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2024-11-20

2020年高考优秀满分作文(共8篇)

1.2020年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篇一

2022年天津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津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作文题目】:

天津卷:纪念日是岁月的注脚(2021)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范文:

天津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篇1

时间是不容折身的单行道,行之匆匆,却也道道辙痕。

我想,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任何一种基于人类命运和家国荣辱的伟大梦想与情怀都不应仅仅只是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之后的遗忘和沉寂。它当是被打捞、被擦拭的珠玉,它当是被供养、被珍藏的金石,它亦当是被瞻仰、被怀念的碑文。以此,提醒我们不弃、不忘。

历史的今天,是由百千万个“历史上的今天”钩织而成。今天,是一个“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今天。而历史上的今天,却在提醒我,它曾经山河动摇,国弱家贫;它曾经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在百年历史的时间轴里,我们隔空对话:1921年7月,那是一个注定被历史永久铭记的年月,那一年,世界上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从内忧外患中站了出来,7月23日,一大的召开,有如一轮红日照亮了革命的征程,星星之火逐成燎原之势,“开弓没有回头箭,落子无悔大丈夫!”革命的前路,虽披荆斩棘,历尽霜露,但却毅然奋起,砥砺前行。那天之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终于将久垂的头颅抬起,灯明眼亮,我们信心满满,大步向前!是日,不能忘。

岁月峥嵘,不忘初心。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7年的一国两制,我们诞生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在时间与坎坷中接受的考验,都成了我们的徽章。历史在记录事件的同时,也勾勒出一种精神。2012年11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党全国人民继而砥砺奋进、全面深化改革。正是这些革命先辈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才有了我们幸福生活的跟随。如此这些,辙痕道道,每一次启程都记录着辉煌的百年。是日,不可忘。

时光荏苒,步履不息。

跻身于新时代的光辉与荣耀,2021年亦将被历史记录,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10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被侵略和战争侵耗、肆虐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国家,终于摆脱了百年的坎坷与磨难。奔跑的雄狮终于发出了它的威武之吼!是日,不可忘。

而今,一个崭新的中国正在破茧而出,中国的传奇之路就需要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共同努力。

“笃行如初,行稳致远”。建党百年,是百年的孤独与沧桑巨变,是百年的坚守与初心不忘,如今,继往开来。中国又一次在通往发展的新阶段的路口启程了。我们,一直在路上。

天津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篇2

有些日子是不能忘记的。——题记

”飞蓬,我回来了!看我给你买了什么?”重楼一脸兴奋地举着一顶圣诞老人的帽子——那是顶红色的帽子,上面带有白色的绒球。

飞蓬并没有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低着头,不去看他的眼睛,平静地回答:”回来了啊。”

”飞蓬,你怎么了?”重楼很奇怪,甚至有点生气。平时他回到家,飞蓬总是热情地迎接他,可是今天……

”没事。”极其简单的回答。

”病了?”

”没有。”

”告诉我,”重楼强迫他看自己的眼睛,”你到底是怎么了?”

没有回答,飞蓬拉着他走进了客厅。

”这,这是我家么?”惊讶立即取代了气愤,重楼张大了嘴。白色的挽联代替了和睦的对联,壁画上蒙着一层黑布,桌子上还摆着牌位。温馨的小屋俨然成了灵堂。

愣了半晌,重楼才回过神来:”飞蓬,这……从何说起啊?”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飞蓬反问。

”今天……”重楼搬着指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12月4日,全国普法日;12月24日,平安夜;12月25日,圣诞节;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飞蓬接了下去。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重楼茫然了,他怎么会不记得了?以史为鉴,是他常告诉飞蓬的。趁重楼在客厅沉默之际,飞蓬转身进了房间,他往口袋里装了一些东西,又出来了。

”重楼,走吧。”飞蓬拉住还在沉思的重楼。

”去哪?”

”你会知道的。”

入夜,开始落雪。

重楼跟着飞蓬来到了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们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荧荧的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又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他们走近一看,竟然是一个孩子方阵!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飞蓬默默的从口袋里掏出他所放的东西——两支红烛。他递给了重楼一支。随后,他点燃了它们。

顷刻,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宽阔,仿佛纷纷在为记忆拭锈迹。

隐隐约约地传来了笛声。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飞蓬和重楼,都没有出声。他们倾听着。因为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雪又大了些。重楼紧紧地握住飞蓬的手,飞蓬高高地擎着红烛,和其他孩子一样。

后记: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的历程,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也提醒我们带着初心走向未来。

天津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篇3

走进九月,就走进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走尽九月,就迎来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

忘不了1949年金秋的北京,当礼炮鸣响,当万众欢腾,当一个声音在天安门城楼上如春雷般震耳,56个民族共同的节日诞生了。

那一刻,在亚细亚的版图上,终于能听到一只雄鸡的昂首高歌,在太平洋的海岸边,终于能看到一只雄狮的矫健步履。

从此,厚重的中国历史,开始谱写新的篇章,不屈的.中华民族,开始屹立于世界之林。

追忆那一刻的振奋啊,又怎能忘记1921年的7月,那是一个动人心魄的季节,有一个令人难忘纪念日——7月23日。那一天,时光之风掠过嘉兴南湖,风雨中驶来一叶小舟,舟上承载着一个灵魂,一个在欧洲大陆上飘过的灵魂,一个即将让中华民族精神振奋脱胎换骨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灵魂的诞生,使这只普通的小船成了悠悠五千年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个灵魂的诞生,使中国之船在风雨飘摇中看到了前进的航标。

于是,这个灵魂诞生的那一天,7月23日,成了我们共同的纪念日。

穿过历史的风雨,跨过时间的长堤,小舟上的灵魂飘荡于祖国的千山万水,镰刀和铁锤发出的金色光芒,照过古楼门洞,照过山涧小道,照过草地上的草根,照过雪山上的雪坑,照过大渡河上的铁索,照过延河边上的宝塔,照过古都西安的城墙,照过横渡长江的千帆。终于,照亮了紫禁城上的红瓦,照亮了天安门前的广场,也照亮了祖国的城市乡村。南湖小船上的舵手,又掌握着新中国巨轮的航向。

天翻地覆,换了人间,这几个简单的字,又怎能涵盖新中国日新月异巨大变化的丰富内容。

也有一段阴霾的日子,也有一段步履的蹒躔,但”两弹一星”仍然在艰难中冲上云霄。

当春天的故事从南海边讲起,中国这只巨轮又开始了新的航程。从此,古老的山村收获着小康的梦想,开放的城市演绎着新的加速度。那是好事多多呀,目不暇接,那是喜事连连呀,应接不暇:港澳回归,申奥成功,APEC会议召开,WTO加入,”神五”载人上天,一个个美丽的神话在雄鸡版图上诞生……一个个普通的日子都变成了需要我们铭记的纪念日。

尽管国际风云变幻,但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穿过峥嵘岁月,书写出了富裕富强的鸿篇巨著。一步一个节点,一天有一天的变化。奋斗的历程、创新的壮举使很多普通的日子成为岁月的注脚,变成熠熠生辉的纪念日。

又是一年秋风劲,又迎一个国庆节纪念日。金秋田野的颗颗果实沐浴着华夏子孙的喜悦,三峡平湖的圈圈涟漪诉说着中华儿女无尽情思。这个日子需要我们铭记,记住它,就记住了厚重的岁月;记住它,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天津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篇4

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日子。

打开手机,闹钟、备忘录里、记事本上,往往提醒我们,别忘了亲朋好友的生日;电视、报刊,“历史上的今天”会提醒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有哪些镌刻山河的事件,有哪些灿若星辰的人物……

家庭、个人的纪念日,往往激起内心的悸动,升腾温暖的情愫。

你看,每到父母的生日,或是父亲节、母亲节,一张卡片、一杯热茶、一个红包,甚至一句普通的祝福,都使他们感动不已。这些纪念日,使行色匆匆的我们,得以从容咀嚼平日里习以为常的爱和亲情,每一次纪念,都使我们的内心愈发柔软;每一次纪念,都使我们汲取爱的养分。

父母更会记得我们的生日,烛光、许愿,每一个纪念日,我们的生命在拔节、吐穗;所以,每一个纪念日,都是爱的节日,都是爱的仪式。

家庭中的纪念日,往往沉淀着珍贵的记忆,儿时的欢笑,青春的激扬,抑或慎重追远的哀思,当有也有怀旧伤逝的感慨……在一次次的纪念日中,我们回首岁月,感念亲情。一个个纪念日,俨然一串珠子,串联起青春的记忆。

个人生活需要纪念日来提醒幸福,国家记忆更需要纪念日来凸显岁月的痕迹,来砥砺未来的征程。

揆诸当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国70周年,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建党一百周年……这些盛大庄严的纪念日,如同参天大树清晰的年轮,如同百战归来的老兵满身的勋章,如同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凝重浮雕,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使人感慨天若有情天亦老,见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因此纪念日,并非只是万人空巷、载歌载舞的庆典。纪念日更是祖国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一座座值得铭刻的丰碑。那是燕园的湖光塔影下的演讲,激荡人心的呐喊;那是石库门的胡同里,一群志同道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晤言一室之内,执手共襄大计。那是井冈山上的星火,是古田的军号,是三湾的歌声,是长征路上的标语,是延安窑洞里不灭的灯火,是西柏坡小院里的耿耿星河欲曙天,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惊雷,是共商国是的人民大会堂的穹顶的红星,以及雷鸣般的掌声……

所以在纪念日里,我们不仅要对过去肃穆、沉思、扼腕、感奋:我们更要向着未来畅想、展望、扬帆、起航。因为每一个纪念日,既是一次回顾,又是一次出发。纪念日不仅是我们洗去风尘、稍事小憩的驿站,也是我们告别过往、整装待发的长亭。纪念日不仅提醒我们要缅怀革命先烈已创下的伟业壮举,也在催促我们要继承他们的初心遗志,奔向前方。

天津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篇5

回顾近代中国百年历程中的重要时刻,每一个纪念日所蕴含的时代精神,都在提醒我们传承历史,使命在肩;青年奋进,中华必昌。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1919年之后的每一个5月4日,人们会记得青年“誓死力争”的勇气;1921年之后的每一个7月1日,中国会记得一个年轻政党矢志救国的豪气;1927年之后的每一个8月1日,民族会记得青年革命先驱不惧强敌的胆气,10月1日,国庆;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一个普通的日子组成了近代中国步伐沉重的百年历程。

让我们记住这些纪念日,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

隔着岁月的长河,纪念日一次次地唤醒时代记忆,是为了让你在沐浴朝阳走进学校,踏着黄昏回到家门时;让你拉着朋友一起欢笑,抱着父母肆意撒娇时;在你享受每一个平凡而温馨的日子时,会记得20岁邹容病死在冰冷的狱中,15岁的刘胡兰惨死在敌人的铡刀下,19岁的董存瑞,26岁的邱少云,28岁的杨开慧,29岁的江姐,31岁的赵一曼……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我们一样年轻的生命,为了今日中国无私无畏的付出与牺牲。

让我们记住这些纪念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注解厚重的历史。

“殷忧启圣”是真,“多难兴邦”则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坚韧顽强砥砺奋进的特质。能战胜过往的苦难,同样也不惧现时的困难。2008年之后的5月12日,成了全国防灾减灾日。人们记住的不只是家园毁灭生命逝去的惨烈,还记得一方有难八方救援的感动。2020年的“战”疫,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制度自信、民族团结、中国风范、大国担当。同样是在2020年后,经过最后八年的奋战,又一批可歌可泣的青年为中国的富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后,中国实现了现行贫困标准下全面脱贫。海晏河清、磅礴东方,红日初升,大道其光,古老的中国焕发年轻的生机,正在奔向更光明的未来。而未来也许会将今日当成纪念日,代代传承,“亦使后人而更复敬后人也”。

让我们记住这些纪念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时时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行至半山,当奋力前行;船到中流,更知“奋楫者先”。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节点上,我辈青年更当秣马扬鞭,勇往直前,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中,把每一个日子过成生命中永远值得回忆的纪念!

备注:2022高考语文作文题及范文将于6月7日下午公布,以上内容为2021高考语文作文题及范文,后续我们将会持续更新2022高考语文作文相关内容!

2.2020年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篇二

像往年一样, 高考试卷一出炉, 作文题便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笔者发现, 较之往年, 人们对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评论的言辞尤为尖锐, 其中不乏偏激之词, 由此引发笔者对高考作文设题的再思考。笔者参加了2013年江西高考作文试评和阅卷工作, 想结合江西高考作文考题, 侧重谈一谈有关一道高考好作文题的标准的看法, 以求教于方家。先看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 “中学生有三怕, 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 有些同学有这“三怕” (或其中“一怕”“二怕”) , 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 (含喜欢) 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 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4) 不少于700字。

这是一道具有时评特色的文题, 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范围内“就事论事”, 命题意图主要在于引导考生善于发现并深入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问题。笔者认为, 从设计意图和测试效果来看, 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题起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合理的“开阖度”, 二是有较高的区分度, 三是有较强的导向性。2013年江西卷的设题基本上满足了这些条件———

一、有合理的“开阖度”

这里所说的“开阖度”, 主要指写作“开放性”与“限制性”的有机结合, 这是衡量一道作文题目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开放性主要是解决考生可以“写什么”和可以“怎么写”的问题, 限制性则刚好相反, 要求考生不能“写什么”和不能“怎么写”。一道好的作文题, 应该在开放性和限制性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 或者说, 要让两者之间形成合理的“交集”———其“交集”即为考生“做道场” (写作) 的“螺蛳壳” (空间) 。2013年江西作文题在这方面可谓是成功的, 首先体现在该题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开放性上———

从写作内容上看, 可写“怕”, 也可写“不怕” (含“喜欢”, 后同———笔者注) ;可写“三怕”或其中的“一怕”“二怕”, 也可写“三不怕”或其中的“一不怕”“二不怕”;可写“体验”, 也可写“思考”, 还可两者结合起来写。从写作体裁来看, 可写记叙文, 也可写议论文。

若把上述写作条件进行“排列组合”, 可选择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可谓是难以胜数的, 这无疑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和施展的空间。

当然, 该题目的限制性也不小, 而且就“依附”在开放性的写作要求上:

从立意上来说, 可以自由选择, 但只能限于“三怕”或“三不怕”, 而且不能抛开材料“空谈”;从内容上来说, 可选择写奥数、写英文、写周树人 (及其作品) , 但不能任意扩大概念的外延, 如不能把“奥数”等同于“数学”、把“周树人”放大到“语文”;从文体上来说, 虽然有选择, 但并非“文体不限”, 只能是二选其一———要么写像模像样的记叙文, 要么写中规中矩的论说文。

换言之, 考生构思必须围绕“奥数、英文、周树人”这三个关键词;行文必须紧扣“怕”或“不怕”这两个题眼;记叙文要具体地叙述和描写“怕”或“不怕”“奥数 (或其中的两者或三者) ”的体验过程, 议论文则必须揭示“怕”或“不怕”的逻辑关系或由此生发的意义。

综上所述, 在有效平衡写作过程中“开放性”与“限制性”关系的基础上, 2013年江西作文题为考生个性体验的描述与理性思考的表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有较高的区分度

与评估性考试不同, 高考作文以选拔性为主, 其目的并非要“考倒”学生, 而是要让所有考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正常发挥。因此, 其在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方面则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区分度, 这是衡量试题科学性的重要指标, 也是高考作文选拔性功能能否正常显示的重要依据。笔者发现, 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在这方面尤为成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优秀者脱颖而出。从笔者所评试卷和所了解的情况来看, 一些以形象思维见长的考生大多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来感染人, 一些以逻辑思维见长的考生则大多通过缜密的思维或新颖的见解来说服人。尤其是那些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强的考生, 一般都作难度较大的选择———或揭示“怕”奥数 (英文、周树人) 背后的原因;或由“怕”的现象生发联想, 质疑当今教育制度所带来的问题;有些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水平, 获得高分。

二是让取巧者“原形毕露”。一直以来, 高考作文套押、宿构之作屡禁不止, 一些考生为备“不时之需”, 备考时背诵大量名人事例甚至整篇文章, 考场上一旦发现这些“内存”跟高考文题能沾上边, 便毫不犹豫地“套”上去。2013年也不例外, 不少空话、套话、甚至抄袭2007年江西高考作文“语文, 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范文的文章不时冲击着阅卷老师的视觉神经。而2013年江西作文题似乎就是专为此类作文“打造”的“照妖镜”, 任何套押、宿构之作在它面前几乎都难以“遁形”———这无疑给了那些热衷套押、宿构的考生当头一棒。

当然, 对于众多其他考生而言, 题目也适于让他们作难度适中或较小的选择, 之后统计的数据和分析也表明, 2013年的江西作文题真正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各显其能———可谓是“深者得其深, 浅者得其浅” (江西高考语文命题人于稳语) 。

总而言之, 合理的区分度就是, 让那些平时语文整体素养非常好的考生能够获得高分, 让多数考生能够正常发挥, 使那些平时学习投机取巧的学生在分数上付出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2013年江西作文题是值得肯定的。

三、有较强的导向性

高考作文套押、宿构之作之所以屡禁不止, 原因固然很多, 但跟我们的教学是绝对分不开的。一些教师平时只热衷于给学生传授文章写作的“万能公式”以及套押、宿构的“方术”。例如写议论文, 只是要求学生按照一种套路: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作三段安排, 每段各一个分论点, 每个分论点列举或古今或中外的名人事例论证;结尾归纳点题。本来, 作为议论文三段式, 这种模式未尝不可, 但致命的是教师只让学生注重文章“形”的架构, 而无心或无意引导学生对事物“质”的思考, 学生得此“秘传”, 写出的文章只会是连篇的空话、套话、假话或事例的堆砌, 根本没有自己的主张, 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写如此只具“外壳”, 没有“灵魂”的文章, 是当今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流行病”!

为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多年来, 江西高考命题专家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通过精心命题及制定“配套措施” (如合理的评分细则) , 来对其“回归语文能力本位, 回归教材, 导向读书, 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理念加以落实。2013年的作文命题和阅卷要求在这方面的体现也是一以贯之的, 且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材料选择来看, “三怕”或“三不怕”的“校园流行语”贴近当今高中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 容易引起考生共鸣,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考生对高考作文的神秘感与恐惧心理, 这无疑有利于他们在考场上正常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立意的导向来看, 题目要求考生或谈切身体验, 或“就事论事”, 即紧扣“事例”谈“事理” (而非空谈事理) , 这给了那些具备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生一展才能的机会, 更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要多关注生活, 思考生活, 感悟生活———这正是当今语文教学最为欠缺的内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从测试效果来看, 那些有积累 (喜欢阅读, 有丰富的知识积淀) 、会思考 (有质疑精神,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善表述 (基础扎实, 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的考生大都能获得应有的高分, 而套押、宿构之作则几乎无处“藏身”, 只能得到应有的“差评”。

因此可以说, 在人们对高考作文命题期望值愈来愈高, 而争议甚至非议则愈来愈多的背景下, 江西卷的这种命题思路, 对解决长期存在的写作“低效、无效乃至反效教学” (孙绍振语) 的老大难问题无疑开出了一剂良药, 因为在这样的命题面前, 那些投机取巧的招数极易败露。而作为教学者, 是否也该好好反思:自己有必要费尽心思去传授那些无用而有害的东西吗?

引导学生多读书广积累、善观察勤思考, 提醒我们的教师重视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和训练, 扎实推进学生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迁移、从语文知识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这是江西卷的作文命题思路及具体行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优秀作文赏析】

别让奥数压垮孩子

江西考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奥数却是思维的杂技。当下, 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奥数班, 希望能够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殊不知,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接受这样一种“杂技”训练。如果硬是赶鸭子上架, 万一从高空中跌落而受到伤害的, 肯定是这些无奈而又可怜的孩子。

教育, 应该循序渐进。早在古代, 人们便懂得做事应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古人的话还犹言在耳, 《揠苗助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因为想要快速让庄稼生长, 农夫就人为地去拔高禾苗, 最终的结果就是庄稼全部死亡, 颗粒无收。同样的道理, 如果一个孩子还没具备学习奥数的思维能力, 便强迫他们去接受其能力范围之外的奥数教育, 就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对整个数学乃至所有学科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怕”。

庄稼是农夫的希望,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迫切愿望就“强行”加快孩子的生长脚步, 否则, 这和扼杀孩子有什么区别?

教育, 应该因材施教。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极力主张因材施教, 他根据弟子的不同品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 兴趣也不一定相同, 作为家长, 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千万不能因为看到奥数比赛上中国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 就“一窝蜂”地强迫自家孩子去学奥数。作为家长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 盲目地把孩子送进奥数班的行为是不是理性的行为?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位置的过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才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最真实的爱。

我们的孩子可以是舞蹈家, 为我们献上一支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巴西桑巴;我们的孩子可以是钢琴家, 为我们弹奏一曲优美动听的《欢乐颂》;我们的孩子可以是美术家, 为我们描绘出他们天真灿烂的笑脸———只要他们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路顺利前行, 我们就应该替他们感到欣慰。

别让奥数压垮孩子。强求孩子学奥数, 不仅不能成为推动他们发展的动力, 甚至可能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 才是最好的教育!

【点评】作为老师, 是否曾为自己的学生在奥数竞赛中的“没出息”而“怒其不争”?作为家长, 是否曾为自己的孩子在奥数学习上的“不长进”而“哀己不幸”?是也罢, 非也罢, 看了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是否也应该好好接受一次特殊的“教育”?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 我们的教育, 是不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是不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思维严密, 说理充分, 比喻贴切, 阅卷者面对如此佳作, 不给高分, 定然有愧!

我爱周树人

江西考生

中学生有“三怕”, 其中一“怕”, 便是周树人。然而对于鲁迅先生, 我却是喜欢的, 先生身上有一种莫名的魅力吸引着我, 令我敬佩不已!

先生为人, 我十分敬佩!

初识先生, 还是在初中课本中描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 先生家庭富有, 而后家道衰落, 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我以为在这路途中,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早年的他留学于日本仙台, 他学习医术, 渴望用医术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 然而在仙台的经历也改变了先生, 先生如是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后, 先生弃医从文, 在文章中找寻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先生三易其志, 深明大义, 身躯微弱, 却以天下为己任, 如此大智大勇之人, 我十分敬佩, 正如毛泽东所说,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先生行文, 我十分敬佩!

常常想起民国, 自由之风多出猛狷之士, 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 有风趣幽默、造诣深厚的钱钟书;而鲁迅先生作为前辈, 亦开一代文章之风。

犹记得孔乙己, 身世不幸, 自己却又“不争”;犹记得祥林嫂, 身世凄惨, 世人却毫无同情;犹记得阿Q, 常遭恶打却精神胜利———这些鲜活的人物像是那么真实地存在过, 观先生之作品, 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是那么发人深省。先生对国人性格弱点的剖析, 着实深刻, 着实令人难以忘却。先生的杂文亦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他的文章似利剑, 似匕首, 直插敌人心脏———反动派甚至被他描述成“叭儿落水狗”, 语言干脆利落而又常令人忍俊不禁。

先生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一位医生的身份出现的, 中国病人, 先生的望闻问切, 他在纸上书写着密密麻麻的小楷, 他要为中华开良方, 而先生, 的确做到了!

上个世纪的一天,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全国来吊唁先生的人不计其数,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先生身上盖的大幅白绸上, 写着“民族魂”三个醒目的黑色大字。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先生为人, 深明大义;先生行文, 果敢大胆。如此中华之侠士周树人, 怎能让人不爱?

【点评】阅完此文, 笔者敢言:作者是鲁迅的真“粉丝”!以下为证———其一, 引用鲁迅作品词句, 信手拈来;剖析鲁迅作品人物, 准确到位。其二, 无论是毛泽东的评论, 还是鲁迅对反动派的嘲讽, 抑或去世后身上所盖白绸及上面的三个黑色大字, 作者无不“如数家珍”。其三, 就连鲁迅的语言风格, 作者也深得个中“韵味”, 你看, “然而对于鲁迅先生, 我却是喜欢的”“着实深刻, 着实令人难以忘却”, 不就是活脱脱的周氏文风?其四, 也是最重要的, 是作者对鲁迅品性的把握:“先生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一位医生的身份出现的, ……他要为中华开良方, 而先生, 的确做到了!”真可谓入木三分!

作者对鲁迅的爱, 是真的爱!作者的文章, 是真的好文章!

在“怕”的背后

江西考生

“奥数、英文、周树人”, 不少中学生谈之色变。

我们因为奥数高深难寻的解题方法而畏惧, 因为英文和母语体系的截然不同而害怕, 因为周树人作品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恐惧———之所以产生这样一些心理, 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然而, 学校和当今教育体制也应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怕”的背后, 有你我的懒惰。

学习, 往往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而不思考”的“沙发人”,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极端娱乐化的节目不断销蚀着我们的好奇心和上进心———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士人, “凿壁偷光”的读书人, 他们抛却惰性, 勇于向书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 终将难以降伏的知识收入并消化于囊中。“奥数、英文、周树人”确有其难以接受之处, 但如果我们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 世上还有什么事干不成?

“怕”的背后, 有老师的失责。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著名英语教育专家俞敏洪在开创“新东方”时, 便坚持“新东方式教授方式”, 并规定, 所有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 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 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 并学好英语。与此不同的是, 现如今一些老师只知道照本宣科, 不注重教学方法, 不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此以往, 学生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而对难度较大的“奥数、英文、周树人”产生心理恐惧更是理所当然了。

“怕”的背后, 有教育体制的缺陷。

在德国, 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际中, 也正因为此, 他们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 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 在我们国家, 教育体制制造出来的只是一部部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 而非真正四肢健全、有想法、会思考的人类。因为学习方式的过度单一化, 以及应试教育体制引导的目标绝对化, 消磨了我们探索知识和世界的兴趣, 甚至让我们对当今的学习产生厌倦、恐惧的情绪。

其实, “奥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我们自身的懒惰、教师的失责和教育体制引导的不当!

【点评】面对一些学生患上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恐惧症, 作者通过一番“望闻问切”, 查找出了致病的原因:“学生的懒惰, 老师的失责, 教育体制的缺陷。”然后对症下药, 开出药方。

鉴于作者“出道”不深, 所开药量偏轻, 笔者再添加“猛药”一味:最可怕的是, 作为病人, 明知有病却讳疾忌医!

3.2013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孩子们过早地失去童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反映了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人社会的生存压力通过电影、电视和网络过早传递给了孩子。同时,我们的教育体制、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让他们日益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对考生来说,这些问题他们并不陌生,因为就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所以,这一作文题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的生活。

【写作立意】

在这个题目中,“综合上述材料”这句话很重要。所谓综合,就是要求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看,不能只选择其中一句话来立意。

综合来看,就能发现,三句话都指向“童心”,提出童心早泯的问题,而不是什么“青春逝去”。

【评分标准】

能抓住“童心早泯”这个主题立意作文,如果内容充实、结构完美、语言流畅,可得54分以上。

只看到了“童心”这样的概念,文章的主题是“说童心”,算符合题意,如果各方面都出色,得46—54分。

把题目理解成“说青春”,虽然与题目真正的主旨相去甚远,但如果语言文字、文章结构等写作功底不错,最高可得45分。

4.2020年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篇四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篇一】

怀揣梦想,扬帆起航,处处都是天堂。

——题记

鹰击长空漠生死

每只鹰的心中都有一个深深扎根在行政的梦想------与白云嬉闹,俯视大地上渺小的人、事物。他们注定是天生的佼佼者,但想完成梦想却得经历生与死的.距离。当它们站在冰冷陡峭的悬崖边,第一次深吸一口气,振动已丰满却生硬的翅膀,俯冲向下,享受空中的速度,却茫然无措的拼命扇动翅膀,有的通不过这场考验,粉身碎骨,少数则能跌跌撞撞地翱翔在蓝天,呼吸别人呼吸不到的空气,看着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谁不羡慕鹰能搏击长空,却有谁能看到背后的困苦曲折,它们跨过了生与死的鸿沟,才实现自己的梦想。

花开石缝抵劲风

看啊,在那尖利的石堆中间,摇曳着一朵金色的小花,那是阳光的颜色!它的命运本无从选择,在石头之间,压抑得看不见未来,但是它心中有梦,想着我要开花,让世界为我瞩目,它不断地吸收养分,汲取水分,努力地向阳光移去,不顾别人的嘲讽,一直、一直地坚持下去。当它刚是芽时,无情的狂风蚀着它的身体,但它依旧坚忍,抵抗疾风。它终于开花了,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游人、路人无不为之惊叹。

谁能选择人生的起点呢?但是只要心中有梦,在艰难困苦的过程,也能坚持,流下的泪水变成浇灌自己的养料。

人浮学海击巨浪

学海暗礁无数,汹涌澎湃,但是我为了我的梦想-------不浑浑噩噩地度过,不平平淡淡的生活,首先要考上理想高中。可通往那所高中的海湾多么狭窄,又有多少船跻身其中,海浪不会因为我的一腔热血而温柔一些,它似无情狂魔,掀起一番番巨浪。我在这摇摇晃晃之际,更奋勇地向前,打败这些猖狂的巨浪,往前,往前,再往前,阳光就在不远处,我的梦想已在向我招手,我怎能懈怠?看着绚烂色彩正在不远处,我会更坚定地向前。

惊涛骇浪吓不住我,因为心中有梦,陪我勇闯天涯。

梦想,是悬在头顶的星,在再困苦黑暗的日子,也能指引我的方向,让我为了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篇二】

理想如明星,在黑暗混沌中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如蜜糖,在忧伤失意时带来丝缕的甜蜜;理想如帆船,在精疲力竭时载你驶向梦的彼岸。人因为理想,得以直立行走;蛹因为理想,得以破茧成蝶;水因为理想,得以滴水石穿。从古至今,成大事者无不是有理想着,因为理想,支撑着他们朝人生的顶峰一步步的迈进,因为对理想的坚持不懈,他们终究是成功的,终究是辉煌的!

玛丽居里有理想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是因为要造福人类的理想,她不厌其烦的提炼着一堆金属。冬天,寒风瑟瑟,衣不蔽体,但她仍然坚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里夫人始终没有放弃坚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从中提取出了放射性元素镭,实现了她的理想。居里夫人的理想伟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为科学之空增添了一颗闪耀的明星。

鲁迅有理想吗?有。当鲁迅看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时,心里便产生了一个理想:拯救中华民族。起初,鲁迅认为拯救中华民族就是拯救百姓的疾苦。于是朝着学医的理想勇往直前,但当他看见中国人民精神麻木时,深知治根便是拯救中华民族的本质,于是,他弃医从文,用笔头作战,唤醒百姓的良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应为理想,鲁迅才在彷徨之后,呐喊人民觉醒,最后,他的理想实现了,而他自己也为此而欣慰了吧!

我也有一个理想,我的理想是渺小的,细微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我希望自己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座右铭,我想学以致用,回报社会。我的理想虽然渺小,但我相信,在理想的鼓舞下,我会勇往直前,实现理想!

流沙河在《理想》中曾说过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是的,有理想的人,才是直立行走的人,有理想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没有理想,人生毫无意义,没有理想的人,更是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的人。

怀揣理想,驾驶理想之车,向人生高峰攀登,在高峰之上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有理想者,成大事也!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篇三】

理想是什么?

理想是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理想是在迷失方向时的指南针,理想是在焦急失落时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理想是人生重要的部分,而人生的不断进取就是为了实现理想。

理想是人生精神的动力,有力理想人们的生活才会熠熠生辉,才会越活越精彩。我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当以名牙科医生。

我之所以有这个理想,是因为在我8岁那年,妈妈的牙痛的很厉害,看见妈妈那痛苦的样子让我于心不忍。就是在那时,这个理想在我心底扎了根。虽然妈妈的牙痛已经被治好了,但我依然会坚持这个理想,因为我想为我的国家做一点点贡献,让我的生活过的充实,让那些牙痛的人们离它千里之外。我一定会通过我的努力让这个理想变成事实。

实现理想只有经过“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理想是人生路上的一盏灯,照亮你的前方。司马迁年轻时遵从父亲的遗愿立志写一部流传千古史书。正在他专心致志写史书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到了他的头上。原来他是为了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关进了监狱,受尽酷刑,司马迁想多次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书还没有完成又顽强的活了下来,整整用了13年时间完成了《史记》。支撑他的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理想。

理想是人生路上的坐标,为你引导方向。王羲之酷爱书法,自小小立志成为大书法家,每天勤学苦练,老师却将他的字称作“死字”。为此王羲之曾一蹶不振,后来受父母劝导,迷惘间入山拜师学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练习,直到他写完第十八缸水后,师傅才允许他出师。自此其书法已成气候,字体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传赞为“书圣”。是什么支撑他的?也是理想。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邓亚萍身高仅及乒乓球台的她,多次因身高被乒乓球馆的教练拒之门外,可是邓亚萍却从不气馁,一直苦练,每天接球打球要重复一万多次!皇天不负有心人,身高虽为150厘米的邓亚萍,先后获得了150余枚国内外乒乓球大赛的奖牌!是什么使她不断坚持下去?还是理想。

理想是多么重要啊!没有理想就等于鸟儿没有了翅膀;没有了理想就等于地球没有了太阳;同学们,让我们勇敢的拼搏在湍急的河流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架一座桥梁,去彼岸拥抱理想吧!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篇四】

假如成功就是那遥远的天空,那么梦想便是天空的征服者。

记起林肯,那位一生命运坎坷却名垂千古的总统,他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自小生活贫苦年幼丧母,事业也极其不顺:多次竞选失败,破产、债务纷纷向他袭来。婚姻上也不顺利:快要结婚时,未婚妻不幸去世。命运对他是如此残酷,但他却顽强追求自己的梦想,目光直射政坛,终成总统,征服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莱特兄弟,小时的玩具勾起了他们飞上蓝天的欲望。于是,他们研究,用一架架飞行器去实现他们的征服天空的梦想,失败总是免不了的,但他们没有放弃,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他们的“飞行者1号”飞向了蓝天,飞向了他们梦想中的天空。

想起“钢琴王子”刘伟。那个没有双手却放飞了自己的梦想的人。当初音乐学校的校长从天而降的侮辱和歧视没有砸跨他征服音乐的信心;空荡下垂的袖管也没有使他那充满自信的笑容凝固;脚上流血不止的血泡更没有消蚀他的意志。这个大男孩儿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给自己的梦想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一路上连绵的风雨被他用自己那坚实的翅膀遮挡,万里的征途被他飞过。用那双隐形的翅膀,他飞至了那片音乐的天空。用一首《梦中的婚礼》敲打我们的心弦,来一曲《天意》告诉我们他飞翔的轨迹。是啊!他是放飞梦想的人,更是天空的征服者。

而看看我自己。一年前的夏天,偶然回眸,我发现了现在我所追求的这片天,那是音乐的美好天空,朝着那片天,我放飞了我的梦想并跟着它走到了现在,走到了今天。

许多时候,我们都怀着一颗可以放飞的梦想去走我们人生的路。但更多时候,我们都没能取得同样的成功,可能因为命运,可能因为方向,但我更觉得这是因为我们付出的不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怀揣着梦想,用努力、坚持、拼搏、勇敢和信念去实现梦想,而不是靠放弃与堕落。

放飞梦想,放飞希望,在梦想的天空,只有梦在奏响。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篇五】

每个人心中都曾有过梦想,它是人人所向往的;而心中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人生将是空虚的。但是心中梦想,总是会随着思想的前进而不断改变的。

刚开始记事的时候,我心中就有过一个梦想,希望自己今后会很有钱。大人问:“有了钱你要去干什么呢?”“我要去买巧克力”。“如果你有很多钱呢?”“我会去买很多巧克力”。“如果你有用不完的钱呢?”“我会把做巧克力的工厂买下来。”的确,小时侯的我们天真无邪,有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幸福与快乐是一曲不变的乐章。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心中有过一个梦想,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只风筝。自由自在地飘荡在蓝天中,然后慢慢的落下来。那时喜欢在青青的草地上与同伴嬉戏,经常去追逐蓝天白云,让欢笑随之飘动,整天做着斑斓五彩的梦。

上小学的时候,我心中有过一个梦想,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篮球;而当我抱着篮球的时候,又想要一个足球;当我踢着足球的时候,排球又成了我的追求。往往一个梦想变成现实的时候,我相信另一个梦想就离我并不遥远。只要耍耍孩子气,我心中的梦想就会实现。

慢慢步入了中学,开始懂事的时候,我心中的梦想就是希望每天都不要有很多的家庭作业。我们玩耍的时间一点点被剥夺,一天中有40%的时间被禁锢在教室里,很多时间在学习。但是面对学习,还是一种模糊的认识。俗话说“难得糊涂”,对事物的理解,也由封建主义发展到资本主义,越大就越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开始长高的时候,我心中的梦想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尖子生,拿到很多的奖状,回到家能受到家人的表扬,在学校能受到老师们的肯定,在同学之间能有鹤立鸡群的表现,在大家眼中能成为一名公认的好孩子。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实现这个梦想并不能靠要耍耍孩子气。为此,我学会了奋斗。

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它会催人前进,也许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中,会遇到无数的挫折,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5.2020年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篇五

在纪念精神的照耀下,我们要在探寻纪念意义中回顾艰苦历程,在弘扬纪念精神中升华个人理想,在创造纪念新义中勇做时代先锋。

探寻纪念意义,重温光辉历程。百年前的7月23日,泱泱中国的有识之士齐

聚一堂,南湖的游船上孕育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刺耳的警报至今仍响彻云霄。这些纪念日是历史之路上的里程碑,更是指引前进方向的路标。我们纪念,是要铭记艰苦历程,培养爱国爱党的精神;是要学习先辈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紧握历史的接力棒、奋勇前进。

弘扬纪念精神,勿忘历史初心。纪念是为了弘扬历史精神,警醒后人寻根溯源,不忘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

能忘记走过的路。”当我们傲然或怅然时,应唤起历史的初心;明确初心,方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个历史纪念日正如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的警钟,告诉我们牢记教训、砥砺前行、勿忘初心。

6.2020年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篇六

在巴塞罗那有许多令人心迷的建筑,其中有个最为生动名为巴特罗公寓的建筑就诞生于伟大的建筑师安东尼·高迪之手。一位女士有幸搬人后,却百般抱怨这奇异的建筑怎么也容不下她的一架钢琴。这时我想巴特罗公寓的构型的确独特新颖,却不知高迪怎么解决这位女士的疑难。而高迪给了她一句话的回答:您可以改拉小提琴!我想这位女士一定当即会笑出声来,不但怨气全无,说不准真会试着拉拉小提琴呢!现实中有丰富多彩的答案可以回答女士的抱怨,而我们为何不从中选取一些美的答案使生活更加生动呢!

当爱迪生的实验室被一场大火一焚而尽时,他的儿子非常难过,也想尽力安慰父亲。而爱迪生却对着壮观的火势说道:幸好一把大火把我过去的错误一一烧尽,我又可以重新开始啦!如果是我,也许我会气愤,也许我会气馁,而看到爱迪生的话,我觉得我浑身充满气力啦!

人生也许就可以看作是一段寻求答案的历程,一个场景,一段遭遇。我们付之于答案,各人的答案不尽相同,如果我们怀着欣赏的目光,涂之以美丽的答案,生活想必更加地美好,让人充满向往。

不久前一次放学我被迫不能骑车回家,等了一会儿公汽也没有着落,于是我就干脆步行回家。其实这在我很自然,我也似乎特别钟情于步行,尽管路途“遥远”。一路上我不自觉地左顾右盼,的确平日匆忙回家,何时顾及身边的看似单调的景致。不自觉地我还哼起了一首久违的老歌,心情越发觉得舒畅。倒是有人好奇地投来目光,也许觉得我这种年龄背个大书包轻闲走路的人很少见吧。最终我花了50分钟才步入家门,出了一身汗,可感觉却无比的好。我想当时我可以气冲冲地搭“的士”赶回家,甚至打电话向家长求援,但是我很庆幸自己给平凡的生活点缀了一滴“美的答案”,使我多年以后仍可回味那段50分钟路程上平凡又似乎新奇的一点一滴。

7.2020年高考优秀满分作文 篇七

关键词:突显,隐含,强力引导,语篇叙述,修辞认知

2009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这也是一种____”,标题中的“____”属于“X”的空符号位置,可以自由填入一个完句成分:形容词、动词、名词或短语。

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阅卷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持,根据语文阅卷领导小组提供的信息:当年考生287387人,作文满分70分,经高考网公布的优秀作文得分在68~70分之间,分别是:

(1)《这也是一种永恒》

(2)《这也是一种力量》

(3)《这也是一种芬芳》

(4)《这也是一种爱》

(5)《这也是一种问题》

(6)《这也是一种危机》

(7)《这也是一种承诺》

(8)《这也是一种幸福》(1)

(1)~(8)隐含了双重预设和相关的问题:

预设1:存在多种“X”,“这”的指代成分是“X”之一。

然而,优秀作文中,“这”的指代成分和“X”不构成逻辑上的属种关系,例如不包括“[苹果]这也是一种水果”之类。不构成属种关系的“这”和“X”通过“也是”构成非逻辑判断,是作者主观认定的结果。标题“这也是一种X”,暗示了新颖的表达角度:不能复制“X”的已知信息,而要传递未知信息。进入语篇叙述的“这也是一种X”,在不改变“X”符号形式的条件下,技术上需要跳过“这”和“X”的逻辑缺口,通过修辞强力推导,将“这”推向“X”。这个逻辑缺口如何修复,修辞推导如何完成?

预设2:在当前语篇之外,“这也是一种X”的预设1未经描述或未经充分描述。

只有这样,“这也是一种X”才能激发接受期待。作者通过什么样的修辞处理满足这种接受期待?

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兴趣,以及试图给出解释的愿望,是本文的写作动机。

一 标题话语和语篇叙述中的“这也是一种X”

同一个语言符号,以词句段为观察单位,或以语篇为观察单位,结果可能不一样。(谭学纯,2008a)因此,有必要将“这也是一种X”分别置入标题话语和语篇框架中考察。

(一)标题话语和语篇叙述中的“这”:预设和指示/回指和引导

标题话语“这也是一种X”中的“这”,具有预设和指示功能:预设存在着一种可以表述为“X”的状态、现象、行为等;“这”,是这些预设对象的指示标记,标记了附着于该指示词之上的隐含信息,这些隐含信息将在语篇叙述中明朗化。

进入语篇叙述的“这”,是回指标记,回指作者主观认定的“X”。回指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语篇中的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叙述片段。本文用[ ]标示例(1)~(8)的回指对象:

表1中“这”引导所回指的对象,进入主观设定的关系。如例(1)导向主观设定的时间秩序:“瞬间即永恒”;例(5)导向主观设定的逻辑秩序:“没有问题也是一种问题”。这种主观设定的关系,将被强力引进语篇叙述。

(二)标题话语和语篇叙述中的“也”:区别和暗示

标题话语“这也是一种X”中的“也”是一个区别标记:“也”是一种“X”,意味着此“X”≠彼“X”。同时暗示,存在着“一种X”之外的另一个“X”,甚至另一个“X”群,它们构成对当前语篇中“X”的隐性参照。突显当前语篇的叙述对象同样可以称作“X”。

(三)标题话语和语篇叙述中的“X”:焦点信息承载体及其分化与隐现

语用主体对“这也是一种X”的关注,多集中在“X”。这个“X”在语篇叙述中分化:

“X”是词典中可以检索到的词条,语义共享度高。为便于表述,我们将其记作“X0”。

承载优秀作文标题和语篇焦点信息的“X”,在不同层面区别于、甚至有悖于公共经验中的“X”,如“[瞬间]这也是一种永恒”,“X”(永恒)的意义,被强力引导向“瞬间即永恒”的个人经验。基于个人经验的临时语义,共享度较低,我们将其记作“X1”。(谭学纯,2008 b、2009a、2011)

从标题话语看,能够观察到的,只有可见的形式“X”。但语篇显示,例(1)~(8)都隐含“X0”,突显“X1”。“X0”对“X1”构成了某种叙述压力。语篇叙述能否成功,取决于“X1”能否摆脱“X0”的压力,强制性地促使接受者改变对“X”固有的公共认知。

例(1)~(8)“X1”摆脱“X0”压力的方式,呈现为两种类型四种模式:

1.“X1”不在“X0”的语义范围内,前者偏离后者的自然语义。

“X0”是“X1”隐含的意义参照,“X1”因偏离“X0”的自然语义而突显。满足这一条件的“X1”,偏离自然语言的语义坐标,偏离“X0”的语词义。

例(1)“这也是一种永恒”,“X1”(瞬间)不在“X0”(永恒)的语义范围内。当然,可以认为无限多的“瞬间”累加即为“永恒”,但在语义分析中,“瞬间”和“永恒”处于时间之短和时间之长的两极。

2.“X1”在“X0”的语义范围内,前者偏离后者的常规判断。

“X0”是“X1”隐含的价值参照,“X1”不同程度地偏离“X0”的常规判断。8篇优秀作文,除例(1)之外,均属此类。分属3种类型:

1)“X1”偏离“X0”的审美判断。例(2)“X0”(力量)在语篇中的对应语义是“作用、效力”,(2)“X1”(微笑)可以产生“作用、效力”,但“力量”的“作用、效力”是刚性的,“微笑”的“作用、效力”是柔性的,以柔性元素实现刚性的“作用、效力”,偏离常规的审美判断。例(3)“X0”(芬芳)和“X1”(苦涩的药香),表面上都具有“香”的特征,问题是:同样的中草药,在语用主体的感觉系统中,经历了从“苦涩”到“香”的审美变异(详后),而且中草药先“苦涩”后“香”,经历了从味觉到嗅觉的感官沟通。这是需要从审美层面解释的感觉变异。例(4)“X0”(爱)的语义指向“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审美表象通常具有可以观察到的体现“很深的感情”的形式,“X1”指向“饭桌上父亲无言”,虽然“无言”也是可以观察到的形式,但通常是负性的。“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反向地意味着用“无言”传递爱的信息不易读取。语篇显示这位父亲不属于感情深沉的人,儿子体会出父亲在饭桌上无言“也是一种爱”,偏离了常规的审美判断。例(8)“幸福”的语义未变,但语篇实际上转向了对“幸福感”的叙述。而幸福感从客观上说,衡量的参数不同;从主观上说,对相同参数的个人认同不一样。例(8)叙述的平凡生活、柴米油盐、父母二十年共同走过的“幸福”,是考生的审美判断,低调而淡定,与语篇开头铺垫的轰轰烈烈的“幸福”婚恋,构成了反差较大的审美偏离。

2)“X1”偏离“X0”的逻辑判断。例(5)的看点是反向逻辑判断:没有问题也是问题。语篇所议的问题奶粉,曾经是“国家免检”(没有问题)的问题产品。没有问题造成的问题,比曾经存在过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严重。例(6)的常规逻辑是书多表明文化繁荣,考生同样采用反向逻辑判断:书多是文学泛滥的文化表征。

3)“X1”偏离“X0”的伦理判断。例(7)的语篇从香港歌手刘德华赈灾歌曲《承诺》的歌词引入叙述:“我要你重获原来的生活,认定了这一辈子的承诺。”由此追溯汶川地震中的亲情记忆——吴家芳将亡妻尸体绑在背上,骑摩托车长途行驶回家,他的举动赢得了公众的敬意。也许正是这种敬意,定格了一个在地震中丧妻的男人的公众形象。如果这个感人的画面没有通过强势传播进入公众视线,那么吴家芳再婚可能不会引起非难,甚至不会有人注意。这个男人再婚之所以广受指责,是因为公众希望吴家芳作为好男人的形象凝固为他与亡妻的婚史,并在亡妻身后永久延时。而他丧妻不到一年再婚,公众伦理一时难以接受。语篇虽然没有从这个角度深入分析,但我们没有理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考场时间触及更深的层次。重要的是考生做出了区别于公众的伦理判断:吴家芳有再婚的权利。让灾区人民“重获原来的生活”,不仅仅是唱一支歌,而是每个炎黄子孙用心的承诺。即:内心流淌的人性关怀,承诺了歌词的承诺不能兑现的东西。

(四)标题话语和语篇叙述中的“这也是一种X”:话语权转移

在标题话语和语篇叙述中,“X”都是关键词。按常理,需要围绕“X”行使话语权。但是由于标题话语暗示了此“X”≠彼“X”,出于不复制“X”已知信息的修辞考虑,语篇叙述中的“X”分化为“X0”和“X1”。为了满足语篇新颖度要求,“X1”需要摆脱“X0”的压力。语篇叙述实际上是将“这”所回指的“X1”强行推向“X0”。因此,进入语篇叙述的“这也是一种X”,话语权已经转移:从言说“这也是一种X”,转向言说“[X1]这也是一种X0”。

这种话语权转移,伴随着语篇叙述的强力引导。

二 语篇叙述强力引导“X1”属于“X0”之一的修辞认知

(一)挣脱逻辑限制:“X0”修辞化地包含“X1”

如果仅仅看标题,看不出“这也是一种永恒”包含了“瞬间即永恒”的修辞化改写。人们关于“瞬间”和“永恒”的语言记忆,处于逻辑上的对立状态,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逻辑思维保持着对“瞬间不是永恒”的清醒。

当“瞬间即永恒”的新颖表达在语篇中实现时,“X0”包含“X1”在逻辑上的非真状态,被修辞重新包装。

把表1中的“X”及其分化形式“X0”和“X1”对应的语言单位提取出来,则分别如下:

表2产生了下面的矛盾:

在逻辑上,“[X1]这不是一种X0”。“X1”向“X0”的逻辑过渡,不能成立。

经过修辞包装之后,“[X1]这也是一种X0”。“X1”向“X0”的修辞过渡,在语篇环境中临时完成。

从逻辑上的“不是”,到修辞包装之后的“也是”,可以概括为:

规则1:逻辑否定的事实转换为修辞肯定的表达,“X1”向“X0”过渡的逻辑障碍,由修辞临时消除。

“X0”包含“X1”的非逻辑表达,通过规则1完成修辞过渡,得到主观认同。在将近29万篇作文中筛选出的8篇优秀作文均属此类,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修辞认知(谭学纯,2005、2009 b)临时接管了逻辑的权利,一旦脱离当前语篇,还将恢复对逻辑权利的尊重。

标题话语屏蔽了“X1”向“X0”的修辞过渡,需要在语篇叙述中展开并强化。因此,规则1应在语篇框架内补充,由此产生了规则2。

规则2:“这也是一种X”由标题话语向语篇叙述延伸,引入相关事件、情节、场景或评价,构建强力支持“X1”属于“X0”之一的语篇环境。

就下例来说,全文800字左右,反复强调一个逻辑悖理的表述:“瞬间即永恒”,用下划线标示:

永恒,不只在于时间从洪荒而来的脚步;也不只在于风声从亘古而至的呢喃,

昙花从不为她鲜艳得(的)短暂而暗自哀怜,因为她将自己怒放的那一刻书进了天地的长卷,万物无一不记得这的娇美,朝露从不为她光华得(的)瞬息而顾影悲叹,因为她用自己闪耀的那一秒照亮了世界的一隅,众生无一不怀想这的清丽。

因为真美,那些短暂的事物竟撼动了时间的定律,

当诗仙宽袍弃履,举金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晖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极醇。

因为不凡,那些即逝的侧影竟跃过了文明的更替,

当屈子以血讴歌,孑然一身,仅怀拥一胸才气,腹含一枚忠胆投身汨罗的那秒,这一屡(缕)赤红泣血的绝美魂灵已挣脱世俗的枷锁,就随着汨罗江水的平平仄仄流过了漫漫岁月,滋润在每个志士的心田。

因为无愧,那些闪现的生命竟无视了历史的变迁,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人生苦短,纵是八十而寿又何尝不是一瞬。

但且回首再看那南山脚下菊态幽美,洞庭湖心月晖清华;看那赤壁山涧金戈铁马,大漠暮里炊烟人家,

这些那些由真、善、美缠绕而成的瞬间,往往在笔尖的跃动甚至风叶的交响中被铭记。它们不曾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坷,甚至不曾在岁月的波涛中起伏,它们总以一种轻盈而美好的姿态起舞,独立于世,而在万物心中刻下永恒。

以真行走于世,以善放歌于世,以美馈赠于世,便可以自身之瞬间,成就大世之永恒。

瞬间,也是一种永恒。

语篇的修辞处理,是强力引导“X1(瞬间)也是一种X0(永恒)”的修辞认知,在不同的叙述位置不断产生新的叙述动力,直到抵达语篇叙述目标。逻辑层面不属于属种关系的“瞬间”和“永恒”,在语篇的三维叙述中进行修辞调度。文中关于“真美”“不凡”“无愧”的叙述所成就的“瞬间即永恒”,对标题“这也是一种永恒”构成修辞层面的三维支撑:

1. 因为真美,昙花一现的瞬间融进了天地长卷,短暂的事物撼动了时间定律。

2. 因为不凡,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瞬间,在孩童的诵读声中变为醉人的永恒。

3. 因为无愧,屈子投身汨罗的瞬间悲壮,在岁岁年年坚实的粽角中变为深沉的永恒。

三维叙述的每一个维度,加入同一个修辞强化句:“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使三维叙述呈现为语篇层面复沓的修辞结构,由此导向:真善美缠绕的瞬间,造就了永恒。

语篇起始句反向地否定“永恒”在公共经验中时间的无尽绵延,将“永恒”的时间长度减至最短:“一个瞬间,往往也能成就永恒。”叙述终端“瞬间,也是一种永恒”,是对起始叙述的自然回应,也是叙述展开的自然结论。语篇环境中,每一次“瞬间即永恒”出场,都伴随着相关事件、情节、场景或评价的介入,也都伴随着修辞认知对“X1(瞬间)也是一种X0(永恒)”的强力引导。

(二)“X1”对“X0”的偏离度

由于语篇叙述强力引导“X1”属于“X0”之一的修辞认知,“这也是一种X”的语篇看点,在于“X1”为摆脱“X0”的压力如何偏离“X0”。“X1”推动语篇叙述的能量,较多地取决于“X1”对“X0”的偏离度。

“X1”对“X0”的偏离度制约语篇生成空间的一般条件可以概括为规则3。

规则3:在可识读的前提下,“X1”对“X0”的偏离等级倾向于偏离度高>中>低>零偏离。

理想状态下,“X1”对“X0”的偏离度不能太小,拒绝零偏离。零偏离等于“X1”拷贝“X0”,即“X1”在“X0”的语义范围内及对应的常规判断中被克隆。这意味着“X1”无法摆脱“X0”的压力,突显当前语篇富有新意的叙述,失去了强力改变公共认知的意义,也不能满足未知信息>已知信息的接受期待。

规则3需要进行补充,由此产生规则4。

规则4:在不改变“X1”和“X0”的道德评价的情况下,“X1”对“X0”的反向偏离,是偏离度的最大化。

以语篇为单位,重新观察例(1)~(8),给出“X1”偏离“X0”的方式:

8篇优秀作文,都有效地制造了叙述张力,对接受者产生陌生化效果,部分地得力于偏离度的最大化,即选择“X1”对“X0”的反向偏离。呈现为两种面貌:

1.在语义层面发生:“X1”和“X0”处于语义对立的反义义场。

2.在非语义层面发生:“X1”和“X0”处于反向对立的修辞场。

制造叙述张力的反向偏离,伴有“X1”向“X0”的转换。这种转换在《这也是一种芬芳》中表现得相对复杂:标题屏蔽的反向偏离,在语篇中首先由“X1”完成。从“X1”到“X0”,再次反转:《这也是一种芬芳》的初始叙述,是考生的童年记忆:一碗碗褐色药汤、老中医爷爷佝偻的背影、药罐里冒出的气体。爷爷煎熬中药的气味在房屋内弥漫时,“我”远远地躲避,病中服药,加冰糖也觉得苦口。

进入叙述展开区间,病榻上的“我”从家中破旧的中草药图典里认识了许多药名:白芷,半夏,紫宛,青黛,想象这些审美化的药名前世是温婉绰约的美丽女子,化作草药安抚病人,想象《红楼梦》里林妹妹因为药香的衬托,楚楚身影让人惋怜。

到叙述终端:“我”感觉到了“满室氤氲里”是“爷爷的爱”和病人“温柔的健康保证”,原先“药铺苦涩的气味”,变成“苦涩的药香”,叙述中止于“芬芳”。

语篇叙述的反向偏离路线可以描述为:

中草药由“苦涩”而“香”,是一次反向偏离。从“香”到“苦涩的药香”,是第二次反向偏离:“苦涩的药香”是一种主观化的感觉,“苦涩”和“香”,在同一经验主体的感知系统中,不会作为同一感知对象同时在场。汉语中有“清香”“馨香”“幽香”“暗香”“醇香”“芳香”,没有“苦涩香”,即使“异香”,也是“异”在香味浓烈,而不是香中的苦涩。就“苦涩的药香”来说,“苦涩”是真,“香”是幻,否则不会加冰糖还觉得药苦。从“苦涩的药香”到“芬芳”,审美化地过滤了“苦涩”,语用主体的审美感觉接纳了非实体意义的“药香”,“香”与“芬芳”同义。至此,“[X1]这也是一种X0”的强力引导才最终完成。

在“[X1]这也是一种X0”的叙述结构中,反向偏离较多地出现。反例的排除,似可考虑:当“X1”和“X0”属于语义对立的极性形容词且语义对立的极性形容词涉及道德评价时,不能选择反向偏离,如:

(9)[卑鄙]这也是一种高尚×

如果出现这种偏离,只能在语境支持下生成以句子为单位的反语,不能生成以语篇为单位的美文。因为关于“高尚”和“卑鄙”道德评价的公共标准不能互换。

“高尚”和“卑鄙”在反向对立的修辞场可以生成佳句:

(10)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回答》)

但例(10)“高尚”和“卑鄙”道德评价的公共标准没有互换,与例(9)不是同一表达式,不属于同一讨论对象。

以上的语义分析和语篇分析,有一些不重复同类研究的观察点和微观分析的难点(孙绍振,2006),也有同类研究较少反映的修辞解释。解释的依据,是可以观察到的和不容易观察到的汉语事实。本文尝试性的探讨,多少带有一点修辞学科在自信自立的前提下吸纳优势学科智慧的愿望(邢福义,2005)。近年语言学相关学科部分学者的话语行为推介,正在促进修辞学科和语言学相关学科的研究相互注释,包括促进修辞学介入语言学相关学科研究(陆俭明,2008;沈家煊,2008;屈承熹,2008),修辞学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为自身输血,并积蓄突围的能量。(钱冠连,2010;萧国政,2010)

三 结论

分项观察“这也是一种X”中的“这”“也”“X”;综合观察“这也是一种X”,可以发现它们在标题话语和语篇叙述中的不同功能和意义:

1.标题话语中的“这”,具有预设和指示双重功能,兼为标记语。进入语篇叙述的“这”,具有回指和引导双重功能,兼为标记语。

2.标题话语中的“也”是一个区别标记,同时暗示存在着“一种X”之外的另一个“X”,后者构成对当前语篇中“X”的隐性参照。

3.从标题话语看“这也是一种X”,能够观察到的,只有可见的形式“X”。这个“X”,在语篇叙述中分化为“X0”和“X1”。语篇叙述能否成功,取决于“X1”能否摆脱“X0”的压力。

4. 由于标题话语“这也是一种X”暗示了此“X”≠彼“X”,进入语篇叙述之后,“这也是一种X”的话语权转移:从言说“这也是一种X”,转向言说“[X1]这也是一种X0”。

语篇叙述强力引导“X1”属于“X0”之一的修辞认知,挣脱“X1”和“X0”不存在属种关系的逻辑限制,在操作层面,可以提取两条规则:

1.逻辑否定的事实转换为修辞肯定的表达,“X1”向“X0”过渡的逻辑障碍,由修辞临时消除。

2.“这也是一种X”由标题话语向语篇叙述延伸,引入相关事件、情节、场景或评价,构建强力支持“X1”属于“X0”之一的语篇环境。

“这也是一种X”的语篇看点,在于“X1”为摆脱“X0”的压力而偏离“X0”。“X1”推动语篇叙述的能量,较多地取决于“X1”对“X0”的偏离度。在操作层面,也可以提取两条规则:

1.在可识读的前提下,“X1”对“X0”的偏离等级倾向于:偏离度高>中>低>零偏离。理想状态下,“X1”对“X0”的偏离度不能太小,拒绝零偏离,否则等于“X1”拷贝“X0”,失去了“[X1]这也是一种X0”强力改变公共认知的意义。

8.2014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借鉴 篇八

【题目展示】

2014年湖北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如下: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再现】

登临绝顶,始见云霞

湖北考生

杜甫豪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旨在告诉我们:唯有登临绝顶,才能领略群山的隐约,见识云霞的灿烂;唯有意志坚定,对山顶的景色有狂热追求的人,才能领略到别样的精彩。

其实,登山如此,人生何异之?

我们只有坚持自己远大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不为人语所羁绊,才能抵达人生的巅峰。

《游褒禅山记》中,因为听从了他人的建议,王安石半途而返,从而无法极尽游玩的乐趣。最后,作者对此深表遗憾。试想,如果当初他坚持自己的目标,不为他人言语所动,也许他就是那唯一见识到奇异美景的辛运儿了!因此,他深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大声地告诉后世学者,追逐目标应该竭尽全力,不能半途而废;不论结果如何,都问心无愧!

而对于别人的话,他也告诫:此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我们应当理智地分析他人的见解或评论,对实现我们目标有利的,我们可以欣然接受,反之则应不为所动。因为,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便只顾风雨兼程!

诚然,高处不胜寒。通往山顶的道路是崎岖的,行人是孤独寂寞的,但,那又怎样?

纵然经历了千般辛苦,纵然遭受万般嘲讽,甚至被人讥讽为“毫无用处”时,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孤独却坚定地向山顶走去,因为,他的目标是顶峰。最终,他成功地发明了电动机,问鼎科学巅峰。他最终看见了山顶的云霞,他就是法拉第。不仅如此,与他一起名垂青史的,还有他那句震撼人心的名言:“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居里夫人说过:“人们在任何时期,都可以过有用而且有趣的生活。”因此,面对非难和攻击、嘲讽和质疑,我们大可不必在意。只要一心渴望登临绝顶,我们就能领略云霞的灿烂,生活亦可丰富有趣。

你看,王石倔强地迈开脚步走了上去,最终抵达珠峰的山巅,见证了大自然的云蒸霞蔚;你看,李娜微笑着迈开脚步走了上去,最终到达了网坛的顶峰,领略了网球的绝佳风光;你看,莫言执着地迈开脚步走了上去,最终到达了文坛的巅峰,让诺贝尔文学奖对国人不再是一个梦想!

因此,朋友们,想要见识日出的绚丽,你必须忍受早起的煎熬;想要领略彩虹的美妙,你必须经受暴风雨的洗礼;想要享受云霞的灿烂,你必须执着坚守,矢志不渝。我们应有吹尽狂沙始得金的毅力和勇气,才能正视他人言语,始终坚守目标,毫不动摇,最终登临绝顶,邂逅云霞!

登临绝顶,始见云霞!

【满分分析】

首先,本文抓住了中心立意。其实,这则材料有多种立意。我们可以整体来谈,也可以分开来谈,分别谈山脚、山腰和山顶的好处,均符合题意。但是,从中学生实际认知来看,谈山顶的好处最易入手,因为山顶象征着理想和目标,而这恰恰是我们中学生平时最有话说的,也符合中学生的身份,显得充满朝气,很容易打动阅卷老师。如果选择山脚或山腰,诚然也可以写出好文章,但难度比较大,一不留神就会给人留下消极、颓废的印象。

其次,本文的题目准确生动。题目犹如人的脸面,事关全局,因此,考场作文题目的拟写要求首先是“准确”,然后才是“生动”。在当前新材料作文大势所趋之下,我们必须读懂材料,然后准确地从材料中抽取或剥离出关键词。拟题时,我们不妨将关键词嵌入其中,直接在关键词的前或后加上修饰语或限定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确无误地告诉阅卷老师——我扣题了。否则,轻易更换关键词,容易给老师造成跑题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或比喻拟人,或对偶仿写,或引用化用等,使题目显得生动一些。如此,作文题目既体现了观点,又文采斐然、光芒四射,怎不讓阅卷人眼前一亮!很明显,《登临绝顶,始见云霞》 就很典型,明显比一般同学所拟写的《向上》《山顶风景》《坚持不懈》题目要高出一个境界。

再次,本文的语言优美流畅。优美的语言,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在高强度的快速阅卷中,在成千上万份道理一样、材料一致的作文面前,语言优美者必定会脱颖而出。本文开头,引用杜甫的诗句显得权威;接着引出自己的观点,并用排比句式进行强化,显得准确干练有气势;接着,作者用到了课本上的《游褒禅山记》,明确告诉了老师我是可以学以致用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显示了自己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在对《游褒禅山记》进行处理时,不是大段大段地照抄原文,不采用叙述性语言,而是评论性语言,显得不蔓不枝,准确干练。

最后,本文结构合理,过渡自然,说理透彻。记叙文是以情动人,议论文则是以理服人。我们研究高考高分作文时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段落适中,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结构清晰,外表多是并列式的,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感强;而内核则多是层进式的,可以使文章有力度与深度;过渡自然,行文流畅自然。本文也是如此,无不自然而然。

总之,这篇文章紧扣主旨,展开辩证分析,符合题意;道理清楚,有较强的说服力;结构完整,能综合运用论证方法,材料较丰富;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结尾能够照应题目,回扣中心。因此,获得满分也是理所应当的。

【写作借鉴】

那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学到一些什么呢?

第一,写好标题,眉目传情。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背记一些优秀题目,以备写作时直接使用或化用。有些万能的题目,不妨背记一下:《××是金》《善待××》《让××芬芳》《××方可成功》《××塑造人生》《给生活加点××》《成功的花开在××的枝头》《左手××,右手××》等。

上一篇:兼职文秘个人简历下一篇:人物传记原创