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4.5《牛顿第三定律》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11-11

【物理】4.5《牛顿第三定律》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精选9篇)

1.【物理】4.5《牛顿第三定律》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篇一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单位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3.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自主探究

1.物理学的关系式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也确定了物理量

间的关系.2.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

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做,它们的单位叫做

.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和

一起组成了单位制.3.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量共有七个,力学的基本量是、、,它们的基本单位是、、.热学的基本量是、,它们的基本单位是、.电学的基本量是,它的基本单位是

.光学的基本量是,它的基本单位是

.合作探究

一、单位制

问题探究:(1)什么叫做单位?(2)力、质量、长度、时间、速度、加速度的单位都有哪些?(3)72km/h与20m/s两个速度相比较,哪个大? 1.选来作为标准的同类量称之为单位,比如:1790年巴黎会议约定,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为

;1dm3的水在其密度最大时的温度(约为4℃)下的质量为

.2.位移常用的单位有

等;质量的单位有

等;时间单位有

等;速度单位有

等;加速度的单位有

等;力的单位有

.3.常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km=

m;1cm=

m;1g=

kg;1t=

kg;1km/h=

m/s;1N=

kg·m/s2.二、国际单位制

提出问题:(1)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量一共有几个?名称分别是什么?符号分别怎么写?(2)在国际单位制中,这些物理量的单位名称和符号分别怎么写?(3)利用这些基本量和基本单位,写出其他物理量的导出单位.至少写出三个.【例题】一辆质量为2t的汽车以54km/h的速度行驶,关闭发动机,经15s停下来,求刹车过程的阻力是多大?刹车过程中汽车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1.在计算过程中不必把各物理量的单位一一代入,只要在计算式末尾写出待求量的单位就可以了,这样可简化计算过程.2.可对计算结果的正、误进行检验.在物理计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种单位制的单位来表示,计算结果也必定是用这种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的.如果所求物理量的单位错误,那么结果一定错误.课堂检测

1.关于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任何一个物理量和物理概念都具有相对应的唯一单位 B.物理公式中的物理量也可能没有单位,这样的量也没有数值 C.物理量之间单位关系的确定离不开描述各种规律的物理公式 D.物理量的单位均可以互相导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际单位制中,力学中的基本单位是米(m)、千克(kg)和秒(s)B.牛顿(N)是力学的基本单位,但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C.帕斯卡(Pa)、焦耳(J)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 D.长度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3.下列物理量的单位是导出单位()

A.力的单位N B.压强的单位Pa C.长度的单位m D.加速度的单位m/s2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质量不确定时,a一定正比于合外力F B.对于不同的合外力,a一定反比于m C.在公式F=ma中,F、m、a三个量可以取不同单位制中的单位

D.在公式F=ma中,当m和a分别用千克、米每二次方秒作单位时,F必须用牛顿作单位

5.在一道文字计算题中(由字母表达结果的计算题),一个同学解得x=(t1+t2),用单位制的方法检查,这个结果()A.可能是正确的 B.一定是错误的

C.如果用国际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D.用国际单位制,结果错误,如果用其他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6.一物体在2N的外力作用下,产生10cm/s2的加速度,求该物体的质量.下面有几种不同的求法,其中单位运用正确、简洁而又规范的是()A.m=kg=0.2kg B.m==20=20kg C.m==20kg D.m=kg=20kg 7.关于物理量或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时间为三个基本物理量 B.为了纪念牛顿,人们把“牛顿”作为力学中的基本单位 C.1N/kg=1m/s2 D.“米”“千克”“牛顿”都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国际单位制中,若采用cm、g、s作为基本单位,力的单位是N B.在国际单位制中,若力的单位是N,则是采用m、kg、s为基本单位 C.N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D.N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导出单位

9.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当用F1=5N的水平拉力拉物体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1=1m/s2,当用F2=8N的水平力拉物体时,加速度为a2=2m/s2.求:(1)物体的质量;(2)物体所受的摩擦力.10.一辆质量为4×103kg的汽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某个时刻关闭发动机,经过20s滑行40m而停止下来,求汽车所受阻力为多大?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单位

2.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基本量 基本单位 导出单位 基本单位

3.长度 质量 时间 米 千克 秒 热力学温度 物质的量 开 摩尔 电流 安 发光强度 坎 合作探究

一、单位制 1.1m 1kg 2.cm、m、km g、kg、t s、min、h m/s、km/h m/s2、cm/s2 N、kg·m/s2 3.103 10-2 10-3 103 3.6 1 课堂检测

1.C 解析:任何物理量都有单位,但单位并不一定唯一,物理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物理公式导出.2.AC 解析:力学中三个基本量为长度、质量、时间,其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米(m)、千克(kg)和秒(s),选项A正确;牛顿(N)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选项B错误;帕斯卡(Pa)和焦耳(J)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选项C正确;长度是物理量,不是单位,选项D错误.3.ABD 解析:力学单位中除了三个基本量——长度、质量、时间的单位外,其余的单位均为导出单位.4.D 解析:物体的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选项A、B错误;只有F、m、a三个量的单位都取国际单位制单位时,公式F=ma才成立,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5.B 解析:在x=(t1+t2)式中,等号左边的单位是长度单位,而等号右边单位推知是速度单位,所以结果一定是错误的,单位制选得不同,不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故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6.D 解析:在进行数量运算的同时,也要把单位带进运算过程.带单位运算时,可以将数据均带上单位,且单位换算要准确.也可以把题中的已知量的单位都用国际单位制表示,计算的结果就用国际单位制表示,这样在统一已知量的单位以后,就不必一一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在数字后面写出正确单位即可.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A、C错误,选项B解题过程正确,但不简洁,只有选项D运算正确,且简洁而又规范.7.ACD 解析:力学中的三个基本量是长度、质量和时间,选项A正确;“牛顿”的定义指的是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力,即1N=1kg·m/s2,故选项B错误,选项C正确;“米”“千克”“牛顿”都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选项D正确.8.BD 解析:当采用m、kg、s为基本单位时,力的单位才是N,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N是导出单位,而非基本单位,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9.解析:设物体的质量为m,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Ff.当用F1的水平拉力拉物体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1-Ff=ma1.当用F2的水平拉力拉物体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2-Ff=ma2.联立解得Ff=2N,m=3kg.答案:(1)3kg(2)2N 10.解析:根据题意可判断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在阻力作用下做匀减速运动,结合运动学公式求出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阻力F.选汽车为研究对象,则根据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可得: 0=v0-at 根据位移公式得x=v0t-at2 由以上两式解得a= 这时只要正确确定已知量的单位(要统一),可不把各量单位代入,则 a=m/s2=0.2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汽车所受阻力 F=ma=4×103×0.2N=800N.答案:800N

2.【物理】4.5《牛顿第三定律》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篇二

4.5牛顿

黎晋良设计

(B)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船前进

(C)质量较大的物体A静止在质量较小的物体B上时,A对B的作用力大于B对A的作用力

(D)发射火箭时,火箭向下喷出气体,喷出的气体同时给火箭一个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向上运动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C)相互平衡的两个力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5、跳高运动员能从地上跳起,这是由于在起跳瞬间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人站在电梯上。人与电梯之间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是人对电梯的_____力和电梯对人的______力;电梯静止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电梯匀速下降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电梯匀速上升时,这两个力大小_____;方向_____。

课后作业

1、一物体静止的放在水平台式弹簧秤上,物体对台秤的压力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同时还等于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压力和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E)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F)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机车A拉着一节车厢B水平向右行驶。用FAB和FBA分别表示A对B和B对A的作用力。已知B行驶时受到的阻力f=2.0×103N。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当A拉B匀速行驶时,FAB=

N,FBA=

N。FAB和FBA方向。

⑵当A拉B以0.3m/s2加速度运动时,已知车厢B的质量是4.0t,FAB=

N,FBA=

N。FAB和FBA方向。

3、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

黎晋良设计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4、用绳悬挂一重物,当重物处于平衡状态时,重物所受重力的平衡力是____________,重力的反作用力是________ _______。

5、下列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B.只有物体静止时,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6、在天花板上悬挂一个重力G的吊扇,当吊扇静止时,悬杆对吊扇的拉力为T,当吊扇转动时悬杆对吊扇拉力为T′,则G、T与T′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如何? 答:T′

T

G

7、甲、乙两人各用20N的力分别向两边拉测力计,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N。)

提高题

8、甲、乙两人分别站在两个相同的船上,甲质量较大,船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初速度为零,他们各自握住绳的一端用力拉对方,两人都相对自己的船静止,不计水对船的阻力,则

()

(A)甲先到中间

(B)乙先到中间

(C)同时到中间

(D)无法确定

9、如图所示,一个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有一个环,箱和杆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当环沿着杆加速下滑时(环的加速度小于g),箱对地面的压力

()

(A)等于Mg

(B)等于(M+m)g(C)大于(M+m)g

(D)小于(M+m)g

m a M

黎晋良设计

10、如图所示,在台秤上放半杯水,用细线栓一体积小于水的金属块慢慢浸入水中(水不溢出)。则台秤的示数将

()(A)一直保持不变

(B)先减小后保持不变

(C)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3.4.5 牛顿第三定律 篇三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弹簧秤、磁铁、小车、皮球、小磁针、白纸、大头针、火柴棒等,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设计实验。

点评:开门见山,让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状态。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

1、教师巡视,观察各组设计试验的情况。

2、鼓励学生大胆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说明如何证明此结论。

3、根据需要,引导、补充学生发言。

学生活动:各小组积极动手做实验,并踊跃发言,展示成果。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学生可能设计的实验:

实验一:将两个皮球对压(二者均发生形变)

实验二:用手拉弹簧(弹簧形变,手也受到弹簧的拉力)

实验三:将左手攥拳后仅竖直向上伸出食指,用右手掌心竖直向下压迫左手食指。(左手食指受压,右手掌心被扎疼)

点评:实验具有开放性,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一个力应与几个物体相联系?

2、如果把左手食指受到的力叫作用力,那么右手掌心受到的力叫什么合适?叫反作用力好吗?

(注意,教师不一定用这个例子,要看学生回答情况而定)

学生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点评:

1、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

2、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这一点?

2、与同学一起分析、补充这些事例,并印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给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3、引导学生分类,弹力、磁力、摩擦力均是相互的,使学生注意到从多角度证明问题更全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通过小组举例、做实验、讨论:

1、用力拍手,两手都疼

2、磁铁相吸、相斥

3、碰碰车

4、滑旱冰的人相推,均后退(事先做好多媒体课件)

5、用橡皮擦铅笔字,字被擦掉了橡皮也掉了一层皮 „„

点评:

1、在课桌上,事先尽可能多的将一些合适的器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边讨论边做实验。

2、学生举例,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但对常见的事例要作充分的准备(如:器材、课件)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研究的是力,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补充,认为应该研究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点评:让学生回忆并讨论从哪些方面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突破点。

教师活动: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比如学生作了下面的实验:在右车上放一条形磁铁,在车上放一质量近似相等的铁块。用手调整两车间的距离,使放手后左车刚好能在右车吸引力作用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鼓励学生并注意纠错:

1、如把右车上铁块受到的力叫作用力,找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如何?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学生活动:小组分析实例,讨论得出:

作用点分别在两个物体上。

点评: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

教师活动:鸡蛋碰石头会怎样?由此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请你设计实验定量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1、等大。

2、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

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要仔细、思考要全面,比如为了使实验更具一般性,可以变化多个位置,重复实验。

假如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取两个弹簧秤,把甲秤的圆环固定,手拿乙秤与甲秤钩住,再用手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乙秤的圆环端至某一位置停下,读出两秤的读数。提出问题:

1、读出两秤的读数。把甲乙两秤视作质点,画出各自的受力图。

2、乙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甲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

3、将其中一弹簧秤的读数减小到零,观察另一弹簧秤的读数。

让学生复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演示操作、读取数据并说明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

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

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

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点评:

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2、学生不一定一次性得出上述正确、简练的结论,教师再去引导。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7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你得到了那些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汇总:

1、作用力与反作用等大反向。

2、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3、这种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教师活动:问学生“那为什么鸡蛋碰石头,鸡蛋破而石头无恙?” 学生活动:学生应能考虑到是鸡蛋与石头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而导致的。

点评:

1、用传感器系统给学生演示,指导学生去操作,进一步验证结论,提高可信度。

2、不要低估学生,经过讨论、补充,他们能得到较全面的结论,所以应放手让他们去想、去做。

教师活动:让学生完成实验:取一个长约3cm刚充过磁的小磁针和一张15cm×15cm的白纸,在纸上如图所示,画出一组邻圆直径相差0.5cm的同心圆,将圆12等分。另取一枚大头针垂直插入一根火柴杆的尾部。实验时,将磁针置于圆心处,待磁针稳定后,用手指捏住火柴杆并使大头针与磁针成一条直线。缓慢沿直线向磁针移动大头针,使磁针的一极对大头针产生吸引力。在保持磁针与大头针之间虽不接触却具有明显吸引力的条件下,用手沿圆移动火柴杆至大头针的针身重合在同心圆的非南北方向的任意一条平分线上,移动中保持磁针对大头针的吸引,观察现象。

1、仔细观察,看大头针与小磁针稳定后的方位关系怎样?

2、变换圆的另一条平分线重复上述实验,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仪器两人一组,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更应该发动学生课前预习后自制一些简易仪器,外形粗劣无所谓,只要能达目的即可。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是否相同?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2、找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3、用牛顿第三定律揭示许多生活现象。比如:喷气式飞机、船前进的原理。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相同。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尽管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点评:

1、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二者的性质。

2、培养学生会用学过的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局域网将事先准备好的Powpoint课堂小结呈现给学生。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想、整理、消化。

点评: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总结,提高授课效率。

(四)实例探究

☆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及平衡力的认识

1、挂在竖直悬绳上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反作用力各作用在什么物体上?在这四个力中,哪两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哪两对力是平衡力?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被一根拉长的轻弹簧水平向右牵引着,并处于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试分别说出两个力的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以及反作用力的性质和方向。

☆对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3、一个物体静止的放在水平支持物上,试证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在证明过程中说出你的依据。

☆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

4、分析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甲乙两对拔河,甲胜乙败,则甲对乙的作用力大于乙队甲的作用力。”

★课余作业

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88页的练习。

2、思考教材88页上“说一说”中的问题,课下讨论。★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阳光教学资源网 http:// 搜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本节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第三章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应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本节的难点为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让学生自主发现它们的区别,这样印象深刻。本节还适当安排了证明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证明题,学生更容易眼高手低,总觉得很简单,但大部分学生证明过程不严格,语言叙述也不规范,这也是高考证明题得分不高的原因,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推理能力。

4.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篇四

岁末,中国教育学会组织赴黑龙江省某市支教,笔者应邀前往。按照活动组织者的要求,在a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七百多分)上一节高三年级的复习课,在b校(中考录取分数线三百多分)以《牛顿第三定律》为题上了这节高一年级的新授课。

上课前被告知该校生源状况较差,因而笔者在心理上便有所准备。课题引入阶段首先呈现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文本并设问,但没有同学应答。将物理课代表点名叫起,这个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支吾了一会儿说:“好像是牛顿定律。”笔者暗示所呈现的是两段文本,小伙子立即机灵的补充说:“那就是牛顿的两个定律。”当笔者追问哪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哪段文本是第二定律时,又把我们的课代表给难住了,他想了一会儿壮着胆子猜测说:“上面那一段文本是第二定律,下面的那一段文本是第一定律。”在笔者以“你觉得老师会用定律的呈现次序与同学们捉迷藏吗?”的启发下,这位机灵的小伙子立即改口说:“上面的是第一定律,下面的是第二定律。”

把上述一段本该属于“教学实施”的相应文字放在“相关背景”中呈现,实在是因为经过上述几分钟的教学试探(仅仅算是“教学试探”而算不上“教学实施”),笔者已经决定调整教学方案而重新来过。所以被主观认定的“教学实施”应该从接下来的部分开始算起。

教学实施:

相应的教学实施过程有序呈现如下

① 课题引入:(教师叙述)本章的标题是《牛顿运动定律》,而牛顿运动定律一共有三个,在本章的第1、3两节中分别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板书:5、牛顿第三定律)。

② 布置阅读:(教师叙述)老师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让同学们认真把课本上P80页的内容看一看。因为对任何学科的学习来说,文本阅读的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能否耐得住性子认真看书,是检验一个人能否较好的进入学习状态的最常用方法。

③ 提出问题:(教师叙述)基于学习的阅读和基于消遣的阅读不同,一般需要“带着问题读”,有时还会要求“读出问题来”。老师在黑板上呈现四个问题,与问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阅读从书中搜寻得来。我们四个自然小组分分工,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时重点针对其中的一个问题去搜寻相关的内容,好吗?(全体同学应答:好!教师板书问题如次)

问题1:对力的“物质性”特征有什么体会?

问题2:对力的“相互性”特征有什么认识?

问题3:对“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作何猜测?

问题4:对“实验测量”功能有怎样的认识?

④ 阅读交流:(阅读交流在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应答中有序的进行着)

师:好!一页书的内容用两分钟看,应该看得差不多了吧?

生(部分):看完了。

师:老师从第1小组的同学开始发问:阅读时发现课本上哪些内容与问题1相关呢?

生A:课本上第1段的两句话与问题1相关。

师:具体是怎么说的呢?

生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师:嗯?“谈到力”?你能具体的谈到某个力吗?

生A:……?

师:谁来帮忙?

生B:手拉弹簧。

师:这是课本第2段开头的内容,这里谈到力了吗?

生B:谈到了。

师:在哪?

生B:在“拉”字上。

师:好!好一个“在‘拉’字上”!“拉”是动词,代表一个动作、一个作用、一个力、拉力。谁拉?拉谁?

生B:手拉,拉弹簧。

师:哦!名词“手”代表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施力物体;名词“弹簧”代表另一个物体,它是“拉”这个动词所表示的那个“拉力”的受力物体。是吗?

生(全体):是!

师:有谁能把力现象的描述概括出一个通式来呢?

生(全体):……

生C:我能!描述力现象的通式是:“力现象描述 = 名词 + 动词 + 名词”

师:很好!我们从“手拉弹簧”这个具体的力现象描述实例出发,最终概括出描述力现象的通式。在上述研究中不少同学都贡献了聪明才智,但最终是由C同学作出概括(如右图所示),所以老师建议把这个通式命名为“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同意吗?

生(全体):同意!(笑声与掌声)

师:不过,老师还想提个建议:“基于力现象描述的C通式”最好修正为如下形式

力现象描述 = 名(代)词 + 动词 + 名(代)词

生C:老师,您修正的理由是什么呢?

师:你所要的理由老师只需要用三个字来表达。

生C:哪三个字?

师:我打你。

生(全体):……(犹豫片刻,笑声一片)

师:(示意笑声止住)好了,第一小组几位同学的表现可以用“出色”来评价,其他同学估计也不会差。下面老师要拷问第二小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D:我来!与第2个问题相关的是课本P80页中第2段内容。

师:仅仅是第2段吗?

生E:第3段内容也与第2个问题相关。

师:哦!两段内容均与第2个问题相关。各有什么侧重、各有什么不同呢?

生E:第2段内容是以实例具体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而第3段内容则是概括性的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

师:嗯,具体描述和概括描述。说的很好!我这里列出一个表格,请你上来在黑板上根据第2段的具体实例而把表格填满。当然,其他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画表、自己填。

(生E板演,有些栏目教师作必要解读和适当启示,最终填表如下)

案例 甲方 乙方 作用 时序 性质 1 手 弹簧 相互“拉” 同时 弹力 2 人 + 椅 桌子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3 人 + 船 小船 相互“推” 同时 弹力 4 物体 地球 相互“吸引” 同时 引力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不完全归纳 师:第2小组的同学其实还需要针对如下几个问题而深入思考:第一,教材P80页第2段文本在给出了描述力的“相互性”特征的实例后,又写下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8个字,其意欲何为?第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命名有什么规定吗?第三,力的“相互性”特征应该怎样规范的表述呢?时间关系,这几个问题就留给全体同学课后思考吧。下面老师要向第3小组的同学发问了,不过这次发问换一个角度切入:老师为什么会提出第3个问题而让大家猜测牛顿第三定律内容的呢?我们又怎样去猜测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呢?

生F:这很简单:老师布置我们看P80页上的内容,而牛顿第三定律却写在P81页上。我们没看到,当然只能猜。至于怎样猜,我还没想好。

师:有点道理,但还不能让老师满意。谁来补充?

生G:课本P80页中有一段话写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标题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从这里获得的启示让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师:G同学是个实诚人,他仅仅是从课本上写在“牛顿第三定律”标题下的设问的字面而作狭义的猜测。谁能把思路再托宽些呢?

生A:我猜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师:很好!思路拓宽后的合理猜测确实应该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可能是描述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方向之间的关系在内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如果“偷看”一下P81页内容,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生(全体):(笑声)

师:下面轮到第4组的同学了。谁来?

生H:书上写的很清楚:观察和经验只能解决定性问题,而牛顿第三定律需要定量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所以必须做实验。

师:对!要想明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就必须做定量测量的实验。说到实验老师要向大家说抱歉:老师飞过来临时接受任务,没来得及准备实验,只能将电脑中留存的两幅实验数据分析图,现呈现给同学们并由老师作简要的说明(实验数据图线与相关说明如下所示)。

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由定量测量的实验数据分析图表明:大小相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线间的定性关系由定性实验现象的观察知:作用线共线。

⑤ 定律概括:(定律的表述、意义、理解及拓展性内容依次呈现如下)

5.【物理】4.5《牛顿第三定律》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篇五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力 wx.jtyjy.com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D.A蛋碰撞部位除受到B对它的作用力外,还受到A蛋中蛋黄和蛋白对它的作用力,所以所受合力较小 8.(2011普陀区第一学期高三质量调研物理卷)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甲、乙两同学,分别静止于水平地面的台秤P、Q上,他们用手分别竖直牵拉一只弹簧秤的两端,稳定后弹簧秤的示数为F,若弹簧秤的质量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受到的拉力大于F,乙受到的拉力小于F B.台秤P的读数等于mg-F C.台秤Q的读数为mg-2F D.两台秤的读数之和为2mg

9.(2012四川省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只封闭的小箱子,自重为G,内有

一只重为G0的小蜜蜂,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关于箱子对地面的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小蜜蜂在箱子内水平匀速飞行,箱子对地面的压力等于G B.若小蜜蜂在箱子内竖直向上匀速飞行,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大于G+G0 C.若小蜜蜂在箱子内竖直向下匀速飞行,箱子对地面的压力小于G+G0 D.若小蜜蜂在箱子内倾斜向上匀速飞行,箱子对地面的压力等于G+G0

10.(2011北京东城区模拟)一质量为m的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无初速度跳下,下落2 m后双脚触地,接着他用双腿弯曲的方法缓冲,使重心又下降了0.5 m,在着地过程中,试估计双脚对地面的平均作用力.(重力加速度为g)

化学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碘食盐中加入的是碘酸钾

B.常用于杀菌消毒的84消毒液的成分是液氯 C.可用硝酸银溶液来鉴别纯净水和自来水 D.变色眼镜和照相器材的生产都要用到溴化银 2.下列变化过程不能直接实现的是()①HCl ②Cl2 ③Ca(ClO)2 ④HClO ⑤CO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易错题)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

()

4.(2012·淄博模拟)下列对氯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量的铁在氯气中燃烧可生成氯化亚铁B.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

4C.溴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上层颜色变浅,下层颜色变橙红色

D.由Ca(ClO)2+CO2+H2O===CaCO3↓+2HClO可推出Ca(ClO)2+SO2+H2O==CaSO3↓+2HClO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5.如图是一种检验某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中B为开关,如先打开B,在A处通入干燥氯气,C中红色布条颜色无变化;当关闭B时,C处红色布条颜色退去。则D瓶中盛有的溶液是()A.浓硫酸B.饱和NaCl溶液C.浓NaOH溶液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011·安徽高考)在饱和氯水中 Cl、NO3、Na、SO23可以大量共存

D.浓NaBr溶液

B.(2011·江苏高考)常温下干燥的Cl2能用钢瓶贮运,所以Cl2不与铁反应

C.(2011·天津高考)向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色说明原溶液中有I―

―D.(2011·天津高考)SO2通入碘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I2+H2O===SO2―3+2I+2H

7.(2012·铜陵模拟)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B.Ⅱ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C.Ⅲ图中:生成蓝色的烟

D.Ⅳ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退色,将硫酸溶液显酸性,结果有Cl2生成8.(2012·哈尔滨模拟)有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Cl、SO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此气体通入足量稀应,得无色透明溶液,把此溶液分成两份,分别

BaCl2溶液和硝酸酸化了的AgNO3溶液,均出现白色沉淀,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不能确定原气体中是否含有SO2B.原气体中肯定有HCl C.原气体中肯定没有CO2D.原气体中肯定没有HBr、NO

29.(预测题)氯气溶于水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再通入少量氯气,c(H)/c(ClO)减小B.通入少量SO2,溶液漂白性增强

C.加入少量固体NaOH,一定有c(Na)=c(Cl)+c(ClO)D.加入少量固体NaOH,溶液的pH会略微增大 10.(2012·郑州模拟)向含有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

滴入烧杯中,至溶液CO2、HBr、NO2、氯水中,恰好完全反加入盐酸酸化了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线段BC代表Fe3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B.原混合溶液中c(FeBr2)=6 mol/L

C.当通入Cl2 2 mol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

D.原溶液中n(Fe2)∶n(I)∶n(Br)=2∶1∶

3+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11.(9分)工业上用Cl2和碱制漂白粉、漂粉精及漂白液。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工业上将氯气制成漂白粉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漂白粉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会变质,在变质过程中既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又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是。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A.生石灰B.漂白粉C.NaOH①HCl

②O2③CO

2D.Na2SO

3(3)用贮存很久的漂白粉与浓盐酸反应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气体是

④H2O(气)

12.(14分)(2012·信阳模拟)A~G各物质间的关系如图,其中B、D为气态单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C和E的名称分别为、;

(2)可选用不同的A进行反应①,若能在常温下进行,其化学方程式为;若只能在加热情况下进行,则反应物A应为;(3)MnO2在反应①和反应②中的作用分别是、;

(4)新配制的F溶液应加入G。检验G溶液中阳离子的常用试剂是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7分)(探究题)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A、F分别为氨气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装置A的烧瓶中可装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装置的名称是;E装置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入C装置的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目的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C内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有a mol氯气参加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为b个,则阿伏加德罗常数为(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物理】4.5《牛顿第三定律》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篇六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投影分析)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教师演示:木圆环,不规则形状薄木板的重心。(参照课本中P5的实验)

验证: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让其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也可以重心C为支点,让薄板水平平衡。

演示讲解:不倒翁的制作就是改变椭圆空腔的重心,增强对重心概念的印象。演示:将一段均匀的直铁丝,做成直角、四边形、圆形等不同的形状,用悬挂法寻找其重心的位置。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的高低及支承面的大小等有关。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巩固练习:用卡车运输一些有的轻、有的重物体,将这些物体怎样堆放到卡车上较为合理。

(尽量将重的物体放在车的底部,整体的重心较低,行驶较安全)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对于通常大小的物体,它们之

C C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间的引力非常微弱,常被忽略不计。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静止电荷之间以及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和磁是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磁力可以和另一个参考系中的电力联系起来,电力和磁力可统一为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和电磁力能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这两种力是长程力,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电磁力要比引力强得多。宏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触力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短程力的作用范围在原子核尺度内。强作用力只在10m范围内有显著作用,弱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10m。这两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部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在宏观世界里不能觉察它们的存在。核子(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等参与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是介子和重子(包括质子、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种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核物理学家们把它称为核相互作用。

三、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重心的概念,知道了与重心有关的因素及重心的确定方法。

四、作业

完成课后问答,并通过习题巩固新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重心

(1)概念: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或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2)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法或寻找支点找到。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15

7.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篇七

? 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同时新课的理念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探求,追寻问题的的解决思路。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二是以探究性活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由静止物体间的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实现。使学生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

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同时变化,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对于静止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析其大小是相等的,而对于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碰撞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总是相等,本节课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了此环节,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

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视频文件──铁块碰鸡蛋”,设置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学生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一对力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对于力的作用点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区分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对于这两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比较难以区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类比法。

【教学仪器】

PPT文件;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一对;带发条的小车,薄木板各一个,四个相同的短玻璃管;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每桌一对;力学传感器组件及计算机辅助设备等。

【教学过程】

课题 牛顿第三定律 ? 教学目标 知识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②理解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④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能力 ①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②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 ①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

②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信息环境及媒体 ①展示课堂上不易操作的实验;

②模拟实际很难完成的实验操作;

③给学生提供交流思想、看法的交流平台。 ? 重点 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 难点 “总是”的理解以及应用 ? 课时 1课时 课型 探究型 教具 PPT课件 ?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 设计意图 ? ?

引课(6分钟)

新课 1.放视频文件──生鸡蛋碰石头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视频

问题:由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思考其中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

鸡蛋撞击石头时,鸡蛋给石头一个力,同时石头给鸡蛋一个作用力。这一对力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对力的关系

2.体验这对力的关系──同学们坐在凳子上,两脚悬空,然后用手推桌子,那么感觉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要求学生亲身体验)。

让个别学生谈体会:

(副板书)

表示出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板书)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人为的把其中一个力叫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师:下面学生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体会并发表见解。

演示实验1:把薄的轻木板放在并排的玻璃管上,然后把玩具小车上紧发条,并轻轻按在木板上。

让学生操作并说明发生现象的原因:问:手一松,当手离开小车时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让操作手分析现象和原因。

演示实验2: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总结)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变化),这种相互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追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有什么特点?

追问:你怎么知道相等?我们能否探究这两个力的关系?

1.演示及学生实验:把两个弹簧秤勾在一起,其中两个弹簧秤相互的作用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先让两个学生(甲和乙)在黑板上演示,师生互动先让甲拉,再让乙拉,甲乙一起互拉。

之后让学生全体实验。

实验结论:

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总是相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思考:当两个物体运动起来,其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是相等吗?

2.学生实验

问题1:如图一个大车拉着一个小车运动时,大车对小车的拉力和小车对大车的拉力相等吗?

问题2:如图一个小车拉着一个大车运动时,大车对小车的拉力和小车对大车的拉力相等吗?

介绍力的传感器:力的传感器:把力的信息(大小)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信息的装置。

分两个问题分别让学生探究。

给学生演示力与传感器传递到计算机里的信息的关系。

下面介绍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探究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和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

追思考:你想知道鸡蛋碰石头的力相等吗?

追问:你怎么知道相等?

我们也借助传感器探究实践。

二、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板书)

公式:F=-F′

师:进一步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印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很像电视、电影上放的“难兄难弟”的关系:有福同当,有难同享,同生共死……

3.下面通过例题进行研究:

例题:物体用线吊在天花板上,分析物体受几个力?并指出每一个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要求学生上黑板做,画出示意图,然后订正错误,并分析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

观察思考

现象:鸡蛋碎了。

现象:鸡蛋碎了;说明石头给鸡蛋一个力,这个力大于鸡蛋所要承受的力。

部分学生凭感觉回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参与动手体验,充分感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你在推桌子时,桌子反过来同时推自己。

(板书)

思考

观察思考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车在向前运动的同时,木板向后运动,并且同时停止。

学生代表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

结论:车之所以向前运动是木板给它一个向前的力,同时车给木板一个向后的力,这两个力的性质一样,都是摩擦力

观察

笔记

8.【物理】4.5《牛顿第三定律》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篇八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知道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的意义。

5.理解运动状态改变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6.知道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除了外力以外,还有质量。

学习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

2.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学习难点: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主要内容:

一、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十七世纪前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力是维持问题运动的原因。①时间:公元前。

②基本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

静止下来。

③根据:经验事实一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④所用方法:观察+直觉(由生活经验得出直觉印象)。⑤错误原因剖析:没有对所观察的物理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只看到对车子施加的推力,而未考虑车子还受到摩擦阻力作用。停止用力(即去掉了车子前进的动力),车子并没有立即停下来,还要向前发生一段位移;只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才最后停了下来。路面越光滑,阻力就越小,车子向前发生的位移就越大,假若没有摩擦阻力,车子将一直运动下去,这说明车子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而恰恰是(阻)力的作用,才使车子由运动到静止,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⑥危害: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十七世纪才受到伽利略的质疑。这是为什么?原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日常体验有相同之处,易于被人们接受,直接的生活经验使人们总是把力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联系在一起,这种认识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如当拉着玩具小车前进的时候,给人的直接体验是:只有用力拉小车,小车才会前进;停止用力了,小车就会停下来;用力大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快些;用力小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慢些;往哪个方向用力,玩具小车就向那个方向运动等等,好像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运动不可能维持,力决定着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决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人们的直观感觉虽然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但它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

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然而人们不能毁灭了直觉的观点还是凭直觉来看问题,错误直觉印象在人脑中有很深的潜意识,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两千多年。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论(正确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①时间:十七世纪。

②基本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③根据:理想实验。

④方法:实验+科学推理(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⑤理想斜面实验

将两个对称的斜面末端平滑地对接在一起,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伽利略认真观察注意到,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它在第一个斜面上开始滚下时的高度几乎相等。他断定高度上的这一微小差别是由于摩擦产生的,如能将摩擦完全消除的话,则高度将恰好相等。于是他推论说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若使第二个斜面的倾角越来越小,则不管第二个斜面倾角多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只是小球要通过更长的路径。最后,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完全消除了(成为水平面),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上滚下来之后,为达到原有高度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这就是有名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这个实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永远也无法将摩擦完全消除掉,所以叫理想实验。又叫假想实验,思想上的实验;是每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伽利略从可靠的实验出发,设想出这个实际上不可能进行的但又符合严格科学推理的理想化的实验,论证了物体在不受外力(理想实验中小球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作用时将永远运动下去的推测是正确的,说明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外力的作用。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的一种科学推理,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深刻揭示自然规律,被爱因斯坦誉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伽利略也之无愧地成为动力学的创始人,实验科学的奠基人。3.笛卡尔对伽利略看法的补充和完善: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理解:

①物体不受力时将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状态。即物体的运动状

态不改变。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②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即外力是改变______________的原因,力还

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__________的原因。

③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这种性质叫___________。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这种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

何种状态,即与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均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为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可通过由它推导出的结论与实验事实完全一致而得到证明。定律的实际应用场合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在某方向上不受外力或在某方向上受平衡力作用时,该方向上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三、惯性: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力。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管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切莫将惯性误解为“物体只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才有惯性,在受力作用时,惯性依然存在,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上。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做事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⑤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律,当有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必定改变。

【例一】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

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是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例二】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的自转,一昼夜就能周游世界,请你评价一下,这个设想可行吗?

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运动状态指的是物体的速度

速度是是矢量,速度不变则运动状态不变,速度改变(大小改变、方向改变或大

小方向同时改变)运动状态也就改变了,所以运动状态不断改变的物体总有加速度。

2.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越大的物体_________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就越______________。

【例三】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1/6,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

时与在地球表面上时相比较()A.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B.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C.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l/6。D.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例四】在车箱的顶板上用细线挂着一个小球,在下列情况下可对车厢的运动情况得

出怎样的判断:

(1)细线竖直悬挂:____________________。(2)细线向图中左方偏斜:_______________。(3)细线向图中右方偏斜:________________。

课堂训练: 1.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D.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物体静止时惯性大。C.乒乓球可快速被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D.为了防止机器运转时振动,采用地脚螺钉固定在地球上,是为了增大机器的惯性。

3.某人推小车前进,不用力,小车就停下来,说明:()A.力是维持小车运动的原因。

B.小车停下来是因为受力的作用的结果。C.小车前进时共受四个力。

D.不用力时,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小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4.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关系是()A.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B.物体受力变化时,运动状态才会改变。C.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D.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也可能改变。5.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A.人跳起后直至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B.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D.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课后作业:

1. 一个以速度v运动着的小球,如果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经时间t后的速度是

_______,经时间nt后的速度是________。

2.用绳子拉着小车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绳子突然断裂后,小车将作_______,这时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力的大小是___________。

3.歼击机在战斗前为了提高灵活性,常抛掉副油箱,因为减少质量后___________。4.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g=1.63m/s,地球上一个质量为500kg的飞行器在月球表面时的质量为_________,重力为_________。

5.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A.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B.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6.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C.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7.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A.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B.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C.向车右侧方向跌倒。D.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8.一人在车厢中把物体抛出,下列哪种情况,乘客在运动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和在静止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一样()A.车厢加速行驶时 B.车厢减速行驶时 C.车厢转弯时D.车厢匀速直线行驶时 9.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是物体获得速度的原因。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受力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B.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一定处于力平衡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作用。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物体所受外力合力的方向.

11.先后在北京和广州称量同一个物体,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用天平称量时两地结果相同。B.用杆秤(或不等臂天平)称量时两地结果不同。C.用弹簧秤称量时北京的示数大些。D.用弹簧秤称量时广州的示数大些。

12.从离开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同样高度处做自由落体实验,落地的时间分别为t地与t月,落地的速度分别为v地与v月,则()A.t地>t月,v地>v月 B.t地>t月,v地v月 D.t地

13.一个劈形物体abc,各面均光滑,上面放一光滑小球,用手按住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如图所示.现把手放开,使劈形物体沿斜面下滑,则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运动轨迹是()A.沿斜面向下的直线。B.曲线。

C.竖直向下的直线。D.折线。

14.一个物体受四个力作用而静止,当撤去其中的F1后,则物体()A.向F1的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B.向F1的反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C.向F1的方向作加速运动。D.向F1的反方向作加速运动。

阅读材料:牛顿生平

牛顿是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的成就遍及物理学、数学、天体力学的各个领域。

牛顿12岁进金格斯中学上学。那时他喜欢自己设计风筝、风车、日规等玩意。他制作的一架精巧的风车,别出心裁,内放老鼠一只,名日“老鼠开磨坊”,连大人看了都赞不绝口。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并表述了经典力学的3个基本定律一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引入了质量、动量、力、加速度、向心力等基本概念,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公理体系,完成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建立了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重要标志是他于1687年所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巨著。

在光学上,他做了用棱镜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色散)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色差;研究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发现了牛顿环;制造了以凹面反射镜替代透镜的“牛顿望远镜”。1704年出版了他的(《光学》专著,阐述了自己的光学研究的成果。

在数学上,牛顿与德国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创建了“微积分学”;他还建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牛顿在声学、热学、流体力学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和贡献。

9.牛顿第二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篇九

从容说课

经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探究,学生已经知道了加速度与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和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这节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物体的加速度和物体受力以及物体质量的关系,使学生有了和科学巨匠相同的思维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把比例式变成等式,在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之上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中力和加速度的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和独立性.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简单的题目,逐渐熟悉这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a=k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m/s2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 ,代入数据可得a=1 m/s2,2 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 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课堂训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答案:ABCD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生: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合力.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体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师:好,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1】 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生1: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2】 某质量为1 000 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试车,当达到72 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20 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 000 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学生讨论解答

生:物体在减速过程的初速度为72 km/h=20 m/s,末速度为零,根据a= 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1 m/s2,方向向后.物体受到的阻力f=ma=-1 000 N.当物体重新启动时牵引力为2 000 N,所以此时的加速度为a2= =1 m/s2,方向向车运动的方向.

师:根据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一般步骤.

生: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3.求出合力.注意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4.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师:牛顿第二定律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解决问题.

【课堂训练】

如图4-3-1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滑动,滑到顶点后又返回斜面底端.试分析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图4-3-1

解析:在物体向上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其沿斜面的合力平行于斜面向下,所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是平行斜面向下的,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直至速度减为零.在物体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物体运动也是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摩擦力作用,但摩擦力的方向平行斜面向上,其沿斜面的合力仍然是平行于斜面向下,但合力的大小比上滑时小,所以物体将平行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要比上滑时小.由此可以看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由物体受到的外力决定的,而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仅与受到的外力有关,而且还与物体开始运动时所处的状态有关.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1.牛顿第二定律:F=ma.

2.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瞬时性、同体性、独立性.

3.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布置作业]

教材第85页问题与练习.

[课外训练]

1.设雨滴从很高处竖直下落,所受空气阻力f和其速度v成正比.则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先加速后减速,最后静止 B.先加速后匀速

C.先加速后减速直至匀速 D.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的速度必为零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

C.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相同

3.一个物体正以5 m/s的速度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西、大小为3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2 s末物体的速度.

4.如图4-3-2所示,底板光滑的小车上用两个量程为20 N、完全相同的弹簧秤甲和乙系住一个质量1 kg的物块.在水平地面上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10 N.当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甲的示数变为8 N.这时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

图4-3-2

A.2 m/s2 B.4 m/s2

C.6 m/s2 D.8 m/s2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分析雨滴的受力情况,发现雨滴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空气阻力,重力的大小方向不变,空气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物体的加速度a= 应该逐渐变小最终为零,此时雨滴的速度最大,以后雨滴做匀速运动.

2.答案:D

3.分析与解答:由于物体受到恒定外力是向西的,因此产生恒定加速度的方向也是向西的,与物体初速度方向相反,故物体应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 = m/s2=0.6 m/s2

由匀减速直线运动公式可知:2 s末物体速度为

v2=v0-at=(5-0.6×2) m/s=3.8 m/s

方向向东.

4.解析:因弹簧的弹力与其形变量成正比,当弹簧秤甲的示数由10 N变为8 N时,其形变量减少,则弹簧秤乙的形变量一定增大,且甲、乙两弹簧秤形变量变化的大小相等,所以,弹簧秤乙的示数应为12 N.物体在水平方向所受到的合外力为F=T乙-T甲=12 N-8 N=4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 = m/s2=4 m/s2.

答案:B

说明:无论题中的弹簧秤原来处于拉伸状态或压缩状态,其结果相同.同学们可自行通过对两种情况的假设加以验证.

板书设计

3 牛顿第二定律

内 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表达式 F=ma

说 明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活动与探究

探究活动的主题:牛顿第二定律发现的过程.

探究过程:

步 骤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目的

1 到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牛顿发现牛顿第二定律的书籍 介绍相关书籍 1.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物理规律的来之不易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 根据查阅的资料,确定文章主题和内容 解答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上一篇:煤矿安全事故处理措施下一篇:公司60周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