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练习题

2024-08-16

国际贸易地理练习题(精选8篇)

1.国际贸易地理练习题 篇一

本试卷包括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综合题)两部分,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

Ⅰ选择题

一、将自己满意的答案选出来(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填到答案栏里)(每小题1分,共20分)

图1圆圈a、b、c分别代表赤道、回归线、极圈,图中箭头为从极地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c线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南极洲几乎全部在c线以内

B.c线的纬度为高纬度

C.c线以内属于寒带

D.这里阳光斜射厉害,一段时间光线在地平线下

2.当太阳直射b线时,济南可能有的现象是

A.蝉鸣林更幽

B.草色遥看近却无

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清明时节雨纷纷

读图2某地平均气温等温线图,完成3~4题。

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1000~1667m B.1333~2000m C.1333~1667m

D.1667~2000m

4.对甲、乙两地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之间为鞍部

B.甲地为盆地,乙地为山地

C.甲地气温日变化较乙地大

D.图中等温线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

一考察团从旧金山出发,沿直线横穿美国到达纽约,读下面(图3)沿考察路线所作的剖面图,完成5~6题。

5.考察队的起点在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d D.e

6.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考察团先在旧金山的影视基地──-好莱坞游览了一天 B.考察队员克服艰险,登上世界上最高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C.进入广阔的平原,后他们来到位于苏必利尔湖畔的芝加哥市 D.在纽约港,队员们发现一艘满载热带农产品归来的轮船图4为各洲重要的山脉,根据图中信息,完成7~8题。

7.对图①~④中地理事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所在国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和城市多分布在该山以东 B.②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 C.③山脉是美洲最高大的山脉 D.④国居民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

8.下面对①~④四地所在国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③两国跨越两大洲

B.四地所在国的首都都是本国最大的城市 C.四国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 D.四地都在东半球、北半球

下表是两国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9~10题。

9.对A国所在大洲描述正确的是

A.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B.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中部有面积广的大自流盆地,种植大量的水稻 C.号称“热带大陆”“高原大陆”“干旱大陆”

D.分布有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先驱和典范

10.B国最可能分布在A.南亚

B.西欧

C.北非

D.拉丁美洲

认真观察下面四幅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四省位置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A.位置偏西的是③,偏东的是④ B.纬度最高的是②,临海的是③ C.有热带分布的是①、② D.与四川省相邻的是①、③ 12.关于四省的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的省是①、③

B.一位外国朋友要考察我国少数民族风情,我们建议他去①省 C.能源相对短缺的省是②、③

D.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的水电站所在的③省,辖区内也有我国最大的油田

图5中西侧的山脉和东侧的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界限,按要求完成13~14题。

13.山脉东侧的河流是

A.黄河

B.淮河

C.长江

D.珠江

14.作为重要地理分界线,该线南北地理差异很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线以北河流冬季结冰,影响了繁忙的水运 B.该线以南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大豆、甜菜 C.该线以北戏剧唱腔委婉,园林小巧玲珑 D.该线以南屋顶坡度大,墙体高大

据报道,2000年12月3日长江沿岸26个城市市长提出,要将长江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河产业带”。据图6回答15~16题。

15.对图中五个沿江城市描述正确的是

A.除南京外,其它城市都有汽车工业

B.不是依靠河流,而是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是攀枝花市 C.对长江流域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城市是重庆市 D.上海成为钢铁基地的原因是原材料丰富 16.关于长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南水北调将使西北和华北地区的人们喝上长江水 B.长江上游山区的水体污染严重

C.“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江段水患严重,需用加固堤坊予以解决 D.长江流域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南地区

17.不符合我国“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少”这一分布规律的是

A.水资源的分布

B.人口的分布

C.降水的分布

D.太阳辐射热量的分布

2006年2月26日,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中山站出发,乘“雪龙号”科考船启程回国,路经长城站,并于3月28号抵达上海。据此回答18~20题。

18.科考队沿途要经过几个温度带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9.科考队员在南极可能遇到的危险有

①积雪覆盖着冰隙,随时有可能吞没队员 ②酷冷的天气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 ③整个南极地区碰不上任何人,无法求援 ④随时都会遇到白熊的袭击 ⑤暴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④

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山站在长城站的东南方 B.科考队要经过德雷克海峡

C.从乔治王岛按地球自转方向航行一周,依次要经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D.南极最厚的冰层冰穹A与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为4751.43米

Ⅱ综合题(20分)

21.利用经纬网定位,是我们应具备的能力,针对下图中M、N、P、Q、X五点,运用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地理技能解决以下问题。(3分)

(1)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图中与美国打击恐怖主义最近的地点是

。(填字母)

(2)地处印度洋的一点是

,假如一艘轮船行驶在这一点时,突然发现船上起火,船长应怎样准确报告轮船的位置。(3)图中各点所在经线穿过陆地最少的是。

(4)与N地气候类型相似的点是

,沿N一直向正南达到的地区气候特点是。

22.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以下三个国家任选两个,对其在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加以比较,将异同点填到下面横线上。(共5分)

(1)你认为描述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应包含哪几方面?(至少三点)。

(2)你要选择哪两个国家进行比较

(填写字母和国名),这两个国家在自然地理特征上的相同点:

。(至少两点,2分)不同点:

。(至少两点,2分)

23.右图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局部图,完成以下各问题:(共6分,其中选择共2分)

(1)图中字母是我国的三个地区,它们分别是:A.B.C.,其中

为省内区域的有。

(2)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是。

(3)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合作的模式是“

”。

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与辽中南地区相比,珠三角发展经济比较欠缺的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

B.港澳地区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C.近年来台商在珠三角地区投资减少的原因是缺少优惠条件

D.为解决珠三角地区电力不足,我国采取了修建核电站、西电东送等措施

(4)穿越C区有一条国际性河流

河,C区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关于东南亚说法正确的是

A.马来群岛岛屿众多,我国习惯称其为“南洋群岛”

B.我国西南与中南半岛山水相依,可发展友好关系及边境旅游业

C.东南亚华人众多,成为投资珠三角地区重要的资金来源地

D.2004年12月,由于缺少预警系统,在马六甲海峡东面发生地震海啸地震,几十万人罹难

24.我国“十五”计划中的四大跨世纪工程分布如右图,按要求完成下题。(共6分)(1)西气东输西起新疆的 地区,采用

运输方式将天然气输往上海,途中

次穿过两大水系;西电东送有三条线路,其中北线是将

等省区的煤炭资源以

电的形式送往京津地区,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对其中下游平原地区来讲,最大的功能是。

(2)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修建这条铁路最主要的技术性难题是

,通车运行时,车厢采用全封闭式,其中的原因是

;南水北调的三条调水线路,经过山东省的是

,这条线路要特别注意防止

问题。

(3)关于四大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1分)

A.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

B.四大工程中,全部位于西部大开发地区的是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

D.西电东送中,最大的水电站在长江中游

2.国际贸易地理练习题 篇二

一、设计思想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在教学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 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并针对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练习难度, 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分层, 源于学生的差异。每个人都有差异, 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也是必然的, 这是政治课上所提到的“规律”, 作为教师, 我们要遵循这个“差异”的规律, 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它可以避免后进学生听不懂课程脱离课堂的现象,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地理课堂练习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因为针对所有学生的有效性才是真正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 对优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 “扶”中有“放”, 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 后进生必须基本达到大纲的要求, 优生要尽其所能拔尖提高。我们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二、分层的基本原则

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理念是, 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意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地理作业的价值观必须符合这些理念, 因此, 我们在作业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新课程中的地理作业已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和课堂教学的延续, 而且是构成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生活过程, 要成为学生成长的生成点。因此初中地理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层次,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 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 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 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型等多层次的地理作业, 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的需求, 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从而主动探究, 并乐于学习。

三、设计内容

那么如何分层呢?我们要分析学生的差异, 把握学生的层次。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差异我把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A档的学生学习基础好, 自学能力强, 自制性高, 上进心强, 学习起来不用教师操心;B档的学生成绩中等, 基础较好, 但是自制性可能会较差, 需要教师经常提点;C档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成绩较差, 基础薄弱,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需要教师不断督促。面对这些学生,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分层显得十分重要。而课堂练习对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 (必做) 和提高题 (选做) , 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 C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 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 能做几题就做几题。比如在讲地球运动一部分的光照图时, 同学们普遍反应难度大, 特别是复杂光照图的判读, 那么我就采用讲授法, 以最简单的方式让认真听的学生学会, 不认真或者时有走神儿的学生了解。课下作业以与例题最接近者为主, 布置一或两个甚至不布置, 有能力的同学自己做类似题 (初三学生每人手里都不只一本参考资料) 。但对于此部分最基本的地方时计算、一般光照图的判读、简单昼夜长短的计算等, 都采用讨论或类似小组学习的方式解决, 让同学们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反复训练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做题、人人提高。

四、预设生成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既尊重个性、体现差异, 又激发活力、促进发展;既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某些心理障碍, 避免学习时出现“优等生主动, 中等生被动, 学困生不动”的局面, 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要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为“我要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 从而真正实现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目的。实践证明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开展的分层次教学的尝试, 是行之有效的,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量力而为,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能激发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都乐于参与到学科学习中来, 得到良性发展。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 且分层不宜公开、过细;应具体情况具体确定, 力求多样化。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达标, 才能实现培优转差的目标。特别是在复习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 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这样分层, 才能使优生吃得好, 中等生吃得饱, 差生受得了,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地理,课堂练习,分层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当前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

[2].孙邦农, 宋国胜.实施分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J].化学教学, 1999年04期.

3.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初中地理 习题教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22

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阶段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掌握地理技能,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具有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性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需要一定量的习题做辅助,而且习题教学也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与价值。

一、 初中地理习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关于教学理念问题,不少初中地理教师认为习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以及检测自身教学效果,把它作为加强课堂管理与节省工作量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其次,对新课标中三维教育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初中地理习题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一些知识点挖掘得太深,学生难以接受;有的则只注重讲解教材内容,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及能力的培养,导致难以充分发挥习题教学的作用与价值,教学效果一般。再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其实效性有待提升,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习题教学中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技术,忽视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运用,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形无实,有的习题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教师缺乏一定的指引,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 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具体运用策略

1.加强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比如世界区域划分、地图标注、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和海拔地形等。这些基本的地理知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前提与基础,如果仅靠纯粹的死记硬背,学生不仅感觉记忆困难,学习枯燥乏味、机械沉闷,而且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际应用也不够灵活。不过通过习题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独讲解一道习题,应针对同类内容,尽量延伸、拓展和整合,使习题具有总结和归纳的作用。例如,在进行《中国的自然环境》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性习题:学生每人准备一幅中国地图,要求他们标注出我国的主要行政区划、山脉、河流以及气候划分等,将多个基础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加强自然规律知识的认识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众多的自然规律知识,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自然规律知识,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较为直观形象的感性学习材料,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自己感悟自然规律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教师开展习题教学活动,教学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解答,对于新课改中提出的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教师应全面贯彻与落实,通过习题教学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实践操作展示某个自然规律的形成过程,摆脱仅靠想象与教材内容解决习题的传统模式。

3.明确地理习题方向与层次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和学习潜力差异性较为明显,所以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习题的考查方向与训练层次,尽量覆盖整体学生,让他们都能得以学习,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与满足感。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由于不少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将其进行综合整理,并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不一的习题,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例如,在进行《亚洲及欧洲》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基础类,掌握亚洲及欧洲的地理区域划分、洲际分界;普通类,掌握主要山脉和河流,以及走向和主要矿产资源等;延伸类,掌握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降雨分布、主要城市和主要产业等。

4.使地理习题贴近学生生活

在初中教育阶段,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他们走进自然,观察和研究地理现象,运用所学习与掌握的地理知识发现、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实践性不仅是初中地理习题教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地理课程的客观呈现。所以,教师布置的地理习题作业,可以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中国的主要产业》教学时,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搜集当地的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将其整理为图表模式,分析当地的主要产业结构和布局,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初中地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习题教学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通过习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地理基础知识,掌握自然规律,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并注重习题的方向性与层次性,提升整体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4.做地理练习题的技巧 篇四

高考的单项选择题从形式上看分单一和连锁题(组合题)两类。近些年,以图表或材料作为信息载体的专题类试题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试题往往抓住某一个点进行深层次挖掘,或是围绕一条线顺藤摸瓜,层层设问,或就某一个区域进行多角度透析。解答单项选择题要做到心细、眼准,也要做到题后反思。

1.读懂题干含义,对于连锁题(组合题)先通读一遍,以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印象,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答最为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2.看清题干表述。如题干中有“错误的是”“最不可能的是”时切忌答成“正确的是”或“可能的是”;如题干中要求“据图中信息”则对那些表述正确但无法从图中获得的选项予以排除。另外,从题目中找出对解题帮助最大的关键字,或者隐藏在题中的必要解题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解读图表信息。首先,要明察慎审,理解题中图表信息所要表达的地理现象或原理。其次,通过精筛细选,选对解题有效的关键信息。再次,通过巧思妙算,排除无效数据和干扰选项。有些图表信息量大,在解题时可依据题意大胆取舍,并在有效数据的计算中采用约数、估算等方式,以提高解题效率。

二、双项选择题

在地理单科卷中,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单题分值超过单项选择题,而从阅卷情况看,双选题错误率较高。从答案组合情况看,双项选择题有六种组合,而单项选择题只有四种,因此双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大。要顺利解答双选题,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1.运用排除法。在双选题中运用排除法比在单选题中更直接有效,排除选项中两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就“水落石出”。

2.对选项进行分类组合。将四个选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分成两组,再对照题意确定一组最佳的选项。

3.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三、学科内综合题

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地理单科卷,综合题的分值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和能力要求高,因此答好综合题是地理取得高分的关键。解答综合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细审题。从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如海南地理卷第21题,这道题要求考生应用统计资料来分析问题,但考生的能力十分有限,部分考生在答题中只罗列统计数字,没有结论,或者用统计数字把结论说错造成失分。细审题,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答题时间多,思考时间少的状况,在审题时看清关键字,明确所问的问题,思考解题的思路和答题的方向。

二是查信息。在解答综合题时,往往需要应用材料及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善于利用材料和图表的信息,可以在答题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善于在图表和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相反,在答题中若没有用到材料和图表中提供的大量信息,可以推知答案是有漏洞的。在地图中查信息,一要研究图名,二要研究图例,三要研究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若是统计图表,则既要研究总体特征和总体趋势,也要研究差异性。在曲线图中特别要注意曲线的节点和折点。

三是勤迁移。高考注重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科考查的核心是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具体背景材料的能力。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旧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需要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和反思,也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地理知识基础。若地理原理掌握不扎实,则应用原理会缺乏灵活性,考生必然会出现思维混乱,随意回答的现象。另外,由于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学生在答题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些都要求考生在夯实基础方面下苦功夫,同时将相近、相邻的地理概念、原理弄清楚。

四是善表达。许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不佳,原因在于文字表述不当。主要表现在答题不完整、答题缺乏逻辑性、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出现错别字等。培养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需要在平时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诱导他们在答题时“点化”,注意不同的角度;二要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并将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述。如问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若只答降水少,一方面是缺乏完整性,因为水资源缺乏还有用水量增大、水污染等因素,另一方面是缺少逻辑性,因为降水不属于水资源,水资源指陆地的径流。对学生的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及大量的错别字,需要在平时养成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四、跨学科综合题

5.初二地理土地资源的练习题 篇五

1.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原的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B.平原的土地利用以草场为主

C.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较单一D.珍惜每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关于我国耕地与地形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B.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

C.高原地区没有耕地

D.江南丘陵地区耕地很少

3.我国平原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林地、石山B.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C.草地、林地D.沼泽、滩涂

4.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是()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D.人口多,耕地少

5.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草地B.林地C.旱地D.水田

6.难以利用的土地是()

A.沼泽和滩涂B.沙漠、石山和冰川

C.宜林荒地D.宜垦荒地

7.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B.修筑梯田C.深耕D.植树种草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8―9题

8、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B.这种趋势有助于工业的发展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9、为了保证我国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新建城市、道路时,绝对不能占用耕地

10.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是()

6.初二上册地理课本练习题的答案 篇六

一、1、流入;没有流入

2、64%;36%;外流区;95%

二、1、季风;夏季风

2、丰富;较短;很大;无

3、高山冰雪融水;夏;季节

三、1、内流;外流;咸水湖;淡水湖

2、青藏高原;东部平原;青藏;长江中下游

课堂探究

探究一

(1)①A河流位于秦岭一淮河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B河流位于秦岭一淮河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②A河流经湿润地区,水量大;B河流缢半湿润地区,水量小;

③A河流域雨季长,B河流域雨季短

(2)黄土高原

(3)气温;降水

(4)D黑龙江;C珠江

探究二

(1)塔里木河。西北地区。

(2)

分布地区西北地区

主要水文特征补给水源高山冰雪融水

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

流程因为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流程短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A4A

2B5C

3B6C

二、综合题

7、(1)36%;5%;64%;95%

(2)雅鲁藏布江淮河珠江塔里木河

(3)外流;夏

课后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D6C

2C7B

3C8D

4D9A

5D10B

二、综合题

11、(1)略。

(2)400;季风;非季风

(3)长江;黄河;珠江;淮河

(答案不唯一,黑龙江、海河等都可);

大;明显(大);夏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滚滚长江答案

课前预习

一、1、青藏高原

2、东海

3、6300

4、川;鄂;皖

5、横断山区;四川盆地

6、岷江;汉江;湘江;赣江;

7、宜昌;湖口

二、2、第一;二;水能;三峡段;金沙江段

3、葛洲坝;三峡

三、1、东西;黄金水道

2、7万;60%

课堂探究

探究一

(1)在图上标注略。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是宜昌,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湖口。

(2)上游;湿润;丰沛;大;大

探究二

(1)增多

(2)乱砍滥伐;过度;水土流失;围湖造田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4B

2B5B

3A6D

二、综合题

7、(1)见下图

(2)加固中游河段大堤;修建分洪工程;裁弯取直;修建水库

(水利枢纽工程);疏通河道;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退耕还湖等

课后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C7B

2C8A

3B9B

4D10B

5D11C

6C12C

二、综合题

13、(1)嘉陵江汉江葛洲坝;三峡;上海;南京;武汉;重庆

(2)江苏省(苏);江西省(赣);贵州省(贵或黔);四川省(川或蜀)

14、(1)见下图

(2)上;三峡

(3)减小;增大;上游乱砍滥伐,中游围湖造田,生态环境被破坏等

7.国际经贸地理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七

一、国际经贸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从事国际经贸地理教学经验, 目前国际经贸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目前国际经贸地理教材内容上需要调整。

一是部分内容重复, 目前出版的几本国际经贸地理教材有些章节上与其他课程重复, 例如世界区域贸易集团部分, 这部分内容在《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中均有讲述;二是有些内容则讲授的意义不大, 例如有的教材从地理位置划分, 专门安排大量篇幅介绍西亚国家的经贸发展, 由于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对于中国经贸发展没有借鉴意义。

(二) 目前的教材普遍存在理论性较强而缺乏与中国实际的联系。

当前国际经贸地理的教学内容注重书本, 缺少利用书本知识去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实际问题, 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 因此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实国际经贸地理很多章节的内容可以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 但在教材中都没有这样的案例分析。我们教授这门课程, 除了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外, 更应该将这些理论知识与中国当前的实际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国际经贸地理教材的内容跟不上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形式的变化。

近几年来, 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第一大出口贸易国;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 其经济贸易得到恢复, 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目前还处于困境当中;欧盟、日本在美国影响下经济贸易明显处于下降当中。国际经贸地理研究内容最直接相关的变化主要有二:一是教材中各国的经济贸易数据的落后, 有些教材里面的数据采用的是10多年前的, 这很难反映当前有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地位, 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 比如中国、巴西, 俄罗斯等;二是有些教材再介绍具体国家时, 并没有结合这些国家的政治形式、经济贸易政策的变化, 很多国家在领导人更迭之后, 其政治和经济贸易政策发生明显的改变, 例如日本在小泉纯一郎时代, 日本和中国之间没有高层互访, 明显不利于中日之间的经贸发展, 但其继任者改变了这一局面, 均在当选为首相后立即访问中国。

(四) 教学考核方法落后。

目前国际经贸地理考试方式上仍然是以闭卷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上主要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成绩评定上主要是以期末考试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一方面造成学生平时听课敷衍了事, 临到考试熬夜“抱佛脚”;另一方面极易造成“高分低能”的学生, 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二、国际经贸地理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部分体系和补充教学内容。

1. 调整教材的部分体系。

国际经贸地理教材第二篇都是地区贸易地理, 具体就是探讨世界每大洲经济贸易相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地理特征, 例如亚洲有日本、韩国、印度、东盟10国, 西亚石油国家等。在课堂教学上笔者对教材的体系进行调整, 根据亚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调整:日本放在第一阶梯;亚洲“四小龙”作为第二阶梯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印度作为和中国同等次放在第三阶梯进行讲解, 这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亚洲经济发展的层次。对于欧洲部分, 西欧四国 (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 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另外把俄罗斯单独进行讲解, 重点强调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失败对中国的启示作用。另外在讲解各国家的经济贸易地理特征时, 每个国家可以尝试单独做一个专题进行讲解, 这样不仅仅局限于每个国家的地理概况、工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历程、外贸等, 可以增加政治、历史、经济政策的演变等内容, 使课堂教学灵活性增强。

2. 补充教学内容。

国际经贸易地理与学生中学阶段学过的地理在内容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例如每个国家的地理概况, 工业分布状况等, 在课堂教学中诸多学生难免出现了厌倦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时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如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形成与转移章节中我增加了世界地理发现的有关视频资料, 让学生了解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和过程;在俄罗斯章节中, 笔者给学生补充了苏联解体的部分内容, 让学生了解叶利钦对待经济改革的态度;在日本章节中, 增加了上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以及日本二战后历届首相与中国之间的关系等, 通过增加部分教学内容即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巴西章节中, 增加了巴西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 以及比较东亚国家与南美国家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区别。

(二) 改善教学方法。

1. 创建“探究型”课堂,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

创建“探究型”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问题的提出, 新材料、新案例的引入, 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总结、分析、解决国际经贸地理问题, 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国际经贸地理知识的主动性。比如, 讲到巴西在经济发展中出的“拉美病”, 指导学生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的现状, 思考我国当前是否存在“拉美病”的症状, 以及我们国家采取什么措施避免出现“拉美病”?;讲到俄罗斯在叶利钦主持下进行“休克治疗法”进行经济改革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经济改革方式;讲解各国风俗习惯时, 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查找某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创建开放式课堂, 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质疑、辩论、探究中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 不仅强化、延伸了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 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 利用地图教学, 提高学生国际地理知识。

国际经贸地理课程是个综合性的学科, 学生除了具备国际贸易相关知识, 还要求学生有一定地理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到地图, 它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国际经贸地理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经贸大国的地理分布和国际贸易的海洋运输路线,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各种地图, 如世界海洋运输图、世界各国行政地图、世界石油分布图等, 进行课堂教学, 并不断强化学生的地理位置概念。理解各经贸地区的地理特征, 世界主要大宗商品贸易的地理分布特征, 这即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关地理知识, 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和使用地图的技能。在课堂上笔者都建议学生人手一本世界地图册, 推荐学生看看《国家地理》杂志或地理视频等,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

3. 利用BB教学平台, 延伸课堂教学。

目前国际经贸地理的教学手段仍然是“粉笔加黑板”, 教师黑板上写, 学生记笔记, 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另一方面减少了教师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 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国际经贸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除了传统的黑板写, 投影机放课件PPT的方式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BB教学平台。在利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国际经贸地理教学时, 除了在黑板上板书课程教学的要点, 把收集到的背景资料、图片通过PPT展示, 还可以把有关背景事件, 课堂中涉及的思考问题在BB空间里留给学生自由学习、交流。这样即可以在课程上把基本内容讲授给学生, 还可以延伸课堂教学,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多媒体组合使用, 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对于国际经贸地理学课程而言, 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尤其适宜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4. 改变传统评价机制,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重期末考试、轻课堂的评价机制, 在总评考核中加大课堂表现的比重, 以此来激励同学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使得国际经贸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国际经贸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期终学习的结果, 也要关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们设计几个课堂讨论题, 尝试分组讨论, 分组活动模式, 进行集体评价, 让学生畅所欲言, 把课堂的发言纳入其最终考核体系中, 这样学生不再只是注重期末的考试成绩, 也注重平时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参考文献

[1].余慧娟.为了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记叶澜与她的“新基础教育”[J].人民教育, 2009:17

[2].薛慧芳.关于高职国际经贸地理课堂教学的探讨[J].沧桑, 2010, 4

8.高三地理复习课的习题化尝试 篇八

“一题复习法”是指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对于某一主题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围绕复习目标,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素材的不断挖掘,从而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问答中不断复习知识,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的方法。

一、“一题复习法”案例

[问题链·导学]

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区位因素统称为哪种因素?

3.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评价气候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6.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7.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吗?如果适宜,在哪里发展?

8.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9.列表比较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设计思路: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全面或主导因素分析法)→评价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或劣势评价法)→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点评:该组习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地理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复习课上,如果能编制这样的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巩固训练·检测]

材料一:图2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图3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4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3.甲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4.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5.图3中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若图4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点评:该组习题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为背景,侧重于对图的熟悉,与“问题链·导学”相互补充,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二、“一题复习法”基本流程

“一题复习法”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题复习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问题链·导学”复习法。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复习知识的载体,“链”是联系知识的纽带,“导”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是复习知识的核心。这种方法提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链条把疑问和复习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思维碰撞,因此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题复习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三、“一题复习法”实施步骤

1.选题。“一题复习法”的关键在选题。教师在选题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详细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然后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最后围绕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罗列出相关试题。

2.重组和改编试题。围绕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和揭示解题基本规律来重组和改编习题,目的是通过改编的习题使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技巧呈螺旋式递进。

3.使用和更新习题。将课前编制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学案时,学生将“问题链·导学”部分会做的内容完成,对不会做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待到教师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问题串为主线,边讲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知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母体,适当拓展。教师借图生话,借题发挥,通过学生个别或集体的回答,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点突显出来,把解题的规律归纳出来,把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暴露出来并找出原因,纠正过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巩固训练·检测”是在课堂上复习完知识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反馈的一组习题。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拨。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高考过后,选编适合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对自己所编制的问题串进行更新。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传统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课堂效率不高的缺点,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之中。笔者在近年的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尝试“一题复习法”,效果较好。

“一题复习法”是指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对于某一主题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围绕复习目标,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素材的不断挖掘,从而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问答中不断复习知识,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的方法。

一、“一题复习法”案例

[问题链·导学]

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区位因素统称为哪种因素?

3.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评价气候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6.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7.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吗?如果适宜,在哪里发展?

8.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9.列表比较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设计思路: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全面或主导因素分析法)→评价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或劣势评价法)→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点评:该组习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地理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复习课上,如果能编制这样的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巩固训练·检测]

材料一:图2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图3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4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3.甲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4.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5.图3中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若图4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点评:该组习题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为背景,侧重于对图的熟悉,与“问题链·导学”相互补充,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二、“一题复习法”基本流程

“一题复习法”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题复习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问题链·导学”复习法。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复习知识的载体,“链”是联系知识的纽带,“导”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是复习知识的核心。这种方法提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链条把疑问和复习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思维碰撞,因此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题复习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三、“一题复习法”实施步骤

1.选题。“一题复习法”的关键在选题。教师在选题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详细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然后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最后围绕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罗列出相关试题。

2.重组和改编试题。围绕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和揭示解题基本规律来重组和改编习题,目的是通过改编的习题使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技巧呈螺旋式递进。

3.使用和更新习题。将课前编制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学案时,学生将“问题链·导学”部分会做的内容完成,对不会做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待到教师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问题串为主线,边讲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知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母体,适当拓展。教师借图生话,借题发挥,通过学生个别或集体的回答,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点突显出来,把解题的规律归纳出来,把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暴露出来并找出原因,纠正过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巩固训练·检测”是在课堂上复习完知识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反馈的一组习题。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拨。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高考过后,选编适合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对自己所编制的问题串进行更新。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传统高三地理复习课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课堂效率不高的缺点,容易使学生陷入“题海战”之中。笔者在近年的高三地理复习课中尝试“一题复习法”,效果较好。

“一题复习法”是指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上,对于某一主题内容、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围绕复习目标,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对情景素材的不断挖掘,从而设置一组问题,让学生在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问答中不断复习知识,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并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的方法。

一、“一题复习法”案例

[问题链·导学]

图1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这些区位因素统称为哪种因素?

3.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影响季风水田农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

4.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评价气候条件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

5.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6.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7.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吗?如果适宜,在哪里发展?

8.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外,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农业地域类型?

9.列表比较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

设计思路:分析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全面或主导因素分析法)→评价区域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或劣势评价法)→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点评:该组习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地理与“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的知识。在复习课上,如果能编制这样的题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巩固训练·检测]

材料一:图2为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图3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4为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

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

A.人均耕地多 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 D.科技水平高

2.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3.甲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4.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根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5.图3中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6.若图4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a B.b C.c D.d

7.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点评:该组习题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图为背景,侧重于对图的熟悉,与“问题链·导学”相互补充,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

二、“一题复习法”基本流程

“一题复习法”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一题复习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问题链·导学”复习法。在这种模式中,“问题”是复习知识的载体,“链”是联系知识的纽带,“导”是学习知识的关键,“学”是复习知识的核心。这种方法提倡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链条把疑问和复习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导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产生思维碰撞,因此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一题复习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三、“一题复习法”实施步骤

1.选题。“一题复习法”的关键在选题。教师在选题前,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详细了解考试说明中规定要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然后认真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最后围绕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罗列出相关试题。

2.重组和改编试题。围绕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题方法和揭示解题基本规律来重组和改编习题,目的是通过改编的习题使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题技巧呈螺旋式递进。

3.使用和更新习题。将课前编制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在预习学案时,学生将“问题链·导学”部分会做的内容完成,对不会做的部分要积极思考,待到教师上课时就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以问题串为主线,边讲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图。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知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母体,适当拓展。教师借图生话,借题发挥,通过学生个别或集体的回答,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把解题的关键点突显出来,把解题的规律归纳出来,把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易错点暴露出来并找出原因,纠正过来,使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解题能力。

“巩固训练·检测”是在课堂上复习完知识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当反馈的一组习题。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点拨。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高考过后,选编适合的高考试题和调研试题对自己所编制的问题串进行更新。

上一篇:《锦瑟》教学设计下一篇:咱们后会有期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