 (3) 明清时期,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推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4) 伴随着城市繁荣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适应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也不断发展, 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昆曲、京剧和风俗画的兴起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

2.中国近代史

(1) 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 在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推动下, 城市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2) 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方式与习俗的革新, 推动了新式交通与通讯方式的发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礼仪等生活方式在城市逐渐流行, 汽车轮船、电话电报等新式交通通讯方式在城市出现并普及, 报刊影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3.中国现代史

(1) 1949—1978年,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生活的变动密切相关。“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 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要求精减城市人口2000万, 城市人口大量转移到农村。“文革”期间, 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 城市化进程受阻。 (2)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推动了中小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促进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4.世界近代史

(1) 两次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 推动了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促进了近代城市化迅速发展。 (2)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 对城市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尤其是欧洲许多大城市变成一片瓦砾。

四、经典例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向市镇流动, 逐渐形成城镇。以苏州府所属吴江县为例, 其境内市镇人口越来越多, 市镇数量也越来越多, 相对的村落越来越小, 乡村经济逐渐衰落。通过各大城镇的商人活动, 其市场范围扩大及于全国。据上海地方志载:“闽广人于二三月载霜糖而来, 买花衣以归, 楼船千百”。这对于全国市场的形成以及地域观念的融消与社会群体意识的产生, 实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赵冈《明清市镇发展综论》

材料二新中国历史上将城市人口转移到农村, 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60年, 农业不堪重负, 不得不下放城市劳动力2000多万。第二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 城市16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上山下乡插队。第三次发生在1988年, 中国当时经历的是一场“非城镇化的工业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进入城市就业的700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 有6400万劳动力转入乡镇企业就业, 即所谓“离土不离乡”。———彭有祥《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代演进》

1.根据材料一, 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4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这一时期市镇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篇三

高考文综历史专题复习的任务是把前面复习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从纵向和横向把知识连成线、拉成网,以把握好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同学们在进行专题复习时,一定要清楚自己在前面的复习中有没有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如果没有,就要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中把遗漏的相关知识补充进来,避免在专题连线时“停电”、形成网络时“断线”;如果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这一阶段就可以在知识的系统化上下一番工夫。

二、研究高考动向,着重关注四个问题

1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与2008年相比,无任何变化。但是作为考生,我们需要清楚:无任何变化,并不意味着命题者不会创新变化。其实,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命题者每年都在去陈求新。今年考纲的不变,反映了考试中心在去年经过对考查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做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增删和修正之后,试图实现今年在考试内容上与去年的平稳对接,保持考核目标、考试要求和在难度及导向上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解读2008年的高考试题,来了解命题者的意图。

2008年高考题一改上一年的偏、难、怪,基本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重大事件进行考查,特别是注意运用大量的情境材料,在新情境下,通过分析、理解、知识迁移对应基础知识内容,让考生作出准确的判断。

从考试形式上看,近两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12题考查的都是文化史常识的内容,第37题考查的都是中外历史的相互影响,第39题考查的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方向。

2关注学科主干知识

何谓学科主干知识?也就是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知识。在众多的历史知识中它能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史方面我们应关注: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经济格局的变化,区域历史的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分封制及中央集权等问题。尤其是要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为重点内容来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方面我们应关注: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与发展,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民主法制建设、体制创新,中国近现代的科技教育,国家统一等问题。尤其是要把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作为重点内容来复习。

世界史方面我们应关注:大国兴衰史,经济区域化、全球化问题,资产阶级代议制,世界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体制创新问题,世界文明进程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等。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演变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

3关注生产力标准以及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历史学界公认的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对阶级分析的观点和五种社会形态的考查逐渐淡化,着重用生产力标准以及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来阐释历史。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文明史观是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重点考查那些在社会发展中比较稳定且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20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中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全国文综卷Ⅱ第23题考查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的研究方法、第37题考查工业革命后中国封建文明和英国工业文明的碰撞,都属于对文明史观的考查。

近代化史观主要指从工业革命以来,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革命为推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要求重点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14题考查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第19题考查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全国文综卷Ⅱ第13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第15题考查中国近代化运动中革命派和维新派对于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标的根本分歧、第22题考查韩国民主体制确立的经济基础等,都是对经济工业化进程的考查。

整体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来看待,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我们在专题复习中要重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影响,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体现了从政治文明交往的角度考查全球史观。

4关注社会现实热点

近几年来,文综高考以人类所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突出对其思维能力的考查。

高考考查的社会热点包括现实热点和长效热点。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人手,把民族团结作为考查重点,目的在于通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史实,隐形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同和发展问题(与“藏独”问题联系)。长效热点,如近代化、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民主进程、统一国家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这些热点在每年考题中都有所反映。

三、转换思维角度。提高解题能力

从高考的角度来讲,上面谈的内容都是对这一问题的铺垫,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中间还有一些技巧需要掌握。

要想提高解题能力,首先要理解高考的考查方向。从2005年以来,高考历史试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对能力的考查逐渐加强。准确地说,就是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试题往往提供一定的文字材料、图片或者表格,让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比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14题:

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考生只有从“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中总结出这种企业经营方式的特点是“官督商办”,才能判断出这种企业的性质属于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当然,还要进一步知道四个选项中哪个属于民用企业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再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23题:

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这是一道典型的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试题。任何版本的教材上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求考生解读信息进而归纳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是D。

客观地讲,提高思维能力是目前学生复习备考的瓶颈。因为市场上大量的复习资料上的试题都无法适应目前高考对思维能力考查的要求——那些试题要么观点和形式陈旧,要么设问不科学,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训练却收效甚微。那么对使用全国文综卷Ⅰ的考生,复习时使用什么样的资料好一些呢?笔者建议进行专题复习时选一本能够系统整合知识的复习资料即可。至于做题,最好是参考2007、2008两年高考的全国文综卷Ⅰ和卷Ⅱ试题,另外上海、浙江的试题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其他省份的试题难度较低,对备考价值不大)。笔者建议考生反复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然后换位思考,尝试如果自己命制试题,会如何设问、如何制定答案,命完题再和高考题反复对比,尤其要在设问的角度和难度、考查范围方面不断进行调整。这样做虽然对同学们来说难度很大,但是如果一周能够命制一道试题,一直坚持到高考,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关于解题能力的培养,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大家分享,那就是对关键词的提炼。尤其是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资料,首先要找到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也可以用划分主语、谓语、宾语的方法提炼关键词。经常如此训练,解题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下图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下图是国民党荣誉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3.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4.下列关于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C.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D.维系了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6.《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启(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7.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8.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讲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在深圳打工的农民老赵回乡安葬死在工地上的好友老王的故事。电影契合了人们“落叶归根”的家乡情结,受到好评。与这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家乡情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9.下面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2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实行中央集权制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材料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D.世卿世禄制确立

11.(2010·杭州调研)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1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13.(2010·韶关模拟)“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A.城邦政治

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B.贵族共和制 D.中央集权制

14.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发现的秦墓中,出土了两件写在木片上的家信,是一对参加攻打今河南淮阳的秦军士兵兄弟向家中写的要衣服和钱的信。依据此信我们可以研究()①当时的文字 ②当时的社会经济 ③秦国的军事制度 ④秦国的法律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想篡权,但担心群臣反对,于是预先进行了试验。他献给秦二世一只鹿,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当做马了。”他问左右大臣,他们有的沉默,有的附和赵高。这件事主要反映了()A.秦代相权较大,威胁皇权

B.赵高愚弄皇帝

C.秦二世不能知人善任

D.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臵守、尉、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2)据材料二,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1、解析:该题为图片选择题,解题需要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图中“毛氏族谱”文字是解题关键,突出了血缘宗亲关系,对应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答案:B

2、解析:试题突出强调“认祖归宗”,再分析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盛大祭祖仪式这一事件,显然源于古代的宗法制。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以断定A、B、C三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度,只有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型。答案:D

4、解析:从所给图片来看,其展现的显然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D对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答案:D

5、解析: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出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答案:C

6、解析:材料围绕“宋”姓的起源,考查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争霸导致了宋的亡国。周礼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不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故B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B

7、解析:A项说明了商周制度的继承性,C、D两项反映了分封制度的相关内容,只有B项反映了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B

8、解析:落叶归根是血缘亲情关系的体现。在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郡县制是中央按照地域关系进行管理的制度,实际上淡化了血缘关系;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都重视血缘关系,但都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家长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社会等级,重视祖先崇拜,使家庭亲情上升到了制度层面。答案:B

9、解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分封制表明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可排除①②;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出以血缘宗族关

系分配政治权力,③④正确。答案为C。答案:C

10、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一次“革命”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此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中国在政治上由早期的政治制度全面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社会日益分裂为地主和农民两大主要阶级。总之,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答案:A

11、解析: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答案:C

12、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材料内容分析,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C

1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可知是郡县制,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士兵写的信可研究当时的文字。从士兵所穿衣服和要的钱币,能研究当时的经济。战国时期秦国应征者自备衣服、用费,从士兵要衣服和钱币可研究当时秦的军事制度。题中没有反映出秦国的法律制度。答案:D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臣惧怕赵高是因为秦朝相权较大,题干材料中赵高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对皇权的威胁。B、C、D三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答案:A

16、解析:本题通过材料引入,旨在考查对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了解和认识。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秦朝设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1)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各个具体职能部门。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5.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篇五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问题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2、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1)“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2)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4)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5)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归纳】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3、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2)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3)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5)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6)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①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②1978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③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近代化

▲具体层面(派别及主张)(1)经济(工业化)①洋务派提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生产。②维新派提出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③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创办实业。⑤19世纪60、7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⑥甲午战后,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高潮,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

⑦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民族资本主义才得到进一步发展。

⑧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和人民办实业,一战时期,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高潮。(2)政治(民主化):

①维新时期(最早为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对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④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⑤清末立宪,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

⑥辛亥革命确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3)军事近代化:

①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 ②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 ③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社会生活 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变化(4)思想“西化”(参见“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发展过程:

(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

(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

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年~1956年通过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使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二)思想领域(传统儒家思想向民主思想的嬗变)

(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部曲(阶段特征)①第一阶段:自雅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7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军事技术,70年代以后开始超出军事技术的范围。其主要原因是洋务派为了制器不得不翻译西学,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的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③第三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以后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此后革命派也主张如此,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2)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时代特点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人看世界的开端。

②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第一个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器物层)

④早期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制度层)

⑤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⑥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以此为指导发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⑦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彻底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⑧俄国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3)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

(1)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显示“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为其复辟帝制铺平道路。

(5)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

(6)1946年,国民党伪国大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基本认识:

就中国而言,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是指政治生活及其结构从传统的君主专制集权形态向现代化的民主形态转换的历史过程,其基本目标是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原因、目标、方式、依靠力量与阻碍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原因和进程来看,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走势。从方式来看,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同时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从依靠力量来看,欧美的政治现代化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从进程中的障碍来看,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同时并存。此外,在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6.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篇六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嘉兴测试)下图反映了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有学生从图中孔子使用“纸张”“线装书”等细节,对该图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学生的下列推论中,合理的是()

《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A.该图绘制于西汉时期

B.该图为后人伪造,没有史料价值 C.该图的真伪须有考古学支持才能判断 D.绘画者以其生活经验附会了孔子时代的生活

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造纸术产生于西汉,但不能推断出该图绘制于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该图有不符合史实的部分,但不能说完全没有史料价值,故B项错误;该图的真伪依据现有史实结论即可判断,故C项错误;该图主要是为了歌颂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故D项正确。

答案:D 2.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

解析:“日困而还,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不能体现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故A项错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出辩证的思想,故B项正确;无为而治要求顺其自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天和人之间有所感应,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7·郴州二模)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认为“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思想属于()A.墨家 C.法家

B.儒家 D.道家

解析:材料中学派观点出自于墨子,体现强调身体力行与尚贤观,属于墨家观点,故A项正确。

答案:A 4.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君权神授 C.天命有常

B.以民为本 D.天人感应

解析: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B项正确;“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7·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解析:材料“君王受命于天”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的制约的一面,与强调君权至高无上不符,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7·南京摸底)“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B.致良知 D.心外无物

解析:材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主张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这与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恢复自己内心的良知无关,故B项错误;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C项正确;心外无物属于陆王心学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7·湖南六校联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陆九渊在此实际强调的主旨是()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

解析:陆九渊反对格物致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可知他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心学对人自身的约束作用,故B项正确;陆九渊的观点是强调心是世界的本源,理是万物的本源属于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材料虽然强调道德的作用,却不能说明其来源于佛道,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7·湛江调研)顾炎武在明亡后写《郡县论》,全面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他提到:“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无肯为民与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弱?……(应)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B.顾炎武主张恢复先秦的分封制 C.郡县制是明清之际弊端丛生的根源 D.顾炎武建议减少县级行政权力

解析:根据“总结明代县制,并提出救治方法”,这即是对现实状况分析解决,属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正确;根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他主张适当扩大郡县的权力,而不是倒退到分封制中,故B项错误;材料中分析了郡县制造成民弱的原因,但无法判断是民弱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故C项错误;根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可知,他主张扩大郡县的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9.下图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目录

……

卷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卷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 D.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

解析:根据材料的阐述和课本知识,我们可以得知材料中所提及古代医学著作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是编纂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故A项错误;“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成书于西汉时间的《黄帝内经》,故B项错误;“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属于《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和评价,故C项正确;“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指的是唐朝时期孙思邈的《千金方》,同样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10.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这反映出()A.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已成为商品 B.唐代雕版印刷仅限于印刷诗集 C.唐代城市已彻底突破坊市界限 D.唐政府非常重视印刷术的推广

解析: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就开始普遍使用,材料中被叫卖的“写本”和“印本”指的都是雕版印刷品,故A项正确;是否“仅限于印刷诗集”,这一点不仅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相关信息,而且也与基本的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彻底突破坊市界限”这种商业的进步出现在宋代而非唐代,而且材料同样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唐政府非常重视印刷术的推广”,材料通篇都没有涉及到“唐政府”,这属于明显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答案:A 11.(2017·金华十校模拟)清代小说在描摹人情世故方面有着成功的表现。下列作品,属于此列的是()A.《红楼梦》 C.《三国演义》

B.《西游记》 D.《水浒传》

解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故A项正确;《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典范,故B项错误;《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故C项错误;《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故D项错误。

答案:A 12.下图为《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的局部示意图。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对此图文所蕴含信息归纳准确、完整的是

()

①佛教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人物形象是佛教本土化见证 ③线描技法体现唐朝绘画成就 ④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佛教在西汉时传入中国,以中国画的方式来描绘佛祖诞生,说明佛教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故①正确;佛教画中人物是中国人的形象,表明佛教本土化,故②正确;线描技法并非唐朝绘画成就,故③错误;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的是文人画,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四川高三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

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子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据材料一“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据材料一“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结合所学得出,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加以回答。

(2)第一小问主张,孔子思想: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思想: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据材料二“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据材料二“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6分,言之成理即可,任意三点可得满分)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8分)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4.(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的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根据材料“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得出“内圣”“外王”两条线索,根据材料提供的人物,结合所学的相关学说论述,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史论结合。如:示例1:“内圣”强调伦理道德的政治作用。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把“仁”学引申 “仁政”学说,“二程”继承孟子的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示例2:“外王”主张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经术为治术”。

7.高考地理知识专题复习指导 篇七

(一) 命题特点

历年高考地理试题, 都非常重视对识图、读图、析图、用图、绘图等能力的考查。从考查内容上看, 主要是以经纬网图、等高线图为命题背景, 考查识图、析图能力, 有时会涉及面积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等;从考查形式上看, 有的试题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有的试题则设置一定的试题情境, 且试题情境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

(二) 复习要点

知道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比例尺的概念;能熟练掌握地图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地图比例尺和经纬网知识, 准确计算出两地间的实际距离以及图中某区域的面积;能在一般地图、有指向标的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中判别方向;能利用经纬网地图确定某地地理坐标, 判断某区域的具体位置;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能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形状、疏密等判断地貌类型;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区域水系特征;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计算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 (海拔)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确定瀑布位置;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确定水库与大坝的位置, 确定港口的位置, 确定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的位置, 确定引水线路、输油线路的位置, 确定宿营地的位置, 确定工业区、农业区、居民区的位置, 确定气象台、疗养院的位置;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 并根据地形剖面图分析观察点的透视情况。

(三) 专项练习

下图中的南极“高速公路”是美国在南极地区冰面上修建的, 其起点站是麦克默多, 终点站是南极点, 全程160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南极“高速公路”起点站麦克默多的纬度大约是

A.60°S B.66°S C.76°S D.86°S

2.若沿南极“高速公路”从麦克默多站驱车前往南极点, 其前进方向大致为

A.先向西南, 后向南 B.先向东南, 后向南

C.一直向东北方向 D.一直向东南方向

3.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单位:米)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字母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L, M, N。

(2) 图中O处是断崖, 其相对高度 (H) 的范围是。

(3) 图中P、Q两座山峰的相对高度不高于米。

(4) 图中河流①②③中, 水流较湍急的是河, 理由是。

(5) 在图中a、b、c、d四个地点中, 能观测到Q山峰的有。

(6) 该地区欲建一水库, 坝址宜选在 (不考虑地质条件) 处, 理由是。

(7) 为解决用水问题, 甲村计划修建一条自流引水管道。在e、f、g、h四条引水方案中, 最适宜的线路是, 理由是。

(8) 甲村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理由是 。

参考答案:1.C 2.B

3. (1) 山脊 鞍部 峡谷

(2) 50米≤H<150米

(3) 100

(4) ② ②河流经地区等高线较密集, 河床落差大, 故水流较湍急

(5) c地和d地

(6) N N处位于峡谷口, 在峡谷口处建坝, 坝短, 工程量小, 能节省投资, 同时N处上游为盆地地形, 库容量大

(7) e e引水线路最短, 工程量小, 且水能自流

(8) 水稻 根据该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 甲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优越, 适宜水稻生长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

(一) 命题特点

运用各种图表资料, 分析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质运动、水体运动 (如洋流与水循环) 等的运动过程、特点与形成原因, 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突出对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二) 复习要点

(1) 地球运动: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规律;掌握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如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和洋流流向、大气运动方向等的影响;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能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能熟练判读各类光照图;能熟练掌握地方时、区时、日期的计算方法。

(2) 大气运动: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能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和运动方向;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理解亚洲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能根据相关图表、文字材料, 简要分析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的类型、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地质运动:

能通过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山脉的成因, 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与分布规律;理解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4) 水体运动:

知道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能根据图表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补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能分析某地区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了解世界洋流分布情况 (洋流名称、流向、性质等) , 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简图, 能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会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洋流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海洋航运、海洋污染等的影响) 。

(三) 专项练习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下图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的时刻,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交会对接时刻, 太阳直射84°W

B.“神舟八号”飞船在太空正常工作所需的动力主要是天然气

C.在交会对接的整个过程中, 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慢

D.交会对接时刻, 北极点阳光普照

下图所示天气系统向正东方向移动, 48小时后北京市的气压为1015百帕。据此回答3~4题。

3.这段时间, 北京市风向的变化情况是

A.东北变为西南 B.西北变为东南

C.西北变为东北 D.东南变为西北

4.这段时间, 北京市风速的变化情况是

A.先增大, 后减小 B.先减小, 后增大

C.渐渐变大 D.渐渐变小

5.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冰壶为圆壶状, 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四大圈层间的水循环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 , 回答6~8题。

6.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 正确的是

A.地中海沿岸:环节③水量7月份较小

B.欧洲西部:环节②水量1月份最小

C.东亚地区:环节①水量夏季最小

D.开普敦附近:环节⑥水量1月份最小

7.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最大

B.南水北调可以减少环节①的水量

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⑥的水量

8.如果图示地区位于亚热带, 则图中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A.减温增湿 B.减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增温增湿

参考答案:1.A 2.A 3.C 4.C 5.B 6.A 7.C 8.D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 命题特点

从考查内容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地表景观特征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从考查形式看, 试题多以表格和景观图片的形式提供相关地理信息, 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考查综合判断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并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二) 复习要点

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并能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通过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 能说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说明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及整体地理环境发生改变 (即触一发而动全身) , 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 理解并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熟悉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以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知道各种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理解不同纬度地区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差异及其原因, 同一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 以及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海拔的差异及其原因;掌握影响山地雪线高度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 专项练习

广东省丹霞山自然保护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内陆盆地, 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地层。由于地壳运动和流水的长期作用, 形成了如今的丹霞地貌。读丹霞山景观图, 完成1~2题。

1.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 发育了红壤, 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网稠密, 水循环活跃。这些自然特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2.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图示景观相符的是

①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②流水侵蚀显著 ③土壤贫瘠 ④风力侵蚀显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图是陆地水平自然植被与热量、水分的关系图。读图, 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自然带从甲到乙的变化, 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②自然带从甲到乙的变化, 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③自然带从甲到丙的变化, 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④自然带从甲到丙的变化, 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图是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形成南坡山麓自然带的水热条件与气候类型一致。

(2)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差异很大, 这体现了地域分异规律, 类似于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

(3) 简要分析南坡自然带比北坡丰富的原因。

(4) 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参考答案:1.A 2.B 3.C

4. (1) 亚热带季风

(2) 垂直 从赤道向两极的

(3) 南坡为阳坡和海洋水汽的迎风坡, 水热充足, 且南坡地势高差大,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

(4) 南坡地处迎风坡, 降雪量大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 命题特点

从考查内容看, 侧重考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如能源的消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重大的环境问题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从考查形式看, 多以时事背景为命题素材, 以表格、景观图、趋势图等提供各种信息, 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 重在考查学生从图表资料或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近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能源问题, 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二) 复习要点

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了解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等的特征、组成与分布特点;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综合分析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明确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准确分析资源型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存在的问题, 以及综合整治措施;准确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熟悉我国重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结合具体案例, 准确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以及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地区和资源调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图表资料, 明确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道自然灾害的涵义, 能以某种自然灾害 (如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滑坡、泥石流等) 为例, 说明其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并知道一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 专项练习

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 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出现旱情。下图为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气象干旱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2.导致此次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风势力强, 旱区长期受冷气团控制

B.夏季风势力强, 锋面雨带位置持续偏北

C.亚洲高压势力强, 沙尘暴频繁影响我国

D.全球气候变暖, 出现暖冬, 蒸发量增大

3.此次干旱对冬小麦影响较大。对冬小麦产量进行预估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①遥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9月16日, 汉江流域迎来第三次强降雨 (锋面雨) , 汉江中下游水位持续上涨, 形成新一轮大洪水。下图为此次强降雨的降水量分布图。

(1) 该锋面系统最有可能是 (类型) , 锋面位于降雨区的侧。

(2) 受此次强降水的影响, 汉江的水文特征出现等变化。

(3) 试分析汉江流域此次洪水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 比较甲、乙两地区的区域特征, 填写下表。

5.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 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 经济发展迅速。但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 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求。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 工业用水的重复使用率为20%~30%。

(1) 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 同时使提高。

(2) 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 因此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 其都对我国经济的造成很大压力。

(3) 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 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和相对落后。

参考答案:1.D 2.A 3.C

4. (1) 冷锋 南 (东南)

(2) 流速变快、水位升高、径流量变大、含沙量增大

(3) 降水强度大且集中;上游地形起伏大, 汇水速度快;下游地势平坦, 排水不畅。

(4)

5. (1) 资源分布不均匀, 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2) 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 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

五、人口与城市

(一) 命题特点

人口类试题多以数据、图表、时事材料等为背景,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特点及原因、人口年龄结构与老龄化问题、人口合理容量、人地关系等为命题重点。

城市类试题多以图表为背景, 且试题材料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其中,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划方案的评价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 复习要点

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人口分布特点;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 (一般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 , 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会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明确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 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 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能结合有关人口数据、图表等资料, 说明人口发展的规律、问题及对策;熟练掌握判读常见人口统计图表的基本方法;能利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以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影响;能理解和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涵义, 能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能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资料, 分析我国目前的人口特点 (如人口增长特点、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特点、人口迁移特点等) , 以及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能结合实例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不同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并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区位因素的关系;会利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能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 (城镇) 布局为例, 说明不同规模城市 (城镇) 服务功能的差异;能应用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能在某城市地图上指出该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区, 并归纳其分布特点;能用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等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解释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各功能区的形成原因;能利用典型实例阐明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能从人地和谐发展的角度提出、评价城市规划, 特别是对多种城市布局方案进行比较, 要学会有效提取、利用相关信息, 全面分析影响城市布局的主导因素和城市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从中选择最合理且最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三) 专项练习

下图是香港土地利用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A.工业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商业中心区

B.商业中心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工业区

C.低级住宅区、商业中心区、高级住宅区、工业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中心区、低级住宅区、工业区

2.对香港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

①地租水平 ②地域文化 ③收入差异 ④宗教信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北京时间2011年4月28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向社会发布。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87%, 比2000年上升了1.91个百分点。

材料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出生人口的性别比 (女孩为100) 是118.06,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

材料三:下图为流动人口变化图。

(1) 从普查结果来看, 我国人口发展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2) 如何解决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3) 广东省人口超过河南省, 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试分析其原因。

4.下图是太湖平原某大城市平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明显受因素的影响。

(2) 早期, 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拟在图示地区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大型超级市场、蔬菜基地。请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

①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②大型超级市场:;。

③蔬菜基地:;;。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城区不断扩展, 要求化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 为什么?

参考答案:1.D 2.C

3. (1)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流动人口大幅增加。

(2) 倡导少生优生的生育观念;宣传和贯彻男女平等, 保障妇女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严格控制性别鉴定行为;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解决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3) 广东省经济发达, 就业岗位多, 人们的收入水平高, 教育和医疗条件好, 生活环境好。

4. (1) 交通

(2) 水运便利 取水方便

(3) 靠近铁路、公路, 交通便利 位于郊区, 地租便宜 接近市中心, 市场广阔 靠近公路, 交通便利 靠近河流, 水源充足 靠近城市, 市场广阔 靠近公路, 交通便利

(4) 化工厂现已被新城区包围, 而化工厂对大气和水源有严重污染, 故需迁出城外。

六、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 命题特点

往往以世界或中国区域图为背景, 以文字材料和图表形式呈现信息, 且注重因果式组合, 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设问。工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粮食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向, 以及区域交通线、交通站点、商业中心、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 复习要点

能熟练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能分析农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变化;能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并能对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分析;理解农业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原则, 并能正确认识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究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在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并能对不同的工业区位和发展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其区位优势及存在问题,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世界重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点的分析, 借鉴其经验和教训, 以指导我国和家乡的工业生产;能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掌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能结合案例准确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以及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区和移入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知道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并能根据交通运输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结合案例, 分析交通运输站点布局的原因, 并对其进行正确评价;结合案例, 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以及交通线建设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的影响。

(三) 专项练习

京沪高速铁路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下图为京沪高速铁路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为掌握列车具体位置和设计合理的营运时刻表, 应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RS技术、GPS技术 B.GPS技术、GIS技术

C.GIS技术、RS技术 D.数字地球、RS技术

2.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有利于

①缓解南北向运输长期紧张局面 ②促进我国交通运输向大型化、高速化发展 ③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④促进沿海与内地的资源调配和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读我国某区域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据图中信息判断①②③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2) 该地区的种植业以 (农业地域类型) 为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对④地的大片荒地予以保护, 试分析其原因。

(3) 此地生产的大米品质优良, 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4) 根据相关知识, 简述该区域平原地区加强农业基地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

4.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大省, 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为了促进共同富裕, 江苏省制定了苏北崛起、振兴苏中的发展战略。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中为江苏省部分城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2004年) 。

材料二:下图中箭头表示江苏省内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

材料三:下表中为苏北某县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 (部分) 。

(1) 材料一中三个城市相比,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的是, 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最大的是。

(2) 材料二图示箭头中, 表示江苏省产业迁移方向的是, 表示江苏省内人口流动方向的是。 (填字母)

(3) 从苏北某县的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 该开发区的工业部门以指向型为主;从招聘的职位来看, 其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 劳动力数量需求较。

(4) 江苏省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苏北各市的工业化进程, 请简述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参考答案:1.B 2.C

3. (1) 林地 耕地 草地

(2) 商品谷物农业 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

(3) 昼夜温差大, 冬季气候寒冷, 农作物病虫害少, 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

(4) 发挥种植业的优势, 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农业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

4. (1) 苏州市 淮安市

(2) b a

(3) 廉价劳动力 低 多

(4) 优势条件:矿产资源较丰富;土地廉价;水源较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惠等。限制性因素:工农业基础落后;资金缺乏;劳动力素质较低;科技与教育水平较低, 技术人才缺乏等。

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命题特点

往往以具体案例切入, 以图表资料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考查的重点内容有:通过比较、分析、评价各种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壤盐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 创造性地解释环境问题的成因, 并提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合理方案;通过对有关数据、图表等资料的分析, 揭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结合国土整治、农业结构调整、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交通线路选址等具体案例, 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

(二) 复习要点

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能根据某地有关资料分析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并能结合案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知道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人类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所造成的问题, 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作用;理解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能分析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某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能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态度审视、评价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明确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知道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持有的态度、肩负的责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 专项练习

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地域广大, 由北向南、从东到西, 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 形成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 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各种人为因素所占比重示意图。

(1) 据材料二分析我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针对该生态环境问题, 可采取的防治措施是:。

(2) 材料二图显示甲地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请分析其主要成因。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3) 据材料三分析导致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可采取的措施是。

(4) 下图是材料二图中乙地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简化框图。请将下列各项的代号对应填入该图内的①~⑤处。 (每个字母限用一次, 每框限填一个字母)

A.粪肥

B.喂养牛羊

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经济效益

E.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2.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8月13日, 壳牌石油公司英国分公司发布公告说, 该公司运营的一处位于北海海域的油田发生漏油事故。

(1) 海洋污染主要是因为陆地污染物的排放, 以及海洋上的和。目前最严重的世界性海洋污染是 。

(2) 该海域泄漏的石油向东北方向扩散, 原因是

(3) 该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北海渔场, 其形成原因是:。石油泄漏可能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哪些影响?

(4) 保护海洋环境要遵循原则、以防为主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和原则。

3.下图是2010年北京市各区县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各区县中, 平均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是。

(2) 2010年北京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空间分布总的特点是。

(3) 二氧化硫浓度超标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 。

(4) 为了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 北京市可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1. (1)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缓坡修筑水平梯田;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2) 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风化、风蚀作用强 (风力作用强) 过度放牧;开垦草原或过度垦殖

(3) 过度樵采 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 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4) ①—E ②—A ③—B ④—C ⑤—D

2. (1) 生产活动 生活垃圾 石油污染

(2) 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的影响

(3) 寒暖流交汇;水域浅, 光照充足, 饵料丰富;位于温带海域;位于河口处 影响:覆盖海面, 隔绝空气与水的交换, 鱼类窒息死亡;鱼类、贝类中毒死亡。

(4) 可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

3. (1) 通州 (2) 南高北低

(3) 酸雨 土壤、河 (湖) 水酸化, 腐蚀建筑物, 危害人体健康等

(4)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宣传,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植树种草, 增加绿化面积。

八、中国地理

(一) 命题特点

从考查内容上看, 注重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特征, 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治理等;从命题形式上看, 主要以区域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 或以我国重点地区和热点事件为切入点, 并结合文字材料, 综合考查区域位置、区域地理特征, 尤其是区域发展、区域环境建设、区域环境问题的治理, 以及资源的综合开发等。

(二) 复习要点

行政区划;各类地形的特征与分布, 以及各类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气候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河流开发与治理;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等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特征、工农业生产特点、主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联系。

(三) 专项练习

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已于2010年12月获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根据规划, 成渝经济区涵盖了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

材料二:2010年12月22日, 我国建设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宜 (昌) 万 (州) 铁路通车。其造价是青藏铁路的两倍, 是我国单公里造价最高的铁路。

材料三:下图为成渝地区图。

(1) 该地区多、等地质灾害。

(2) 该地区城市分布的一般特点是, 原因是 。

(3) 宜万铁路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它的通车说明因素对铁路修建的影响越来越小。

(4) 图中M河段开发的重点资源是, 开发过程中应做好该流域上游地区的建设。

(5) 与珠三角经济区比较, 成渝经济区有哪些优势条件?

2.海南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同为我国的边疆省区。前者位于沿海地区, 岛内常规能源相对缺乏, 目前正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后者位于内陆地区, 生态环境建设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比较海南、新疆两区域的相关内容, 填写下表。

(2) 为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南提出了“打造低碳海南、共建生态绿岛”这一目标。请从能源消费的角度, 提出具体的建议。

参考答案:1. (1) 滑坡 泥石流 (地震)

(2)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地区、多沿河分布 地势平坦, 利于城市建设;交通便利且农业发达, 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河流可以提供交通和水源条件

(3) 地形复杂 (或地质条件复杂) 自然

(4) 水能资源 生态环境

(5) 矿产、能源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低廉;旅游资源丰富且富有特色。

2. (1) 见下表。

(2) 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等清洁能源。节能: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 适当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减排:增加科技投入,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降低能源消耗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 或将污染物处理后达标排放。

九、世界地理

(一) 命题特点

从考查内容上看, 主要考查世界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如气候类型、地形特征、水文状况、植被类型、资源状况、农业生产、产业布局、城市分布、人口分布、交通运输、环境问题等;从考查形式上看, 多以区域图为背景, 结合热点问题, 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及其他事件, 考查问题或事件发生地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从考查能力上看, 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 从区域图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描述、阐释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的能力, 比较两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以及探究、评价现实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等。

(二) 复习要点

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状况, 各大洲、大洋的形状及主要特征;掌握世界各地在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性, 并分析其成因;掌握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关注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热点区域成因 (如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历史遗留问题、西方大国介入) 等, 其中热点地区主要包括世界地缘政治敏感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持续增长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能从区域差异入手, 比较两个或多个区域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差异性;能从区域特征出发分析区域环境中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评价人类活动的合理性。

(三) 专项练习

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于2011年4月1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会晤期间, “金砖国家”领导人就国际形势、经济、金融、发展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并规划“金砖国家”未来合作的蓝图。

材料二:下图为“金砖五国”分布图。

(1) 关于“金砖国家”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都是发展中国家

B.B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

C.R国面积辽阔, 农产品大量出口

D.I国人口增长较快

(2) 图中C、I两国具有鲜明特色且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其分布区影响该类农业发展的最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3) B国近年来资源迅速减少, 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请你就该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2.南京某中学社团在暑期上网模拟联合国亚欧非考察活动, 下图中为考察区域和活动路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比较③⑤两地气候的差异, 填写下表。

(2) ②③两地的自然带分别是、,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3) ③→④→⑤气候变化对应自然带的变化, 其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特征, 自然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的地域分异规律。

(4) ①地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是, 不利影响是。

参考答案:1. (1) D

(2) 季风水田农业 (或水稻种植业) 水旱灾害频繁

(3) 森林 选择性采伐和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的管理与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 如旅游等;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2. (1) 见下表。

(2)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地形

(3) 整体性 由赤道向两极

(4) 夏季高温多雨 (或雨热同期, 或夏季水热条件好、水热组合好) 多水旱灾害

8.高考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思考 篇八

1 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即体现学科特点,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符合逻辑学的方法,这是传统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个基本程序的体现。物理学有哪些特点呢?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也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因此,在专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专题所涵盖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以及物理方法的运用。同时要考虑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所暴露的问题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专题。复习的过程也要遵循皮亚杰的关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四个认知过程。专题复习就是要解决新的认知平衡问题。如果将专题复习课堂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则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复习中只有充分开放,才能使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形成稳定的结构。按照遗忘规律设计,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及实验的复习由于识记的内容偏多,所以应放在所有专题的后面。

②系统性原则,即在教科书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内,不局限知识单元,而是考虑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从学科思想和方法上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物理框架。这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知识的综合,更是思想的综合。设计的重点应放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例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贯穿于物理学的始终,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能量守恒的具体形式在力、热、电、光、原各知识单元中均有呈现,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或能力。

③最优化原则,专题设计的方案具有多样性,根据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为大的专题,也可以设计为小的专题。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力学和电磁学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应用在力学范围就有力与直线运动的关系以及力与曲线运动的关系;应用在电磁学范围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杆类问题等等。显然这样的专题太大,可以设计为如力与直线运动、力与曲线运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力学问题等四个小专题。总之复习时间有限,应当努力追求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④可行性原则,专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教辅书上的专题应在复习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注意专题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依据

专题设计是通过对高考研究所获取的信息为依据。高考研究包括《考试大纲》的研究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考试大纲》是国家考试中心制定的带有法定性的文件,是命题的依据。《考试大纲》每年均有少部分调整或变动,只要比较新大纲和老大纲就能了解哪些地方作了调整或变动。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大纲调整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调整?在试题的设计上怎样体现?还有《考试大纲》题型示例的研究,例如2007年较2006年在题型示例中增加了6道小题,研究后发现增加的目的是强调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每年的高考试题,既保持稳定,又不断创新;既重视基础,又考查能力;既关注教材,又联系实际。近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试卷,是最规范的,也最有规律。考试中心近三年共编制了9份理科综合试卷,其中2004年4套,2005年3套,2006年2套.几乎不变的命题组成员,其命题风格和思路也基本稳定。受到《考试大纲》的约束,命题范围狭窄,物理学科的题量有限,这就为我们分析研究高考,提供了空间。此外,专题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必须确定学生的初始状态,注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者的准备状况。

3 设计示例-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复习专题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梳理、例题精析、训练板块。知识梳理是对知识的综合,例题精析是对思想的综合,训练板块是对专题的反馈。因此例题的选择尤为重要.限于篇幅,设计示例只列出标题或主要知识点,例题只选两道,训练板块略去。

3.1 复合场

3.1.1 概念:同时存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的区域或其中的两个场的区域,均称为复合场。广义地说,解题过程中凡涉及两个场或三个场的分析的问题,均属于复合场的问题。

3.1.2 三种场力的特点

3.1.3 关于微观粒子和普通带电微粒重力取舍的原则

3.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性质

3.2.1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无约束情况下的运动性质

(1)带电微粒在三种场共存区域中做直线运动。当其速度始终平行于磁场时,不受洛伦兹力,因此可能做匀速运动也可能做匀变速运动;当其速度垂直于磁场时,只能做匀速运动。

(2)带电微粒在三种场共同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必然是电场力和重力平衡,而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

(3)当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方向均在不断变化时,粒子将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3.2.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有约束情况下的运动性质

3.2.3 带电粒子在交替场中的运动性质

3.3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和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增加了电场力和洛伦兹力。要知道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特点,灵活运用力的观点、能量的观点处理有关问题。

3.4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实际应用

3.4.1 速度选择器(滤速器):利用相互正交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选择具有一定速度粒子的器件。

3.4.2 磁流体发电:利用等离子体喷射入磁场,在磁场中的两块金属板上聚集电荷,产生电压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

3.4.3 质谱仪: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

3.4.4 电磁流量计:测量液体流量的仪器。

3.4.5 回旋加速器:一种高能粒子加速器。

例1 有人设想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选择密度相同、大小不同的球状纳米粒子。粒子在电离室中电离后带正电,电量与其表面积成正比。电离后,粒子缓慢通过小孔O1进入极板间电压为U的水平加速电场区域I,再通过小孔O2射入相互正交的恒定匀强电场、磁场区域Ⅱ,其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如图1。收集室的小孔O3与O1、O2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半径为r0的粒子,其质量为m0、电量为q0,刚好能沿O1O3直线射入收集室.不计纳米粒子重力。

(1)试求图中区域Ⅱ的电场强度;

(2)试求半径为r的粒子通过O2时的速率;

(3)讨论半径r≠r0的粒子刚进入区域Ⅱ时向哪个极板偏转。

上一篇:巡特警大队队伍展开正规化建设表态发言下一篇:市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