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2024-09-16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精选8篇)

1.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篇一

初探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

富宁县谷拉乡中心学校 梁胜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着这一目标去进行教学评价,才能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新课标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那么,怎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就成了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思考和研究问题.为了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彻底贯彻新课标的精神,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进行尝试,现就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意义及注意的问题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重视终端的评价,即对某单元或某个知识点进行检测,完全以考试的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检测。其实学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说到底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的本身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还是从学生成才的规律看,语文过程性评价重要的是评价学习过程,良好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所有教师共同追求,进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是十分必要和行之有效的。

过程性评价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师生共同评价以及学生相互评价三种,教师评价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某个学习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师生共同评价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相互评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相互对学习过程进行判断,它是在师生共同评价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

那么,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应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一)评价要有针对性。就是在具体进行评价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比如在七年级上学期一次综合性活动课《漫游语文世界》中,为了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搜集调查资料,发言的内容和态度,小组的合作精神等分成几个部分进行评价。使整个评价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盲目,这样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就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评价。

(二)评价要有激励性。评价的激励性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很突出功能,随时随地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烁出的智慧的火花,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作的评价首先应该是肯定,在肯定的基础上使学生自己获得正确认识后再指出不足之处。比如说,在讲到《羚羊木雕》时,分析文中人物“我”时,学生们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些学生认为他是富于友情的,可是有些学生却认为不对,因为“我”没有和父母商量就擅自将贵重东西送给万芳,最后在父母的逼迫下要回礼品,极大地伤害了万芳的自尊心。这个时候,语文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很重要,简单的对某个学生说法进行肯定或否定,都会对他(或她)想象和判断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此时能先用肯定、赞赏的口吻进行评价,再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来参与这样的讨论,这样就能以评价的激励变成了创新精神的一种原动力,让大家都明白了分析人物应该科学客观,一分为二。

(三)评价要经常性。评价要做到经常性,要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评价中得到潜移默化教育,要抓住每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进步提高,使学生时时处处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让评价始终伴随着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在思考中学会自我评价。

二、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实施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处考虑到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主动地学习才是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只能以学生是否真正地高质量地参与为标准,而不是以教师向学生灌输了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如何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这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人在探索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读背的过程性评价。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背是积累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对语文学习尤为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读背训练.在没有学新的课文以前先让学生熟读,而每篇古文则更是在没有学以前就要求背诵,然后在课堂上抽查打分。当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慢慢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并形成了“语感”时,他们就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对他们未来的语文学习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对于一个学生来讲,阅读是贯穿语文学习乃至终身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怎么来好好利用我们初中阶段宝贵的隔周两节的阅读课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对文学的爱好,学会做人做事呢,过程性评价在本人教学的过程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始上阅读课之前,先给学生提出要求,同时布置学生每个人用彩色的卡纸制作读书卡,用一个档案袋统一装起来,每读一本书或一篇优秀文章就要填一张卡片。读书卡上包括书名(文章名)、作者、书籍类型、摘抄的主要内容、心得体会等。为了便于收集,读书卡要统一规格,每半个学期,把学生的读书档案袋拿出来进行评比,由班级学习小组的小组长共同来评分然后每个学期检查一次并作反馈。这样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语文成绩。

(三)作文的过程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头痛的莫过于作文教学,而批改作文又是“痛中之痛”。那么在我们新的课程标准下,怎样利用我们的过程性评价来改变学生不愿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问题呢,我引导学生明确每次作文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如每周布置写一则随笔,重点是要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关注自己的内心等。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利用晚自习语文对上周写的随笔进行分析点评,主要由学生互评,分别从内容、语言、感情三个方面来点评,具体操作如下:

1、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修改标点符号。

2、画。找出文中的美词美句,并用波浪线画出。

3、评。写评语,弃空话套话,主要谈自己阅读此文的感受。

4、传。作文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内交换传阅,由两位组长共同把关,选出两篇佳作。

5、荐。每组推荐选出两篇优秀习作,由组长先说推荐理由,然后朗读原作。这五步完成后,教师把组上推荐出的优秀习作进行确认、整理、指导,特别优秀的由教师推荐发表。

6、谈。主要互谈体会,这是“互动”时不可或缺的环节,要引导评改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评改者、习作者与习作者之间的多向对话。交流时,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迷惑,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通过互谈体会,达到了交流、互动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终端评价体系,使语文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对学生的评估体系,它是培养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养成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通讯地址:富宁县谷拉乡中心学校

梁胜语

邮编:663403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fnlshy175@163.com

2.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篇二

评价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束缚,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 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

1 过程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其学习的最终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尝试、所用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外部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 应该是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比如, 在《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的四课时学习之后, 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任务:2-3人自由组合, 选用word或frontpage或powerpoint等熟悉的软件, 选择健康向上的主题 (鼓励结合其他学科选题) , 制作一个完整的电子作品。任务布置之后, 每个学习小组自行确定组内分工, 如:一人主要负责收集、整理素材, 另一到两人主要负责制作、完善作品。我对于学生的作品, 无论好坏, 首先应肯定其积极的一面, 给予鼓励性的评语, 再针对其不足进行细致的分析, 引导其走向合理的方向。还有不少学生提出怎样实现许多网站中的“鼠标跟踪”效果。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可能“鼠标跟踪”这几个字都不能准确表达出来, 我就首先告诉他们这一名词, 再鼓励他们利用这个关键词上网查找相应的小程序。等他们找到以后, 再进一步引导他们如何正确地插入到自己的网站中;同样的问题, 基础好的同学也可能表达不准确 (毕竟他们没有学过) , 但我不会告诉他们“鼠标跟踪”这个关键词, 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摸索, 直到利用合理的关键词搜索出相应的小程序。接着再鼓励他们自己试着插入到网站中。对于有条件的学生, 我还鼓励他们自己“读”程序, 甚至修改程序, 比如改变时间周期, 并观察效果等。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探索、比较会在无形中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独立探索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等, 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由此可见,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的成果, 更在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在直接经验中,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培养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 体验科学创新的艰辛, 同时享受获取成功的快乐。

2 自我评价

学生完成作品后, 我一改以往师生共评的形式, 放手安排课代表作为“特邀主持人”, 主持一场作品“展示秀”活动, 并起名为《我的作品·我来秀》:鼓励各小组上台介绍不同主题的作品, 涉及知识的叙述、技术的运用等等方面。这里各小组内仍可分工:一人负责演示, 一到两人负责主讲及补充。此时我又鼓励其他组 (或同学) 对作品“挑刺”, 内容或是技术问题均可。在学生上台演示作品的过程中, 我提示“特邀主持人”试着引导全体学生发掘研究性学习成果中的“闪光点”, 并大加赞赏;对“挑刺”同学提出的不同看法和创新之处, 积极鼓励和支持。比如, 用Frontpage制作网站时, 背景图片的设置往往是争论的焦点, 它也是个教学重难点。初学者很容易把设置网页的背景图片和插入图片混淆, 部分学生可能怎样将一张现成的图片设置为网页背景都不太会, 而基础较好的同学甚至能自己在PHOTOSHOP中制作或修改图片, 再设置为网页背景。根据这样的情况, 我请基础较差的同学上台演示, 引导他回想操作的通用方法——右击弹出快捷菜单, 选择最有可能, 或是最接近的一个子菜单。台上学生演示的同时, 下面同学可给予一定的提示, 以表示友好互助, 也不会让台上同学感到紧张和难堪。往往台上的同学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我便鼓励他:“所谓‘难者不会, 会者不难’, 相信通过这次演示, 你一定会牢记怎样设置网页背景, 更会把操作的‘通用方法’深深印在脑海里。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操作, 就能迎刃而解了。”接着, 我激发所有同学思考:设置好的网页背景图片还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这时, 台上的同学消除了内心的紧张, 反而会积极的回答:“背景图片过深。”我再请他试着将颜色变淡。如果一时找不到方法, 可以请本组同学或愿意帮助他的同学一起上台演示。最后, 我再请利用PHOTOSHOP制作出倾斜、灰兰色“定义图案”的那位同学上台演示, 并介绍操作方法。此时,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所有同学都全神贯注的观看操作。演示完之后, 我带动所有学生鼓掌, 表扬他的自学能力及共享精神, 并推广到学习领域的各门学科:“不要吝啬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要知道帮助别人的同时, 能进一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牢固程度。通过互学、互助, 加深印象, 促使大家 (包括老师) 共同进步。”

整节课下来, 学习气氛非常活跃。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当中。有时对作品中一处细节的不同看法, 同学们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种放手让课代表主持整场“展示秀”的大胆举措, 从开始就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 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再加上现场“DJ”干练的主持, 学生一拿到话筒, 顿时增添了许多自信。一件件作品, 一个个想法, 一种种心情, 学生的才华在这个“秀”字里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通过自己的作品充分展示自我。同时完全改变了往日高中课堂的沉寂。学习气氛变得愉悦和自信多了。每位同学都在听其他同学介绍或是相互争辩的过程中, 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

3 反思评价

接下来的一节课, 我不是用简单的考核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等划类。而是采用自我参照标准,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先根据评价表进行作品自评, 再将自己的作品提交到一个共享文件夹中, 供其他同学浏览。并指定每位学生对自己学号往后的5名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填写评价表并提交。利用学生评价法, 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 产生不同想法, 引出多条思路。最后每位学生集思广义, 根据评价表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实践证明, 改变传统生硬而单一的教师评价法, 加强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 效果非常好。因为学生的想法和考虑问题的角度有时要比教师还全面、独到得多。

我想通过这样的安排, 对于中学生, 尤其是刚入校的高一新生来说, 能更快的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大大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学习交往, 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的学习机会也增多了。经过分组、选择工具、制作并呈现作品,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和交流表达能力, 激发了大家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其它评价

当然如果教学时间及教学条件允许, 我们还可以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辩论赛, 在辩论中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组内的研究过程, 发表自己对研究课题的看法。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研究意识。

综上所述, 在信息技术课中要有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 才能更好的顺应新课改的实施。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学科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加入, 其设计更应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自信、自立的意识, 积极地为学生设计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情境。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认真研究, 勇于探索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为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发展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摘要:评价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束缚,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 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

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兴趣 策略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48-01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如何激励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

1.1.教师示范朗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我慎重考虑到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示范朗读。则教师有感情示范朗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學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示范朗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1.2.熟读成诵,兴趣升华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的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一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

2.以读为本,讲究策略

2.1.以读代解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我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

2.2.以读促“思”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时,他让学生朗读了一遍,就紧接着问:“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些重要语句写的?”此时,课堂间鸦雀无声,很多同学一脸茫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于是,教师急了,便指名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结果还是无言以对。可看出该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读书思考的重要性,没给学生留出读书待思的空间。学生不是电子计算机,不是一读便知。如果是这样,那学生还用得着来上学吗?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首要部分。不要只是表面上摆个教学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那样会很难使学生走进文本,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及读出韵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只有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才会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真正让学生逐步活跃于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水平。

2.3.以读悟“情”

小学的实际阅读教学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读书时间。而且还要加以引导,加强语感因素,注意语感训练。例如,在教《九色鹿》这一课时,我比较重视学生的朗读。特别是第8自然段中九色鹿斥责调达的一段话。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九色鹿的愤慨在朗读中得以体现,九色鹿的机智勇敢也让学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替国王写皇榜,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样的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渗透了高尚的人文因素,真切地体现了文中的“情”。

3.培养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总之,只要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为本、阅读习惯的紧密结合去培养,从学生阅读的角度说,定会扭转、刷新学生的阅读观念,更好地提高其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蔡银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篇四

【内容提要】  本文遵循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所阐述的新理念,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训练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九个“注重”上的作文训练思路。以下对这个思路进行具体地论述。

【关 键 词】  作文     训练      注重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常常造成的后果是:

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

2。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

可见,这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作学教学的要求,当然也更会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针对上述弊端,笔者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遵循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训练思路,取得了初步成效。笔者这个作文训练教学思路主要体现在九个“注重”上。

一.注重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这一部分,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其写作训练形式有:

1。情节扩展式。例如在学习《泊船瓜洲》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插图与有关背景资料,以及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对该诗的扩写。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创新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2。情节收缩式。对篇幅长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缩写。如缩写《小英雄雨来》、《牛郎织女》等文。

3。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二十年后的桑娜一家》;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局,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根据《凡卡》一文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凡卡写完信后》。这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5。图文转换式。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图画,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比如上《桂林山水》、《鸟的天堂》、《世纪宝鼎》后,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文,写出导游词(附案例)。

6。读后感想式。对学生有现实的思想教育意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如上完《向命运挑战》、《海伦凯勒》、〈〈匆匆〉〉后,可以指导学生写写读后感想。

7。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  糕透了”》一课后,可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写《我和凡卡比童年》。

二.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这里所说的“创设情境”实质上指的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写作的一切外部条件。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是保证学生写一篇较高水平作文的前提。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三.注重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采下一采的“劳动所得”,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练习,才能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四.注重写作命师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过分注重命题作文,常常把学生的思路逼向死角,学生没有话可说,写作文成了“挤牙膏”。在新课标下要求作文训练命题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就作文题而言,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无命题要灵活结合在一起;就命题者而言,教师命题与学生自由命题有机结合。具体说就是,1。教材的命题,教师的命题和学生的自由命题“优化组合”,即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写“我与暑假生活”,让学生根据各自生活体验拟题。这样,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合适材料而皱眉、而困窘了,不再起胡编乱造之心。学生笔下的暑假生活,既有写一二件事的,也有倾诉自己对暑假的感受的。

2。把部分命题权放给学生。笔者曾做过尝试,让高年级学生自由出题特别受到欢迎,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用学生喜欢的,有话可说的题目写作,不言而喻,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潮。

五.注重鼓励学生放胆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

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脉题材,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 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鼓励学生放胆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应用太多的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放胆表达,教师可以采用写想象作文的形式进行训练,想象作文工文最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的了。相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会为学生的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所折服。

六.注重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非常重视综合性学习,笔者在写作训练教学中也尝试中用综合性学习,这综合性学习体现在“沟通”上。

1。沟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自然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让学生诉诸笔端。

2。沟通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二十年后的畅想”、“我自立我自强”写作话题等,促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触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

4。沟通师生心弦,教师要造和谐的写作心理场,不以权威自居,不以学生的评判者自居,写什么。该怎样写,尽可能启发学生自由讨论,促进自我感悟和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通过综合性学习可以切实地让学生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七.注重合作,提高学生的作文的质量。

合作是新课标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合作也不妨用在作文教学上。合作有生与生间的合作、师与生间的合作、生与媒体的合作,并在写作合作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合作包括写作前的合作和写作后的合作。

每个人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这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不容学生越雷池半步,在新课标下的作文训练中应大胆突破这一框框。写作时,特别是写学生不太熟悉的题材时,教师可增加学生同伴交流的时间、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的帮助。有些文题或故事, 需要占有搜集较大量的材料,教师可组织小组完成。比如写环保、信息方面题材的。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写作后的合作体现在学生间互评作文,学生间可以互调对方的习作,根据习作要求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可以直接在习作上修改或写出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评改他人的习作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能竭尽全力,反复推敲 ,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同时,学生互评互改,扩大交流范围,同学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生评改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不熟悉的题材,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文质量。

八.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以“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不要忘了教师也应“下水”写作。

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的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发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曾写了几篇“下水”作文。笔者曾指导学生写写景作文时,普遍感到非常难写,于是笔者特地写了一篇写景文章《江南春雨不了情》。并抓住小学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及时加以鼓励:“大家如果要写的话,一定会比老师写得更好,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都齐呼要与老师比一比高低。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九.注重评优激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的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

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用权人的情绪低落。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 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

“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是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等激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写好”的自信心。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教师也应心平气和的帮助学生分析,朦胧和平等到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虽然文章缺点很多,但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挖掘其“闪光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不断努力、认真去写,就会有进步,这样来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喜乐和写作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阐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步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容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文工团笔者就是从这些新理念出发,在写作训练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写作训练思路,但还不成熟,只能是教学点滴,有待于在今后的写作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和丰富。

参考书目:

1. 邢改萍主编《新世纪中国教育论(上卷二)》 人民交通出版社  4月第1版

2. 陆志平主编《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小学语文)》 东北大学出版社  7月第1版

作者邮箱: fudanhui_@mail.china.com

5.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初探论文 篇五

新课程标准更注重素质教育,他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较好地锻炼、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掌握到学习知识的方法。一个人是否进步不仅仅要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还要看他的个人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因此,我们每一名初中数学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提高学生能力的研究,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既完成教学目标,又提高学生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我在教学前让学生收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几何图形,然后让他们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展示的同时描述自己拿的东西是什么形状。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几何图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且在讲解一些图形的特性时,他们也能够很快掌握和接受,既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二、设置适合学生的作业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留的作业仅仅是教材中章节后的练习题,或者学校统一的练习册、测试卷等内容。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作业的处理也应做精心的安排,而不是根据教学材料去制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来制定。我曾经按照章节后的练习题留了一次作业,在下次上课前,我收作业,有好几个同学都向我反映,课后练习题太简单了,一会儿就写完了。虽然是学生一个不经意的表露,但让我认识到这次作业的效果并不好,练习太简单根本无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我认为,我们应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课后练习题、练习册以及备课时预备的练习题,来制定课后作业。作业的设计应具有梯度性:有能够让学生信手拈来的题,也要有让学生通过简单思考就能完成的题。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在做完简单题后还有时间做一些稍微难一点的题,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有一些简单的题也不会打击到学习差的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还要注意作业的题量。作业太多会严重打击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甚至会给他造成负担,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作业一定要适量,要考虑到学生其他学科的作业量,使我们的作业做到质量高,数量精。

三、教师要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6.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六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第一部曲: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作为语文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再加上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更应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我是采用以下形式:

1、让文章迷住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以《〈论语〉十则》为例,说明我怎样“迷”住学生。⑴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答是《毛泽东选集》。我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我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有答是《三国演义》《红楼梦》。我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我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⑵介绍孔子,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但只用语言介绍,即使生动引人也还不足以“迷”住,于是我提供下列多媒体资料: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孔子像、孔圣真像(现存香港孔教学院)、孔子司寇像、孔子授课图、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孔庙中孔子的塑像、孔庙中孔子讲学的杏坛、山东曲阜孔府大门、孔子墓(山东曲阜)、然后是两段简介孔子的视频。为了说明孔子在国外的影响,再提供下列图片:韩国的孔庙、日本的孔庙、新加坡的孔子塑像、日本研究《论语》的著作、法国巴黎1788年出版的《中国著名哲学家孔子生平》等。到这时候,尤其对于不常运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已经差不多可以将其迷住了。

2、讲究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比如《木兰诗》,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核舟记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

以精美语段导入课文。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我在上课时,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了这一段,马上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用插图或画面导入课文。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

3、注重古今对比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同时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第二部曲: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读中理解掌握知识,形成立体情感体验。

1、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

2、让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童趣》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强”应读jiāng而不读qiá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

读顺,就是朗读时读清它的节奏,注意停顿。我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3、品读理解文章,读出神韵。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其自身的见解和体会,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读中渐渐琢磨出来的。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又有哪些内在美呢?爱国精神、传统美德、哲学睿智以及意境、情趣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读时必须表现的。要做到这一点,初中生确实不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理解文章,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触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如教《小石潭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见过的熟悉的景色进行联想,体验作者生动的描绘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蕴含的感情,这样,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要想读出神韵,要用普通话进行诵读,这对表现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有些困难,但读好了,可以使我们在读时被激起的感情通过熟悉的表现形式自然流露出来,有时能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会产生认识的飞跃。

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否则,便成了“一路捡,一路丢”,最终一无所获。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将课堂上的理解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理解。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第二步,质疑提问,点拨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教师在这一步只是在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后明确。第三步,方式灵活,巩固理解。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教师要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第四步,以全班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所接收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无误。

第三部曲: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拓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领悟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文言文区位的同时,给学生引见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这也是增强教学实效的有力举措。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结果;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论语》;学习《三峡》时,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学习《桃花源记》,可以补充《桃花源诗》的阅读等等。 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实施这种方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上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然后,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加以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种做法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文言文博大精深。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乐学”,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

7.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篇七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权威, 是课堂的中心, 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而学生却只能被动地听讲和死记硬背, 这对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生来说, 显然是不可取的, 不仅使小学生养成被动学习、不独立思考的不良习惯, 还有碍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 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鉴于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 按新课标的要求,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 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 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寻找答案, 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 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首先, 教师在黑板上大笔一挥, 写了一个1, 问学生:“认识吗?”同学们都笑了:“认识, 是1。”教师摆一个造型, 问学生:“瞧, 老师是几个人?”同学们更开心了:“一个人!”教师再问:“同学们, 好好想想, 能用1来表示的还有哪些?……说得好, 一个苹果、一把椅子、一张桌子……还有呢, 同学们再好好想想, 好好发挥你们的想象力, 老师要看看谁率先想到不一样的答案?……太棒了, ……一盒粉笔、一群人、一箱苹果……同学们, 这时的1和你们在一年级时所认识到的1一样吗?……说得真好, 我们现在所要学的1的内涵不一样了, 比以前更丰富了。”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 小学生积极动脑、动口, 终于认识到现在所学习的1, 不但表示一个物体, 还表示由一些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当学生认识到单位1的概念后, 教师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1/4, 提出问题:“哪位同学来读写一下?……各部分的名称怎么说?……1/4的意义是什么?……你们回答得很好, 现在, 再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分数知识,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 把1/4所表达的意思画出来?……”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2/3,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并亲自动手, 将2/3所表达的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师继续在黑板上列出1/ () 、 () / () 的填空题, 让学生自主填入数字并作出解释和示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填空游戏, 使同学们将括号中的内容从具体的物体成功转化为抽象的概念, 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还更加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性, 着重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从而使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得以贯彻和执行。

二、在数学课堂上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是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 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思维等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 作为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 多媒体所具有的可以“以静化动”的动态特征, 可以解决数学教学内容中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比如, “角的分类”这一教学内容中的周角和平角, 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让学生看到两条原本重叠的两种颜色的射线中的一条射线围绕着顶点慢慢地移动, 并在移动的过程当中, 教师适时地点击暂停键,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等, 通过多媒体化静为动的演示, 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 对于平角和周角, 获得正确而清晰的数学概念。再如, 对于“圆”这个概念, 也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 因此, 在《圆的认识》这一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在一片美丽的农庄旁边, 有一只狗儿被一根绳子拴在桩子上, 小狗尽力想挣脱桩子, 所以把绳子绷得笔直, 小狗儿一会儿停下来朝主人的房屋张望, 一会儿绕着桩子没完没了地跑, 过了一会儿, 小狗的主人从房屋里走出来, 把狗牵走了。然后, 同学们从动画片最后的特写镜头中, 发现地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那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也就是教师在这节课所要讲的“圆”。多媒体通过播放动画的方式, 将圆的形成过程, 生动而直观地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 使学生对于“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这个概念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并加深了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于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新型人才。

摘要:新课改给每位教师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 一方面, 教师要实施探究式的教学策略, 另一方面, 要追求情境化的教学氛围, 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 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应认真制定教学方案,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郑金洲著《教育碎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8.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初探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19-01

结合新课标提出的相关理念和具体目标,笔者认为英语教学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要牢固掌握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努力将听、说、读、写多方面结合起来,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和乐趣的激发。现笔者结合近期关于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教学,谈谈新课标下英语课的复习方法。

一、乐学:激活热情,突出趣味性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社会认知与知识量较少,学习热情维持时间不长,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融入到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来。比如,复习Where is/are...句型以及方位介词的表达运用时,笔者借用了教室里的实物来进行相关情景的对话,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教师提问:“Where is my English book?”学生根据书本的摆放位置回答:“Its on the teachers desk/under the pencil-case/in the bag.”第二阶段,做Guessing game活动。教师提问:“Where is my English book? Is it in the desk?”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第三阶段,则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巩固练习,自行利用句型进行Guessing game活动。这样,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达到了温故的目的。

二、促学:合理引导,突出系统性

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个阶段的基础打牢了,后续的英语学习就会比较顺利。而系统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复习可以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便于学生整体掌握。当然,在这个系统知识点串联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不能一下子灌输太多的知识点而让学生倍感吃力,也不能零敲碎打,割裂知识间的联系,达不到系统复习的目标。

每一套教材的学习内容都会有关联性,比如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过渡,册与册之间的紧密环扣。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综合这些内容进行同步复习,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为一个系列。如单词的相关、句型的相关都可以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比较完整的复习内容。比如,复习关于星期的单词,教师可以提问:“What day is it today?”通过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复习“cloudy”“sunny”“rainy”等表述天气的单词;通过提问“Where shall we go? Shopping? Or go to the zoo? Go to the park?”巩固不同短语句型,fly a kite,/fishing/running及“Look at the dress.Its colourful.How much is it?”等句型,巩固monkey,panda,rabbit等单词,通过三个问题就可以把关于星期、天气的单词及相关的句型短语一并复习。总之,每一册、每一单元都能找出不同的连接点,教师只要抓住相应的连接点,通过类似的扩展,就能帮助学生将小学各个学习阶段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形成知识链,便于学生巩固并灵活运用。

三、善学:方法得当,突出主动性

学习,最讲究的便是方法得当。复习课容易陷入枯燥无味的讲解中,因此,更需要讲究合理的复习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学情,适当地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开设课堂抢答、课堂游戏、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复习内容,有助于学生之间博采众长。如冬季的圣诞节,上课前教师可以问候学生:“Merry Christmas!”由这个话题展开对话训练。复习知识点时,可以设置一场几个小朋友赠送礼物的对话场景:

A:(捧着礼物盒子)Merry Christmas!The gift is for you.

B:Oh, thank you very much.And What is this? Can I Open it ?

A:Yes, open it please.

B:Its nice.Thank you.

A:Not at all.

在这个赠送礼物的活动中,既帮助学生记住关键的单词,又能提高学生的造句、作文能力以及口语水平。这样把流行的节日元素引入,不但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节日文化。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复习模式,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新的知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复习不是炒旧饭,不是把所学的知识重新“过水”一遍,而是把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性,使之结构化、系统化,以精彩纷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参与复习活动获得新的收获。

上一篇:对领导干部如何解放思想的几点思考下一篇:青春励志语句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